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三章 中庸

  章句序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其见于经,则“允执厥中”者,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尧之一言,至矣,尽矣!而舜复益之以三言者,则所以明夫尧之一言,必如是而后可庶几也。盖尝论之:心之虚灵知觉,一而已矣,而以为有人心、道心之异者,则以其或生于形气之私,或原于性命之正,而所以为知觉者不同,是以或危殆而不安,或微妙而难见耳。然人莫不有是形,故虽上智不能无人心,亦莫不有是性,故虽下愚不能无道心。二者杂于方寸之间,而不知所以治之,则危者愈危,微者愈微,而天理之公卒无以胜夫人欲之私矣。精则察夫二者之间而不杂也,一则守其本心之正而不离也。从事于斯,无少间断,必使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焉,则危者安、微者著,而动静云为自无过不及之差矣。夫尧、舜、禹,天下之大圣也。以天下相传,天下之大事也。以天下之大圣,行天下之大事,而其授受之际,丁宁告戒,不过如此。则天下之理,岂有以加于此哉?自是以来,圣圣相承:若成汤、文、武之为君,皋陶、伊、傅、周、召之为臣,既皆以此而接夫道统之传,若吾夫子,则虽不得其位,而所以继往圣、开来学,其功反有贤于尧舜者。然当是时,见而知之者,惟颜氏、曾氏之传得其宗。及曾氏之再传,而复得夫子之孙子思,则去圣远而异端起矣。子思惧夫愈久而愈失其真也,于是推本尧舜以来相传之意,质以平日所闻父师之言,更互演绎,作为此书,以诏后之学者。盖其忧之也深,故其言之也切;其虑之也远,故其说之也详。其曰“天命率性”,则道心之谓也;其曰“择善固执”,则精一之谓也;其曰“君子时中”,则执中之谓也。世之相后,千有余年,而其言之不异,如合符节。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缊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自是而又再传以得孟氏,为能推明是书,以承先圣之统,及其没而遂失其传焉。则吾道之所寄,不越乎言语文字之间,而异端之说日新月盛,以至于老佛之徒出,则弥近理而大乱真矣。然而尚幸此书之不泯,故程夫子兄弟者出,得有所考,以续夫千载不传之绪;得有所据,以斥夫二家似是之非。盖子思之功于是为大,而微程夫子,则亦莫能因其语而得其心也。惜乎!其所以为说者不传,而凡石氏之所辑录,仅出于其门人之所记,是以大义虽明,而微言未析。至其门人所自为说,则虽颇详尽而多所发明,然倍其师说而淫于老佛者,亦有之矣。熹自早岁即尝受读而窃疑之,沉潜反复,盖亦有年,一旦恍然似有以得其要领者,然后乃敢会众说而折其中,既为定著章句一篇,以俟后之君子。而一二同志复取石氏书,删其繁乱,名以《辑略》,且记所尝论辩取舍之意,别为《或问》,以附其后。然后此书之旨,支分节解、脉络贯通、详略相因、巨细毕举,而凡诸说之同异得失,亦得以曲畅旁通,而各极其趣。虽于道统之传,不敢妄议,然初学之士,或有取焉,则亦庶乎行远升高之一助云尔。淳熙己酉春三月戊申,新安朱熹。

  序

  “译文”为什么要撰写《中庸》呢?子思先生担心道学因历时久远失其传承而撰写了此书。原来从上古圣贤神人开始,他们继承天命,开创皇极,而道统的传授就发源于此了。中庸之理在经书中出现是在《论语尧日篇》中引《尚书》中的“允执厥中”这句话。这是尧用来传授给舜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四句话是舜传授给禹的。尧的一句话,已经把中庸的精神概括无余了,而舜之所以又增加了三句话,是用来阐明尧的话,必须这样,才差不多说得很完整了。我曾对它加以论述:心的本体和心的美德,实质是一回事罢了。而认为有人心、道心差异的人,认为它可能生成于形、气的私,或者本源于性命的正,因此形成内心的德的不同,所以有人以为危险而不安宁,有人以为深奥微妙而难以见到。但人都是有形体的,所以即使是上等智慧的人,也不能没有人心,也不能没有这样的天性;虽然是下等的愚蠢人,也不能没有道心。人心和道心,交杂在人们心中,但不如怎么处理才好,那么就会导致危险的愈加危险,暗微的愈加暗微,而天理的公,终于不能战胜人欲的私了。精心审察人心、道心之间不相交杂,乃是专一守住它的本心之正而不离开。从事道心之修,没有丝毫的间断,必定使道心成为一身的主宰,而人心则听从道心的指挥和制约。这样做,危险的自然安宁,暗微的自然明显,而动静均能合度,就没有过和不及的差异了。尧、舜、禹是天下的大圣人。拿天下来进行禅让,这是天下的大事呀!

  以天下的大圣人,实行传授天下的大事,当他们之间传授和接受的时候,叮咛告诫,不过是“允执厥中”的中庸道理而已,可见这是最高的道理。天下的道理,有哪一个道理能够超过中庸的道理呢?从尧、舜、禹以来,圣人与圣人互相承袭,譬如商汤、文王、武王做君主,皋陶、伊尹、傅说、周公、召公做臣子,都用“允执厥中”的中庸之道来接受和继承道统的流传。像先生孔子,他虽然不能得到天子的尊位,但他从中庸之道出发,继承圣人,开启后学,他的功业反而比尧、舜还要伟大。然而在当时,能亲见而亲知的人中,只有颜回、曾参能够承传他的正宗。等到曾子的再传弟子,又到孔子的孙子子思,这时候,已远离圣人的时代而异端学说已经兴起。子思恐怕时间愈久而愈失其真理,于是追源于尧、舜以来相传授的本意,用平日听到的父辈、师长的言论加以印证,互相推理,撰成《中庸》一书,用来教诲后来的学者。子思先生十分担忧中庸的失真,所以他的话特别恳切;他的思虑更加深远,所以他说的话特别详尽。他说“天命率性”,就是所谓的道心;他说“择善固执”,就是所谓求善精一;他说“君子时中”,就是所谓无过无不及而用其中。

  从此以后一千多年,他的话没有变异,好像符合凭证、信物等符节一样。选择历代圣贤的书,能够做到提纲挈领,开启、阐发深奥而蕴藏着的义理的,没有比《中庸》更明显而详尽的了。从那以后,由子思而再传到了孟轲,孟轲又推广阐明了这中庸之道,以继承先圣的道统。等到孟轲死后,中庸的道统便失传了。那么,我们道学的理论寄托,不能超越《中庸》一书的语言文字了。可是异端的学说,日新月异,一天比一天发展,甚至于道教、佛教的传人出来,他们用似是而非的言论,大大地干扰了中庸的正道而乱其真。然而,值得庆幸的是《中庸》这部书没有泯灭。所以程颢、程颐先生两兄弟出来,能够有所考证,用来继承千年不传的道统;能够有所依据,用来斥责道、佛二家似是而非的谬论。由此回顾,子思先生对于续承道统的功劳是很大的了。而程颢、程颐先生,也还不能按照子思的话而掌握他的精神实质。尤为可惜的是程颢、程颐先生阐发中庸的论说没有流传下来,虽然有石先生辑录的《中庸集解》,那也仅仅出于他的学生的记录。所以中庸的大义虽然明确,而细节的探讨尚未能做到条分缕析。至于程颢、程颐先生的学生也各自立说,虽然有很多比较详尽的阐述和较多的创见,然而,违背他们老师的说法、倾向于道家和佛家说教的,也是有的。我少时就曾经诵读《中庸》,而私下有所疑惑;深沉地反复思考,也有好多年了。有一天恍然大悟,好像得到了它的要领,于是才敢会集大家的说法而加以分析折中,终于著成《中庸章句》一篇,用来等待后来的君子加以修正。再与一二志同道合的朋友,取石先生所编辑的《中庸集解》一书,删去它烦琐杂乱的地方,定名为《中庸辑略》,又把记录平时论辩取舍的内容,别为《或问》一书,将它们附在《中庸章句》后面。

  这样,《中庸》这部书的要旨,支流分而节目解,脉络贯通,详略得当,大小道理全部包括在里面了。而所有各种说法的相同相异,所得所失,亦能够婉曲流畅,触类旁通,各尽旨趣。虽然对于道统的流传,我不敢妄加议论,但对于初学的人,大概是有帮助的。那也差不多是为登高远行的人增添一点助力罢了!

  南宋孝宗淳熙己酉春三月戊申,新安朱熹序。一天命天命之谓性(1),率性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3),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4)。致中和(5),天地位焉(6),万物育焉。〔右第一章。子思述所传之意以立言,首明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其实体备于己而不可离。次言“存养省察”之要,终言“圣神功化”之极。盖欲学者于此,反求诸身而自得之,以去夫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杨氏所谓一篇之体要是也。其下十章。盖子思引夫子之言,以终此章之意。〕

  “注释”(1)命:赋予。之谓:叫做。性:本性。(2)率:遵循,按照。(3)见:显现,明显。乎:于,有比较之意。(4)达道:普遍法则。(5)致:达到。(6)位:位置得当。

  “译文”天所赋予人的东西就是“性”,遵循天性就是“道”,依循道来修养自身就是“教”。“道”是片刻不能离开的,可离开的就不是“道”。因此,君子在无人看见的地方也要小心谨慎,在无人听得到的地方也要恐惧敬畏。隐蔽时也会被人发现,细微处也会昭著。因此君子在独处时要谨慎。喜怒哀乐的情绪没有表露出来,这叫做“中”;表露出来但合乎法度,这叫做“和”。“中”是天下最为根本的,“和”是天下共同遵循的法则。达到了“中和”,天地便各归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了。〔上面一段是第一章,是子思根据孔子传授的意思以创立《中庸》。

  首先说明“道”的本原是出于天并且不可变更,“道”实际上存在于我们自身而不可分离;其次说明“存养省察”的要点,最后说明“圣神功化”的至高境界。其目的大概是想使那些做学问的人可以从这里开始学习,反过来要求自己从而领悟出其中的道理,用以去除因外界的引诱而产生的私欲,充实自己天生的本性,这就是杨氏所说的:这一章是《中庸》一书的纲领。以下十章,是子思引述孔子的言论,用来阐释和说明这一章的含义的。〕

  二时中仲尼曰(1):“君子中庸(2),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3);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右第二章。〕

  “注释”(1)仲尼:即孔子,名丘,字仲尼。(2)中庸:中是不偏不倚;庸是平常,不可改易。(3)时:随时。中:符合。

  “译文”孔子说:“君子的言行是符合中庸之道的,小人的言行是违反中庸之道的。君子之所以符合中庸,因为君子的言行时时都不偏不倚。小人之所以违反中庸,因为小人的言行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上面一段是第二章。〕三鲜能子曰(1):“中庸其至矣乎(2)!民鲜能久矣(3)!”〔右第三章。〕

  “注释”(1)子:指孔子。(2)至:尽善尽美。(3)鲜(xian):少,不多。

  “译文”孔子说:“中庸是最高的境界啊,人们却很少能长期实行它。”〔上面一段是第三章。〕四行明子曰:“道之不行也(1),我知之矣:知者过之(2),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3)。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右第四章。〕

  “注释”(1)道:即中庸之道。(2)知者:即智者。知,同“智”。(3)不肖者:不贤的人,与贤者对应。

  “译文”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被实行的原因,我是知道的啊!聪明的人做得太过分,愚昧的人达不到它。中庸之道不能被发扬的原因,我是知道的啊!贤明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明的人达不到它。这就好像人没有不吃饭的,但能真正品尝滋味的人却很少。”〔上面一段是第四章。〕五不行子曰:“道其不行矣夫(1)!”〔右第五章。〕

  “注释”(1)其:语气词,表推测,大概。矣夫:叹词,表感叹。

  “译文”孔子说:“中庸之道恐怕是不能实行的了!”〔上面一段是第五章。〕六大知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1),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2)!”〔右第六章。〕

  “注释”(1)迩言:浅近的话。迩:近。(2)斯:这。

  “译文”孔子说:“舜真是有大智慧啊!他喜欢向人询问,并且善于分析审察那些浅近的话。他隐瞒别人的坏处,表扬别人的好处。他掌握好(”过“和”不及“两个极端,对人民使用折中的办法。这就是为什么他被尊称为‘舜’的原因吧!”〔上面一段是第六章。〕七予知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攫陷井之中(1),而莫之知辟也(2)。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3)。”〔右第七章。〕

  “注释”(1)诸:之于。罟(gu):网。攫:捕兽机械。陷井:指陷阱。(2)莫之知辟:不知躲避。辟(bi),同“避”。(3)期(ji)月:一整月。

  “译文”孔子说:“人们都说‘我是有智慧的’,但他们被(利欲)驱使而落入渔网、木笼和陷阱之中,却不知道躲避。人们都说‘我是有智慧的’,但他们选择了中庸之道,却不能坚持到一个月。”〔上面一段是第七章。〕八服膺子曰:“回之为人也(1),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2)。”〔右第八章。〕

  “注释”(1)回:指孔子的弟子颜回,是孔子所喜爱的学生之一。(2)服膺:记在心中。弗:不。

  “译文”孔子说:“颜回就是这样的人,他选择了中庸之道,领悟到一条善理,他就牢牢记在心上而不失去它。”〔上面一段是第八章。〕九可均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1),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2)。”〔右第九章。〕

  “注释”(1)均:治理好。(2)能:做得到。

  “译文”孔子说:“天下国家是可以公正治理的,爵位俸禄是可以谢绝不要的,雪白的利刃是可以冒死踩上去的,只是中庸之道却不易实行。”〔上面一段是第九章。〕十问强子路问强(1)。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2)?宽柔以教,不报无道(3),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4)。衽金革(5),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6),强哉矫(7)!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8)!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右第十章。〕

  “注释”(1)子路:孔子的弟子,姓仲名由,字子路。(2)抑:选择性连词,意为“还是”。而:代词,你。与:疑问语气词。(3)报:报复。(4)居:坚守。(5)衽:卧席,此处为动词。金:兵器。革:皮革制成皮盾。(6)流:同于流俗。(7)矫:坚强的样子。(8)塞:不得志。

  “译文”子路问什么是强大。孔子说:“你问的是)南方的强大呢?北方的强大呢?还是你所认为的强大呢?用宽容柔顺的态度去教化,对无理的行为不施报复,这是南方的强大,品德高尚的人就属于这一类。头枕武器、盔甲睡觉,死而后已,这是北方的强大,强悍的人属于这一类。因此,品德高尚的人要随和但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正的强大!独立而不偏不倚,这才是真正的强大!国家政治清明时不改变志向,国家政治晦暗时至死不变节,这才是强大的!”〔上面一段是第十章。〕十一素隐子曰:“素隐行怪(1),后世有述焉(2),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3),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右第十一章。〕

  “注释”(1)素:按朱熹说,“素”字是“索”字之误,索,求。隐:深奥的道理。(2)述:称道。(3)涂:通“途”。

  “译文”孔子说:“追求生僻的道理,行为荒诞不经,后代也许对此会有所称述,但我不这样去做。君子遵循中庸之道行事,(但有的)半途而废,而我是不会停止的。真正的君子依据中庸之道行事,虽然在世上销声匿迹,不为人知,但(即使如此也)不后悔,只有圣人才能做到这一点。”〔上面一段是第十一章。〕十二费隐君子之道费而隐(1)。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2)。《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3)。”言其上下察也(4)。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5);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右第十二章。子思之言,盖以申明首章“道不可离”之意也。其下八章,杂引孔子之言以明之。〕

  “注释”(1)费:广泛,广大。隐:深奥。(2)破:分割。(3)“诗》云”句:引自《诗经大雅旱麓》。鸢:鹞鹰。戾:至,到达。(4)察:明显,昭著。(5)造端:开始。

  “译文”君子所奉行的中庸之道既广大又精微。普通百姓虽然愚昧,但还是可以知道它;但至于最高境界的道,即使圣人也有不知道的地方。普通百姓虽然不贤明,但还是可以实行它;但至于最高境界的道,即使圣人也有不能做到的地方。天地如此的大,但人仍有不满意的地方。因此,君子说的“大”,天下都载不起;君子说的“小”,天下都不能理解。《诗经》上说:“鸢在天空上飞翔,鱼在深水处跳跃。”这是说君子的中庸之道在天地之间都是显豁的。君子所奉行的道,发端于普通百姓,在达到最高境界时便彰著于天地之间。〔上面一段是第十二章。是子思所说的话,大概用来阐明第一章“道不可离”的意思。下面八章,博引了孔子的话来阐明它。〕十三不远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1)。’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2)。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3)。“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4);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5)。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6)!〔右第十三章。〕

  “注释”(1)“诗》云”句:引自《诗经幽风伐柯》。伐柯:砍木头做斧柄。则:样板。(2)睨而视之:斜着眼睛看。(3)以人治人:根据各人的实际情况加以治理。(4)所求乎子以事父:以人子所应具备的行为去事奉父亲。(5)所求乎朋友先施之:要求朋友做到的,自己首先去做。(6)慥慥:忠厚诚实的样子。

  “译文”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远离人。如果有人为了实行中庸之道却远离了人,他就不是在实行中庸之道。”《诗经》上说:‘砍伐斧柄,砍伐斧柄,斧柄制作的方法就在手边。’手握斧柄伐木制斧柄,斜着眼审度两者,仍然觉得相差很远。因此,君子应以对待人的方式治理人,直到他们改正为止。“忠‘恕’与道相去不远,不愿加于自己身上的,也不要加在别人身上。”君子所奉行的道有四条,我孔丘一条都做不到。对侍奉父亲的儿子所要求的孝顺,我尚未做到;对侍奉国君的臣下所要求的忠心,我尚未做到;对侍奉兄长的弟弟所要求的遵从,我尚未做到;要求朋友做到的自己先做,我尚未做到。在日常德性的实行方面,在日常语言的谨慎方面,我做得还不够,不敢不继续努力,即使有做得完满的地方也不敢把话说尽了。言语要符合行为,行为要符合言语,(这样的)君子怎么能不笃实忠厚呢?〔上面一段是第十三章。〕

  十四素位君子素其位而行(1),不愿乎其外(2)。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3),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4)。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5)。故君子居易以俟命(6),小人行险以徼幸(7)。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8),反求诸其身。”〔右第十四章。〕

  “注释”(1)素其位:安于平常所处的地位。素:平素,现在,这里为动词。(2)外:超出。(3)夷狄:泛指当时的少数民族。夷:东方的部族。狄:北方的部族。(4)无入:无论进入什么样的境地。入:处于。(5)尤:归咎,抱怨。(6)易:平安。俟命:等待天命。(7)徼幸:侥幸,指求取意外的成功。(8)正鹄:靶心。画于布上的叫正;画于树皮上的叫鹄。

  “译文”君子安于目前的地位做他所应该做的事,不羡慕自己地位以外的东西。地位富贵,就做富贵人做的事;地位贫贱,就做贫贱人该做的事;处在夷狄的地位上,就做夷狄该做的事;处在患难的地位上,就做患难时该做的事。如此,君子无处不感觉到悠然自得。居上位,不欺凌下级;在下位,不攀附上级。端正自己不苛求他人,这样就没有怨恨。对上不怨恨天命,对下不归咎别人。因此,君子安于自己的地位等候天命的到来,小人则冒险求得本不应该获得的东西。孔子说:“射箭的道理与君子安身处世的行为有相似的地方。如果没有射中靶子,(不应怪靶子不正,)应反过来责求自己。”〔上面一段是第十四章。〕

  十五行远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1),辟如登高必自卑(2)。《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乐室家,乐尔妻帑。(3)”子曰:“父母其顺矣乎!”〔右第十五章。〕

  “注释”(1)辟:通“譬”。迩:近。(2)卑:低处。(3)“诗》曰”句:引自《诗经小雅常棣》。翕:合。耽:乐。帑:通“孥”,子孙。

  “译文”君子实行中庸之道,就好像是走远路,必须要从近处开始;就好像是登高山,必须要从低处开始。《诗经》上说:“夫妻情投意合,协调有如琴瑟;兄弟和睦相处,快乐安顺长久。使家庭美满,使妻儿愉快。”孔子说:“这样父母是多么舒畅啊!”〔上面一段是第十五章。〕

  十六鬼神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1),以承祭祀(2)。洋洋乎如在其上(3),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4)’夫微之显,诚不可掩如此夫(5)!”〔右第十六章。〕

  “注释”(1)齐(zhai):通“斋”,斋戒。明:沐浴,洁净。(2)承:举行。(3)洋洋:盛大的样子。(4)“诗》曰”句:引自《诗经大雅抑》。格:到。思:语气词。度:测度。矧(shen):怎么,况且。射(yi):通“斁”,厌而不敬。(5)掩:像这样掩盖。

  “译文”孔子说:“鬼神的德行,真是宏大啊!看,看不到它;听,听不到它。它养育万物,没有一种事物可以离开它。天下的人斋戒沐浴,身穿华丽的祭服,为它举行祭祀典礼。它浩浩荡荡,好像在天之上,在人身旁。《诗经》上说:‘鬼神来到,不可揣测,怎么能够对它厌怠不敬呢?’从隐微到明显,真实的东西就是这样隐藏不住啊。”〔上面一段是第十六章。〕十七大孝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1),子孙保之(2)。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3)。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4)。《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5)’故大德者必受命。”〔右第十七章。〕

  “注释”(1)飨之:祭祀他。(2)保之:保持祭祀。(3)笃:妥善处置。(4)覆:倾覆,摧败。(5)“诗》曰”句:引自《诗经大雅假乐》。宪宪:《诗经》作“显显”,显明兴盛的样子。令:美好。申:重申。

  “译文”孔子说:“舜应该是最孝顺的人了吧?有圣人的德性,有天子的尊贵地位,有普天下的财富。宗庙祭祀他,子孙维护他。因此,有崇高德性的人必然会获得应有的地位,必然会获得应有的俸禄,必然会获得应有的名望,必然会获得应有的寿命。因此,上天生养万物,必会根据它们的资质而厚爱它们。所以,能够栽培的就培养它们,不能成材的就遭到淘汰。《诗经》上说:‘高尚优雅的君子,美德盛明,让上下都感到欢乐,上天赐给他福禄。保佑他,任用他,给他重大的使命。’因此,有伟大的德性的人一定会承受天命的。”〔上面一段是第十七章。〕

  十八无忧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1)!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2),子述之(3)。武王缵大王(4)、王季、文王之绪(5),壹戎衣而有天下(6),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武王末受命(7),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8)、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丧达乎大夫(9),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右第十八章。〕

  “注释”(1)其惟:大概只有。(2)作:开创。(3)述:继承。(4)缵(zuan):继续。大王:即太王古公掸父,王季之父,文王之祖。(5)绪:事业。(6)壹(yi)戎衣:穿一次甲胄,指消灭殷商一战。(7)末:晚年。(8)追王:后代追封先祖以“王”的称号。(9)期(ji)之丧:一周年的守丧期。

  “译文”孔子说:“恐怕只有周文王是个无忧无虑的人吧!王季是他的父亲,周武王是他的儿子。他有父亲开创事业,有儿子继承事业。周武王继续着曾祖太王、祖父王季、父亲文王未完的功业,披挂战服(伐纣),取得了天下。他没有失去自己显赫的名声,获得了天子的尊贵,获得了普天下的财富,宗庙祭奉他,子孙维护他。”武王年迈的时候才承受天命平定天下,周公成就了文王、武王的德业,追尊太王、王季为王,用天子的礼制祭祀祖先。这种礼制一直贯彻到诸侯、大夫、士和普通百姓。如果父亲是大夫,儿子是士,父死就要按大夫的礼制埋葬,按士的礼制祭祀;如果父亲是士,儿子是大夫,父死就要按士的礼制埋葬,按大夫的礼制祭祀。守丧一年的丧礼,通行到大夫;守丧三年的丧礼,通行到天子。给父母守丧本身没有贵贱的区别,都是一样的。〔上面一段是第十八章。〕

  十九达孝子曰:“武王、周公,其达乎孝矣!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1),设其裳衣(2),荐其时食(3)。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4);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5),所以逮贱也(6);燕毛(7),所以序齿也(8)。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教之至也。效社之礼(9),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10),治国其如示诸掌乎!”〔右第十九章。〕

  “注释”(1)宗器:祭祀之器。(2)设:摆设。(3)荐:进献。时食:应时的食物。(4)昭穆:宗庙的次序,左为昭,右为穆。(5)旅:众。酬:敬酒。(6)逮贱:使卑下者表其敬意。(7)燕毛:按头发的颜色排列宴饮座次。(8)序齿:分别年龄大小。(9)郊:祭天之礼。社:祭地之礼。(10)禘(di):指五年一次的大祭,极为隆重,由天子主持。尝:每天秋天举行的秋祭,此处泛指小祭。

  “译文”孔子说:“武王、周公真是最守孝道的人啊!守孝道的人,善于继承先人的遗志,善于继承先人未完的功业。在春秋两季,修缮祖上庙宇,陈列祭祀器具,摆设祭祀服饰,进献应时的食品。宗庙祭祀的礼制,是要排列父子、长幼的顺序。按官爵排列次序,就可以分辨出贵贱;按职位排列次序,就能辨别出贤与不贤;敬酒时晚辈先向长辈举杯,这样祖先的恩惠就会延及到晚辈;宴饮时按头发的黑白序座,这样就使老少有序。参加祭祀的人站在应该站的位置上,行先王传下的祭礼,演奏先王时代的音乐,尊敬先王所尊敬的,亲爱先王所亲爱的。侍奉死者犹如侍奉活着的人,侍奉亡故的人犹如侍奉现存的人,这是最高境界的孝啊。郊社祭礼,是用于侍奉天地神明的庙。庙宇的祭礼,是祭祀祖先的。明白了郊社的祭礼,大祭、小祭的意义,治理国家就像看手掌一样容易吧!”〔上面一段是第十九章。〕

  二十问政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1)。其人存,则其政举(2);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3)。夫政也者,蒲卢也(4)。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5),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6);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7),尊贤之等,礼所生也。在下位不获乎上(8),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9)。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10)。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断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右第二十章。〕

  “注释”(1)布:陈列。方策:木板和竹简,这里指典籍。(2)举:施行。(3)“人道”句:用人之道,在于坚持勤于政事的原则;耕种田地之道,在于坚持勤于栽培的原则。(4)蒲卢:蒲苇,这里比喻为政像蒲苇生长一样容易。(5)取人以身:得到贤人的关键在于搞好自身修养。(6)亲亲为大:亲近自己的亲人是大仁。(7)杀:差别。等:等级。(8)获乎上:得到上级的信任。(9)达道:通行的原则。所以行之者三:赖以实行的品德有三条。(10)达德:通行的品德。所以行之者一也:赖以实行的条件是一样的。及其知之一也:等他们知道以后,结果是相同的。安而行之:心安理得地实行。利而行之:为取得利益而实行。为:治理。九经:九条根本原则。经:准则。子庶民:爱民如子。来:招致。柔:抚慰。怀:安抚。官盛任使:为大臣多设属官足以供调遣。时使:役使适时。省:审察。试:考核。既禀:工资待遇。称事:与所做的事相符。继:延续。绝世:断绝的世家。举:振兴。废:没落。持:扶持。朝聘以时:按时进行朝见聘问。厚往而薄来:多给赏赐,少要贡税。所以行之者一也:赖以实行的条件是相同的。定:想定。跲(qie):语塞。疚:毛病。获乎上:得到上级的信任。审:仔细。笃:忠实。弗措:不罢休。措:停止,罢休。

  “译文”鲁哀公问孔子如何处理好政事。孔子说:“文王、武王的政令,都写在木版竹简上。他们在世,政令就会得到贯彻施行;他们不在世,政令就会消失。以人立政,政治就会迅速昌明,这就像用沃土植树,树木会迅速生长。这政事啊,就像是蒲苇。因此,治理政事取决于贤臣,贤臣的获得取决于明君的修养德性,修养德性取决于遵循天下的大道,遵循天下大道取决于仁爱之心。所谓仁,就是爱人,亲爱亲族是最大的仁。所谓义,就是相宜,尊重贤臣是最大的义。亲爱亲族时的亲疏之分,尊重贤臣时的等级划分,是从礼制中派生出来的。因此,君子不能不修养德性。想要修养德性,不能不侍奉亲人。想要侍奉亲人,不能不知贤善用。想要知贤善用,不能不知道天理。”普天下有五种大道,实践大道的美德有三种。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交往,这五项是天下的大道。智、仁、勇这三者是天下的大德性。实践大道的道理是一样的。有的人生来就通晓大道,有的人通过学习才通晓大道,有的人经历过困惑后才通晓大道,他们最终通晓大道,这是一样的。有的人从容不迫地实行大道,有的人凭着利害关系去实行大道,有的人勉强去实行大道,最终成功的时候是一样的。孔子说:“喜爱学习就接近智慧了,尽力去实行就接近仁爱了,知道羞耻就接近英勇了。”知道这三点,就知道如何修养德性。知道如何修养德性,就知道如何治理人。知道如何治理人,就知道如何治理国家了。治理天下和国家有九条准则。那就是:修养德性,尊重贤人,亲爱亲族,敬重大臣,体贴众臣,爱民如子,招集各种工匠,优待边远异族,安抚四方诸侯。修养德性,大道就能顺利实行;尊重贤人,就不会被迷惑;亲爱亲族,父、兄、弟就不会抱怨;敬重大臣,处事就不会恍惚不定;体贴众臣,士人们就会重礼回报;爱民如子,百姓就会努力勤奋;招集各种工匠,财富用度就会充足;优待边远异族,四方就会归顺;安抚各方诸侯,普天下就会敬畏。清心寡欲,服饰端正,无礼的事不做,这是修养德性的方法;摒除谗言,远离美色,轻视财物重视德性,这是勉励贤人的方法;尊崇亲族的地位,重赐他们俸禄,与亲族有共同的爱和恨,这是尽力亲爱亲族的方法;为大臣多设下官以供任用,这是鼓励大臣的方法;以忠诚信实、厚重俸禄相待,这是鼓励士人的方法;根据节令使役、赋税微薄,这是鼓励百姓的方法;日日访视,月月考查,赠送给他们的粮食与他们的工作相称,这是鼓励工匠的方法;盛情相迎,热情相送,奖励有才干的,同情才干不足的,这是优待边远异族的方法。承续中断的家族世系,复兴没落的国家,整治混乱,解救危难,定期朝见聘问,赠礼丰厚,纳贡微薄,这是安抚诸侯的方法。

  总之,治理天下和国家大凡有这九条准则,但实行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凡事有准备就会成功,没有准备就会失败。说话事先想好就不会语塞;做事事先想好就不会感到困难;行动之前事先想好就不会内心不安;法则事先想好就不会陷入绝境。在下位的人得不到上级的信任,百姓就治理不好。得到上级的信任是有途径的,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得不到上级的信任。得到朋友的信任是有途径的,不孝顺父母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孝顺父母是有途径的,自己心不诚就不能孝顺父母。心诚是有途径的,不明白何为善就不能心诚。诚实是上天的法则。做到诚实是人的法则。诚实,不需要努力就能达到,不需要思考就能获得,从容不迫地达到天道法则,这就是圣人。做到诚实,就是选择善并坚持做到它。要广泛地学习,仔细地询问,慎重地思考,清晰地辨别,忠实地实践。要么就不学,学了没有学会就不中止。要么就不问,问了还不明白就不中止。要么就不思考,思考了没有收获就不中止。要么就不辨别,辨别了不分明就不中止。要么就不实行,实行了但不够有成效就不中止。别人一次能做的,我用百倍的功夫去做;别人十次能做的,我用千倍的功夫去做。如果真能这样做,即使愚笨也会变得聪明,即使柔弱也会变得刚强。〔上面一段是第二十章。〕

  二十一诚明自诚明(1),谓之性(2);自明诚,谓之教(3)。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右第二十一章。子思承上章夫子天道、人道之意而立言也。自此以下十二章,皆子思之言,以反复推明此章之意。〕

  “注释”(1)自:发自,由。(2)性:先天的本性。(3)教:后天的教化。

  “译文”由真诚达到明晓事理,这叫做天性。由明晓事理达到真诚,这叫做教化。真诚就会明晓事理,明晓事理就会真诚。〔上面一段是第二十一章。是子思承接上章孔夫子所说天道、人道的旨意而发表的看法。从这以后的十二章,都是子思的话,用来反复推论、阐明这一章的意思。〕二十二尽性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1);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2)。〔右第二十二章。〕

  “注释”(1)赞:帮助。化育:化生和养育。(2)与天地参:与天地并列。

  “译文”只有天下最真诚的人才能充分发挥他天赋的本性;能发挥天赋的本性,才能发挥所有人的本性;能发挥所有人的本性,才能充分发挥事物的本性;能够发挥事物的本性,才能帮助天地养育万物;能够帮助天地养育万物,就可以与天地并列为三了。〔上面一段是第二十二章。〕二十三致曲其次致曲(1)。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2)。〔右第二十三章。〕

  “注释”(1)其次:次一等的人,即次于“自诚明”的圣人之人。致:推致。曲:局部,部分,此处是小的善事。(2)为能:才能做到。

  “译文”比圣人次一等真诚的贤人从细微处入手。从细微之处做起也能达到真诚的境界。达到真诚的境界就会表现出来,表现出来就会昭然显著,昭然显著就会光辉明亮,光辉明亮就会感动万物,感动万物就会引发转变,引发转变就会感化人们。只有天下最真诚的人才能感化人们。〔上面一段是第二十三章。〕

  二十四前知至诚之道,可以前知(1)。国家将兴,必有祯祥(2);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3),动乎四体(4)。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右第二十四章。〕

  “注释”(1)前知:预知未来。(2)祯祥:吉祥的预兆。(3)见:出现。乎:在。蓍:算卦用的蓍草。龟:占卜用的龟壳。(4)动:体现。四体:四肢的行动。

  “译文”最高境界的真诚可以预知未来。国家将要兴盛,必定有吉祥的前兆;国家将要衰败,必定有妖孽作怪的反常现象。它呈现在占卜用的蓍草龟甲上,体现在身体的仪态上。祸福要来临时,好事一定会预先知道,不好的事也一定会预先知道。因此,最高境界的真诚如同神灵一般微妙。〔上面一段是第二十四章。〕二十五自成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1)。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2)。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3),合内外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4)。〔右第二十五章。〕

  “注释”(1)无物:没有万事万物。(2)成物:成就万物。(3)性之德:本性的德行。(4)时:无论何时。措:实行。宜:适合。

  “译文”真诚,是自己完善自己;道,是自己引导自己。真诚贯穿万物的终止和发端,没有真诚就没有万物。因此,君子把真诚看得非常宝贵。真诚,并不只是完善自己就够了,还要完善万物。完善自己是仁义,完善万物是智慧。仁和智是发自本性的德性,是结合了内外的道,因此适合在任何时候实施。〔上面一段是第二十五章。〕二十六无息故至诚无息(1)。不息则久,久则征(2),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存,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3)。如此者,不见而章(4),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5),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6);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摄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洩(7),万物载焉(8)。今夫山,一卷石之多(9);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10)。《诗》云:“维天之命,於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右第二十六章。〕

  “注释”(1)息:止息,休止。(2)征:征验,显露于外。(3)疆:边界。(4)见:同“现”,显示。章:同“彰”,显著。(5)不贰:专一。诚是忠诚如一,所以不贰。(6)斯昭昭之多:这不过是光明的一小片。斯:此。昭昭:光明。(7)振:包容。洩:漏。(8)载焉:负担在它上面。(9)一卷(quan):一拳头大的石头。卷:通“拳”。(10)殖焉:从那里生产出来。“诗》云”句:以下两句诗均引自《诗经周颂维大之命》。维:语气词。於:语气词。穆:深远。纯亦不已:文王品德的纯正像天道那样无止境。

  “译文”所以,最高境界的真诚是永不停止的。永不停止就会长久,长久就会有效验,有效验就会深远无穷,深远无穷就会博大深厚,博大深厚就会高大光明。博大深厚,能够负载万物;高大光明,可以覆盖万物;深远无穷,可以生成万物。博大深厚可与地相配,高大光明可与天相配,深远长久可以无穷无尽。这样,不表现也会显著,不行动也有变化,不做也会成功。天地的法则,可以用一个“诚”字概括。作为物它纯一不二,因而它化生万物就不可测度了。天地的法则,是博大、深厚、高大、光明、深远、长久。现在来说天,(论小)它不过是一小片光明,而它(的整体)无穷无尽,日月星辰悬挂在天上,覆盖着万物。现在来说地,(论小)它不过是一小撮土,而它(的整体)广大深厚,负载着华山不觉得沉重,收拢着江河湖海没有泄漏,负载着世间万物。现在来说山,(论小)它不过是一小块石头,但它(的整体)高峻厚重,草木生长在上面,飞禽走兽居住在上面,宝藏从里面开发出来。现在来说水,(论小)它不过是一小勺水,但它(的整体)深不可测,里面生活着蛟龙、鱼鳖,珍珠珊瑚等有价值的东西都在里面繁殖。《诗经》上说:“只有上天的定命,深远无穷。”这大概是说天之所以成为天的原因。“啊,多么显赫光明!文王的德性这么纯洁。”这大概是说文王之所以被尊为文王,是因为他美德纯一,而且永无止境。〔上面一段是第二十六章。〕二十七大哉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1),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2)。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3)。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4)。《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5)!〔右第二十七章。〕

  “注释”(1)优优:宏大、充足的样子。(2)极:达到。道中庸:遵循中庸之道。(3)倍:通“背”,背叛,背弃。(4)其默足以容:他保持沉默,能足以容纳其身。(5)其此之谓: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译文”伟大啊,圣人的道!浩浩荡荡,生养万物,与天一样高峻。充足而且伟大啊!三百条礼仪,三千条威仪,等待圣人出现来实行。所以说:如果达不到最高境界的道德,就不能成就最高境界的道。所以,君子应当尊奉德性修养,善学好问,达到宽广博大的境界而又深入细微之处;达到极端的高明而又遵循中庸之道。温习过去所学习过的从而获取新的认识,用朴实厚道的态度尊崇礼仪。这样,在上位时不骄傲,在下位时不自弃。国家政治清明时,力争主张被采纳接受;国家政治黑暗时,以沉默保全自身。《诗经》上说:“既明智又通达,这样才能保全自身。”这句话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上面一段是第二十七章。〕

  二十八自用子曰:“愚而好自用(1),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2)。如此者,烖及其身者也(3)。”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征也(4);吾学殷礼,有宋存焉(5);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右第二十八章。〕

  “注释”(1)自用:自以为是。(2)反:通“返”,恢复。(3)烖:古“灾”字。(4)杞:国名,夏的后代。征:验证。(5)宋:国名,殷商的后代。

  “译文”孔子说:“愚蠢却又只凭主观意图行事,卑贱却又好独断专行;生活在现在这个时代,却一心要恢复古代的做法。这样的话,灾祸就要降临在他身上了。”不是天子,就不要议定礼制,不制定法度,不考订文字。现在普天下车辙统一,文字统一,伦理观念统一。虽有天子的地位,但如果没有天子的德性,就不能轻易制礼作乐;虽有天子的德性,但如果没有天子的地位,也不能轻易制礼。孔子说:“我解说夏代的礼法,但夏的后裔杞国的文献已不足以验证;我学习殷朝的礼法,殷的后裔只有宋国保持着它。我学习周代的礼法,现在正实行着它,因此,我遵从周代的礼法。”〔上面一段是第二十八章。〕

  二十九三重王天下有三重焉(1),其寡过矣乎!上焉者(2),虽善无征(3),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故君子之道:本诸身(4),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5),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6),近之则不厌。《诗》曰:“在彼无恶(7),在此无射(8)。庶几夙夜,以永终誉(9)。”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10)。〔右第二十九章。〕

  “注释”(1)王(wang):动词,王天下即在天下做王之意,也就是统治天下。三重:三件重要事情,即仪礼、制度、考文。(2)上焉者:在上位的人。(3)征:验证。(4)本诸身:以自身为依据。诸:之于。(5)三王:夏、商、周三代之王。缪:通“谬”。(6)之:指君子。望:威望。(7)无恶:没人厌恶。(8)无射:没有人嫌弃。(9)永:保持。终:自始至终。(10)蚤:即“早”。

  “译文”统治天下要做三件重要的事情(即议定礼制,制定法度,考订文字),做好了就会减少损失。在上位的人,品德虽好但没有验证,没有验证就不能让人信服,不能让人信服百姓就不会服从。在下位的人,品德虽好,但地位不尊贵,不尊贵就不能让人信服,不能让人信服百姓就不服从。因此,君子的道,根本在于自身,在黎民百姓那里得到验证。考查三代先王(即夏、商、周三代先王)的做法而不显出错误,树立在天地之间没有悖理的地方,卜问鬼神没有可疑的地方,等到百世以后圣人到来也不感到困惑。卜问鬼神没有可疑的地方,这是知道天理;等到百世以后圣人到来不感困惑,这是知道人意。因此,君子的举动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法则,君子的行为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法度,君子的言谈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准则。离得远使人仰慕,离得近也不让人厌烦。《诗经》上说:“在那里无人厌恶,在这里不遭人厌恨。几乎是日夜操劳,为了保持大家的称赞。”君子没有不做到这一点而能早早在天下获得美名的。〔上面一段是第二十九章。〕

  三十祖述仲尼祖述尧舜(1),宪章文武(2);上律天时,下袭水土(3)。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4);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5)。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6),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右第三十章。〕

  “注释”(1)祖述:效法、遵循前人的行为或学说。(2)宪章:遵从,效法。(3)律:合。袭:顺应。(4)覆帱(dao):覆盖。(5)代明:交替光明,循环变化。(6)敦化:使万物敦厚纯朴。

  “译文”孔子遵循尧、舜的传统,效法文王、武王。上遵从天时变化,下符合地理环境。就好像天地没有什么不能负载,没有什么不能覆盖的。又好像四季的更迭运行,日月交替光明。万物同时生长发育互不相害,天地的道同时运行而互不违背。小德如江河长流不息,大德使万物敦厚化育,这就是天地之所以是大的原因。〔上面一段是第三十章。〕

  三十一至圣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1);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2);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3);齐庄中正(4),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5),足以有别也(6)。溥博渊泉,而时出之(7)。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8),施及蛮貊(9);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10),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右第三十一章。〕

  “注释”(1)有临:君临天下,居上临下。(2)有容:容纳,包容。(3)有执:做事果断。(4)齐庄:恭敬庄重。中正:不偏不倚。(5)文理密察:有文采,有条理,精明详细。(6)有别:辨别是非。(7)“溥博”句:像渊泉一样广阔深幽,并时常表现出来。(8)洋溢:广泛传播。乎:于。中国:中原之国。(9)施:传。蛮貊:古代两个边远部族的合称,泛指边境少数民族。(10)队:通“坠”,降落。

  “译文”只有天下最圣明的人,才能做到聪明智慧,能够居上位临下民;宽大为怀,温和柔顺,能够包容天下;奋发勇健,刚强坚毅,能够决断天下大事;威严庄重,忠诚正直,能够博得人们的尊敬;条理清晰,详观细察,能够分辨区别是非曲直。圣人的德性广博深厚,时时会展现出来。其广博如天,深厚如渊。表现出来百姓没有不尊敬的,说出话来百姓没有不信服的,做起事来百姓没有不喜欢的。这样,他的声誉在中原大地广泛传播,并延续到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船车所能达到的地方,人的力量所能通到的地方,天所覆盖的地方,地所负载的地方,日月所照耀的地方,霜露落下的地方,凡有血气生命的,没有不尊重亲近他们的,所以说能与天相配。〔上面一段是第三十一章。〕

  三十二经纶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1),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2)渊渊其渊!(3)浩浩其天!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右第三十二章。〕

  “注释”(1)经纶:统理。大经:根本大法。(2)肫肫:真诚恳切。(3)渊渊:水幽深静穆的样子。

  “译文”只有天下最真诚的人,才能成为治理国家的典范,树立天下的根本,认识到天地化育万物的道理。这需要什么依靠呢?仁爱之心那样诚挚,像潭水那样幽深,像天那样广阔。如果不真是聪明智慧、通达天赋美德的人,还有谁能知道天的极端真诚呢?〔上面一段是第三十二章。〕

  三十三尚《诗》曰:“衣锦尚”,恶其文之著也(1)。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2);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3)。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4)!”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5)。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6)。”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7)。《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8)。”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钺。《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9)。”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10)。”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诗》曰“德輏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右第三十三章。子思因前章极致之言,反求其本。复自下学为己谨独之事,推而言之,以驯致乎笃恭而天下平之盛,又赞其妙,至于无声无臭而后已焉。盖举一篇之要而约言之,其反复丁宁示人之意,至深切矣,学者其可不尽心乎?〕

  “注释”(1)衣锦尚:引自《诗经卫风硕人》。指穿锦衣还加上罩衫。文:花纹色彩。(2)闇然而日章:虽竭力隐蔽但结果是美德日益显著。(3)的然:显著,鲜明。(4)“诗》云”句:引自《诗经小雅正月》。潜、伏:指鱼。孔:很。昭:明显。(5)疚:毛病。恶:污。(6)“诗》云”句:引自《诗经大雅抑》。相:视。尔:你。不愧于屋漏:在黑暗的屋的西北角问心无愧。指在隐蔽的地方也小心谨慎。(7)不动而敬:没有行动也能表现出恭敬。不言而信:不用说话也能看出内心诚实。(8)“诗》曰”句:引自《诗经商颂烈祖》。奏假:进献。靡:无。(9)“诗》曰”句:引自《诗经周颂烈文》。不:通“丕”,大。辟:诸侯。刑:通“型”,效法。(10)“诗》云”句:引自《诗经大雅皇矣》。大声以色:厉声厉色。声:号令。以:与。声色之于以化民:靠厉声厉色去教化百姓。末:末等的本领。“诗》曰”句:引自《诗经大雅杰民》。德輏如毛:德行感化,轻便如毛。伦:相比。“上天之载”句:引自《诗经大雅文王》。载:事。臭(xiu):气味。

  “译文”《诗经》上说:“内穿锦缎,外罩麻衣。”这是讨厌锦缎衣服的花纹太鲜艳了。因此,君子的道,暗淡无光但日益彰明;小人的道,鲜艳显著但日趋消亡。君子的道,平淡但不令人厌恶,简约但文采熠熠,温和但有条理,由近知远,由风知源,由微知显,这样就可进入到圣人的德性行列中去了。《诗经》上说:“尽管潜藏隐匿在水下,仍然明晰可见。”因此,君子内心省察自己而无愧于心。别人不及君子的原因,大概正是君子在人看不到的地方也能严格要求自己。《诗经》上说:“看你独自一人在室,是不是能无愧于神灵。”所以,君子即使没有行动也能表现出他的恭敬态度,即使没有言谈也能表现出他的诚实。《诗经》上说:“默默祈祷,不再有争执。”因此,君子不用赏赐,百姓也会受到鼓励;不用发怒,百姓也会比看到铁钺还要畏惧。《诗经》上说:“让上天的德性大放光明,凡百诸侯都来实行。”因此,君子忠厚恭敬天下就会太平。《诗经》上说:“我怀念文王的美德,不用厉声厉色来宣扬。”孔子说:“用声张宣扬感化百姓,这是最拙劣的啊!”《诗经》上说:“德性犹如羽毛。但羽毛仍是可比的。‘上天所负载的道,无声无味。’这才是最高的境界啊!”〔上面一段是第三十三章。子思按照前章所说圣人道德的极致,反过来探求其根本。这一章再从后学立身慎独说起,一直讲到君子敦厚恭敬而致天下太平的盛况,更称赞他们德行的高妙,达到了“无声无臭”的最高境界,然后才结束话题。这大概是举出《中庸》一篇的要点,而加以概括说明。如此反复叮泞以教人的用意,非常深挚恳切,学道的人难道可以不尽心去领会吗?〕

  
更多

编辑推荐

1聚焦长征...
2聚焦长征--长征中的...
3红军长征在湖南画史
4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5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6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7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8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9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10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