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gedeesh和Titman(1993)首先在美国股市发现中期价格动量。Rouwenhorst(1998)则发现一个国际分散化的动量组合也能够获得经风险调整后的超常收益。Jegedeesh和Titman(2001)应用样本外数据(out of sample)对Jegedeesh和Titman(1993)动量策略重新进行了检验,证实动量效应存在于整个90年代,因而并非是数据挖掘的结果。他们认为BSV模型、DHS模型以及HS模型关于过度反应和反应不足假设对动量效应都具有一定解释力。
基金是否采取“追涨杀跌”的正反馈交易(动量交易)策略?作为中国股市主力投资机构,基金交易策略及其对证券价格的影响始终是市场关注的焦点。Lakonishok,Shleifer和Vishny(1992)发现美国股市养老基金(pension funds)存在并不显著的正反馈交易及羊群行为,Grinblatt,Timan和Wermers(1995)发现共同基金(mutual funds)广泛采用动量交易策略,Wermers(1999)亦发现类似结果。Nofsinger和Sias(1999)则发现机构投资者相对个人投资者表现出更强烈的正反馈交易行为,而Badrinath和Wahal(2002)发现机构投资者买入股票时表现为动量交易者而卖出股票时表现为反转交易者。
本章首先检验了中国股市基于历史收益率的价格动量策略(price momentum),其次考察了证券投资基金的动量交易策略。本章以下结构如下:3.2节样本选择及数据处理;3.3节价格动量策略研究;3.4节投资基金动量交易策略研究;最后部分为全文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