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七章 书经(1)

  《书经》导读《尚书》又名《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记事上起原始社会末期的虞舜,下迄春秋时的秦穆公,按时代先后,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前两者是后人根据传说整理的,后两者则绝大部分为当时之作,只有个别篇目成于春秋之后。至于作者,或说是孔子编订,但不可靠。一般来说,它是一部既非成于一时,也非出于一人,而是经由长期汇集,流传到春秋战国时最后定型的著作。作为记录国王和大臣有关国家大事的言论以及政令的档案,《尚书》的内容大部分是古代帝王对臣民所发表的训令和向军队宣布的誓师词,还有大臣们对君王所提出的建议和规劝。此外,关于尧、舜、禹、皋陶和启等人的远古历史传说,在书中也有记载。就文体而言,依现存的《尚书》看,有记言的、记事的,或记言兼记事的,大致可分如下六种形式:“典”(尧舜等人的言论、事迹),“谟”(舜禹等人讨论政治的谈话),“训”(据说是记载商大臣伊尹教训商王太子甲的话),“诰”(上级对下级的指示和君王对臣民的讲话),“誓”(士兵征战时或交战前宣布的誓师词),“命”(君主奖励或赏赐臣下所宣布的命令)。如前所说,《尚书》成书经历过一个发展过程,至春秋、战国才最终定型。这一过程正是其不断充实新内容以及流播和扩大影响的过程。春秋时,文化事业发达,当时的知识分子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建立功业,往往潜心于前代历史的学习,《尚书》便与作为文学教材的《诗》一起,成为知识界普及的历史教材。今见《墨子》《曾子》《孟子》《荀子》《韩非子》还有《左传》《吕氏春秋》等书,都直接、间接引用过它,其中以《左传》引用最多,达五十多处,其余儒、法等诸子百家多所征引,篇目合计四十余篇,其中二十余篇为今存《尚书》所未见。《尚书》在先秦时两遭禁毁,究其原因,无非是因为它多载有与商鞅、李斯和秦始皇所主张的法治思想不合的言论、事迹。如《虞书》载唐尧禅位给虞舜,《商书》七篇,第一篇《汤誓》就载商汤伐桀,《周书》二十篇,也多载武王伐纣、周公摄政之事,这些与宣扬君主有至高无上权威的法家理论不合,与秦始皇推行的政策大相径庭。再如,《尚书》为先秦各家所称引,并且在未定型之前,各家都曾借以为自己的学说服务,由此,对其多有伸缩乃至重新编定,特别是儒家,尤经心于此。据历代学者考证,《尧典》《皋陶谟》等反映虞夏时代的篇章,就出于后世儒生的手笔,是战国后期儒生依自己的政治主张,对上古社会所作的理想化描述。把它们与《甘誓》以及商、周两代的书配合起来看,其所建构的古史系统的儒家色彩便十分明显。正如韩非子所说:“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谓真尧舜,尧舜不复生,将谁使定儒、墨之诚乎?”(《韩非子显学》)

  儒家思想既是法家攻击的主要目标,因此商鞅、李斯、秦始皇是断不能听任它流播天下以乱时政的。除儒家外,别家别派的思想也曾渗入到《尚书》中,如《洪范》一篇记载箕子对武王的谈话,内容就属于五行学说,似是战国时五行学家兴起后的作品。法家主张以法为本,一切言行必轨于法,而《尚书》中的不少篇章却以有道、无道来评判为君者的是非;法家主张法后王,厚今薄古,而《尚书》却十分注重历史的经验,常常以古已有之或自古未闻来做论事的根据,这种直接与秦代统治思想相违背的东西怎么能够任其流传呢?因此,《尚书》被禁几乎是必然的事。古代专门设有史官记录历史,春秋、战国时,各国均有自己的史书,但因各诸侯“恶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孟子万章下》),这种因害怕史书所载内容为别有用心之人拿来比照当世或借古讽今而产生的禁毁之举,以秦推行得最为彻底,所谓“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史记六国表》),秦始皇焚《诗》《书》,正是继承了这一传统。由于他这次焚毁,《尚书》几乎灭绝,至汉代已找不到完整的本子,由此引出一场今古文之争,被山东伏胜藏于屋壁的称《今文尚书》,武帝末年,由鲁恭王刘馀从孔壁中发现的称《古文尚书》。到了晋代,又有豫章内史梅赜所奏的《孔传古文尚书》,唐修《五经正义》,即用此本,以后又被收入《十三经注疏》。其实,它只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本,所以自宋至清,学者纷纷出来,花很大力气予以考证,才最终确定其中哪几篇为真,哪几篇为伪。

  虞 夏 书尧典

  《尧典》为后人追记尧舜事迹的重要典籍。产生的时间说法不一,大约是周初人所作,在流传中又经后人反复润色增益。文中记述之帝位禅让,以及君主与民众的亲密关系等,都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氏族社会政治制度、思想习惯和民俗风貌。全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记述尧之事迹,分别叙述了尧之道德事功,羲和定历法,尧询问群臣、举用人才,以及因四岳之荐而举用舜,并对舜进行培养磨炼之事。第二部分记舜之事,首段记舜摄政时之事功,末段记述舜即位执政之事。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

  “译文”考究古代史事,有帝尧名叫放勋,他治理政事专心谨慎,达事理,有文采,善思虑,仪态温和,诚信恭谨又谦虚礼让,他的功德覆盖四方,达于天地。他发扬自己的才智美德,亲近本族之人。本族既已和睦,又考察百官之政绩。百官政治昭明,各邦国间和好亲睦,百姓也生活得很欢乐了。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分命羲仲,宅夷,曰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厥民析,鸟兽孳尾。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讹,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鸟兽希革。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虚,以殷仲秋。厥民夷,鸟兽毛。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鸟兽毛。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允厘百工,庶绩咸熙。”

  “译文”尧命令羲氏与和氏,恭敬地顺从上天,推算观测日月星辰运行状况,制定历法,教授人民按此从事农事活动。命令羲仲住在东方的夷,那地方叫谷。让他在那里恭敬地接引并礼敬日出,细心观察日出时刻。安排春天农作之次序。白天和黑夜一样长,黄昏时星鸟见于南天,以此天象定准仲春(春分)。这时农民在田野里干活,鸟兽开始交配繁育后代;再命羲叔住在南方交趾之地,安排夏季农作次序,对太阳回归南方之极加以测定并礼敬。白天最长,黄昏时大火星见于南天,依据这个定准仲夏(夏至)。这时民间老弱依傍壮丁下田劳作,鸟兽羽毛变得稀疏;命令和仲住在西方,叫做昧谷。让他恭送落日,观察日落时刻。安排了秋季收获之次序。黑夜与白昼一样长,黄昏时虚星出现于南天,依据这个定准仲秋(秋分)。这时农民开始收割庄稼,鸟兽生出新的羽毛;再命和叔住在北方,地名幽都。安排冬季改岁更新变易之事。白日最短,昴星黄昏时见于南天,依据这个定准仲冬(冬至)。这时百姓在室内活动,鸟兽生出细密的绒毛。帝尧说:“啊!你们羲氏和氏诸官员。根据观察测定,一年有三百六十六天,要用闰月的办法确定春夏秋冬,构成年岁。制定百官之职守,这样众多事务就可兴办起来了。”帝曰:“畴咨若时登庸?”放齐曰:“胤子朱启明。”帝曰:“吁!讼可乎?”帝曰:“畴咨若予采?”欢兜曰:“都!共工方鸠功。”帝曰:“吁!静言庸违,象恭滔天。”帝曰:“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佥曰:“于!鲧哉。”帝曰:“吁!哉,方命圯族。”岳曰:“异哉!试可乃已。”帝曰:“往,钦哉!”九载,绩用弗成。

  “译文”帝尧说:“谁能告诉我那顺应天时能治理好政事可以得到任用的人?”放齐说:“您的儿子丹朱开明通达事理。”帝尧说:“唉!他言论悖谬,又好争辩,怎么可以呀?”帝尧说:“谁能告诉我能治理好政事的人?”欢兜说:“啊!共工有许多显见的功绩可以任用。”帝尧说:“哼!这个人话说得漂亮,做起来就相违背,表面上恭敬,内心里却连上天都怠慢不敬。”帝尧说:“啊!四方诸侯之长,汹涌的洪水到处为害,大水包围了高山,淹没了丘陵,浩荡无涯像要漫过高天。天下民众都在哀痛,有谁能治理洪水呢?”众人都说:“啊!鲧可以呀。”帝尧说:“唔!这个人违背天意,不服从教命,危害同族之人。”四方诸侯长回答说:“我们听到的情况和你说的不一样呀!先试用看看,看如果可以就任用。”帝尧(对鲧)说:“前去赴任吧,要谨慎专心地干啊!”过了九年,没有作出什么成绩。帝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巽朕位?”岳曰:“否德忝帝位。”曰:“明明扬侧陋。”师锡帝曰:“有鳏在下,曰虞舜。”帝曰:“俞,予闻,如何?”岳曰:“瞽子,父顽,母,象傲,克谐以孝,不格奸。”帝曰:“我其试哉!”女于时,观其刑于二女。厘降二女于妫,嫔于虞。帝曰:“钦哉!”

  “译文”帝尧说:“啊!四方诸侯之长。我在帝位七十年了,你们谁能顺应天命,接替我的职位呢?”四方诸侯之长回答说:“我们德才浅薄,会辱没帝位。”帝尧说:“请你们明察贤人,举荐隐匿卑微但有才干的人。”众人进言于尧说:“有位光棍汉,名叫虞舜。”帝尧说:“对呀!我也有所耳闻,他的情况如何?”四方诸侯之长回答说:“他是瞽瞍之子,父亲行事愚蠢固执,后母说话悖谬,兄弟象傲慢骄横,而舜却能与他们和谐相处,用孝行来感动他们,约束他们不至陷于邪恶。”帝尧说:“我将要试试他!”于是把女儿嫁给了舜,观察他与二女相处时所遵循的法则。帝尧命令两个女儿到妫水转弯之处,在那里与舜婚配,做舜妇。帝尧对两个女儿说:“你们要恭敬谨慎啊!”慎徽五典,五典克从。纳于百揆,百揆时叙。宾于四门,四门穆穆。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帝曰:“格!汝舜。询事考言,乃言可绩,三载。汝陟帝位。”舜让于德,弗嗣。

  “译文”尧命舜谨慎地完善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伦常教化,于是五种伦常都得到人们的普遍遵从。又命舜掌管国家各种事务,各种事务都管理得有条有理。又命舜在四门迎接从各国来访的宾客,各国宾客无不对他肃然起敬。又把舜放到深山丛林之中,他能在暴风雨之中不迷失方向。帝尧说:“来吧!舜。我询问了你的政事,并考察了你的言论,你的言与行都很成功,已经三年了。你可以居帝位了。”舜让位于有德之人,不肯继位。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肆类于上帝,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辑五瑞。既月乃日,觐四岳群牧,班瑞于群后。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肆觐东后。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贽。如五器,卒乃复。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如岱礼。八月西巡守,至于西岳,如初。十有一月朔巡守,至于北岳,如西礼。归,格于艺祖,用特。五载一巡守,群后四朝。敷奏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浚川。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眚灾肆赦,怙终贼刑。钦哉,钦哉,惟刑之恤哉!流共工于幽州,放欢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

  “译文”正月上旬的一个吉日,在文祖庙中舜接受尧的禅位。舜即位后观测北斗七星的运行,把它和七项政事相连起来。接着举行祭天大典,向上天报告禅位之事,又祭祀天地四方之神,名山大川之神,并祭祀一切神。随之又收集五种玉圭。选定吉月和吉日,接受四方诸侯百官的朝见,把玉圭分发给他们。这年二月,舜到东方巡察,到了东岳泰山,对泰山神进行祭祀,又依其地之高下对其余山川之神进行祭祀,然后接受东方诸侯的朝见。安排春夏秋冬四季和月份的大小,确定天干地支的顺序,统一音律、长度、容积、重量的计算标准,修订公侯伯子男朝见天子的五等礼制,五等诸侯执五种不同的玉圭,以及诸侯世子执,公之孤执玄,附庸之君执黄,以及卿执羊羔大夫执雁,士执一只(死)野鸡的礼品。至于五种玉圭,待朝见之礼完毕立即还给诸侯。五月去南方巡察,到达南岳,所举行的礼节和在东岳举行的相同。八月去西方巡察,到了西岳,所行礼数和前面的一样。十一月到北方巡察,到了北岳,礼节与西岳同。巡视四方后返回,到尧之祖庙行祭礼,用一头公牛作祭品。从此以后,舜每隔五年巡视一次,中间四年诸侯来朝见,向天子全面报告国事,天子公开考察他们的政绩,用车马服装奖赏他们的功劳。舜把天下划为十二州,在各州选一座名山封土为坛用来祭祀,又疏通四方河道。又制定了墨、劓、刖、宫、大辟五种常刑。用流放代替五刑,以示宽宥;在官府当差而犯罪则受鞭打之官刑;不服从教化而犯错则用藤(木)条抽打为教刑;还可用金钱赎罪称赎刑。不是有意而犯罪的则可赦免,有所依仗而终不悔改的则处重刑。谨慎啊,谨慎啊,用刑者要心存忧惧啊!随后把共工流放到幽州,把欢兜放逐到崇山,把三苗驱逐到三危,把鲧流放到羽山,这四罪得到了惩治,天下人没有不信服的。二十有八载,帝乃殂落。百姓如丧考妣,三载,四海遏密八音。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询于四岳,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咨,十有二牧!”曰:“食哉准时!柔远能迩,德允元,而难任人,蛮夷率服。”舜曰:“咨,四岳!有能奋庸熙帝之载,使宅百揆亮采,惠畴?”佥曰:“伯禹作司空。”帝曰:“俞,咨!禹,汝平水土,惟时懋哉。”禹拜稽首,让于稷、契暨皋陶。帝曰:“俞,汝往哉!”帝曰:“弃,黎民阻饥,汝后稷,播时百谷。”帝曰:“契,百姓不帝,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帝曰:“皋陶,蛮夷猾夏,寇贼奸宄。汝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宅,五宅三居。惟明克允。”

  “译文”舜在位二十八年时,帝尧逝世了。天下民众如同死去父母一样悲痛,三年之内,全国上下断绝音乐之声。三年后的正月初一,舜到尧之祖庙,和四方诸侯君长共商国是,大开明堂之四门,颁布政教,使四方之人能看见,听清。舜说:“啊,十二州的州官们!粮食要充足就要不违农时!要安抚远处的百姓,亲厚近处的百姓,亲厚有德之人,信任善良的人,而拒斥佞幸小人,这样四边蛮夷之族就会信服。”舜说:“啊,四方诸侯君长!有谁能光大帝尧的事业,担当百揆之官以辅佐政事啊?”众人都说:“伯禹可以担当司空之官。”舜帝说:“好吧,禹呀!你去平治水土,专心勤奋地工作。”禹叩头跪拜,请求让位给稷、契和皋陶。帝舜说:“好啦,你去干吧!”帝舜说:“弃呀,天下民众饥饿穷困,你去主管农事,适时播种各种谷物。”帝舜说:“契呀,百姓之间不和睦,父母兄弟子女之间不和谐,你去作司徒之官,谨慎专一地传播五常之教,要注意宽厚。”帝舜说:“皋陶啊,周边蛮夷诸国扰乱中国,抢劫杀人造成内乱外患。你去作刑狱之官,五种刑罚各有其用,五种流放之刑有不同的流放处所,施行五刑分别在野外、市场和朝廷三处地方进行。五种流刑,分别流放在三种地方。只有明察公断才能使天下人信服。”帝曰:“畴若予工?”佥曰:“垂哉!”帝曰:“俞,咨垂,汝共工。”垂拜稽首,让于殳暨伯与。帝曰:“俞,往哉!汝谐。”帝曰:“畴若予上下草木鸟兽?”佥曰:“益哉!”帝曰:“俞,咨益!汝作朕虞。”益拜稽首,让于朱虎、熊罴。帝曰:“俞,往哉!汝谐。”帝曰:“咨!四岳,有能典朕三礼?”佥曰:“伯夷!”帝曰:“俞,咨伯!汝作秩宗。夙夜惟寅,直哉惟清。”伯拜稽首,让于夔、龙。帝曰:“俞,往,钦哉!”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帝曰:“龙,朕谗说殄行,震惊朕师。命汝作纳言,夙夜出纳朕命,惟允。”帝曰:“咨!汝二十有二人,钦哉!惟时亮天功。”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庶绩咸熙。分北三苗。舜生三十征,庸三十,在位五十载,陟方乃死。

  “译文”帝舜说:“谁适合做主管百工之官?”众人都说:“垂啊!”帝舜说:“好吧,垂啊!你去作主管百工之官吧。”垂跪拜叩头,要求让给殳和伯与。帝舜说:“好了,去干吧,你适合担当此职。”帝舜说:“谁适合担当主管山林草泽鸟兽之官呢?”众人都说:“益呀!”帝舜说:“好吧,益呀!你去作我的虞官吧。”益跪拜叩首,要求让位给朱虎和熊罴。帝舜说:“好了,去干吧!你适合担任此职。”帝舜说:“啊!四方诸侯之长,有谁能为我主持三礼呀?”众人都说:“伯夷!”帝舜说:“好吧,伯夷呀!你去作秩宗之官。从清晨到深夜都要谨慎恭敬。正直而又清明。”伯夷跪拜叩首,想让位给夔与龙。帝舜说:“好吧,去干吧,可要谨慎专心啊!”帝舜说:“夔!命你去主管音乐,教导长子,使他们正直而温和,宽厚而庄重,刚毅而不暴戾,简约而不傲慢。诗是表达志向的,歌是咏唱语言的,乐声与咏唱相依,六律与五声相和。八音能相和谐,而不相互失去伦序,神与人之情就可借此和谐交融。”夔说:“啊!我轻重不同地敲击石制乐器,连百兽都随着跳起舞来。”帝舜说:“龙,我憎恶谗言恶行,因为它使我的民众惊恐。命你作纳言之官,日夜宣示我的命令,要诚信不伪。”帝舜说:“啊!你们二十二人,要谨慎专心啊!要时时辅佐天下大事而获得成功。”三年考核一次政绩,经过三次考核,罢黜昏庸提升贤明,各项事业都可兴旺发达起来。对三苗分别善恶作了不同安置。舜三十岁被征召任用,考察试用三十年(历试三年,居摄二十八年),居帝位五十年,在巡守中死去。

  皋陶谟

  本篇为记录君臣谋议国事之重要文献。全文可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禹和皋陶关于以德治国的对话,皋陶提出“九德”,作为对人的道德要求。这套主张有浓厚的儒家色彩。第二部分是舜和禹的对话,主要讨论治国安民的道理,君臣的职责和要求等。第三部分叙述丹朱之罪过,禹之功绩,三苗问题,以及对祭祀歌舞场面的生动描述,颇有文采。曰若稽古,皋陶曰:“允迪厥德,谟明弼谐。”禹曰:“俞,如何?”皋陶曰:“都!慎厥身,修思永。叙九族,庶明励翼,迩可远,在兹。”禹拜昌言曰:“俞!”皋陶曰:“都!在知人,在安民。”禹曰:“吁!咸若时,惟帝其难之。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能哲而惠,何忧乎欢兜?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皋陶曰:“都!亦行有九德。亦言其人有德,乃言曰,载采采。”禹曰:“何?”皋陶曰:“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彰厥有常,吉哉!日宣三德,夙夜浚明有家;日严祗敬六德,亮采有邦。翕受敷施,九德咸事,俊在官。百僚师师,百工惟时,抚于五辰,庶绩其凝。无教逸欲,有邦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无旷庶官,天工人其代之。天叙有典,敕我五典五哉!天秩有礼,自我五礼有庸哉!同寅协恭和衷哉!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政事,懋哉!懋哉!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畏。达于上下,敬哉有土。”皋陶曰:“朕言惠可行?”禹曰:“俞!乃言可绩。”皋陶曰:“予未有知,思曰赞赞襄哉。”

  “译文”考查往古事迹,皋陶说:“君能诚信地遵行仁德,就能有远见,而辅佐的臣子也能同心协力。”禹说:“好啊,如何去做呢?”皋陶说:“啊!要谨慎地修养自身,思虑深远。要亲近九族,那些贤明之人就会相互勉励来辅助,由近而及远,道理就在于此。”禹拜谢这番美言说:“好啊!”皋陶说:“啊!还要能辨别不同的人,安抚百姓。”禹说:“噢!都如此,就是帝舜也难做到。能识别人就是明智,就善于用人。能安抚民就是慈爱,民众就会怀念他。能做到明智而又慈爱,何必忧虑欢兜?何必驱逐三苗?何必畏惧花言巧语的佞幸之人呢?”皋陶说:“啊!考察人的行为有九种美德。要说某人有美德,就要将他做的事一件一件列出来。”禹问:“什么是九德?”皋陶说:“宽厚而威严,柔和而有主见,随和而庄重,有治事之才又办事认真,温顺而又坚定,耿直而又和气,行事从大处着眼又不忽视小节,刚正果断而踏实,坚强有力又合乎道义,有九种美德而又坚持到底,那就完善了!每日能表现出九德中的三种来,日夜都恭敬努力。这样做,作为卿大夫就能保持其封地。每天能严肃庄重地实践其中六种德行,用以辅佐政事,作为诸侯就能保持他的邦国了。对九德能普遍推行,使具备九德之人都出来任职做事,才德超群之人都获得官位。百官臣僚相互学习效法,把自己的职事作好,使政事与天象运转相顺应,各种事情都会获得成功。不要追求安逸和贪欲,要兢兢业业去尽职,因为天天都有千头万绪的事要办。不要使众官成为虚设,天命之功业,人要代它完成。天定的伦常秩序恒常的法则,命令我们要使五种伦常秩序淳厚起来!天所规定的尊卑贵贱有其礼法,我们要遵行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五种礼法并持续下去。君臣间要相互恭敬,同心同德,和睦亲善啊!上天任命有德之人,按五等爵位配备五种花纹的礼服。上天惩罚有罪的人,用五种刑罚制裁五种罪人。对于政事要办好啊!天的智慧,来自于百姓的智慧。天之扬善罚恶,来自于百姓的扬善罚恶。上天与百姓的心是相通的,要谨慎啊,有邦国的君主们!”皋陶说:“我的话有道理吗?”禹说:“是啊!你的话可以推行并建立功业。”皋陶说:“我没有什么学识,只是天天想着辅佐君主并对他有所帮助啊!”帝曰:“来,禹!汝亦昌言。”禹拜曰:“都!帝,予何言?予思日孜孜。”皋陶曰:“吁!如何?”禹曰:“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昏垫。予乘四载,随山刊木,暨益奏庶鲜食。予决九川距四海,浚畎浍距川。暨稷播,奏庶艰食鲜食,懋迁有无化居。民乃粒,万邦作。”皋陶曰:“俞!师汝昌言。”禹曰:“都!帝,慎乃在位。”帝曰:“俞!”禹曰:“安汝止,惟几惟康。其弼直,惟动丕应。志以昭受上帝,天其申命用休。”帝曰:“吁!臣哉邻哉!邻哉臣哉!”禹曰:“俞!”帝曰:“臣作朕股肱耳目。予欲左右有民,汝翼。予欲宣力四方,汝为。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在治忽,以出纳五言,汝听。予违汝弼,汝无面从,退有后言。钦四邻,庶顽谗说,若不在时,侯以明之,挞以记之,书用识哉,欲并生哉!工以纳言,时而扬之,格则承之庸之否则威之。”禹曰:“俞哉!帝,光天之下,至于海隅苍生,万邦黎献,共惟帝臣,惟帝时举。敷纳以言,明庶以功,车服以庸。谁敢不让,敢不敬应?帝不时敷,同日奏,罔功。”

  “译文”帝舜说:“来吧,禹!你也谈谈你的高见。”禹拜谢说:“啊!天子,我有什么可说呢?我只想天天努力做事而已。”皋陶说:“噢!到底怎样呢?”禹说:“洪水漫天,浩浩荡荡,包围高山,漫过丘陵,百姓为洪水吞没。我乘坐四种运载之具,砍削树木作为路标,和伯益一道为民众送去新猎取的鸟兽之肉。我疏通九条河道,使河水流入大海,开通田间排水沟渠,使水流入江河。和稷一起播种百谷,给百姓送去谷物和肉类食品,又让他们以物易物,调剂余缺,开展贸易活动。于是民众就安定下来了,各个邦国得到了治理。”皋陶说:“好啊!你的这些善行应当效法。”禹说:“啊!天子,你处在君主职位可要谨慎(啊)。”帝舜说:“是啊!”禹说:“处于你的地位,只有预见事物变化的征兆,才能得以安康。如果辅佐的臣子公平正直,你的行动就会得到广泛响应。要虚心地接受上天的命令,上天将会赐给你美德。”帝舜说:“啊!大臣就是最亲近的人啊!最亲近的人就是大臣啊!”禹说:“是啊!”帝舜说:“大臣就是我的臂膀大腿和耳目。我想帮助百姓,你们协助我。我想致力于天下四方,你们就去做。我想把古人礼服上的图案画出来,把日、月、星辰、山、龙、雉六种图像绘制在礼服上衣;把虎形纹、水藻、火苗、白米、黑白相间的斧形纹、黑青相间的己字相对花纹绣在下裳,用五种颜色的颜料来涂五色花纹,制作成礼服,你们要将它们分清楚。我想听六律五声八音,以考察社会的治乱情况,发布和采纳五方的言论,你们要听清楚。我有失误你们要帮助我,你们不要当面顺从,背后议论。我尊敬周围的大臣,而那些愚蠢和好进谗言之人,如果不能改正,就不许他们参加射礼,用鞭打来惩戒他们,在背上书字来标记他们,这些做法都是欲其改悔而促其上进的。官员们要采纳下面的言论,好的言论要宣扬表彰,公正的言论就要举荐上去并听从采用。闭塞言论,则加以惩戒。”禹说:“好啊!天子,普天之下,至于海角天涯的黎民百姓,万国的贤德之人,都是你的臣民,天子要时时举用他们,广泛采纳他们的言论,明察他们的事迹,用车子服饰表彰他们的功劳。如能这样,谁敢不谦让,谁敢不恭敬地响应您的命令?天子如果不善于分辨,把好人和坏人同时任用,这样做必然劳而无功。”“无若丹朱傲,惟慢游是好,傲虐是作。罔昼夜,罔水行舟。朋淫于家,用殄厥世。予创若时,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弼成五服,至于五千。州十有二师,外薄四海,咸建五长,各迪有功,苗顽弗即工,帝其念哉!”帝曰:“迪朕德,时乃功,惟叙。皋陶方祗厥叙,方施象刑,惟明。”夔曰:“戛击鸣球,博拊琴瑟以咏。”祖考来格,虞宾在位,群后德让。下管鼓,合止,笙镛以间。鸟兽跄跄,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庶尹允谐。”帝庸作歌曰:“敕天之命,惟时惟几。”乃歌曰:“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皋陶拜手稽首扬言曰:“念哉!率作兴事,惧乃宪,钦哉!屡省乃成,钦哉!”乃赓载歌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又歌曰:“元首丛脞哉!股肱惰哉!万事堕哉!”帝拜曰:“俞,往钦哉!”

  “译文”“不要像丹朱那样傲慢,只喜好游乐,戏谑胡为。不论白天黑夜都不停地作恶,洪水已退,还坐在船上迫使民众推舟游乐。在家里与众女淫乱,因而断绝了继世之位。我以丹朱的行为作为惩戒,娶涂山氏之女为妻,婚后只有四天就离家去治水。儿子启生下来呱呱啼哭,我也顾不上抚爱他,谋划度量治理水土之事。辅佐君主规划五服区域,到达五千里远。在九州中每州征集三万人参加治水劳动,一直征集到四海之边。在周边每五个诸侯国设立一长,各自负责领导治水,只有三苗部族顽抗,不肯参加治水劳作,君主为此担忧吧!”帝舜说:“用德教去开导他们,使他们听从,这就是你的功绩。皋陶正在使一切有条理,正在把刑罚条文图像刻于器物上,力求清楚明白。”夔说:“敲击玉磬,弹奏琴瑟,歌唱起来。”祖宗和先父的神灵降临于此,舜的宾客各在其位陪祭,各诸侯国君登堂与主人相互揖让。堂下吹奏起管乐,摇起小鼓,敲以合乐,击以终止,笙与大钟交互演奏。舞蹈者模仿鸟兽舞动,韶乐经九次变化演奏而完成,凤凰也被乐曲感动,前来聆听。夔说:“啊!我用轻重不同手法敲击石制的乐器,百兽也跟着跳舞,众位官长也能诚信和谐相处。”帝舜因此作歌道:“对于上天发布的命令,要时时小心谨慎对待。”于是又歌唱道:“大臣们都高兴了!君王就会振作起来!百官也会和乐融洽!”皋陶跪拜叩头高声说:“要牢记呀!君王作表率,事业就兴旺,慎重对待法度,要严肃认真呀!凡事要反复省察才能成功,要严肃认真啊!”又继续歌唱道:“君王如果圣明!大臣就会贤良啊!就会安宁无事啊!”又唱道:“君王烦琐无大志啊!大臣们就会怠惰呀!一切事情都会败坏!”帝舜拜谢说:“好啊!去认真地干吧!”

  禹贡

  本篇成书年代大约是战国时期。记录了九州的划分、山川方位走向、物产、贡赋、交通等情况,为我国古代最早、最有价值的地理学著作。全篇内容大致可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把全国划分为九州。第二部分为“导山”,把我国山脉依照由北向南次序,划分为四条东西走向的山列。第三部分为“导水”,对九条大河的水源、流向、支流、河口等情况,作了如实描述。第四部分为介绍五服制度和对大禹功绩的颂扬。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覃怀绩,至于衡漳。厥土惟白壤,厥赋惟上上错,厥田惟中中。恒卫既从,大陆既作。岛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

  “译文”禹划分土地疆界,顺着山势砍削树木作标记,把高山大河定为州的分界处。冀州:已经从壶口开始动工,接着便要开凿梁山和岐山。已经修治好太原一带,一直到达了太岳山的南面。覃怀一带治理获得了成功,直到漳水横流入河处。这个地区是白色土壤,这里的赋税是一等和二等夹杂,这里的农田属于五等。恒河、卫河已经顺流入海了,大陆一带可以耕作了。东方海岛上居住的夷民进贡皮制服饰,他们从靠近碣石山右侧一带进入黄河。济河惟兖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泽,沮会同。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厥土黑坟,厥草惟繇,厥木惟条。厥田惟中下,厥赋贞,作十有三载乃同。厥贡漆丝,厥篚织文。浮于济、漯,达于河。

  “译文”济水与黄河之间的地方是兖州:黄河下游九条河道已经开通,雷夏湖泊已经形成,水和沮水会合流进来。可以栽种桑树之地已经开始养蚕了,于是人们从丘陵高地迁徙到平原居住。这里的土地黑色而肥沃,草生长得很茂盛,树木枝干修长。这里的土地为第六等,而赋税为第九等,耕种十三年后才和其他州相同。这里上缴的贡物是漆和丝,以及用筐子盛着的彩色丝织品。贡品由水路经济水、漯河,到达黄河地区。海、岱惟青州:夷既略,潍、淄其道。厥土白坟,海滨广斥。厥田惟上下,厥赋中上。厥贡盐,海物惟错。岱畎丝、铅、松、怪石。莱夷作牧。厥篚丝。浮于汶,达于济。

  “译文”渤海泰山之间是青州:夷地处僻远因而治理疏略,潍水、淄水已经疏通。土地色白而肥沃,海边为广阔的盐碱地。这里的土地为第三等,赋税为第四等。这里的贡品是盐、细葛布及多种海产品。泰山谷地一带的贡物是丝、大麻、锡、松木和奇特珍贵的石头。莱州一带的居民放牧为生,贡品是用筐盛装的柞蚕丝。进贡的路线是乘船由汶水转入济水。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蒙羽其艺,大野既猪,东原平。厥土赤埴坟,草木渐包。厥田惟上中,厥赋中中。厥贡惟土五色,羽畎夏翟,峄阳孤桐,泗滨浮磬。淮夷珠暨鱼,厥篚玄纤缟。浮于淮泗,达于河。

  “译文”黄海、泰山与淮河之间是徐州:淮河、沂水已经治理好了,蒙山、羽山一带可以种植了,大野泽已聚成湖泊,东原一带也得到平治。这里的土壤是红色黏性的而且很肥沃,草木也生长得很繁茂。这里的土地属第二等,赋税为第五等。上缴的贡物是五色土,羽山谷中的大山鸡,峄山阳坡独生的优质桐木,和泗水边上可以用来制石磬的石头。淮河下游居住的夷人进贡珠和鱼类,还有用筐子盛装的黑色细绸和白绢。运送贡品的船只从淮河、泗水转入黄河。淮海惟扬州:彭蠡既猪,阳鸟攸居。三江既入,震泽定。既敷,厥草惟夭,厥木惟乔。厥土惟涂泥。厥田惟下下,厥赋下上上错。厥贡惟金三品,瑶、琨、齿、革、羽、毛惟木。岛夷卉服。厥篚织贝,厥包橘柚,锡贡。沿于江、海,达于淮泗。

  “译文”淮河与黄海间的地域为扬州;鄱阳湖已经蓄满了水,沿海岛屿也可居住。长江下游诸支流已经入海,太湖治理也获得成功。大竹和小竹遍布各地,这里的草生长得很繁茂,树木也很高大。这里的土地低洼潮湿。这里的农田为第九等,赋税是第七等,间杂有第六等。这里的贡品是金、银、铜,以及各种美玉、大小竹木、象牙、犀牛皮、鸟羽、旄牛尾和木材。海岛上居住的百姓穿着草编衣服。这地方把贝锦放在筐内,把橘子和柚子包装起来,进贡。贡品装船由长江和黄海,到达淮河和泗水。荆及衡阳惟荆州:江汉朝宗于海,九江孔殷,沱潜既道,云土梦作。厥土惟涂泥,厥田惟下中,厥赋上下。厥贡羽毛齿革,惟金三品,干栝柏,砺砥丹,惟,三邦贡厥名。包匦菁茅,厥篚玄玑组,九江纳锡大龟。浮于江、沱、潜、汉,逾于洛,至于南河。

  “译文”荆山至衡山南侧一带为荆州:长江、汉水流向大海,洞庭湖九条水系已确定,沱江、潜江水道已经疏通,云梦泽一带也可以耕作了。这里的土地潮湿泥泞,其田地为第八等,其赋税为第三等。这里的贡物是鸟羽、旄牛尾、象牙、犀牛皮以及金银铜,椿木、柘木、桧木、柏木,磨刀石、造箭头之石、丹砂、美竹、木等。这一带三个诸侯国的贡品是他们的名特产。将菁茅草包好放在匣子里,将彩色丝绸和珍珠串好后放在筐子里,九江一带还进贡大龟。贡品由长江、沱江、潜江、汉水水路起运,再经一段陆路入洛水,到达南河。荆河惟豫州:伊、洛、涧既入于河,荥波既猪。导菏泽,被孟猪。厥土惟壤,下土坟垆。厥田惟中上,厥赋错上中。厥贡漆,厥篚纤纩,锡贡磬错。浮于洛,达于河。

  “译文”荆山至黄河之间为豫州:伊水、洛水、水、涧水都已疏通入黄河,荥波湖已蓄满水。疏导菏泽湖,及孟诸等湖泊。这里的土质疏松柔软,下层是肥沃硬质的黑土。这里的农田为第四等,赋税是第二等,间杂第一等。其贡物为漆、大麻、细葛布、苎麻,用筐盛装的细绸细棉,还进贡制造磬的石头。进贡的船只经洛水,到达黄河。华阳黑水惟梁州:岷、既艺,沱、潜既道。蔡、蒙旅平,和夷绩。厥土青黎,厥田惟下上,厥赋下中三错。厥贡、铁、银、镂、磬、熊、罴、狐、狸、织皮。西倾因桓是来,浮于潜,逾于沔,入于渭,乱于河。

  “译文”华山南侧至怒江之间是梁州。岷山、嶓冢山已可以种植,沱水、潜水也已经被疏通了。峨眉山、蒙山一带已经平治,和水一带居民有很大的治水功绩。这里土质黑色疏松,其田地是第七等,其赋税是第八等,间或为七等九等。进奉的贡物是美玉、铁、银、钢铁、用来制造箭头的石、磬、熊、罴、狐狸、野猪、地毯。西倾山一带的贡物沿桓水而来,乘船航行到潜水,再经一段陆路后入沔水,再入渭水,然后横渡渭水入黄河。黑水西河惟雍州:弱水既西,泾属渭,漆沮既从,沣水攸同。荆岐既旅,终南物,至于鸟鼠。原隰绩,至于猪野。三危既宅,三苗丕叙。厥土惟黄壤,厥田惟上上,厥赋中下。厥贡惟球、琳、琅。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河,会于渭。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叙。

  “译文”黑水至西河间地域为雍州:弱水经疏通已向西流,泾河注入渭水弯曲处,漆沮水已顺流入黄河,沣水也同渭水会合。荆山、岐山已经开通,终南山、物山,甚至鸟鼠山已经开通了。原隰一带的治理已取得了成效,猪野湖也已治理好。三危山一带已可居住,三苗之地更加安定了。这里的土地是黄色的,其田地为第一等,其赋税为第六等。这里的贡物美玉、美石、如珠子般的宝石。进贡之物由积石山附近黄河上船,到达龙门、西河,会合在渭水与黄河交会处。昆仑、析支、渠搜一带进奉地毯,于是西戎诸国也都安定了。导岍及岐,至于荆山,逾于河。壶口、雷首至于太岳。柱、析城至于王屋。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西倾、朱圉、鸟鼠,至于太华。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导冢至于荆山。内方至于大别。岷山之阳至于衡山,过九江至于敷浅原。

  “译文”开通了岍山、岐山,直至荆山,越过黄河。又开通了壶口山、雷首山,到达太岳山。再从柱山、析城山,通达到王屋山。再从太行山、恒山,到达碣石山,入于渤海。从西倾山、朱圉山、鸟鼠山到达太华山。由熊耳山、外方山、桐柏山,到达陪尾山。开通冢山至荆山的地域。由内方山到达大别山。由岷山南侧到达衡山,经过九江,到达庐山。导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导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至于大,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过三,至于大别,南入于江。东汇泽为彭蠡,东为北江,入于海。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过九江,至于东陵,东北,会于汇,东为中江,入于海。导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荷,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导淮自桐伯,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导渭自鸟鼠同穴,东会于沣,又东会于泾,又东过漆沮,入于河。导洛自熊耳,东北会于涧,又东会于伊,又东北,入于河。

  “译文”疏通弱水至合黎山的地域,其下游流入沙漠中。疏通黑水至三危山的地域,注入南海。开通积石山以疏导黄河,到达龙门山,再向南到达华山北侧,再向东到达柱山,又向东到达孟津,又向东经洛水转弯处,到达大山,再向北经过降水,到达大陆泽,又向北,分散为九条支流,后又会同诸支流为一河,注入海中。开通冢山以疏导漾水,东流而为汉水,又向东,为沧浪水,经过三水,到达大别山,向南流入长江。向东流,汇成大泽是为彭蠡,再向东为北江,注入大海。开通岷山而疏导长江,向东分出一条支流是为沱江,又向东到达澧水,经过洞庭湖,到达东陵,再由东向北延伸,同淮水会合,东流为中江,注入大海。疏导水,向东流为济水,注入黄河,漫溢而成荥泽,又从陶丘北面向东流,又向东到达荷水,又向东北,与汶水会合,又向北东,流入大海。开通桐柏山疏导淮河,向东流与泗水、沂水会合,再向东注入大海。开通鸟鼠山疏导渭水,向东与沣水会合,又向东与泾水会合,又向东经过漆沮水,注入黄河。开通熊耳山疏导洛水,东北流与涧水、水会合,又向东流与伊水会合,又向东北流,注入黄河。九州攸同:四既宅,九山刊旅,九川涤源,九泽既陂,四海会同。六府孔修,庶土交正,慎财赋,咸则三壤成赋。中邦锡土姓,祗台德先,不距朕行。五百里甸服。百里赋纳总,二百里纳,三百里纳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男邦,三百里诸侯。五百里绥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蛮,二百里流。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禹锡玄圭,告厥成功。

  “译文”九州之内都得到治理:四方的土地已经可以居住,九条山脉已经砍削树木作出标志,可以通行了,九大水系已疏通其水源,九大湖泊已修起堤防,天下各地官民都能够会聚京师。六府已治理好,各处土地俱要征税,收税规则的确立,都是依照土地的上中下等级定赋税数额的。九州之内土地都赏赐给诸侯,并赐给他们姓氏,赏赐的原则是他们的品德,这样他们就不会违背我的政令了。国都以外五百里之内的地域是甸服。距都城百里之内的地方,要交纳带秆的谷物,再向外一百里交纳禾穗,再向外一百里交纳去柄去芒带壳的谷物,再向外一百里交纳粗谷,再向外一百里交纳米。由甸服边缘向外延伸五百里的地域称侯服。侯服靠内的一百里地域负担天子的各种差役,由此向外二百里地域负担邦国的差役,由此再向外三百里地域负责侦察放哨,维持治安。由侯服边缘再向外延伸五百里的地域为绥服。其靠内的三百里地域,揆度王者之文教,结合民俗民情加以推行。再向外二百里地域,则奋扬武威,保卫王者的国土。由绥服边缘再向外延伸五百里的地域为要服。其靠内的二百里地域按王者的教化和平相处,再向外的三百里地域,相约守法即可。由要服边界再向外延伸五百里之地为荒服。其靠内三百里地域,沿袭当地风俗而又加以控制,再向外二百里地域为流徙不定的部族。东方到达大海,西方到达沙漠,从北方到南方,至于周边蛮夷所居住的地方,王者的政令教化都达到了。于是禹被赐予玄色的美玉,宣告他的成功。

  甘誓

  此篇为夏启讨伐有扈氏,在甘地发布的临战誓词。据《史记夏本纪》载,禹巡视东方,死前把政权交给益,三年后,益又让给禹的儿子启,于是启继承了帝位。由于这种做法违背了古老的帝位禅让传统,诸侯有扈氏不服,起来反对。启带兵前往征讨,开战前为告诫将士,发表了这篇简短誓词。这篇誓词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宣布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的罪行,对其讨伐是代天行罚。二是申明军纪和赏罚。大战于甘,乃召六卿。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予则孥戮汝。”

  “译文”启将要在甘地发动一场大战,于是召集六军主将。夏王说:“啊!你们六军主将和全体将士,我发布誓词告诫你们:有扈氏轻慢关乎民生日用的五行说,怠慢天子任命的三卿,上天因此要断绝他的国运,现在我要奉行上天对他的惩罚。战车左面的战士如果不精于以箭射敌,就是不奉行我的命令;战车右面的战士如果不精于以矛刺敌,就是不奉行我的命令;驾驶战车的御者如果不能使车马进退得当,就是不奉行我的命令。奉行命令的,将在祖庙神主前受到奖赏;不奉行命令的,将在社神神主前得到惩罚,我就把你们降为奴隶,或者杀掉。”

  商书汤誓

  本篇也是一篇临战前誓词,是汤讨伐夏桀的战争动员令。汤名履,其先祖契为舜臣,被封于商地,赐子姓。其后世经过长期发展,成为势力强大的诸侯国。此时,夏之君主桀荒淫残暴,酷虐百姓,引起国人的强烈反抗和诸侯的背叛。汤便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发动了对桀的战争,从而灭掉夏朝,创建商朝。这篇誓词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指出夏桀苛政虐民,作恶多端,因而“天命殛之”。其次申明军纪赏罚。王曰:“格尔众庶,悉听朕言。非台小子,敢行称乱!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今尔有众,汝曰:‘我后不恤我众,舍我穑事,而割正夏?’予惟闻汝众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今汝其曰:‘夏罪其如台?’夏王率遏众力,率割夏邑。有众率怠弗协,曰:‘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夏德若兹,今朕必往。尔尚辅予一人,致天之罚,予其大赉汝!尔无不信,朕不食言。尔不从誓言,予则孥戮汝,罔有攸赦。”

  “译文”王说:“来吧,你们这些人,都注意听我讲话。不是我小子敢于发动叛乱!而是夏国犯下许多罪恶,上天命令我去诛讨它。现在你们当中,有的人说:‘我们的君主不体恤大家,荒废了我们的农事,何必要去征伐夏国啊?’我已经听到你们大家的话了,但是夏氏有罪,我畏惧上天,不敢不去征伐。现在你们将会问:‘夏的罪行是什么呢?’夏王耗尽了民力,苛刻剥削夏国城邑。民众怠慢他不与他合作,他们说:‘这个太阳什么时候能毁灭了?我们愿意同你一道灭亡。’夏王的行为如此败坏,现在我一定要去征讨他。我期望你们辅助我,推行上天对夏的惩罚,我将会重重赏赐你们!你们不要不相信,我不会说话不算数的。假如你们不遵从誓言,我就要把你们降为奴隶或杀掉,不会赦免谁。”

  盘庚

  盘庚为成汤十世孙,商代第二十位君主,他为缓解社会矛盾,躲避水患,率领臣民由奄(今山东曲阜)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本篇内容就是全面记述迁都事件的。上篇和下篇是盘庚对邦伯、师长、百执事等执政者的训诫之词,旨在说明迁都是遵奉上天意旨,是继承和复兴先王大业之必须。中篇则是对平民的训词。如果不服从命令,破坏迁都,就不但把他们杀掉,连他们的后代也杀掉。下篇是告诫百官族姓,是既迁后言。盘 庚 上盘庚迁于殷,民不适有居,率吁众出矢言。曰:“我王来,既爰宅于兹,重我民,无尽刘。不能胥匡以生,卜稽曰,其如台?先王有服,恪谨天命。兹犹不常宁。不常厥邑,于今五邦。今不承于古,罔知天之断命,矧曰其克从先王之烈?若颠木之有由蘖,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绍复先王之大业,缓四方。”盘庚于民,由乃在位以常旧服,正法度。曰:“无或敢伏小人之攸箴!”王命众,悉至于庭。

  “译文”盘庚迁都至殷邑,臣民们不喜欢新的地方,因此,盘庚召呼亲近的贵戚大臣陈述自己的看法,说:“我先王迁都于此,已经居住在这里。先王重视我民的生息,不愿百姓受伤害,民众仍遭不幸,荡析离居,不能相救。如今占卜也说:‘此地对我民众不利不可居住在这里,当迁都。’先王都恭敬谨慎地遵奉天命,就是这样还不能常保安宁。不能长久居住在一个地方,到现在已经迁都五次了。现在若不像先王一样迁都,就不知上天如何判定我国的命运,更何况说能够从事先王的事业呢?如同倒伏的树木又生新芽一样,上天将使我国在新都长久延续,继续复兴先王之大业,使四方得到安定。”盘庚教导民众,仍任用原来那些官员,让他们崇尚固有制度,整饬法制,说:“不要隐匿我告诫民众的话!”王命令民众,都到王庭中来。王若曰:“格汝众,予告汝训汝,猷黜乃心,无傲从康。古我先王,亦惟图任旧人共政。王播告之修,不匿厥指,王用丕钦。罔有逸言,民用丕变。今汝聒聒,起信险肤,予弗知乃所讼。”非予自荒兹德,惟汝含德,不惕予一人。予若观火,予亦拙谋作,乃逸。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汝克黜乃心,施实德于民,至于婚友,丕乃敢大言,汝有积德。乃不畏戎毒于远迩,惰农自安,不昏作劳,不服田亩,越其罔有黍稷。“汝不和吉言于百姓,惟汝自生毒,乃败祸奸宄,以自灾于厥身。乃既先恶于民,乃奉其恫,汝悔身何及?相时民,犹胥顾于箴言,其发有逸口,矧予制乃短长之命?汝曷弗告朕,而胥动以浮言,恐沈于众?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则惟尔众自作弗靖,非予有咎!”

  “译文”王这样说:“来吧,你们众人,我要告知你们,训诫你们,你们要废除自私之心,不要放纵地追求安逸。以往我们的先王,也只是考虑任用世家旧臣共同掌管国家政事。先王发布修治的政令,执政者不隐匿它的宗旨,先王因此很敬重他们。因为没有错误的言论,民众因此改过向善。现在你们自以为是,不听善言,吵闹不休,申说邪恶虚浮之言,我不知你们在争论些什么!”并不是我荒废了先王美德,而是你们把这个美德隐藏起来了,不畏惧我这位君王。对你们我像看火光一样看得清楚,我只是拙于谋划,于是犯了错。就像网连接在纲绳上,才能有条不紊,就像农民从事农田劳作,只有勉力耕作才会有秋天的收获一样。你们能除去你们自私之心,把实实在在的恩德施行于民众,以至于亲朋好友,这样就可以自称是积德行善之人。如果你们不畏惧眼前和久远的大灾祸,像懒惰农民一样苟且偷安,不勤勉耕作,不从事于田间,就不会有黍稷的收获。“你们不向百姓宣布善言,这是你们自己造成的灾祸,于是失败灾祸内外齐来,以至于自己害了自身。你们已经先于百姓为恶,才遭受如此痛苦,你们自己后悔又怎能来得及?看看那些百姓,尚且相互顾忌规诫之言,担心他们说出的话有错误或不当之处,何况我操纵你们的生杀之权呢?你们为何不向我报告,而以虚浮之言互相煽动,恐吓迷惑众人?就像燎原大火,不可靠近了,还能够扑灭吗?这都是你们大家自行不善,不是我的过错。”“迟任有言曰:‘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古我先王暨乃祖乃父,胥及逸勤,予敢动用非罚?世选尔劳,予不掩尔善。兹予大享于先王,尔祖其从与享之。作福作灾,予亦不敢动用非德。”予告汝于难,若射之有志。汝无侮老成人,无弱孤有幼。各长于厥居,勉出乃力,听予一人之作猷。无有远迩,用罪伐厥死,用德彰厥善。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凡尔众,其惟致告:自今至于后日,各恭尔事,齐乃位,度乃口。罚及尔身,弗可悔!”

  “译文”“迟任有句话说:‘用人要用旧人;用器物不要用旧的,而要用新的。’古时我的先王和你们的祖先父辈,劳逸共享,我岂敢对你们动用不适当的赏罚?世世代代计算你们的功劳,我不会掩盖你们的好处。现在我在宗庙里祭祀先王,你们的祖先也随着沾光。如果降给你们幸福或灾祸,都是出于先王和你们祖宗之意,我也不敢动用不适当的赏赐和惩罚。”我把困难告知你们,就像射箭要对准目标。你们不要轻视年高有德者,不要忽视孤儿和幼儿。你们每个人都要长久地住在新居,勤勉地付出你们的力量,听从我的谋划。不管是久远还是目前,都要用刑罚诛责人们的罪恶,用赏赐表彰人们的善行。邦国治理得好,是因为你们众人,邦国治理得不好,只是我个人对当罚者失于惩处。“凡你们众位,要相互转告:从现在到今后,各自要恭谨地做你们应做之事,完善你们的职责,不乱说话。否则,惩罚加到身上可不要后悔!”盘 庚 中盘庚作,惟涉河以民迁。乃话民之弗率,诞告用。其有众咸造,勿亵在王庭。盘庚乃登进厥民。曰:明听朕言,无荒失朕命!呜呼!古我前后,罔不惟民之承保。后胥,鲜以不浮于天时。殷降大虐,先王不怀厥攸作,视民利用迁。汝曷弗念我古后之闻?承汝俾汝,惟喜康共,非汝有咎比于罚。予若吁怀兹新邑,亦惟汝故,以丕从厥志。

  “译文”盘庚制作渡河的工具,考虑涉过黄河带领臣民迁都。于是对那些不愿跟随迁徙的臣民,用诚恳的话语极力劝说他们。那些臣民都到场了,恭敬严肃地站在王庭。盘庚招呼这些人靠前些。他说:“你们要听明白我的话,不要忽视我的命令!啊!古代我们的先王,无不以保护民众安居乐业为唯一宗旨。先王亲爱民众,很少有不合天时之举。殷国降下大灾难,先王心中不安于是有所作为,视民利之所在而迁徙。你们为何不想想我们先王的这些事迹?我也是要保护你们,为你们谋利益,喜欢和你们共享安乐的人,并不是因为你们有过错,用迁徙作为惩罚。我这样呼吁你们安居此新邑,也是为了你们的利益,也是以此遵从先王意志。”“今予将试以汝迁,安定厥邦。汝不忧朕心之攸困,乃咸大不宣乃心,钦念以忱,动予一人。尔惟自鞠自苦,若乘舟,汝弗济,臭厥载。尔忱不属,惟胥以忱。不其或稽,自怒曷瘳?汝不谋长以思乃灾,汝诞劝忧。今其有今罔后,汝何生在上!”今予命汝一,无起秽以自臭,恐人倚乃身,迂乃心。予迓续乃命于天,予岂汝威,用奉畜汝众。

  “译文”“现在我打算率领你们迁都,以安定邦国。你们不关心我心中的困苦忧愁,你们的心都不和顺,不是用真诚钦敬之心来感动我。你们是自己使自己穷困苦恼,如同乘船一样,你们不渡过河去,所载之物就会朽败。你们的诚意与实际不相符合,只会一起沉溺下去。不明事理,自己怨怒又有何益处呢?你们不作长远打算,也不想想灾祸,你们安处忧患而不自觉。这样只有当前,不会有将来。”现在我命令你们一律听命,不要播扬秽闻搞臭自己。那样恐怕会有人使你们立身偏斜,心思邪僻。我要请老天使你们的生命延续,我哪里是在威吓你们,我是要帮助你们,养育你们。“予念我先神后之劳尔先,予丕克羞尔怀尔然;失于政,陈于兹,高后丕乃崇降罪疾,曰‘曷虐朕民?’汝万民乃不生生,暨予一人猷同心,先后丕降与汝罪疾,曰:‘曷不暨朕幼孙有比?’故有爽德,自上其罚汝,汝罔以迪。”古我先后,既劳乃祖乃父,汝共作我畜民,汝有戕,则在乃心!我先后绥乃祖父,乃祖乃父乃断弃汝,不救乃死。兹予有乱政同位,具乃贝玉。乃祖乃父丕乃告我高后,曰:‘作丕刑于朕孙!’迪高后丕乃崇降弗祥。“呜呼!今予告汝:不易,永敬大恤,无胥绝远!汝分猷念以相从,各设中于乃心。乃有不吉不迪,颠越不恭,暂遇奸宄,我乃劓殄灭之,无遗育,无俾易种于兹新邑。往哉生生!今予将试以汝迁,永建乃家。”

  “译文”“我想到我神圣的先王、曾劳苦过你们的祖先,我才对你们提出忠告以关怀你们,如果政事失误,还长久居留于此,先王就要重降灾害与疾病,责问‘为何残害我的臣民?’如果不自行谋生,不和我同心协力,先王也要降给你们灾难与疾病,并责问说:‘为何不和我的幼孙亲近和好?’故而德行上有差错,上天就会惩罚你们,你们是无法逃避的。”从前我的先王劳苦过你们的祖先和父辈,你们作为我所养育之民众,心中存有邪恶之念!我的先王将把这些告知你们的祖先和父辈,你们的祖先和父辈就会断然遗弃你们,不会从死亡中援救你们。现在我周围有扰乱政事的官员,他们只是为自己聚敛财宝。你们的祖先父辈于是告知我的先王说:‘对我的子孙动用大刑吧!’于是先王就重重降下灾殃。“啊!现在我告诉你们:不可轻忽怠慢,要把大灾祸作为永久警诫,不要互相疏远!你们要接受我的谋划并遵从,各人心里都该想到和衷共济,协同一心。假如有人行不善不听从教导,违法渎职误事,欺诈奸邪作恶多端,我就会把他们灭绝,不使他们遗留和繁育后代,不使他们的后代移居在这个新的家园。去独立谋生吧!现在我打算带你们迁都,在那里建设你们永久的家园。”盘 庚 下盘庚既迁,奠厥攸居,乃正厥位,绥爰有众。曰:“无戏怠,懋建大命!今予其敷心腹肾肠,历告尔百姓于朕志。罔罪尔众,尔无共怒,协比谗言予一人。古我先王将多于前功,适于山。用降我凶德,嘉绩于朕邦。今我民用荡析离居,罔有定极,尔谓朕曷震动万民以迁?肆上帝将复我高祖之德,乱越我家。朕及笃敬,恭承民命,用永地于新邑。肆予冲人,非废厥谋,吊由灵各,非敢违卜,用宏兹贲。”

  “译文”盘庚迁都之后,定下臣民的居处,又确定宗庙朝廷方位,然后告慰众人。他说:“不要嬉戏怠惰,要勉力重建国家!现在我把肺腑之言发表出来,把我的志向告诉你们百官。我没有降罪于你们众人,你们也不要一齐恼恨我,联合一致诽谤我。从前我的先王欲创建超越前人的功业,迁徙到高地居住。用此减少洪水带来的灾祸,在我们邦国获得了嘉美之功绩。现在我的臣民因洪水而流散,离开故居,没有固定居住之处。你们问我为何要惊动万民迁都?这是因为现今上帝要复兴我高祖成汤之伟业,把我们的国家治理好。我急切又笃厚诚敬,恭谨地拯救民众的命运,使其永久居住在此新都。如今我这年轻无知之人,不是要废弃你们众人的意见,而是迁都这至善之举是由神灵谋划而来,不敢违背占卜,而是要光大这美好的事业。”“呜呼!邦伯师长百执事之人,尚皆隐哉!予其懋简相尔,念敬我众。朕不肩好货,敢恭生生。鞠人谋人之保居,叙钦。今我既羞告尔于朕志若否,罔有弗钦!无总于货宝,生生自庸。式敷民德,永肩一心。”

  “译文”“啊!各位诸侯、众官长及全体官员,希望你们认真考虑!我将考察你们,看谁最体恤我的民众。我不会任用贪图财货之人,而要举用带领百姓自力谋生的人。凡能养育人民、为人民谋划使其安居的人,都会依次受到敬重。现在我已经把赞成什么,反对什么的标准告知你们,不希望有人不敬重。不要聚敛宝货,要在率民谋生中建立功业,要把恩德广施于民,要能永远一心一意这样做。”

  高宗肜日

  高宗为商朝第二十三代君主,名武丁,是一位声望极高的中兴之主。肜为祭祀之名。此篇为肜祭之日大臣祖已发表的说辞。据《书序》和《史记殷本纪》,认为是武丁祭成汤时,有一只野鸡飞落到祭鼎耳上鸣叫,武丁以为不祥,祖已因献此开导之词。近人研究甲骨卜辞,认为肜祭时出现之人名,是被祭之祖先,不是主祭之人,可能是祖已训导武丁之子祖庚之词。高宗肜日,越有雉。祖已曰:“惟先格王,正厥事。”乃训于王曰:“惟天监下民,典厥义。降年有永有不永,非天夭民,民中绝命。民有不若德,不听罪。天既孚命正厥德,乃曰其如台?呜呼!王司敬民,罔非天胤,典祀无丰于昵。”

  “译文”肜祭高宗武丁那一天,有一只野鸡飞到鼎耳上鸣叫。大臣祖已说:“先端正王的认识,再端正祭事。”就对王训诫说:“老天注视着下面的百姓,掌管其是否遵道行事。它赐予人的寿命有长有短,不是老天要使人夭死,而是有人自己招致中途绝命。人有不善的行为,又不承认罪过,老天已经发出命令纠正他们的行为,他们竟说:‘天能把我怎么样呢?’啊!先王的后嗣要敬重人民,
更多

编辑推荐

1聚焦长征...
2聚焦长征--长征中的...
3红军长征在湖南画史
4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5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6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7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8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9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10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