s 阅读页

第六节 赵普抓大局

  赵普是北宋的开国元勋。他做官30余年,其中宰相就做了14年,后来被封为太师、魏国公。

  赵普在年轻时读书不是很多。他最喜爱《论语》这本书,一直随身携带,有时间就拿出来学习研读。后周时期,赵普成为永兴军节度使刘词的幕僚。他为人持重,沉默寡言,办事稳妥,深受刘词信任。刘词临去世前,向朝廷推荐赵普,说他德才兼备。后周夺取滁州后,宰相范质任命赵普为滁州军事判官。因刚经历过战争,当时的社会秩序非常混乱,盗贼横行。维护治安的士兵为了稳定社会,怕留下漏网之鱼,往往放手抓人,有时候难免牵连无辜百姓。赵普上任以后,遇上一起大案,有100多人要被杀头。赵普认为证据不足,就亲自过问,细心审理核查,结果发现有七八十号人都不应被杀,只有十几个人理应处斩。被杀的罪有应得,被放的感恩戴德。这件事让赵匡胤印象深刻。

  周世宗柴荣去世以后,赵普、赵光义等人拥护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后周灭亡、北宋建立。之后赵普协助太祖赵匡胤做了两件影响深远的大事,一是制定统一天下的大战略,二是策划“杯酒释兵权”。

  北宋建立初期,只有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它的统治范围,在它周围还存在着许多割据政权,在北方有北汉和辽,在西南有后蜀,在南方有南唐、吴越、荆南、湖南等。这些小政权存在时间都不短,有粮食有军队有百姓有官员,哪一个也不容易消灭。一旦它们联合起来,后果更是难以预料。赵匡胤对此忧心忡忡,不知道该怎么办好。他知道赵普是一个有主见的人,便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到赵普家讨论此事。

  赵匡胤提出应当首先向北进攻,夺取太原,消灭北汉。赵普思虑再三,表示反对。他认为,北汉以太原为都城,力量有限,不是宋朝的主要敌人。北汉的存在,使北方的辽国和西北的各少数民族武装无法与宋朝直接接触,对宋朝边境的威胁也不大。因此,保留北汉对宋朝有利。南方各国互不团结,容易各个击破,应当首先平定南方,消灭北汉应是最后一步。这个“先南后北、各个击破”的战略,有理有据,有主有次,让赵匡胤深为叹服,宋朝统一天下的大战略就这样确定下来。

  经过周密准备,宋军向南出征。宋军先后消灭了实力最弱的荆南和湖南,然后又消灭后蜀,平定西南。后蜀物资充裕,财力雄厚,消灭后蜀大大增强了宋朝的国力。宋军一鼓作气,消灭南汉。最后派出10万大军,进攻南唐,一年以后攻克。吴越等国见大势已去,也先后主动归附,南方至此全部统一。宋军转过身来,全心全力地攻打北汉。三年以后,北汉投降。在统一天下的进程中,宋军势如破竹。事实证明了赵普“先南后北、各个击破”这一战略思想的正确性。

  北宋建立以后,太祖赵匡胤内心一直很恐慌。他认为,自己依靠手中的军队,以武力夺取政权,坐上了皇帝宝座,别人手里如果有了足够强大的军队,岂不是要发生同样的事。他找来赵普,商议如何彻底防止军事政变再次发生。赵普认为,地方官员权力不应太集中,要让他们相互牵制,国家直接掌握各地的钱物粮食,以及军队的调动和使用,使各地官员没有充分独立的政权、财权和兵权,叛乱和政变就不会发生,天下才能安定下来。赵匡胤完全同意赵普的说法。他们君臣二人经过反复商议,决定从兵权问题下手,解除大臣兵权,加强皇帝权力,以除后患。

  经过长期思虑以后,宋太祖赵匡胤在宫中摆设酒席,宴请石守信以及其他几位将领。席间大家兴致很高,宾主尽欢。喝到尽兴时,赵匡胤推开酒杯,屏退左右,连连叹息。石守信等人连忙询问他究竟为何叹息。赵匡胤说,若不是你们辅佐,我不会当上这个皇帝,各位的功德我永生难忘。原以为当皇帝舒服,谁知并非如此,我连一夜安稳觉也没有睡过,确实不如做节度使安乐自在。石守信等人喝得迷迷糊糊的,不懂他为何要这样说。赵匡胤索性点破主题:“每个人都是想做皇帝的啊?!”石守信等人这才明白,急忙各表忠心。赵匡胤摆了摆手,说:“我怀疑的不是你们,是你们的部下,假如他们贪图富贵,给你们黄袍加身,你们能摆脱得掉吗?”石守信他们终于如梦初醒,请求赵匡胤指点生路。赵匡胤劝他们交出兵权,出守地方,广置良田美宅,多养歌儿舞女,欢乐度日,安享晚年。话已至此,第二天石守信他们便相继称病交出兵权。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

  赵普晚年时,以与人论学为乐,别人问他爱读何书,他的回答都是《论语》。宋太宗赵光义问他是不是真的这样,赵普点头承认,并对宋太宗说:“昔日以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定天下,今日欲以另半部《论语》辅佐陛下致太平。”宋太宗听了哈哈大笑。他明白赵普学富五车,知识渊博,不过尤喜《论语》,所以才不提别的书籍。这个故事传得很广,“半部《论语》安天下,半部《论语》致太平”的说法,也为民间津津乐道。

  
更多

编辑推荐

1聚焦长征...
2聚焦长征--长征中的...
3红军长征在湖南画史
4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5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6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7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8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9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10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