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夏之交的一场大雨,冲走了全南县陂头镇星光村农民的不少西瓜和水稻,也给地委宣传部小康示范村建设工作组留下了一个难题:今年如何使农民增收?如何跳出“靠天吃饭”的小圈子?
尽量缩小靠天吃饭的种植业比例,加重养殖业和企业的份量。养鸡、养鱼、养猪,发展养蛇、牛蛙、乌龟、甲鱼、鸽子等特种养殖。这样,农民不仅收入可观,而且开辟了养殖新路子。
发展村办企业,增加农民收入。经过努力,企业的收入占到农业总收入的一半以上。办起了年产值50万元、利润10万元的竹制品厂;年产值40万元、利润6万元的木材加工厂;年产值10万元、利润2万多元的食品加工厂;入股8万元,总投资730万元,正在筹建缫丝厂,可望明年3月竣工投产。农民从企业获得的劳务、利润及相关收入,户平都在5000元以上。
种植业发展迅速。桑业已占水稻面积的1/3,果园面积人平1.2亩,而且都种上了品优价俏的沙田柚,三年之后,仅果业收入户平就在1.5--3万元。他们自信地说,已经跳出了靠天吃饭的小圈子。
工作组主动为农民提供各种有效服务。包括种植沙田柚、脐橙、蚕桑、养鸡、鱼、猪、鸭、特种动物等市场行情,介绍实用技术或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带领农民外出参观学习,培养科技示范户,争取上级扶助资金、银行贷款及外来资金以及为优良品种、农资商品的购进和农产品的出售寻找销路、加工、运输等销售服务。这一系列服务,不但使农民奔小康有了保障,而且在服务中使农业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和富有生命力。
工作组把选准、培养村级班子作为奔小康、留下不走的工作组的重要内容来抓。年初,对原班子进行了调整。原来的会计,能力强,年龄轻,被提拔为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班子成员由原来的5人,精简为3人,年龄由48岁下降为31岁,文化程度由原来的小学上升为高中。选好班子后,工作组则注意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压担子、树威信,在岗位上培养提高,今年7月1日,这个村党支部被县、镇党委评为优秀党支部。
(载1994年11月22日《赣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