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三节 白帝城托孤

  魏黄初四年(公元223年),汉主刘备去世,临终前拜托丞相诸葛亮并尚书令李严一起辅佐太子。

  刘备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胜过曹丕十倍,一定能治理好国家,并完成光复汉室的大业。

  如果刘禅还能辅佐,你就辅佐他;如果他不争气,你就取而代之吧。”

  诸葛亮痛哭道:“我一定竭尽全力,以忠贞之节相报效,至死不渝!”

  刘备给太子留下遗言:“人活到50岁而死已经不算‘夭折’,我活了60多岁,也没有遗憾,只是担心你们兄弟。要努力,再努力!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只有贤明和德行,才能够使人折服。你父亲德行浅薄,不足以令你学习。你要和丞相一起处理政务,并像尊敬父亲一般。”

  白帝城先主托孤

  四月,蜀汉先主刘备在永安病逝,谥号昭烈。丞相诸葛亮护送刘备尸首返回成都,让李严留下来镇守永安。

  五月十七日,太子刘禅即位。尊奉先主皇后为皇太后,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建兴。

  封丞相诸葛亮为武乡侯,兼任益州牧。凡事都听诸葛亮的意见。后来诸葛亮精简官职,修订法制,告诫百官说:“所谓参与政事、署理政务,就是要集合众人的智慧,广泛听取有益于国家的建议。如果因为一点小小的嫌隙而互相疏远,不能广集众议,对我们的事业将是重大的损失。听取不同意见并得出正确结论,才是为官之道。

  “但人们常常做不到这一点,只有徐庶做到了。还有董和,参与政事、署理政务7年,万事处置稳妥,他都反复向我征求汇报,甚至能有十几次。如果你们都能做到徐庶的1/10、像董和那样勤勉,对国家尽忠职守,那么我们的百姓就幸福了。”

  又说:“过去我结交崔州平,他常帮助我改正缺点;后来又结交徐庶,得到很多启发和教诲;原先和董和商议事情,他总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与胡伟度共事,他也经常劝诫我,阻止我犯错误。

  “我虽然生性愚昧,见识浅陋,不能全部听取他们的教诲,但与他们四人一直相处融洽,这应该能说明我能采纳直言。”

  胡伟度,就是诸葛亮的主簿、义阳人胡济。

  诸葛亮曾亲自校改公文,主簿杨甬走进来劝谏他说:“治理国家是有体制的,各级不能相互越。

  “我不妨以治家为您打个比方:一个家里奴仆负责耕种,婢女负责做饭,雄鸡管报晓,狗看门防盗,牛拉车负重,马代步远行;事事无忧,主人高枕无忧,可以放心饮酒。

  “如果哪天他想所有的事不再交给奴婢、牲口,而代之以自己的辛劳,结果为这种种琐碎的家务,辛苦至极却还闹得一事无成。这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比不上奴婢鸡狗吗?当然不是,是因为他顾小弃大而已。

  “因而古人说:‘坐在殿堂之上议论治国之法的人,叫做王公;在下面切实实行具体政策的,叫做士大夫。’所以丙吉不过问横在路中的死人,而担心农务;陈平不想知道钱粮收入的具体数目,而说‘自有具体负责的人’;这正是各司其职的道理。现在您要治理整个国家,却亲自去校改公文,整天汗流浃背,不正是因小而失大?”

  诸葛亮马上承认错误。后来杨甬去世,诸葛亮哭了三天。

  尚书邓芝对诸葛亮说:“现在主上年幼,应该派遣重臣再次向东吴表示诚意联合。”

  诸葛亮说:“我也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但是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现在总算找到了。”

  邓芝问:“是谁呢?”

  诸葛亮说:“正是你呀。”于是任命邓芝为中郎将并派他去东吴重建友好关系。

  冬,十月,邓芝到达东吴。当时吴王正在犹豫之中,因而没有立即接见邓芝。

  邓芝便主动请求接见,说:“臣下这次来,也是为吴着想,并非只是为蜀。”

  于是吴王接见他,说:“我确实愿意与蜀和好,但是担心蜀主年幼、蜀国势力微弱,如果被魏钻了空子,就不能够保全自己啊。”

  邓芝回答说:“吴、蜀两国,疆域极大。大王您是当世的英雄,诸葛亮也是一代人杰;蜀国地势险要,吴国也有长江天险可守。

  “如果两国联合起来,像唇齿般互相依存,进可以兼并天下,退可以鼎足而立,这是很自然的道理。

  “大王您现在若对魏退让,魏一定会得寸进尺,上则要求大王入魏朝拜,下则要求太子为人质侍奉;如果大王您不遵从,他们借机前来讨伐,蜀也会顺流而下寻找机会进攻。如此,江南将不会再属于大王您的了。”

  吴王沉默许久后,说:“先生所言极是。”于是和魏断交,一心与蜀汉联合。

  
更多

编辑推荐

1聚焦长征...
2聚焦长征--长征中的...
3红军长征在湖南画史
4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5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6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7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8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9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10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