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五章 孟子(2)

  滕文公上

  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世子自楚反,复见孟子。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成谓齐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公明仪曰:‘文王我师也,周公岂欺我哉?’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书》曰:‘若药不暝眩,厥疾不瘳。’”

  “译文”滕文公当太子时,去楚国,经过宋国,会见了孟子。孟子跟他说人性善良的道理,总是提到尧舜。太子从楚国返回,又去见孟子。孟子说:“太子怀疑我的话吗?真理就只这么一条罢了。成曾对齐景公说:‘他是个男子汉,我也是个男子汉,我干吗要怕他呢?’颜渊曾说:‘舜是怎样的人?我又是怎样的人?有作为的人也可以像他一样。’公明仪曾说:‘周文王是我的老师,周公难道会骗我吗?’现在的滕国,如果把国土截长补短拼成方形,有将近方圆五十里,还是可以治理成好国家的。《尚书》中说:‘如果药吃下去全无晕乎乎的感觉,那就是药力不足,他的病是好不了的。’”滕定公薨,世子谓然友曰:“昔者孟子尝与我言于宋,于心终不忘。今也不幸至于大故,吾欲使子问于孟子,然后行事。”然友之邹问于孟子。孟子曰:“不亦善乎!亲丧,固所自尽也。曾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然友反命,定为三年之丧。父兄百官皆不欲,曰:“吾宗国鲁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于子之身而反之,不可。且《志》曰:‘丧祭从先祖。’曰,吾有所受之也。”谓然友曰:“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于大事。子为我问孟子。”然友复之邹问孟子。孟子曰:“然。不可以他求者也。孔子曰:‘君薨,听于冢宰。粥,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是在世子。”然友反命。世子曰:“然,是诚在我。”五月居庐,未有命戒。百官族人可,谓曰知。及至葬,四方来观之,颜色之戚,哭泣之哀,吊者大悦。

  “译文”滕定公逝世,太子对然友说:“以前孟子在宋国跟我谈过话,我在心中始终没有忘记。现在不幸,遇上父亲亡故,我想让您到孟子那儿请教一下再办丧事。”然友到邹国向孟子请教。孟子说:“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哇!父母的丧事,本当竭尽自己的心力。曾子说过:‘父母在世,据礼服侍他们;父母亡故,也据礼送葬,据礼祭祀,这就称得上孝敬了。’诸侯的丧礼,没有学习过;尽管如此,我却曾经听说过:守三年丧,穿缝边的粗布孝衣,喝稀粥,从天子到百姓,夏、商、周三个朝代都一样。”然友回国汇报后,太子决定守丧三年。宗族长辈和朝中百官都不肯,说:“我们同一个祖宗的鲁国历代君王都没有守过三年丧,我们滕国历代君王也没有守过三年丧,到了你这代却违反常规,这不行。况且《志》这本书上说:‘丧事祭事按祖宗规矩办。’所以说,我们这个意见是有依据的。”太子对然友说:“我过去没有好好学习请教,只喜欢骑马舞剑;现在亲戚百官对我不满,恐怕我难以在丧事中做到尽心尽力了。您再替我问问孟子吧。”然友又到邹国问孟子。孟子说:“唔。这事是不能求于他人的。孔子说:‘君王去世,太子把所有政务都交付给宰相,喝粥,面色深黑,到孝子的位子上哭丧。这样,大臣官吏,没有谁敢不悲哀,因为太子带头哭了。’身份高的人喜好什么,身份低的人一定喜好得更厉害。君子的德像风,小人的德像草,风吹到草上,草一定会随风向而倒伏。这丧事关键在于太子。”然友返回滕国将孟子的话作了汇报。太子说:“不错,这事的确决定于我。”于是太子在守丧窝棚里住了五个月,没有发布什么禁戒和命令。亲戚百官很赞成。都说太子懂礼。到了安葬那天,四面八方的人都来观看。太子神色的悲戚,哭泣的哀伤,使吊丧的人感到很满意。滕文公问为国。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彻者,彻也;助者,藉也。龙子曰:‘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贡者,校数岁之中以为常。乐岁,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为虐,则寡取之;凶年,粪其田而不足,则必取盈焉。为民父母,使民然,将终岁勤动,不得以养其父母,又称贷而益之,使老稚转乎沟壑,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夫世禄,滕固行之矣。《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惟助为有公田。由此观之,虽周亦助也。“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诗》云:‘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文王之谓也。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国!“使毕战问井地。孟子曰:子之君将行仁政,选择而使子,子必勉之!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钧,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夫滕,壤地褊小,将为君子焉,将为野人焉。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亩;余夫二十五亩。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此其大略也;若夫润泽之,则在君与子矣。

  “译文”滕文公问怎么治国。孟子说:“百姓的事不可迟缓。《诗经》上说:‘白天割茅草,夜晚把绳绞,快点修房屋,来春播五谷。’百姓的规律是:有固定产业的人就有坚定的道德观念,没有固定产业的人就没有坚定的道德观念。如果没有坚定的道德观念,就会为非作歹,违法乱纪,无所不为了。待到犯了罪,再加以惩处,这是坑害百姓。哪有仁爱的人执政却做出坑害百姓事情来的呢?所以贤明的君主必然谦恭节俭,尊重臣下,向百姓征收赋税有一定制度,阳虎说:‘追求发财致富,就不讲仁爱了;要讲仁爱,就不能发财致富了。’”夏朝每户给五十亩田,按‘贡’法征税;商朝每户给七十亩田,按‘助’法征税;周朝每户给一百亩田,按‘彻’法征税。他们实际上都实行十分之一的税率。‘彻’是通的意思,‘助’是借助的意思。龙子说:‘土地管理的税制最好的是助法,最不好的是贡法。’贡法就是比较几年的收成,定个平均数为标准。年成好,粮食到处抛撒,多征收赋税不算暴虐,却不多征收一点;年成荒,收成连弥补肥田费用都不够,却非得按标准征足。作为百姓的父母官,却使百姓终年辛劳,结果连父母也不能养活,还要借高利贷凑够定额去完税,致使老人和幼童饿死,尸体扔在山沟里,那么百姓父母官的作用又在哪里呢?大官的俸禄可以世代传下去的制度,滕国本来就在实行了。(但对百姓有利的税制--助法没有实行。)《诗经》上说:‘愿上天先降雨到公田,而后滋润到我的私田。’只有实行助法才会有公田。从这首诗看来,就是周朝也是实行助法的。“百姓生活安定了,再)设立庠、序、学、校来教育百姓。‘庠’,就是培养;‘校’,就是教育;‘序’,就是陈列。(地方学校,)夏朝叫‘校’,殷朝叫‘序’,周朝叫庠”,国立的叫‘学’,三个朝代都一样。这都是为了使人们明确人的等级关系而设立的。地位高的人明确了人的等级关系,地位低的百姓自然就会亲密依附。如果有圣王兴起,一定会来仿效取法,这就成了圣王的老师了。“诗经》上说:‘周国历史虽悠久,承受天命气象新。’这里说的是周文王。您努力实行这些,也可以使您的国家面貌一新!”膝文公派毕战问井田制的事。孟子说:“您的国君准备施行仁政,经过选择决定派您来问我,您一定要努力啊!施行仁政,一定要从划分田界开始。田界划分不正确,井田就大小不匀,作为官员俸禄的田租也就不公平,所以暴君污吏一定要搞乱划分的田界。田界划分正确了,分配田地和制定官员俸禄就可以毫不费力地办妥了。”滕国虽国土狭小,但也有官吏,也有农民。没有官吏,便没有人管理农民;没有农民,便没有人养活官吏。希望你们在郊野实行九分抽一的助税法,在城市实行十分抽一的贡税法。卿相以下的官吏一定要有供祭祀用的圭田。圭田每人五十亩;(农民每户仅给一人分田)如果家中有其他劳力,就每人再分二十五亩。死亡和搬迁都不离开本乡本土,全乡的土地都属同一块井田,人们无论外出或居家都互相友爱,防御把守互相帮助,有了疾病互相照顾,那么,百姓就会团结和睦。方圆一里为一块井田,每块井田九百亩,中间的一百亩是公田。周围八家每家一百亩私田,八家的人一起耕种公田;公田里的农事完成了,才能做私田的农事,以此来区别百姓与官吏。这些只是井田制的大概情况,至于具体怎么修饰调整,那就在于您的国君和您本人了。“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文公与之处。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

  “曰:冠素。”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曰:然?”自为之与?“曰:否,以粟易之。”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放勋曰:‘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倍之。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处,门人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已。’今也南蛮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屦大小同,则贾相若。”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译文”有一个奉行神农学说名叫许行的人,从楚国来到滕国,登门告诉滕文公说:“我这个来自远方的人听说您施行仁政,希望得到一个住处做您的百姓。”滕文公给了他住处。他的徒弟有几十个,都穿粗布衣服,靠编草鞋、织席子来谋生。陈良的弟子陈相和他弟弟陈辛,背着农具从宋国来到滕国,对滕文公说:“听说您实行圣人的政治,那您也是圣人了,我愿做您的百姓。”陈相见到许行,非常高兴,把他以前学的全抛弃了,转而向许行学习。陈相去见孟子,转述许行的话说:“滕国国君,倒确实是一个贤明的君王;尽管如此,却还不懂得真谛。古代贤君跟百姓一起耕作来供给生活,自己又要做饭,又要治国。现在呢,滕国有粮仓国库,那么,这就是损害百姓来奉养自己了,哪里算得上贤明呢?”孟子说:“那位许先生一定自己种粮才吃饭吗?”陈相说:“是的。”孟子说:“许先生一定自己织布才穿衣吗?”陈相说:“不是,许先生穿粗布衣服。”“许先生戴帽子吗?”陈相说:“戴的。”孟子说:“戴什么帽子?”陈相说:“生绢做的帽子。”孟子说:“他自己织的吗?”陈相说:“不是,是用粮食换来的。”孟子说:“许先生为什么不自己织呢?”陈相说:“那要妨碍耕种。”孟子说:“许先生用锅甑做饭,用铁器耕田吗?”陈相说:“是的。”“自己做的锅甑和铁器吗?”陈相说:“不是,是用粮食换来的。”“用粮食换锅甑农具,不算损害陶工铁匠;陶工铁匠用他们的锅甑农具换粮食,难道就算损害农夫吗?况且许先生为什么不自己烧陶冶铁,所有的东西都自己做好放在家里随用随拿?为什么忙忙碌碌与各种工匠做买卖?怎么许先生如此不怕麻烦?”陈相曰:“各种工匠的事,实在是不可能一边耕种一边做得了的。”“那么治理天下的事就是一边耕种一边做得了的吗?当官者有当官者的事,小百姓有小百姓的事。而且一个人自身,就需要具备各种工匠所做的东西。如果一定要自己做成的东西才能用,这是让天下的人都疲于奔忙。所以说:有的人费心思,有的人耗气力;费心思的人管理别人,耗气力的人被别人管理;被管理的人养活别人,管理别人的人被别人养活,这是全天下都通行的道理。”在尧的时候,天下还没有稳定,洪水到处奔流,在天下泛滥。草木长得茂盛,鸟兽繁殖兴旺,谷物没有收成,凶禽猛兽威胁着人类的安全,中原大地上到处是纵横交错的鸟兽足迹。尧暗自忧虑这种情况,选拔舜主持治理。舜命令伯益主管火政,伯益焚烧了山野沼泽的草木,飞禽走兽都纷纷逃跑躲藏起来了。禹疏通了九条河流,治理济水、漯水,引流入海;掘通汝水、汉水,排除淮河、泗水的淤塞,引流入长江,这样中原地带才可以种庄稼养活人们。在那个时候,禹在外面八年,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却不进去,他即使想自己耕种,但可能吗?

  “后稷教百姓种庄稼,种植各种谷物,谷物成熟了,人们才能养育自己。人有一种规律,吃得饱饱的,穿得暖暖的,住得安安逸逸的,如果没有教育,就跟禽兽差不多。圣人又为这种情况忧虑,命令契当司徒,把做人的伦理道德教给百姓:父子间要有骨肉之情,君臣间要有忠义之道,夫妻间要有内外区别,长幼间要有尊卑次序,朋友间要有诚信交谊。尧说:‘使他们勤劳,使他们正直,帮助他们,让他们自己培养美好的品德,然后再对他们施加恩惠。’圣人为百姓这样操心,还有空暇耕种吗?”尧把得不到舜这样的贤人作为自己的忧虑,舜把得不到禹、皋陶这样的贤人作为自己的忧虑。把一百亩田耕种不好作为自己的忧虑的,是农夫。把财物分给别人叫做惠,把好品德教给别人叫做忠,替天下物色到贤才叫做仁。所以把天下托付给别人容易,替天下物色到贤才却很困难。孔子说:‘真伟大啊,尧做天子!只有天最伟大,也只有尧能够效法天!尧的圣德博大无边啊,人们找不到恰当的言语赞美他。真正的君主,舜啊!多么崇高啊,他虽有天下,却好像跟自己不相干!’尧、舜的治理天下,难道不用心思吗?只不过不用在耕种上罢了。“我听说过因受中原文化影响而改变了边远落后民族,却没有听说过因受边远落后民族文化影响而改变了中原。陈良,出生在楚国,喜爱周公和孔子的学说,北上到中原学习。北方的读书人,没有谁能超过他。他就是人们所说的豪杰之士。你们兄弟俩跟他学习几十年,老师一死竟背叛了他!从前孔子逝世,三年之后,弟子们守丧完毕打点行李准备回家,又到子贡住处作揖告别,面对面哭了起来,一个个泣不成声,就这样哭了一场才回家。子贡送走他们回来,在墓地边盖了一间房子,一个人住了三年才回家。过了些时间,子夏、子张、子游因为有若有点像孔子,想要用对待孔子的礼节对待他,硬要曾子同意。曾子说:‘不行。孔子的道德学业好比用长江、汉水的水洗涤过,用夏季猛烈的太阳曝晒过,光亮洁白,不可能有谁比得上他了。’现在许行这个南方蛮子,说起话来像鸟叫一样怪里怪气,对祖先圣王之道说三道四,你却背叛你的老师而向他学,这跟曾子比实在相差太远了。我听说过鸟儿从深暗的山谷里飞出来,飞到高大的树木上,没听说过从高大树木上飞下来,飞到深暗的山谷里。《鲁颂》这首诗说:‘打击西戎和北狄,惩治楚国和舒国。’周公正是要惩治他们,你反而向他们学,也真是越变越不对路了。”陈相说:“依从许先生的学说,那就能做到市场上物价一致,国都里没有欺诈行为。即使让小孩子到市场去,也没有谁会欺骗他。布匹绸缎长短一样,价格就一样;麻线丝帛轻重一样,价格就一样;谷物多少一样,价格就一样;鞋子大小一样,价格就一样。”孟子说:“东西的品种质量不一样,是事物的实际情况。有的相差一倍或五倍,有的相差十倍或百倍,有的相差千倍或万倍。你把它们等同起来,这是搅乱天下。做工粗糙的鞋和做工精细的鞋一样价格,人们难道肯做精细的鞋吗?听从那位许先生的学说,是把人们引向弄虚作假的邪路,怎能治理国家呢?”墨者夷之因徐辟而求见孟子。孟子曰:“吾固愿见,今吾尚病,病愈,我且往见,夷子不来!”他日,又求见孟子。孟子曰:“吾今则可以见矣。不直,则道不见;我且直之。吾闻夷子墨者,墨之治丧也,以薄为其道也。夷子思以易天下,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然而夷子葬其亲厚,则是以所贱事亲也。”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曰:“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此言何谓也?之则以为爱无差等,施由亲始。”徐子以告孟子。孟子曰:“夫夷子,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彼有取尔也。赤子匍匐将入井,非赤子之罪也。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而夷子二本故也。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其颡有,睨而不视。夫也,非为人,中心达于面目,盖归反而掩之。掩之诚是也,则孝子仁人之掩其亲,亦必有道矣。”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怃然为间曰:“命之矣。”

  “译文”墨家的夷之通过徐辟的关系求见孟子。孟子说:“我本来愿意见他,可今天我还病着,病好了,我会去见他,他不必来。”过了几天又求见孟子。孟子说:“今天我倒可以见他。不直言,真理就显示不出来;我打算说真话。我听说夷子是墨家人物,墨家治办丧事,以俭省为原则。夷子想用这个原则来改变天下的习俗,莫非认为不这样做就不值得崇尚吧?但是他葬他的父母亲却丧仪很丰厚,这就是用他看不起的方法对待父母亲了。”徐子把这话告诉了夷子。夷子说:“儒家的说法,古代帝王对待百姓‘好像爱护婴孩一样’,这话是什么意思呢?我认为是说人对人的爱护没有差别等次,只是实行起来得从父母开始。”徐子把这话告诉了孟子。孟子说:“那个夷先生,真的认为别人爱护他哥哥的儿子,如同爱护他邻居的婴孩吗?他不过是抓住了这样一个例子:婴孩在地上爬,快要掉入井里,(无论谁都会去救。)但这并不是婴孩的罪过。(婴孩无知,人们出于同情心才去救他,然而这并不说明爱无差别。)而且天生万物,只有一个根源,可是夷子当做有两个根源,(认为别人父母等于自己父母),他说什么‘爱无差别’的原因就在于此。大约老早的时候,曾经有过父母死了不埋葬的人。他的父母死了,就抬到山沟里扔了。过几天路过这里,狐狸在吃尸体,蝇蚊在上面叮吮。他的额上流出汗水,斜着眼不敢直视。这汗水,不是由于愧对他人而流的,而是自己悔恨心情在脸上的表现。大约他就回家拿了畚箕铁锹去掩埋了尸体。掩埋尸体确实是对的,所以孝子仁人掩埋他们死去的父母亲,也是一定有道理的。”徐子把这些话告诉了夷子。夷子茫然若失,愣了一会儿,说:“我领教了。”

  滕文公下

  陈代曰:“不见诸侯,宜若小然;今一见之,大则以王,小则以霸。且《志》曰:‘枉尺而直寻’,宜若可为也。”孟子曰:“昔齐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将杀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如不待其招而往,何哉?且夫枉尺而直寻者,以利言也。如以利,则枉寻直尺而利,亦可为与?昔者赵简子使王良与嬖奚乘,终日而不获一禽,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贱工也。’或以告王良。良曰:‘请复之。’强而后可,一朝而获十禽。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良工也。’简子曰:‘我使掌与女乘。’谓王良。良不可,曰:吾为之范我驰驱,终日不获一;为之诡遇,一朝而获十。《诗》云:不失其驰,舍矢如破。”我不贯与小人乘,请辞。御者且羞与射者比;比而得禽兽,虽若丘陵,弗为也。如枉道而从彼,何也?且子过矣: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译文”陈代说:“不愿去见诸侯,好像太讲究小节了吧;如果去见诸侯,成大事可以称王天下,成小事可以称霸诸侯。况且《志》上说:‘屈曲的只有一尺,却伸直了八尺。’似乎可以去见一见。”孟子说:“从前齐景公要打猎,用旌旗召唤园林主管,主管不去,齐景公就想杀他。有志气的人随时准备弃尸山沟,有勇气的人随时准备掉脑袋。孔子这样称赞主管,取他哪一点呢?就是取他在不合礼规的召唤下拒不应召这一点。如果我不待诸侯们的招聘自动找上门去,像什么样呢?况且你所说的屈曲一尺伸直八尺,是从利益方面而言的。如果单从利益方面考虑,那么即使屈曲的是八尺,伸直的只是一尺,也不无小利,你认为也可以干么?从前赵简子派王良给他所宠幸的小臣奚驾车打猎,结果整整一天没有猎获一只鸟兽。奚回去向赵简子报告说:‘王良是天下最差的驾车手。’有人把这话告诉了王良。王良说:‘希望再去一次。’奚勉强同意了,这一次才一个早晨就猎获了十只鸟兽。奚回去后汇报说:‘王良是天下最好的驾车手。’赵简子说:‘我派他专门给你驾车。’就跟王良说了。王良不肯,说:我替他按规矩驾车,整整一天连一只鸟兽也没打到;替他违反规矩驾车,才一个早晨就打到了十只鸟兽。《诗经》上说:往来驰驱有章法,一箭射出便杀伤。”我不习惯给小人驾车,请辞去这个差使。一个驾车的人尚且羞于与不体面的打猎人为伍,如果勉强迎合一起去打猎,即使猎物堆积如山,他也不愿干。如果我违背正道去屈从诸侯,这像什么样?而且你错了:自己不正直的人,是不能使别人正直的。“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要害怕,一平静下来天下就会太平。”孟子说:“这样的人难道也能算大丈夫吗?你学过礼吗?男子成年举行加冠仪式时,父亲教导他;女子举行婚礼时,母亲教导她,把她送到门口,告诫说:‘去到你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的意愿!’以温顺为正道,是妇人女子的准则。居住在‘仁’这个天下最大的住宅里,站立在‘礼’这个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行走在‘义’这条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上;得志时跟百姓一起沿这条大路走,不得志时一个人走自己的路;荣华富贵不能使他惑乱,贫贱困苦不能使他动摇,权势强暴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叫大丈夫。”周霄问曰:“古之君子仕乎?”孟子曰:“仕。《传》曰:‘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出疆必载质。’公明仪曰:‘古之人三月无君,则吊。’”“三月无君则吊,不以急乎?”曰:“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礼》曰:‘诸侯耕助,以供粢盛;夫人蚕缫,以为衣服。牺牲不成,粢盛不洁,衣服不备,不敢以祭。惟士无田,则亦不祭。’牲杀、器皿、衣服不备,不敢以祭,则不敢以宴,亦不足吊乎?”“出疆必载质,何也?”曰:“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农夫岂为出疆舍其耒耜哉?”曰:“晋国亦仕国也,未尝闻仕如此其急。仕如此其急也,君子之难仕,何也?”曰:“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古之人未尝不欲仕也,又恶不由其道。不由其道而往者,与钻穴隙之类也。”

  “译文”周宵问道:“古代的君子做官吗?”孟子回答说:“做官。史书上记载:‘孔子三个月没有得到君王的任用,就心神不定了,他到别国去,一定带着送给君王的见面礼。’公明仪说:‘古代的人三个月没有得到君王的任用,就要去安慰他。’”周宵说:“三个月没有得到君王的任用就要去安慰,不是太着急了吗?”孟子说:“士人失去了职位,犹如诸侯失去了国家。《礼》书上说:‘诸侯耕作籍田,是为了供给祭品;他们的夫人养蚕缫丝,是为了供给祭服。献祭的牲畜不肥壮,谷物不干净,祭服不完备,不敢用来祭祀。士人失去了职位就没有祭祀用的田地,也就不能祭祀。’牲畜、器具、祭服不完备,就不敢祭祀,心里也就不敢安乐,这还不应该去安慰他吗?”周宵又问:“到别国去一定要带上见面礼,为什么?”孟子说:“士人出去做官,犹如农夫耕地,农夫难道会因为离开田界就抛弃他的农具吗?”周宵说:“我们魏国也是可以做官的国家,没有听说过想做官急到如此地步的。想做官急到如此地步,有道德的人却又不肯轻易做官,为什么呢?”孟子说:“男子一生下来父母就希望给他找妻室,女子一生下来父母就希望给她找夫家。当父母的这种心情,人人都有。不等到父母允许、媒人介绍,就自己钻洞扒门缝见面,爬墙幽会,那父母和社会上的人都会看不起他们。古代的人并不是不想做官,但又厌恶不通过正当的途径做官。不通过正当的途径去讨官做,与钻洞扒门缝是一样的事。”彭更问曰:“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不以泰乎?”孟子曰:“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子以为泰乎?”曰:“否。士无事而食,不可也。”曰:“子不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则农有余粟,女有余布;子如通之,则梓匠轮舆皆得食于子。于此有人焉,入则孝,出则悌,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而不得食于子。子何尊梓匠轮舆,而轻为仁义者哉?”曰:“梓匠轮舆,其志将以求食也;君子之为道也,其志亦将以求食与?”曰:“子何以其志为哉?其有功于子,可食而食之矣。且子食志乎?食功乎?”曰:“食志。”曰:“有人于此,毁瓦画墁,其志将以求食也,则子食之乎?”曰:“否。”曰:“然则子非食志也,食功也。”

  “译文”彭更问道:“您身后跟着数十辆车,数百名随从,辗转于诸侯各国接受他们的供养,不也太过分了吗?”孟子说:“不按正道,那么就是一筐饭食也不能接受;按正道,那么就是舜接受了尧的天下,也不算是过分。你认为过分了吗?”彭更说:“不。我是说士人无功吃白饭,是不应该的。”孟子说:“你如果不实现行业分工、互通有无,以多余的补充不足的,那么农夫就会有多余的粮食,织女就会有多余的布匹;你如果使他们互通有无,那么木匠车工就都能从你这里获得食物。如果这里有一个人,在家孝顺双亲,出门尊重长辈,遵守古代圣王的法规,还拿它来扶持培养后辈求学的人,但却不能从你这里获得食物。你怎么能尊重木匠车工却看轻行仁义的人呢?”彭更说:“木匠车工,他们的目的是要有饭吃;君子推行仁义之道也是想要有饭吃吗?”孟子说:“你为什么要论他们的动机呢?只要他们对你有功,该给食物就给他们食物。况且你是根据动机给食物呢,还是根据功劳给食物?”彭更说:“根据动机。”孟子说:“如果这里有个人,打碎了瓦片再把你的墙壁乱画,他的动机是要东西吃,那么你给他食物吗?”彭更说:“不。”孟子说:“那么,你并不是按动机给食物,而是按功劳给食物了。”万章问曰:“宋,小国也;今将行王政,齐楚恶而伐之,则如之何?”孟子曰:“汤居亳,与葛为邻,葛伯放而不祀。汤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牺牲也。’汤使遗之牛羊。葛伯食之,又不以祀。汤又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粢盛也。’汤使亳众往为之耕,老弱馈食。葛伯率其民,要其有酒食黍稻者夺之,不授者杀之。有童子以黍肉饷,杀而夺之。《书》曰:‘葛伯仇饷。’此之谓也。为其杀是童子而征之,四海之内皆曰:‘非富天下也,为匹夫匹妇复仇也。’‘汤始征,自葛载,’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归市者弗止,芸者不变,诛其君,吊其民,如时雨降。民大悦。《书》曰:‘我后,后来其无。’‘有攸不惟臣,东征,绥厥士女;匪厥去黄,绍我周王见休,惟臣附于大邑周。’其君子实玄黄于匪以迎其君子,其小人箪食壶浆以迎其小人。救民于水火之中,取其残而已矣。《太誓》曰:‘我武惟扬,侵于之疆,则取于残,杀伐用张,于汤有光。’不行王政云尔;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欲以为君。齐楚虽大,何畏焉?”

  “译文”万章问道:“宋国是个小国,现在打算施行王道政治,齐国楚国为此讨厌它,并且攻打它,那该怎么办呢?”孟子说:“商汤居住在亳城时,与葛国为邻,葛伯放纵无道,不祭祀先祖。商汤派人问他说:‘为什么不祭祀?’葛伯说:‘没有供祭祀用的牲畜。’汤就派人给他送去了牛羊。葛伯把牛羊吃了,还是不用来祭祀。商汤又派人问他说:‘为什么不祭祀?’葛伯说:‘没有供祭祀用的谷物。’商汤便派了亳地的民众前往替葛国耕种,老弱的人给耕田的送饭。葛伯带领他的百姓,拦住携有酒菜米饭的送饭人抢夺,不交出来的就杀死。有一个小孩给耕田人去送饭和肉,葛伯把这小孩杀死,抢去了食物。《尚书》中说:‘葛伯把送田饭的人当做仇人。’就是说的这件事。商汤因为葛伯杀了这个孩童,于是征伐葛伯,普天下的人都说:‘商汤征伐葛国,不是为了贪图得到天下,而是为了替平民百姓报仇。’《尚书》说:‘商汤初征伐,从葛国开始。’出征十一次,天下没有人能抗拒得了。向东征伐,西方部族就埋怨;向南征伐,北方部族就埋怨,都说‘为什么后征伐我们这儿呢?’百姓盼望他,好比大旱天盼望雨水一般。征伐期间,做生意的照样做生意,耕耘的照样耕耘,商汤诛杀了那些暴君,安抚那里的百姓,好比下了及时雨一样,百姓非常高兴。《尚书》中说:‘等待我们的圣君,圣君一来到我们就不再受罪了。’又说:‘攸国不服从,周王便出师东征,安抚那里的男女民众;官吏们把黑绸黄绸放在竹筐里作礼品,跟随在我们周王后面,感受光荣,希望做大周朝的臣子。’当地的官吏把黑绸黄绸放在竹筐里来迎接周朝的官吏,百姓提着饭篮和饮料迎接周朝的兵士。这是因为周王把百姓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只是杀掉了那残害人民的暴君罢了。《太誓》中说:‘我们的威武要发扬,攻到邗国的疆土上,杀死那凶残的暴君,因此杀伐的功绩更张扬,比商汤还要荣光。’不施行王政就没有什么好说的了;如果施行王政,普天下的百姓都会仰首盼望,要拥戴他做君王。齐国楚国虽然强大,但有什么好怕的呢?”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译文”孟子对戴不胜说:“你想要你的国王做好国王吗?我明白告诉你。如果楚国有一个大夫在这里,想要他的儿子学齐国话,那么,是让齐国人教他呢,还是让楚国人教他?”戴不胜说:“让齐国人教他。”孟子说:“一个齐国人教他,许多楚国人喧嚷干扰他,即使每天打他要他说齐国话,也是办不到的;把他带到齐国闹市区里待上几年,即使每天打他让他说楚国话,同样也是不可能的。你说薛居州是位贤士,让他住在国王住的地方。在国王的住所里,无论年岁长幼、地位高低,如果都是薛居州一样的人,那国王去与谁一起干坏事?在国王的住所里,无论年岁长幼地位高低,如果都不是薛居州一样的人,那国王去与谁一起做好事?一个薛居州,又能拿宋王怎么样呢?”公孙丑问曰:“不见诸侯何义?”孟子曰:“古者不为臣不见。段干木垣而辟之,泄柳闭门而不内,是皆已甚。迫,斯可以见矣。阳货欲见孔子而恶无礼,大夫有赐于士,不得受于其家,则往拜其门。阳货孔子之亡也,而馈孔子蒸豚;孔子亦其亡也,而往拜之。当是时,阳货先,岂得不见?曾子曰:‘胁肩谄笑,病于夏畦。’子路曰:‘未同而言,观其色赧赧然,非由之所知也。’由是观之,则君子之所养可知已矣。”

  “译文”公孙丑问道:“不愿见诸侯是什么意思?”孟子说:“古代不当诸侯的臣属就不愿见诸侯。段干木跳墙避开魏文侯,泄柳关门不接待鲁穆公,这些都是过分了。如果诸侯很迫切要见,也就可以一见。阳货想使孔子来见自己,又怕这样做不合礼规。(因此他就利用礼节上一条规矩)大夫对士人有赏赐,如果士人不在家,不能亲自接受,就要去大夫家上门拜谢。于是阳货就在得知孔子不在家时,送给孔子一个蒸小猪;孔子也趁阳货不在家时,上门拜谢。当时,阳货如果放下架子先去看孔子,孔子哪会避开不见?曾子说:‘耸着肩膀装出笑脸,真比夏天干菜地活儿还劳累。’子路说:‘明明与对方没有共同语言却硬要找话说,看他脸上一副尴尬相,我实在最讨厌这种人。’从这些事例看,就可以明白君子修炼的是什么了。”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译文”戴盈之说:“实行十分抽一的田税,免去关口与市场征收的商业税,今年无法做到。打算先减轻税收,等到明年,再彻底实行您的办法,怎么样?”孟子说:“如果有一个人,每天要偷他邻居的鸡,有人告诫他说:‘这不是君子的做法。’他说:‘希望先少偷一点,每个月偷一只,等到明年,再彻底不偷。’如果明白了这种做法是不合道义的,就应尽快停止,为什么要等到明年?”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当尧之时,水逆行,汜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书》曰:‘洚水警余。’洚水者,洪水也。使禹治之。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险阻既远,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书》曰:‘丕显哉,文王谟!丕承哉,武王烈!佑启我后人,咸以正无缺。’“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诗》云:‘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则莫我敢承。’无父无君,是周公所膺也。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译文”公都子说:“外人都说您喜欢辩论,我斗胆问一下,这是为什么?”孟子说:“我哪里是喜欢辩论呢?我是迫不得已。人类社会产生已经很久了,总是一会儿太平,一会儿混乱。在尧的时代,大水倒流,到处泛滥。龙蛇盘踞,百姓没有安身的地方。地势低下,人们就在树上筑巢居住;地势太高,人们就在地下打洞居住。《尚书》中说:‘洚水在警告我。’洚水,就是洪水。派禹治理,禹挖掘阻塞水流的淤泥,把洪水放到大海里,驱逐蛇龙,把它们赶到草泽里。水沿着低于地面的河道奔流,这就是长江、淮河、黄河、汉水。地势平整,洪水消除,害人的鸟兽也没有了,然后人们才能在平地上安居下来。”尧、舜死了以后,圣人之道衰落了。暴虐的君主交替出现,他们拆毁住宅改建水池,使百姓无处安身;荒弃农田改作园林,使百姓得不到衣食。邪说和暴行又兴起,园林、水池、草泽多了起来,禽兽又来了。到了商纣这一代,天下又大乱。周公辅助武王,攻打商纣,又讨伐奄国,三年当中杀死了纣王和奄君,又把飞廉赶到海边杀掉。前后灭掉的共有五十个国家,把老虎、豹子、犀牛、大象、赶到很远的地方,天下人都兴高采烈。《尚书》中说:‘多么英明啊,文王的谋略!多么伟大啊,武王的功业!启发帮助了我们的后代,全都完美无缺地坚守正道。’“后来,社会风气败坏,邪说暴行又兴起了,臣子杀君主的有,儿子杀父亲的也有。孔子很担忧,编写了《春秋》。《春秋》(褒善贬恶),是天子权限内的事,所以孔子说:‘了解我的人,他们大约就是根据《春秋》吧!责怪我的人,他们大约也是根据《春秋》吧!’”圣明的君王不再出现,诸侯放纵骄横,没做官的士人乱发议论,杨朱、墨翟的学说充斥天下。天下的主张,不是属于杨派,就是属于墨家。杨派只为自己,这是目中无君;墨家对谁都讲博爱,这是心中无父。无父无君,这简直就是禽兽。公明仪说:‘厨房里有肥美的肉食,马棚里有肥壮的马匹,可是百姓面黄肌瘦,野外倒着饿死的尸体,这简直是率领野兽去吃人。’杨、墨的主张不清除,孔子的学说不发扬,这就是邪说蒙骗百姓,阻塞仁义的道路。仁义的道路一阻塞,那就等于是率领野兽去吃人,甚至人也会互相残害。“我为这些状况担忧,所以要捍卫前代圣王的正道,抵制杨、墨,驳斥浮夸失实的言辞,让宣扬邪说的人不再猖狂。邪说在心里产生,就要危害工作,在工作中表现出来,就要危害国政。如果圣人再出现,也不会改变我的上述说法。”过去禹止住了洪水,天下才得以太平;周公兼并了夷狄、驱逐了猛兽,百姓才得以安宁;孔子写成了《春秋》,不守臣道、心怀鬼胎的臣子才有所戒惧。《诗经》上说:‘打击西戎和北狄,惩治荆国和舒国,就没有谁敢抵挡我了。’无父无君,这就是周公所抨击的。我也要端正人心,消除邪说,抵制偏颇不正的行为,驳斥浮夸失实的言辞,来继承禹、周公、孔子三位圣人的事业。我哪里是喜欢辩论呢?我是迫不得已。再说,能用言论抵制杨、墨的人,是圣人的门徒呢。“匡章曰:陈仲子岂不诚廉士哉?居於陵,三日不食,耳无闻,目无见也。井上有李,螬食实者过半矣,匍匐往将食之,三咽,然后耳有闻,目有见。”孟子曰:于齐国之士,吾必以仲子为巨擘焉。虽然,仲子恶能廉?充仲子之操,则蚓而后可者也。夫蚓,上食槁壤,下饮黄泉。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与?抑亦盗跖之所筑与?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树与?抑亦盗跖之所树与?是未可知也。“曰:是何伤哉?彼身织屦,妻辟,以易之也。”曰:仲子,齐之世家也。兄戴,盖禄万钟。以兄之禄为不义之禄而不食也,以兄之室为不义之室而不居也,辟兄离母,处于於陵。他日归,则有馈其兄生鹅者,己频曰:‘恶用是者为哉?’他日,其母杀是鹅也,与之食之。其兄自外至,曰:‘是之肉也!’出而哇之。以母则不食,以妻则食之;以兄之室则弗居,以於陵则居之;是尚为能充其类也乎?若仲子者,蚓而后充其操者也。

  “译文”匡章说:“陈仲子难道不是真正的廉洁之士吗?住在於陵,三天没有吃东西,饿得耳朵听不见,眼睛看不见。井上有颗李子,已被螬虫咬去大半果肉了,他爬过去拿来吃了,吞了三口,耳朵才听得见,眼睛才看得见。”孟子说:“在齐国的士人中,我总是把陈仲子当做首屈一指的。尽管这样,仲子怎能算廉洁?要彻底体现仲子的操守,那就得变成蚯蚓才行。那蚯蚓吃地上的干土,饮地下的泉水。仲子住的房子,是伯夷造的呢?还是盗跖造的呢?吃的粮食,是伯夷种的呢?还是盗跖种的呢?这些都是没法弄清的。”匡章说:“这有什么关系呢?他自己编织草鞋,他妻子绩麻练麻,用来交换住房食物。”孟子说:“仲子,出身于齐国世代显贵的家族。他的哥哥陈戴,盖邑的俸禄有几万石。仲子认为哥哥的俸禄是不义的,就不吃;认为哥哥的房子是不义的,就不住。他避开哥哥,离开母亲,自己住到於陵去。有一天回家,刚好有人送给他哥哥一只活鹅,他就皱起眉头说:‘要这呃呃叫的东西做什么用呢?’另一天,他母亲杀了这只鹅,给他吃了。他哥哥从外面回来,说:‘这就是呃呃叫那个东西的肉呀!’他马上跑出门吐了起来。因为是母亲的食物就不吃,是妻子的食物就吃;因为是哥哥的房子就不住,是於陵就要住。这还算能把自己的操守体现在一切行动当中吗?像仲子这样的人,只有先变成蚯蚓才能彻底体现他的操守。”

  离娄上

  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员;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诗》云:‘不愆不忘,率由旧章。’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圆平直,不可胜用也;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故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故曰,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诗》曰:‘天之方蹶,无然泄泄。’泄泄,犹沓沓也。事君无义,进退无礼,言则非先王之道者,犹沓沓也。故曰,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

  “译文”孟子说:“即使有离娄的视力,公输子的技巧,如果不用圆规和角尺,也不能画成方形和圆形;即使有师旷对音乐的听力,如果不用六律,也不能校正五音;即使有尧、舜之道,如果不推行仁政,也不能整治好天下。”现在有些诸侯虽然有仁爱的心肠和仁爱的名声,但百姓却没有受到他的恩惠,不能成为后世学习的榜样,原因就在于不施行先代圣王的正道。所以说,空有善心不足以搞好政治,空有法度不可能自动实行。《诗经》上说:‘不犯过错不忘本,一切遵循旧规章。’遵照先代圣王的法度却犯错误的,是从来没有的事。“圣人既用尽视力,接着又用圆规、角尺、水平仪和墨线制作方、圆、平、直的物品,这样的物品用都用不尽;既用尽听力,接着又用六律校正五音,经校正的音调用都用不尽;既用尽心思,接着又采用仁政,仁爱就遍布天下了。所以说,造高台一定要凭借丘陵,挖深池一定要利用洼地。理政不依靠先王之道,能说得上聪明吗?”所以,只有具备仁德的人适宜处在高官位上。不仁的人却处在高位,这是向民众宣扬他的恶行。上面的人不按义理标准衡量事物,下面的人就不按法度来履行职守,朝廷不信道义,工匠不信尺度,官吏触犯义理,百姓触犯刑律,这样的国家能存在的,完全是侥幸。所以说,城墙不坚牢,武器装备不充足,还不是一个国家的灾难;田野荒芜,财物贫乏,还不是一个国家的祸害。如果在上的人没有礼规,在下的人没有受教育,作恶的人兴起,那离国家的灭亡就没有几天了。诗经》上说:‘上天正在变动,不要这样泄泄。’泄泄,就是喋喋不休。服事君王不合道义,进退没有礼规,一开口就指责先王之道,就是喋喋不休。所以说,要求君王做艰难的事(实行仁政)叫做恭,劝君王行善积德、杜绝邪念叫做敬,认为自己的君王不能行善积德叫做贼。孟子曰:规矩,方圆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名之曰‘幽厉’,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此之谓也。

  “译文”孟子说:“圆规和角尺是方圆的标准;圣人是为人的标准。要做君王,就要尽君王之道;要做臣子,就要尽臣子之道。二者都以尧舜为榜样就行了。不按舜服事尧那样服事君主,是不敬他的君主;不按尧管理百姓那样管理百姓,是残害他的百姓。孔子说:‘最根本的原则只有二条,仁德和不仁德罢了。’糟蹋百姓过分,就会自身被杀,国家灭亡;即使不过分,也会危及自身,国势削弱。死后蒙上”幽厉“的恶名,即使他有孝敬父母的子孙,过百代还是改不了。《诗经》上说:‘殷商的历史镜子并不远,就是夏桀那个朝代。’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

  “译文”孟子说:“三代得到天下是因为仁德,他们失天下是因为不仁德。国家衰败和兴盛、存在和灭亡的原因,也是这样。天子不仁,不能保全天下;诸侯不仁,不能保全国家;卿大夫不仁,不能保全宗庙;士人百姓不仁,连自家性命都不能保全。现在有些人害怕死亡却喜欢不仁,这好比害怕酒醉却硬要喝酒一样。”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译文”孟子说:“爱别人而别人不来亲近,就该反省自己是否真做到仁爱了;管理别人却管不好,就该反省自己是否真有聪明才干了;礼貌待人而别人不以礼回报,就该反省自己是否真做到恭敬了。任何行动如果没有收到预期效果,都应反过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自己正直了,天下就会归顺。《诗经》上说:‘永远合于天命,自己求取各种福禄。’”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译文”孟子说:“人们常说这样一句话,都说:‘天下国家。’天下的基础是国,国的基础是家,家的基础是自己。”孟子曰:“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巨室之所慕,一国慕之;一国之所慕,天下慕之;故沛然德教溢乎四海。”

  “译文”孟子说:“从政不难,只要不得罪世家大族。世家大族钦慕的事物,整个国家都会钦慕;整个国家钦慕的事物,全天下都会钦慕;于是德行教化就风靡天下了。”孟子曰:“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天下无道,小役大,弱役强。斯二者,天也。顺天者存,逆天者亡。齐景公曰:‘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是绝物也。’涕出而女于吴。今也小国师大国而耻受命焉,是犹弟子而耻受命于先师也。如耻之,莫若师文王。师文王,大国五年,小国七年,必为政于天下矣。《诗》云:‘商之孙子,其丽不亿。上帝既命,侯于周服。侯服于周,天命靡常。殷士肤敏,将于京。’孔子曰:‘仁不可为众也。夫国君好仁,天下无敌。’今也欲无敌于天下而不以仁,是犹执热而不以濯也。《诗》云:‘谁能执热,逝不以濯?’”

  “译文”孟子说:“天下政治清明时,品德低的听凭品德高的驱使,才能低的听凭才能高的驱使;天下政治黑暗时,力量小的听凭力量大的驱使,弱者听凭强者驱使。这两种情况,是天意决定的。顺从天意的就生存,违背天意的就灭亡。齐景公说:‘既不能命令别人,又不肯接受别人命令,这是自绝于人。’于是流着泪将女儿嫁到吴国。现在小国效法大国,却又把接受大国命令看成耻辱,这就好像做学生却又把接受老师命令看成耻辱一样。如果真的以接受命令为耻,最好以文王为师。以文王为师,大国用五年、小国用七年时间,一定可以统治整个天下了。《诗经》上说:‘殷商的子孙,数量不止十万。上帝已经发命,都要服从周朝。都要服从周朝,可见天命无常。殷商优秀人才,全到周京助祭。’孔子说:‘仁德的威力是不能按人数众寡来计算的。国君如果重视仁德,就能无敌于天下。’现在有些国家想无敌于天下却不讲仁德,这就好比热得难受却不用凉水洗澡。《诗经》上说:‘酷热实在难解脱,谁能不去洗个澡?’”孟子曰:“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乐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译文”孟子说:“不仁的人怎能跟他谈论呢?这些人处于危急中却以为很安全,灾难临头却以为很吉利,津津有味地干着导致灭亡的事。不仁的人如果还可以跟他谈论,那怎么会有亡国败家的事呢?从前有个儿童唱道:‘沧浪的水清啊,可以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的水浊啊,可以用来洗我的脚丫。’孔子说:‘弟子们听着!水清就洗缨,水浊就洗脚,这都取决于水本身。’人哪,一定先有自取侮辱之处,别人才会来侮辱他;家呢,一定先有自招毁灭之处,别人才会来毁灭它;国呢,一定先有自讨攻伐之处,别人才会来攻伐它。《尚书太甲篇》说:‘上天降下的灾祸还可以躲避,自己作下的罪孽,就没法逃脱了。’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鱼者,獭也;为丛爵者,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

  “译文”孟子说:“桀、纣失去天下,是因为失去了天下的百姓;失去百姓,是因为失去了百姓的心。得到天下有门道:得到天下的百姓,就得到天下了;得到百姓有门道:得到百姓的心,就得到百姓了;得到百姓的心有门道:百姓所想要的,就给他们积聚起来,百姓所憎恶的,就不要加在他们头上,如此而已。百姓归附仁德,犹如水往低处流,兽往旷野奔。所以替深潭把鱼赶来的,是水獭;替丛林把鸟雀赶来的,是鹞鹰;替商汤王、周武王把百姓赶来的,是夏桀和商纣。如果天下的国君有爱好仁政的,那么诸侯都会替他把百姓赶来的。即使不想得到天下,也推辞不掉了。可是现在想统一天下的人,犹如病了七年却要找三年的陈艾来灸治,如果平日不收藏,一辈子也找不到。如果不决意行仁政,一辈子都会忧愁受辱,以至陷入身死国亡的结局。《诗经》上说:‘国事怎能办得好,只能大家都淹死。’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译文”孟子说:“作践自己的人,没必要跟他谈论什么;抛弃自己的人,没必要跟他从事什么。一开口就指责礼义,叫做作践自己;认为自己不能坚持遵循仁义,叫做抛弃自己。仁,是人最安乐的住宅,义,是人最正确的道路。空着安乐的住宅不居住,放弃正确的道路不去走,太可悲了!”孟子曰:“道在尔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译文”孟子说:“路本来就在近处却到远处去找,事情本来很容易却要往难处去着手。其实,只要人人孝敬自己的父母、尊敬自己的长辈,天下就太平了。”孟子曰:“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译文”孟子说:“处在低下的职位又不能从上级获得信任,百姓是不可能治理得好的。获得上级的信任有它的办法,要是得不到朋友的信任,便不能获得上级的信任;获得朋友的信任有它的办法,要是服侍父母不能取得他们的欢心,便得不到朋友的信任;获得父母的欢心有它的办法,要是自我反思是不真诚的,便得不到父母的欢心;使自己真诚有它的办法,要是不明白什么是善,便不能使自己真诚。所以,真诚是自然的本质,为人真诚是做人的本质。真诚到了极点却还不能感动别人的,从来没有过;不真诚,没有能感动别人的。”孟子曰:“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而归之,是天下之父归之也。天下之父归之,其
更多

编辑推荐

1聚焦长征...
2聚焦长征--长征中的...
3红军长征在湖南画史
4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5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6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7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8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9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10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