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四节 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为帝,改年号为贞观。太宗居安思危,励精图治,选拔人才,虚心纳谏,实行轻徭薄赋、减缓刑罚的政策,终于形成了国富民强、百姓安居乐业的四海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像

  太宗与群臣商讨把强盗消灭干净,有人主张施行严刑峻法,太宗不以为然,认为百姓之所以做强盗,是因为赋役太重、官吏贪暴,饥寒交迫才不得已做了强盗,所以应该减轻赋税和徭役,整顿吏治。这样经过唐太宗几年的整治,天下太平,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客商行旅甚至可以放心在野外睡觉。

  太宗经常告诫身边的大臣:“君主依靠国家,国家依靠百姓。剥削百姓侍奉君主,就像割下自己身上的肉来充饥,吃饱了人也死了,君主得到满足却使国家灭亡。所以君主的忧虑,不来自于外界而往往是在自身。欲望多则花费大,花费大则赋税沉重,赋税沉重则百姓愁苦,百姓愁苦则国家危殆,国家危殆则君主不保。我时时对这些事进行考虑,所以从来不敢放纵欲望。”

  太宗对大臣裴寂说:“最近上奏的折子里对我提出了很多建议,朕都把它们贴在寝宫的墙上,进出的时候可以阅读,这样对治国方略经常性地思考,有时到深夜才入睡。你们也应当恪尽职守,不要辜负朕的这番心意。”

  太宗神采英武刚毅,群臣晋见他都非常紧张。太宗知道后,每次朝见大臣奏事,都神色温和,希望听到规劝诤谏。

  太宗曾经对公卿说:“人只有借助镜子才能看到自己的样子。君主想知道自己的过失,一定要依靠忠臣。如果君主刚愎自用,只相信自己,大臣只会对君主阿谀奉承,君主会失去国家,大臣又怎能独善其身?像虞世基等人,对隋炀帝谄媚以求保住富贵,结果炀帝被杀,世基等人也都受诛。希望你们引以为戒,事情总有得失,切勿拘束,畅所欲言!”

  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各地方少数民族的首领都到宫殿前,请求给太宗上尊号,称“天可汗”。

  太宗说:“我是大唐的天子,难道可汗的事务也要我负责吗?”朝廷群臣及各民族首领一起高呼万岁。从此以后,太宗给西北各族首领的玺书中,都盖着“天可汗”的印章。

  贞观五年(公元631年),河内人李好德得了心病,对百姓胡说八道,太宗下诏审理此事。

  大理丞张蕴古上奏说:“好德生病有医生证明,依法不应治罪。”

  治书侍御史权万纪弹劾张蕴古说:“相州是张蕴古的籍贯,李好德的哥哥李厚德为相州刺史,张蕴古为了讨好李厚德,所以弄虚作假。”

  太宗大怒,下令将张蕴古斩首,很快又后悔了,于是下诏说:“以后如果判了死刑,即使下令立即处决,也要再上奏三次才能执行。”

  当年十二月,太宗根据自己虽然下令在处决死刑犯前要复奏三次,但有关部门仍然往往流于形式、三次复奏往往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的实际情况,颁下制书,增加复奏次数。结果很多被冤枉或是判刑过重的人,因此得以幸免。

  第二年年底,太宗到监狱亲自对囚犯进行审核,见到应该处死的人,心生怜悯,就放他们回家,但是约好到来年秋天再回到京师接受死刑。并且下令把全国的死刑犯都放回家,让他们到期赶往京师领刑。

  又过了一年,当初全国放回家去的死刑犯,共有390人,在没有人监督管理的情况下,都自己按期赶往监狱报到,没有一个人逃亡。太宗于是全部赦免了他们。

  太宗对执政的官员说:“朕常常担心因为个人的原因而造成赏罚不公,所以希望你们诤谏。你们也应接受别人的劝谏,不能因为自身的原因而讨厌别人违背自己的意愿。如果自己不能接受劝谏,又怎么能对别人劝谏?”

  太宗曾经问魏征:“群臣上书,大多都很有可取性,可以采纳;而等到召见他们当面询问的时候,往往都语无伦次,这是什么原因?”

  魏征回答说:“我观察各部门的上奏,他们经常要思考好几天,可是在您面前却只能说出一点。何况进谏的人担心陛下生气,陛下如果不和颜悦色,他们怎么敢畅所欲言呢?”

  从此,太宗在接见大臣的时候,神情更加和蔼可亲,曾经说:“隋炀帝多猜忌,临朝的时候很少和群臣说话。朕跟他不同,与群臣亲近得像一个人一样。”

  太宗还

  曾询问身边的大臣:“创业与守成哪个更难?”

  房玄龄说:“建国之初,我们与其他人一起起兵反隋,以实力相竞争,然后使之臣服,最艰难的是创业!”

  魏征说:“古往今来的皇帝,都是从艰难中取得天下,在安逸中失去天下,所以守成更难!”

  太宗说:“玄龄与我经过生死拼搏才拥有天下,所以知道开创大业的艰难。魏征与我共同安定天下,经常担心因为富贵而生出骄傲奢侈的毛病,因为忽视小问题而导致发生灾祸,所以知道守成的艰难。然而创业的艰难,已经过去了;守成的艰难,各位应该与我共同慎重面对。”

  房玄龄等人谢恩,说:“陛下能够这样说,是天下百姓的福气!”

  太宗善于驾驭臣下,让群臣为他分忧。李世曾经得急病,药方说“龙的胡须烧的灰可以治疗”。太宗亲自剪下自己的胡须,让他治疗。

  李世叩头跪拜到流血不止,太宗说:“这是为了社稷,不是为你,有什么可谢的!”

  李世曾经侍奉太宗宴饮,太宗似乎不经意地对他说:“朕想在大家中找到可以照顾我孩子的大臣,没有人能比得上你,当年你对李密尚且患心不二,又怎么会辜负朕?”李世流泪辞谢,咬破指头流血发誓,因此喝醉,太宗把自己的衣服盖在他身上。

  太宗把晋王李治立为太子后,曾经对身边的大臣说:“朕自从立李治为太子,遇到事情就趁机教育他,看到他吃饭,就说:‘你知道耕种的艰难,才不至于饿肚子。’看到他骑马,就说:‘你知道马的劳逸,不要耗尽它的力量,才能经常骑它。’看见他坐船,就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百姓就像水,君主就如舟。’看到他在树下休息,就说:‘只有穿过墨线矫正的木头才是直的,君主接受劝谏才能圣明。’”

  太宗在未央宫过夜,卫士已经走过去,太宗忽然在路边草丛里看见一个人带着刀,就质问他,那人回答说:“我听见卫士经过,害怕不敢出来,卫士没有看见我,我便在那里躲着。”

  太宗带他回宫,对太子说:“这件事一旦被发现便会处死几名卫士,你从后面立刻送他出去。”

  太宗坐轿,有卫士不经意间擦到太宗的衣服,十分害怕,甚至变了脸色,太宗说:“这里没有御史弹劾你,我也不会加罪于你。”

  太宗死前,写成《帝范》十二篇赐给太子,对他说:“这里面包含所有修身治国的道理。有一天我死了,便只有这些文字能告诉你一些道理。”

  太宗还告诉太子,要以古代的圣哲先王为师,要效法他们,知道一些治国之道。太宗认为自己即位以来,有很多事情都不应该做,如锦绣珠玉之类的享受不能免除,还不停地兴建宫室,平时喜好打猎,罗致鹰犬骏马,又巡游四方,使各地疲于供给,这些都是不可取的。

  
更多

编辑推荐

1聚焦长征...
2聚焦长征--长征中的...
3红军长征在湖南画史
4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5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6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7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8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9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10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