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率先对“1024”英雄群体进行报道,进而在全国引发了巨大的宣传声浪。报道浓缩提炼出的“人梯精神”,成为一种新时代的精神象征;这一英雄群体促使全社会重新审视“90后”一代。这组报道荣获2010年度(第20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2009年10月24日下午,长江湖北荆州宝塔河江段,为救两名落水少年,在长江边游玩的10余名长江大学学生手拉手结成人梯,伸向江中救人,两名少年获救,而三名大学生却不幸被江水吞没,英勇献身。
三名大学一年级新生离开了人世,而一个以15名大学生和三名冬泳队员为代表的英雄群体却由此诞生--10月25日,《楚天都市报》在全国率先对此事进行了报道,随后展开了持续十余天的专题报道,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以及数十家外地媒体纷纷加入报道阵营,在全国掀起了“1024”英雄群体报道的巨大声浪。
与以往的典型宣传相比,“1024”英雄群体报道呈现出新的特点:媒体反应之迅速、态度之积极、报道之及时、讨论内容之广泛、参与媒体之多、持续时间之久、报道影响之大,都为近年来所罕见;通过报道浓缩提炼出的“人梯精神”,成为一种新时代的精神象征;这一英雄群体更引发了全社会对“90后”一代的重新审视和关注。
一、题材捕捉:重视主流价值观传播
2009年10月24日下午4点左右,《楚天都市报》新闻热线接到一位读者的报料:荆州长江边有几位大学生为救人还未脱险。驻荆州站记者经过核实,掌握了基本情况:十余名在江边游玩的长江大学一年级新生手拉手参与救人,三人付出了生命。在安排驻站记者迅速投入采访的同时,编辑部还决定增派记者赶赴荆州,以加强报道力量。
这一题材之所以在第一时间受到如此重视,首先基于以下几个新闻点:这是一个见义勇为的英雄群体,其中有大学生,也有社会群众(冬泳队员);危难时刻,大学生们手拉手结成人梯勇救落水少年,其中所体现出的集体精神、智慧力量和悲壮色彩,都令人感叹,而三名大一新生英勇献身,尤令人痛惜;参与救人的大学生们,基本都是“90后”,是新一代青年担当精神的典型代表;2007年1月22日,长江大学四年级学生赵传宇跳入寒江救起落水老人后悄然离去,其感人事迹被广为传诵,并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英雄壮举一再在荆州、在长江大学涌现,其中不乏精神上的传承性。
我们能够敏锐地捕捉到这些新闻点,更深层的原因还在于都市类媒体近年来的“内功修为”。2005年起,“主流化”一词开始在都市类媒体中频繁出现,2007年,《楚天都市报》开始实施以提升影响力、公信力、引导力为主线的主流化转型,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通过对新闻社会内涵的深度挖掘,引导形成主流舆论,从而实现以社会新闻主打向主流新闻立足的转变。主流化转型带给楚天都市报人的变化,首先是主流意识的提升--报纸要主动参与社会发展进程,做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者,做社会的主人翁,而不是旁观者甚至破坏者;《楚天都市报》以其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特性,在弘扬主旋律方面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正因如此,不但要唱响主旋律,还要做主旋律的领唱者。
偶然之中有必然,正是由于有了这种“内功修为”,“1024”英雄群体的题材才会受到《楚天都市报》的特别重视,这说明,主流化转型既提升了楚天都市报人弘扬主旋律的自觉意识,也提升了其驾驭重大题材的能力。这一点,从全国各地数百家媒体相继加入到这个歌颂英雄群体的“大合唱”队伍中也得到了印证。
二、报道方向:两条主线齐头并进
10月24日接到读者报料后,《楚天都市报》迅即启动了重大事件报道机制,组成了采编专班。每天专题讨论,确定报道内容,满怀深情、满腔热情地报道这一可歌可泣的英雄群体。
10月25日,《楚天都市报》在一版以《为救两名落江少年,古城荆州昨现舍己救人悲壮一幕大学生结梯救人,3人英勇献身》为题推出报道,还对赵传宇寒江救人的事迹进行了链接。同一天,评论版刊发评论《舍己救人的“梯子”精神永远值得敬仰》,在评论中,针对可能会出现的不同看法,率先提出了“1024”英雄群体和“梯子精神”,报道和评论站在时代精神的高度,第一时间肯定了大学生们的壮举,积极引领了社会舆论,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在赢得报道先机的同时,如何掌控报道节奏,赢得报道的整体效果呢?编委会经过讨论,确定了两条报道主线:及时准确地报道动态进展、各界反应、社会反响;通过对长江大学、荆州、湖北省历年来见义勇为英雄典型的回顾,揭示出荆楚大地见义勇为精神的传承,进一步挖掘这一丰富的精神财富。
第一条主线:从26日起,《楚天都市报》先后报道了获救孩子的现身,家长跪谢恩人父母,英雄追悼会,英雄魂归故里,荆州市、湖北省及中央相关部门对英雄群体的表彰决定,各级领导的看望、批示,社会各界的反应、捐助等,使报道不断推向高潮。
第二条主线:先后推出两个版的报道--一股英雄气在长江大学激荡、荆楚大地,孕育英雄的热土,分别回顾了长江大学、荆州和湖北省广大人民群众中涌现出的见义勇为个人和群体,把“1024”大学生英雄群体置于湖北这片热土“千古流传的英雄气质和近现代被发扬光大的革命传统”这一大的背景下观照,展示了荆楚大地见义勇为者前仆后继、见义勇为精神传承不绝的光荣现实。
如果说第一条主线是各媒体都要做的同题报道,那么第二条主线则更显示出一份报纸的思考力和策划力。两条主线齐头并进,大大增强了报道的时空跨度,更深刻地展示了“1024”英雄群体产生的时代、地域背景和精神内涵,使英雄群体的形象显得立体而丰富,使读者在为英雄事迹感动的同时,更感受和吸取了见义勇为精神的力量。
这种两条主线齐头并进的报道方向,体现出报纸明显的舆论引导意图,而社会反响也证明,舆论引导的效果达到了预期。无论党报还是都市报,都有着同样的舆论引导责任,我们或许可以从这一案例中得出结论:责任感决定着媒体在舆论引导上的作为。
三、主题提炼:突出两个关键词
从10月25日至11月7日,《楚天都市报》关于“1024”英雄群体的报道,仅专版就达34个,刊发稿件百余篇,图片70余幅。如此规模的报道量,不可能没有明确的报道主题和意图。概括而言,这种报道意图就是提炼出能反映英雄群体精神内涵的概念,揭示英雄群体的时代特征,将其浓缩为一种感动人、教育人、鼓舞人、激励人的精神力量,树立一个时代的精神坐标。
10月26日起,《楚天都市报》开始浓墨重彩地推出“大学生结梯救人”系列专题报道,并以长篇通讯人梯报道英雄群体救人的全过程,这是全国媒体中首次提出“人梯”的概念,人梯和人梯精神,成为随后各媒体对这一群体报道中最广泛使用的词汇。
同日配发的评论《你们湿润了无数人的眼睛》,则提出要重新审视我们一度认为“自私自利,吝于奉献”的“90后”一代。
在此基础上,《楚天都市报》在10月27日又提炼出“18人梯”这一高度浓缩和概括其事迹与精神的词汇。其后,多家中央和其他地方媒体对此事的报道,也大量采用了“人梯精神”和“90后”的提法。10月29日,湖北省委、省政府部署深入开展学习“1024”英雄群体的活动,将“人梯精神”概括为:热爱祖国、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崇高精神;危难时刻不怕牺牲、挺身而出的英雄气概;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高尚情操;勇担时代使命与社会责任的可贵品格。11月5日,共青团湖北省委、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湖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联合举办“湖北省1024英雄集体先进事迹研讨会”,《楚天都市报》以两个版的篇幅对研讨内容进行综述报道,标题分别为人梯精神,贯穿古今闪耀时代光芒、90后一代,生命内核传承大义大爱,对“人梯精神”和“90后”两个关键词进行了进一步肯定和强化。
散文的写作要求是“形散神聚”,对于“1024”英雄群体这样的大型专题系列报道来说,道理同样如此。“人梯精神”和“90后”这两个关键词,就如串珠之绳,将数十个版、百余篇稿件串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整组报道沿着这两个关键词展开,虽然数量庞大,却整齐有序,不显零乱。
四、报道层次:多元手法立体推进
《楚天都市报》的这组报道,专版数多达34个。如此规模的系列报道,除了靠“人梯精神”和“90后”这两个关键词来串联外,还必须有其得体的组合手段,来实现报道层次的有序推进,增强报道的立体感。大体来说,主要有以下特点:
两条主线齐头并进。即按照事件发展进程和精神提炼的线索进行展开,前文已述。
多种体裁结合,表现手法多元。在这组特别报道中,《楚天都市报》特别注意了多种体裁多种手段的运用,消息、通讯、言论的组合,文字和图片的组合等。从10月25日到10月29日,《楚天都市报》一版连续刊发这组特别报道的图片,其中26日至29日均是一版版芯大图。为同一个事件在一版连发四天大图,前所未有,力度罕见。
从10月25日推出第一天,《楚天都市报》就采用了丰富的报道形式,当天是消息、言论、救人现场照片、三名牺牲的大学生英雄照片,并以链接的形式回放了两年前长江大学学生赵传宇寒江救人不留名的报道,版面语言非常丰富。随后的报道,也是消息、通讯、言论、手记、摘录等多种体裁并行,并相互配合,增强报道的立体感、丰厚感。
系列评论发出主流声音。新闻报道是为了记录展现英雄群体的形象,评论则是为了揭示英雄群体的精神,挖掘其生命力和影响力。这组报道从第一天起,每天按主题精心组织一篇评论,从思想上不断强化,向纵深拓展。
《舍己救人的“梯子精神”永远值得敬仰》、《他们湿润了无数人的眼睛》、《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传承”》、《荆楚万古英雄气 慷慨歌谣不绝传》、《人梯的顶点是生命崇高无价》等等,前后共刊发了10多篇评论。这些评论从舍己救人体现的社会责任、“90后”的希望担当、英雄壮举来源于见义勇为精神的传承、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等不同角度,诠释和挖掘出“1024”大学生英雄群体蕴含的人文精神内核。最后,更以一场“湖北省1024大学生英雄集体先进事迹研讨会”,请来专家学者和各方代表纵论人梯精神,进行了理论上的诠释。什么是人梯精神?它源自何处?又给我们怎样的启迪?评论站在时代主旋律的高度,充分阐释了事件的意义,以理性的思维深化了主题,彰显放大了英雄群体的感人力量。
深怀感情进行客观报道。“1024”英雄群体的事迹深深打动了楚天都市报人,在做这组报道期间,采编人员时常眼含热泪,含泪写着文字,含泪按下快门,含泪编辑稿件。那些见诸报端的稿件和照片饱蘸着深厚感情,饱含着对英雄的敬仰。
从一系列精心制作的标题中,即可体会到这份对英雄的崇敬之情。25日的消息,引题以“古城荆州昨现舍己救人悲壮一幕”定调,这以后陆续刊发的报道中,还有许多深深拨动人心弦的标题,如《擦干泪水,我们怀着梦想坚强前行》、《今日10时,荆州古城送别英雄》、《故里忆英雄,泪飞顿作倾盆雨》、《难舍英雄,万众同悲泪满城》、《一江水,一座城,万人同祈祷--孩子,一路走好》、《时光河流中18朵闪亮的浪花、厚德沃土养育了这群热血之士》……在具体报道中,对追悼会、英雄魂归故里等几个场景,字里行间浸透着深厚的感情。只有感动了自己的情感和文字,才能深深地打动读者,引起读者情感共鸣。
这组报道引起的强烈社会反响,进一步坚定了我们的主流化方向,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责任担当为使命,传播主流价值观,影响最广泛人群,做社会进步的推动者。也只有这样,报纸才有强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原载《新闻战线》2010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