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十九节 霍光废帝

  汉昭帝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四月十七日,汉昭帝驾崩于未央宫,没有儿子。当时汉武帝的儿子只剩下广陵王刘胥,大将军霍光与群臣商议立新帝时,大家一致推立广陵王。广陵王原来因行为不合法度,没有被汉武帝立为太子,所以霍光心里感到不安。

  霍光像,图出自《三才图会》。

  有郎官请奏朝廷,说:“周太王不立长子太伯,而立太伯的弟弟王季为继承人;周文王不立长子伯邑考,而立伯邑考的弟弟姬发为继承人。可见在立新帝时,只要人选适合,废长立幼也是合理之事。广陵王这个人,不是能继承宗庙的。”

  这道奏章一上,正合霍光心意。霍光让丞相杨敞等人也看了奏章,并提升这位郎官担任九江太守。当天,上官皇后下诏施令,派人迎接昌邑王刘贺,准备立他为帝。

  刘贺在封国中一向狂妄放纵,所作所为毫无节制。当初听闻汉武帝驾崩后,刘贺依旧出外游猎。接到诏书后,刘贺一直拖到第二天中午才出发,而且一出发就是“急行军”,黄昏时就到了定陶,三个时辰走了135里,其间累死了很多匹随从人员的马。

  刘贺到达济阳,在当地强征特产“长鸣鸡”作为沿途解闷的玩意,又在途中购买积竹杖。经过弘农时,刘贺派一个名叫善的奴仆用有帘子的车载美女以供泄欲。到达湖县时,负责制责迎接的朝廷使者质责昌邑国相安乐这些事情。安乐转告郎中令龚遂,龚遂质问刘贺,刘贺说:“没有的事。”

  龚遂说:“就算并无此事,王爷至于为了一个奴仆,而破坏礼义?请将善抓起来,交付官吏惩处,来恢复王爷的名誉。”于是立即抓出善,交给卫士长,将他处死。

  刘贺抵达霸上,大鸿胪到郊外迎接,侍奉刘贺换乘皇帝的御车。昌邑太仆寿成奉刘贺之命为他驾车,龚遂在一旁陪同。

  快要进广明东都门时,龚遂说:“按照礼仪,奔国丧的人望见国都时,就应该痛哭。这就是国都外城的东门了。”

  刘贺说:“我嗓子疼,没办法痛哭。”

  龚遂在到达内城城门时又提醒了一遍。刘贺说:“城门和郭门一样。”

  将要到达未央宫东阙,龚遂说:“东阙外驰道的北边就是昌邑国吊丧的行帐,帐前有一条南北向的通道。通道很窄,无法让马车开入,王爷应当下车,面朝西边的宫阙,伏地痛哭,极尽悲哀,然后停止。”

  刘贺答应说:“好吧。”于是下车步行,按规矩哭悼。

  六月初一,刘贺接受皇帝玺绶,承袭帝号,尊上官皇后为皇太后。

  刘贺当皇帝后,淫乱放纵,没有节制。他把原昌邑国的官属都召入长安,很多人得到破格提升。龚遂等人上奏劝谏,太仆张敞也上书劝说,刘贺不听。

  霍光听说后,忧虑烦恼,只向所亲信的旧部、大司农田延年询问。田延年说:“将军身为国家柱石,确信这个人不成,为何不禀告太后,另择贤帝呢?”

  霍光说:“我现在想这样做,但不清楚古人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做法。”

  田延年说:“当年伊尹辅佐商朝,为了国家的安定而废黜太甲,其忠正仁诚为后人赞颂。将军如果也能这样做,就是汉朝的伊尹啊。”于是霍光任命田延年为给事中,与车骑将军张安世秘密谋划此事。

  刘贺外出巡游,出发时却被光禄大夫夏侯胜拦住车马,夏侯胜劝谏道:“天气阴了很久却不下雨,预示臣下阴谋对付主上。陛下要出宫去哪里?”

  刘贺发怒,认为夏侯胜口出妖言,下令将他绑去官吏那里领罪。负责这件事的官吏向霍光报告,霍光饶过了夏侯胜。

  霍光以为张安世泄漏计划,就责问他,发现不是张安世将计划泄露出去的,于是召夏侯胜来询问,夏侯胜回答说:“《鸿范传》上说:‘君王若有过失,老天就会让天阴很久但不下雨,以此来惩罚他,那时就会发生臣下反叛主上的事。’我不敢那样说,只好托言‘臣下阴谋对付主上’。”霍光、张安世听到后十分吃惊、叹服,因此更加重用经师和术士。

  侍中傅嘉多次向刘贺进谏,最终也被绑入狱。

  霍光、张安世计议已定,就派田延年报知丞相杨敞。杨敞对此事十分惊恐,不知说什么好,汗流浃背,只是口头诺诺而已。

  趁田延年去厕所的机会,杨敞的夫人也即司马迁的女儿急忙从东厢房出来对杨敞说:“这是国家大事,如今大将军计议已定,派田延年来通知你,你还犹豫不决,就会在事发前被杀掉!”田延年回来,杨敞夫人也参加谈话,许诺说:“一切听从大将军调遣!”

  二十八日,霍光把丞相、御史、将军、列侯、中二千石、大夫、博士召到未央宫商议此事。霍光说:“昌邑王行为昏乱,恐怕会危害国家,该怎么办?”群臣一听,无不惊恐万分,不敢做声,只是小声答应而已。

  田延年离开坐席,走上前去,手按剑柄说:“先帝让将军辅佐幼小的皇帝,并把国家前途委托给将军,是因为相信将军忠诚贤明,能把刘氏天下坐稳。如今下面怨声鼎沸,社稷将要面临颠覆危机。

  “我大汉历代皇帝的谥号总有一个‘孝’字,意图就是想让江山永存、宗庙祭祀不断。如果汉家祭祀断绝,将军就算以死赎罪,也无颜到地下面见先帝。今天的事,决不能迁延后退,群臣最后响应的,我会将他斩首!”

  霍光向田延年认错,说:“田延年责备我,说得很对!现在国家民怨沸腾,我应当受处罚。”

  于是参加会议的人都叩头说:“百姓的命运,都取决于将军,我们一切听从大将军吩咐!”

  霍光随即与群臣一起觐见太后,向太后禀告,将昌邑王刘贺不适合继承宗庙的原因一一详述。皇太后听了,命令车驾前往未央宫承明殿,下令昌邑国群臣不准入宫。

  马筒,设险用具,用以阻拦敌人的战马刘贺进殿朝见完太后,准备坐车回温室殿。他进去时,中黄门宦官早已分别抓住门扇,等刘贺一进去,就将大门关闭,把昌邑国群臣拦在外面。

  刘贺问:“怎么回事?”

  霍光跪着回答说:“皇太后有诏令,昌邑国群臣不能入宫。”

  刘贺说:“慢慢吩咐就是了,何必搞得人心惶惶?”

  霍光将所有昌邑国臣子赶出金马门外。张安世带着羽林军的骑兵,绑了赶出来的200多人,将其全部关入廷尉负责的牢狱中。

  霍光将刘贺交给担任过昭帝侍中的宦官来看守,并命令手下人说:“小心守护!如果他突然死了,或者自杀了,我就会有负天下,背上杀主的恶名。”

  这时刘贺还不知道自己即将被废,对身边的人说:“我的老臣属都哪里做错了?大将军为什么关押他们?”

  过了一会儿,太后下诏,召刘贺进见。刘贺被召后,心里害怕,就说:“我犯了什么错?太后为何要召见我?”

  太后身穿珍珠串缀的短袄,华服盛装,坐在武帐之中,几百名手拿兵器的侍卫与持戟的期门武士排列于殿下。群臣按品级先后进殿,然后召刘贺,让他上前伏在地下,听候宣读诏令。

  霍光联合群臣一起上书,弹劾刘贺,由尚书令宣读奏文:“丞相杨敞等冒死上奏皇太后陛下:孝昭皇帝过早去世,朝廷将昌邑王召来,主持丧葬礼仪。

  “昌邑王虽然身穿丧服,却无哀悼之意,废弃礼仪,在路上不吃素,还派随从官员掳掠女子,偷偷藏在有帘幕遮挡的车里,送到驿舍陪宿。

  “昌邑王到了长安,谒见皇太后,被立为皇太子,还常常偷吃鸡肉、猪肉。昌邑王在先帝灵柩前接受皇帝的印玺,回到住处,将印玺打开后就不再封好珍藏。

  “还让手下拿着皇帝符节,前去召引昌邑国的从官、车马官、官奴等200多人,常与他们一起住在宫里,整日游戏玩乐。曾经写信说:‘皇帝问候侍中君卿,让中御府传令高昌奉上黄金千斤来赏赐君卿,允许他娶10个妻子。’

  “先帝的灵柩还停在前殿,竟搬来乐府的乐器,把昌邑国的乐师召进宫,鼓吹弹唱,演戏取乐。又把泰一祭坛和宗庙的歌者、舞者召进宫,遍奏各种乐曲。

  “还驾着天子的车驾,在北宫、桂宫等处驱驰,玩猪、斗虎。不经同意便把皇太后御用的小马车随意征用,让官奴在掖庭游玩。又与孝昭皇帝宫女蒙等淫乱,给掖庭令下诏说:‘有敢泄漏的,腰斩!’”

  刘贺离开坐席,伏在地上请罪。太后听不下去了,说:“停!为人臣子,竟然这么乱来?”

  尚书令接着读道:“把朝廷授予诸侯王、列侯、二千石官员的绶带,赏给昌邑国郎官及被免除奴仆身份的人佩戴。肆意将国库中的金钱、刀剑、玉器、彩色丝织品等,赏给一起游玩的人。

  “与官仆整夜醉饮,沉迷于酒醉之中。在温室殿设下九宾大礼,于夜晚单独接见其姐夫昌邑关内侯。没等祭祀大礼举行,就私自颁发正式诏书,派使者携带皇帝符节,以三个太牢(太牢一般指牛、羊、猪三牲合用),祭拜父亲昌邑哀王,自称‘嗣子皇帝’。

  “即位的27天中,使者不断,持皇帝符节、以诏令向各官署征发的,共有1127次。荒淫无度,昏庸迷乱,失去了帝王的礼仪,破坏了国家制度。臣等多次规劝,昌邑王非但不肯更正,反而日益严重,长此以往恐怕会动摇江山,使天下不得安宁。

  “臣等与博士共谋,一致认为:

  “陛下承继皇位,却行为放荡,不守礼仪。《孝经》上说:‘五种死刑之罪中,以不孝罪孽最大。’以前周襄王对母亲不孝,所以《春秋》上说‘天王出居郑国”;因为其不孝,所以被放逐到郑国,被天下所抛弃。宗庙重于君王,陛下既然承担不了天命授予的重托,奉持宗庙,爱民如子,就应该罢黜!

  “因此,恳请太后下令以太牢之礼,向高祖之庙祭告。”

  皇太后说:“可以。”

  于是霍光命刘贺站起来,拜受皇太后诏书。刘贺说:“我听说:如果天子有七位忠义臣子辅佐劝谏,即使昏庸无道,也不会丧失天下。”

  霍光说:“皇太后已经下诏将你废黜,你怎么还以天子自称?”

  当即抓住刘贺的手,解下戴在他身上的玺绶,交给皇太后。然后扶他下殿,从金马门出宫,群臣跟在后面目送。

  刘贺出宫后,面向西方拜别,说:“我愚蠢戆直,承担不了汉朝天命!”起身,登上御驾的副车,在霍光的护送下抵达长安昌邑王住所。

  霍光表示歉意,说:“大王的所作所为,是自绝于天。我宁愿有负大王,也不敢对不起社稷!希望大王自爱,我不能继续辅佐大王了。”说完流泪而去。

  
更多

编辑推荐

1聚焦长征...
2聚焦长征--长征中的...
3红军长征在湖南画史
4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5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6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7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8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9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10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