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章 中庸

  《中庸》导读

  《中庸》原来是《礼记》中的第三十一篇,全书共三十三章。西汉宣帝时,戴圣从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中辑录了《礼记》四十九篇。但《礼记》自西汉问世后,虽有人整理注释,但因为主要是典章制度书籍,未能引人重视。直到唐代韩愈、李翱等人强调《大学》、《中庸》的重要性,并把它们看成与《孟子》同样重要的“经书”,《中庸》才得到重视。到了宋代,理学家程颢、程颐大为尊崇《中庸》,将其看成“孔门传授心法”。

  理学家朱熹将《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重新校订章句并作注释,完成了《四书章句集注》,并强调《中庸》“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中庸》也从此成为儒家的主要理论纲领之一。至于《中庸》的作者,司马迁、郑玄、朱熹等人都认为《中庸》是孔子之孙子思所作。子思,名孔及。师从孔子的学生曾子,孟子又师从子思,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是相同的,所以有“思孟学派”之说,后代也因此而尊称子思为“述圣”。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过秦代初年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中庸》一书有着很强的哲理思辨性和严谨的体系,被认为是《四书》中比较难读懂的一部。朱熹曾说:“某要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大学》一篇,有等级次第,总作一处,易晓,宜先看。《论语》即却实,但言语散见,初看亦难。《孟子》有感激兴发人心处。《中庸》亦难读,看三书后,方宜读之。”而程颐则认为《中庸》的价值远远超过《大学》,并说:“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不仅提出了将“中庸”作为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而且还以此为基础讨论了一系列的问题,涉及儒家学说的各个方面。《中庸》被推崇为“实学”,也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在儒家学说中地位非常高。“中庸”二字在字面上,是折中平常的意思。“中庸”又称“中和”。

  《中庸》认为,一个人还没有表现了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淡然平静的,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经过整饬,符合常理,叫做“和”。达到“中和”的境地,天地正常运作,万物生长发育,国家也就太平了。而所谓的中庸之道的主旨就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中庸》一书系统地讨论了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和其具体内容。天人合一为基础,即天道与人道合一、天性与人性合一、理性与情感合一、鬼神与圣人合一、外与内合一。其具体内容为:五达道、三达德、九经。五达道是指运用中庸之道调节五种人际关系。这五种基本人际关系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以及朋友,是天下通行的人际关系。而调节这些人际关系靠什么?靠人们内心的品德和智慧,因而就有了三达德--即智、仁、勇。《中庸》还提出用中庸之道来治理天下国家,以达到太平和合,应做的九项具体工作--即九经:修养自身,尊重贤人,爱护亲族,敬重大臣,体恤众臣,爱护百姓,劝勉各种工匠,优待远方来的客人,安抚诸侯等。《中庸》还讨论了中庸之道之所以难以实行的原因,指出世间有君子,有小人。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小人无所忌惮,君子的影响就要大大减弱;世间又有智者、有愚者,有贤者、有不肖者,智者、贤者过之,愚者、不肖者不及,过犹不及,无论过还是不及,都会对中庸的实行造成障碍。所以,虽然“中庸其至矣乎”,而“民鲜久矣”,“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中庸之道在在古代中国思想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也备受争议。

  一方面,因其难读难懂,孔子说:“中庸其难哉。”孔子一生都很难做到几次,可见其精神境界的高度和践行的难度。另一方面,“中庸”思想在历史长河中遭遇到不断的误读,更被很多人根深蒂固地认为无非是保守性、庸常性之类,遭到批判和抛弃。以往曾作为启蒙教材的《四书》,到了今天却成为很难读懂的“天书”,“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结果是敬而远之”(朱自清语),实在让人痛心。本书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底本,分三十三章。各章包括原文、注释、译文,保留朱熹的批注,以〔〕标出,尽可能准确还原《中庸》一书原来的精义和面貌,让读者一品先贤的思想。

  
更多

编辑推荐

1聚焦长征...
2聚焦长征--长征中的...
3红军长征在湖南画史
4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5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6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7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8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9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10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