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地设市后的赣州如何“大”起来?这是赣南人民普遍关心的问题。笔者认为,壮大经济,提高知名度和加快城市建设是关键。
一
壮大经济。让赣州“大”起来,关键就是经济强大起来。解放五十多年、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了,赣南的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与发达地区、甚至与周边地区比仍有较大差距。要在短期内使经济迅速壮大,赶上发达地区,超过周边地区,仅有较快的渐进速度还不够,重要的是要有量的扩张、质的飞跃。如果说经济渐进发展是一般经济规律,那么量的扩张、质的飞跃就是特殊的经济规律。因此,我们在遵循一般经济规律的同时,要着力探寻特殊的经济规律及其经济增长方式,使赣州经济突飞猛进、迅速壮大。这并非异想天开,近几年我市招商引资、靠大靠强、个体私营经济等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就是最好的佐证。如:外商及港、澳、台企业产值,1998年是5.26亿元,比上年增长63.34%;1999年是7.88亿元,比1998年增长30.16%,超出一般性经济发展速度的几十个百分点。
因此,要迅速壮大经济就必须找准突破口。突破口就是薄弱环节,就是差距。我们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主要就是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太低,我们只占28%,发达地区都在60%以上。所以必须着力发展第二产业,努力培育支柱产业、支柱工业。目前惟有食品工业可以成为赣南的支柱工业。因为赣南是一个农业大区,只有加工农产品的食品工业发达了,才能迅速提高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真正带动农业的迅速发展,也才谈得上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当然与农产品加工不相关的工业也许可以带动赣南广大农村的发展,但毕竟没有这么直接,也就必然没有那么迅速。如果食品工业使农产品从粗加工到精加工增值1--10倍,以1999年农业总产值的139.44亿元推算,则可增值270--1270亿元;如果兴办与农产品无关的工业,即使10亿元产值的企业都要100多个,这是难以办到的,最起码短期内是无法办到。而赣南星罗棋布的食品企业可以办到。尽管赣南的食品工业已经破题,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还没有成为重大战略去实施,还没有形成支柱产业。1999年食品工业产值仅16.53亿元,只占工业总产值的8.5%、占农业总产值的11.8%,如果所占比例达到了80%以上,那么,赣州的工业发达了,农业也带动了,经济也就壮大了。
二
提高知名度。一个产品的品牌是资本、效益,一个地方的知名度,更是无形的巨大的价值。近几年赣南做了一些创一流的工作,引来了一些全国、全省性的会议在赣州召开;打“红土地牌”、“客家牌”、“宋城牌”等方面也做了许多文章,在省内外,甚至海内外都有了一些知名度,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重视、支持,也引来了各界人士、海外客商的投资兴业。但这还不够,而且只是外因,只起辅助作用。关键的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因,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创出自己独有的、寓于现代市场经济内涵的新品牌、新名气。只有这样,才能扩大影响、占有市场、壮大经济。如果我们的食品工业也有像“娃哈哈”、“乐百氏”、“红塔山”、“五粮液”这样响当当的品牌,那么,赣州就有了大的知名度,就有了新的内涵和活力,就有了建设大赣州的先进“武器”和资本。赣州食品的品牌很多,应尽快向名牌浓缩、集中,汇聚财力、优势、宣传攻势,打出几个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并使其规模、质量、档次都能名副其实。
三
加快城市建设。建设大赣州的直接涵义就是地级赣州市区比县级赣州市区更大的范围,更全更强的功能。县级赣州市区只是地级机关所在地,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而地级赣州市区,不仅如此,而且对18个县(市、区)还有辐射、带动的功能作用及责任。所以,如果不迅速扩大市区范围、增强功能,则“小马”难拉动“大车”,也就是小市区这个“小马”难拉动18个县(市、区)这个“大车”,市管县的功能就难以发挥出来。虽然撤地设市时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市区面积由18平方公里、非农业人口25万人扩充到2010年的100平方公里面积、80-100万人口的目标,但要实现这个目标,并非范围圈大了、人口增加了就行了,而是要谋划、要付出艰辛的努力。要考虑城区自身的繁荣和协调发展,以及带动18个县(市、区)功能作用的发挥。要迅速充大市区,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去下功夫:一方面充大赣州市区本身,以发展第二产业为切入点,从而带动第三产业的繁荣,迅速膨胀市区,养壮、养大市区这匹“马”,“大马”拉“大车”就必定飞速前进。另一方面就是改变扩大市区本身这单一的思路,谋略扩散市区功能的办法,也就是像瑞金、南康一样,通过努力使县变成市,而且大多数的县变成市,并且使大多数乡变成镇,迅速增加市区数量、范围,分散、扩大、充实市区功能,使各地的市区功能组合、综合成大赣州的整体功能,形成“群马”拉“大车”的格局,拉动赣州经济飞速发展。这就是真正的、更广泛意义上的大赣州。
(载2000年7月13日《赣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