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百丈峰山麓的民俗

  第一节 传统节日习俗

  一方风俗教化了一方人民。千百年来,祖传父、父传子,百丈峰下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交往的礼节沿着先人的创造,在这里约定俗成、世代相袭。任时空斗转、星月环绕,百丈峰下人们祖祖辈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这片土地上安居乐业。

    过去的春节

  现代人在城市生活惯了,对城市的过年过节有些不以为然,往往还是认同老家乡下过年过节的氛围,认为那才像是过年过节的样子。那过去的人是怎样过年过节的呢?

  春节

  俗称过年,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这是一年中最欢乐、最热闹的日子,节日活动延长到正月十五。

  大年初一,早晨开大门(俗称开财门),放鞭炮。吃过早点,左邻右舍互相拜年,拱手作揖,恭喜问好,都说“恭喜发财”“发财发人”“添福添寿”“事事如意”等一类吉祥语,并以客人相待,供以优质烟茶果点品尝。初二是外甥给外婆舅父拜年。初四日(今改为正月初三),女婿到岳母家当新姑丈,村人放炮击鼓迎接。新女婿一到,村人围观,评头品足。初六以后,是剃头、裁缝等工匠师傅到“乡门户”拜年,抬轿的轿夫、撑船的舟子到乡门村拜年时,村里要给“红包”。

  耍新年是春节期间较普遍的一种娱乐活动。个人有卖字、送摇钱树、唱财神、打春锣、盲人唱曲等活动;集体有舞滚龙(玩龙灯)、打拳(国术)、唱三脚板、花鼓戏、滚狮子、打麒麟、玩凤凰灯等。有的强村到弱村、大姓到小姓耍新年,带有敲竹杠性质,红包不敢包少了钱。也有少数人利用耍新年进行攀族亲、拉宗派等封建宗族活动。

  过去的过节习俗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各家早上要送玉帝上天,接灶神下界。是日,农家都吃鸡蛋面、米饼。米饼用印模压出花样,捏成家禽家畜形象,用蒸笼蒸熟。城镇多吃“元宵丸”取“合家团圆”之意。元宵夜,村扎彩灯,户挂花灯,小孩提着兔灯、鱼灯等形态各异的灯笼玩耍。城乡还普遍滚布“龙灯”,也有玩“十景灯”的。

  清明节

  以农历所定日期,一般在公历4月上旬。是日,有祭扫亲人祖先坟墓的习俗。各家男人、家居外地者亦远道而回,携着“三牲”、酒果等祭品,摆于墓前,先整修墓堆,添上新土,复贴三张纸钱,插三炷香于墓顶,然后焚香纸,放爆竹,洒酒于地,打躬作揖,以示祭奠。扫墓多在清明节这一天进行,前三五日也可以,但节后则是给无后的“扫野坟”。

  立夏节

  公历5月6日前后,意为夏天开始,这天多数农家蒸米粉肉,每人吃个“荷包蛋”,俗称“撑夏”,有“立夏吃个子,芒锤打不死”之说。

  端阳节

  农历五月初五日,传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的节日。早上,各家门首普遍插艾叶、菖蒲。传说:“艾似旌旗,能招百福;蒲如宝剑,可斩妖邪。”午餐,各家必备酒席,吃端午酒。罗坊、水北一带,还吃雄黄酒。午间,在住房内外及水沟等角落里,喷洒雄黄酒,以防蛇蝎,有“蛇见雄黄即逃”之说。午后,有的在小孩额上用雄黄写个“王”字,有的抄写文天祥《正气歌》悬于中堂,以避鬼邪。节日食品为鸡蛋、包子、馒头、粽子、米团、大蒜之类。母亲为小孩织网袋,可盛两三个鸡蛋,挂到脖子上。这一天,靠近江河的村镇还进百丈峰山麓的民俗行龙舟竞赛,俗称“划龙船”,县城尤甚。1921年后渐衰,新中国成立初期还有活动。年轻妇女梳妆打扮,回娘家或亲友家“走节”。是日,农村都休息,有“牛歇谷雨马歇社,人歇端午不要哇”之说。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或“鬼节”。群众有烧纸钱、纸衣、灵屋祭祖的习俗,时间于七月十四日黄昏,对着坟墓的方向焚化。对死后未满一年者,所有亲友都要送“笼仔”(篾制的钱箱)若干只,去坟前焚化。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赏月是历史相沿的习俗,有的做米饼,有的打麻糍,家家吃月饼。晚上,全家大小,摆上水果、月饼、菜肴及糖、醋、藕、姜、薯等,饮茶喝酒,围坐庭前赏月,共享天伦之乐。月饼是馈亲送友应时必备之品,有的大似圆盘,中书“寿饼”二字,赠送长辈,祝贺长寿。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日,闹上唱戏、开灶火,到相公庙敬相公老爷。这天,家家杀鸡买肉,接亲请客,抬着敖、张二姓“菩萨”出案。

  冬至

  也是农村普遍流行的节气。“冬至”日,各家男人上祖先坟墓“挂冬”,添上堆坟保温。大村还举行“祭祖”。

  除夕

  一年中最后一日,在这以前的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称“小年”,十二月三十日(除夕)称“大年”,家家户户贴春联,挂年画,布置一新。除夕晚餐要吃“团圆饭”,家家户户杀鸡炖肉,全家老少,即使在外地工作者,亦要赶回家里,欢聚一堂,围坐一桌吃饭。晚间,人人要洗脚,俗称“洗公婆脚”,换新鞋袜,戴新帽,穿新衣,大人要给孩子们“压岁钱”。除夕之夜,家家户户围坐烤火守岁,主家人守至天明。夜深就寝时,都放爆封门,人不宜再行出入。旧社会,清债也要赶在封门之前。如已放炮封门,债主亦不敢破门而入。

  大年初一,在晨风熹微中,又要放“开门炮”。

  第二节 旧时婚姻习俗

  百丈峰有着悠久的人文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即距今5000年左右,就有人类在这里聚居繁衍。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传统的婚嫁习俗,有着一系列的程序,封建思想浓厚,一般来说,传统婚姻程序为择婚、订婚、嫁娶。

  择婚

  俗话说“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男女双方要成亲,媒人可是不能少的。媒人在男女之间说合,媒人也被雅称为“月老”。新中国成立后“说媒”改为“介绍”。经过媒人的说合,男女双方及家人同意后,婚姻才有可能,而接下来更有个重要的考验,叫作开庚榜。所谓庚榜,其实就是生辰八字。开庚榜,又叫“会八字、会字仔”,就是把男、女各自出生的年、月、日、时的干、支数列出,按阴阳五行相生相克说法进行会对。有的则采取一些简单办法,将男女双方的姓名及生辰写于纸上,分别放在两只空碗里,于深夜将碗相隔开浮于水缸内。第二天早上观察,若两碗靠拢,那么这对男女就可相会,要是两碗没有靠拢,那么他们只能是有缘无分。也有将“庚榜”放在神龛上的,上面用银元压着,三天之内,全家诸事满意,并无反常,证明“八字”相合。通过这些考验,即为“过庚”。通过庚榜时,男方即送礼物到女方,并给女方压庚榜钱。

  订婚

  订婚或称为定婚,古称:“纳吉”或“纳征”。经过开庚榜之后,男女双方将进入下一个程序,订婚。订婚自然不像结婚般烦琐,但传统婚俗中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旧时有些人订婚年龄在几岁或十几岁,还有指腹为婚的,这种情况多是出现在亲朋好友之间。在订婚时,以男方为主动,男方派人将原商定的礼金、礼品,全部或大部分送到女家,称押箱先生。押箱先生的人数必须控制在双数,负责送礼品、礼金。聘金或叫礼金一定得用红纸包裹,礼金必须是一个双数的而且要是一个吉利数字。并没有统一规定,因贫富有不同,在民国时有的多达三百银元,被称为“三百嫂”。不过礼物中有两件东西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一根整猪肠、一壶酒。前者同“长”有谐音,有“长来长往”之寓意。女方接到礼物后,请近亲宴酒一餐,并送给每家一份“会仔肉”,一般取吉利数字6斤或者8斤,女方在出嫁时,近亲则要赠送新娘衣服或衣料,另外要给“压袋布钱”。(“袋布”是方言,即口袋)

  在前往订婚前,男方要在家行祭祖仪式,要用些聘礼,如猪肠、酒、盒仔饼(“盒仔”,新余方言,即盒子;盒仔饼,是一种手工土作坊制作的饼,用婚俗纸盒子装好,外面用一种表面打了蜡的红纸包裹,俗称盒仔饼)等进行祭祖,上香放爆竹祭告列祖列宗,将前往某处女方家下聘,请示列祖列宗,保佑这段姻缘美满幸福。订婚时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男方择日完婚,方言俗称“出日子”,择婚的日期是非常讲究的。在婚姻法出台前,订婚就相当于已经登记为夫妻了。

  嫁娶

  女方嫁女,各嫡系亲属请嫁娘吃一餐酒饭,赚一匹土布,作为“见嫁礼”。要请“捻面婆”给姑娘“捻面”(又叫开面)。捻面时,亲人要大哭,哭得越伤心越好,这是因为民俗认为哭可以避邪,新娘上轿时由母亲将红头巾盖在她头上,由兄或弟背上轿,新娘从闺房到洞房之前,是不能随便着地的,方言称新娘为“新人”,意为将开始新的生活,要以全新、纯洁的形象去新郎家。嫁女要办嫁妆,嫁妆多少,因贫富而有不同,对于富家,有半片嫁妆的,也有全片嫁妆的。所谓全片嫁妆,即除房屋外的衣、食、住、行、玩乐等生活所需的所有什物器皿,大到棺材,小至“灯拨”都有。贫苦人家嫁妆极少,有的只有一个包袱上轿。男方要亲自发轿,也有骑马去的,去娶亲的人一般都是男士组成,最好是成年亲弟或堂兄弟。娶亲时必须要挑担,担中必须要有枣子、花生、桂树的果子,上面放上一些柏树枝叶,“枣”和“早”谐音,“花生”取“生”的字音,“桂子”和“贵子”谐音,合起来就是“早生贵子”的寓意。而柏树枝叶则象征着夫妻的百年好合。娶亲时一般都要请上乐队,到女方家后,娶亲的队伍只在女方家喝点茶水,吃些点心,男方总是会急催新娘快些上轿,而女方却总是故意拖延时间,这有“好事多磨”的寓意。当新娘上轿,娶亲的队伍出发时,新娘的母亲放声大哭,一方面表达离别的心痛,更主要的是图一种吉利。娶亲的花轿回到众厅(也有的地方叫祠堂)停下,由文人或道士接轿,呼喝彩歌。呼毕,吹吹打打起轿抬进厅内,然后由多子多孙的结发老夫妇手端“三花灯”,开轿门,牵新娘,再由舅舅或抬轿人将新娘背进家里堂厅,新郎按红挂彩与新娘并肩站立,举行“拜堂礼”。礼毕,由新郎用一红绸将新娘牵入洞房。新娘坐在床边,新郎将她头上的红头巾掀开取下,放在腋下(意为要在丈夫腋下过日子,今后夫妻生活要恩恩爱爱),再丢到床上,新娘当天不能吃饭。第二天,夫妻同吃猪心、肝、肚、肺,意为同心同德,团结和睦。新婚之夜“闹洞房”是结婚的重头戏。闹洞房方式有很多。喝彩时,用手撒些谷头米和茶叶于床内,年青人将新郎、新娘团团围住,尽情戏耍,如猜谜语、唱歌以及介绍恋爱的过程等。即使宾客们闹得过了火,甚至粗俗,男方也不能发火,因为“闹”是为了“发”,叫做“越闹越发”。有俗语“闹房三日无大小”。无论是长辈、后辈或小辈,送新娘子时皆无禁忌。亲友们可以随意给新娘出难题,如新郎新娘同吃一个苹果,为的是让新人新吻一下给人们开心开心,因为新人之间总是很害羞,亲朋好友用各种方法逗乐,目的是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

  婚俗禁忌

  无媒禁忌

  俗语说“无媒不成婚”。只有请媒妁出山,男婚女嫁才合法化。可见媒人在婚姻中位置的重要性。一般来说,男人要娶某一女子,首先就得要找一个媒人,上门说亲,这是婚嫁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程序。现在有些年青人思想进步,自由恋爱,他们并没有通过媒人介绍。但是在传统婚俗中是绝对不可以的,在正式婚礼前,男方必须去找一个说媒的人,来填补这个空缺,这样之后方可结为夫妻。

  择日禁忌

  婚姻是人生中的大事,在婚嫁的程序中每一个事件都要慎重地挑选日子,很多家庭都会请上风水先生,或是和尚、道士,为子女占卜一个好的日子完婚,就算是订婚,也要选好日子。选日子是很有讲究的,选择的日子不能和男女双方及双方家长的生辰八字相冲。在择日时都是用传统的“小六壬”算法,小六壬是旧时的占卜法之一,以大安、留连、速喜、吉口、小吉、空亡六信分列食指、中指及无名指上。占卜时按月、日、时顺序求之。大安、速喜、小吉为吉,而留连、赤口、空亡为凶,选日子时是绝对要避开留连、赤口、空亡的。在月份中,要避开三七,因为三月为清明节所在月份,而七月是“孟兰”节,就是鬼节,这两个月是不能办喜事的;在年份中最好是选择闰年,因为闰年是有两个“立春”的,被认为是结婚的吉年,而忌讳在没有“立春”的年份结婚,因为这会被认为是没有春。还有就是要避开三娘煞,相传月老不为三娘牵红线,使她不能出嫁,基于报复心理,三娘喜欢和月老作对,专门破坏新人的喜事,因此每月的三娘煞土日,即初三、初七、十三、十八、廿二及廿七是不宜结婚的。

  数字忌禁

  婚俗中,在数字方面也是非常讲究的,婚姻既是男方的喜事,也是女方的喜事,在婚嫁的整个过程中,自始至终,凡是和数字搭上关系的,均以偶数为宜,忌讳单数。这和丧事数字要逢单恰恰相反。例如:去娶亲的男女亲人队伍的人数不能是单数,就连喝喜酒时送的贺礼、礼金也不能是单数。

  物品忌禁

  女方的嫁妆是非常有讲究的,例如:被子就非常讲究,在缝被子时必须用手工缝制,缝的人要是德高望重的妇女,禁寡妇、非育子女的妇女去缝制,缝制被子的布也必须用面子和底子两块布缝起来,而不能用一块整布,或是做好了套被。新婚床必须保持它的纯洁,生人是不允许随便进入新房,坐、摸新婚床,特别是寡妇及没有生育孩子的妇女是严禁碰、摸、坐新婚床的,因为这可能影响到新婚夫妇今后生育后代的。

  饮食忌禁

  在饮食上,传统婚俗中也有不少的禁忌,例如:狗肉在大家看来是一道美味的滋补菜,但在和婚姻有关的所有宴席上这一道菜是禁止的,因为狗被认为是低贱的动物,这和婚姻的高尚是相冲突的。还有像甲鱼、乌龟这些营养丰富的菜都被拒之于外,这是它们的别称鳖、王八所导致的。另外,当地人特爱吃的一道菜--红烧肉,本来切成大块,口感会更好,但在喜宴是绝对不能切得太大的,因为这要区别于办丧事时酒桌上同样烹制的一道菜,当地称作是“大块肉”。

  房事禁忌

  传统婚俗非常强调女子的贞洁,新婚之夜的见红是被认为非常吉利的事,所以女子为保自己的处女之身则不会和任何男人在婚前发生性关系的,就算是男女双方已经订婚,不到结婚大喜之日,是禁同房的。另外,婚外性行为是被严厉禁止的,如果被人捉了奸,大家可以对其实施公开的处罚,而且那是被认为可耻至极的事。这些禁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贞洁观,它是从道德上对人们的行为进行了约束。

  特殊婚姻风俗

  寡妇招亲

  新中国成立前,寡妇招亲,被视为不体面的事。有的是家中缺劳力,无力为生,故招夫上门,养活子女;有的家富,又有男孩,受财不去,招亲相伴。

  受招男人,受虐待者居多。新中国成立后,公布了婚姻法,寡妇改嫁自由。

  独生女赘婿

  新中国成立前,独生女赘婿,俗称“兜布袋”,多是富家,不愿将女儿外嫁,但虑及无儿,老而无养,故赘婿为子,继承产业,生儿接代。有的事先议定,婚后若生二子,各得其一,也有议定只管养老,待岳父母死后,即带妻儿回家。还有两母女同时招进两父子,即寡妇招亲,闺女赘婿。为婿者多是贫寒之家,男儿多,无力娶妻。新中国成立后,有许多男青年自愿去女家落户。

  再嫁再娶

  俗称“二逢亲”。再嫁,要写嫁书,要给“写书钱”。书写的地点只能是草场或饭店、庙内,写字不准用桌子、砚台,分别用锅盖、碗代替,用后连毛笔一起丢掉。出嫁时间要在晚上,在禾场里或后夫村子的十字路口上轿,且要出昂贵的“地价钱”,如果偷着干,要加倍罚款。夫家产业败尽而嫁妻者,多为偷嫁,女人事先不知,先找好了男的,讲定嫁金,写好嫁书,约定某日晚上某时,轿抬至家门,至时夫骗妻出,猛将女的推入轿内,并说人财两交,女的不敢反抗。新中国成立后,婚姻自由自主,妇女再嫁的各种清规戒律和陋习已彻底废除。

  填房

  新中国成立前,有原夫死了,其妻嫁原夫同胞兄弟的习俗,谓之“填房”。在结婚之日要抬轿到娘家迎接,也有请人“打照面”(代新郎)的,即牵着新娘绕村一周,打炮迎进家门,由“打照面”的人揭开新娘的红头巾,之后,代新郎的工作结束。新中国成立后,这种习俗已逐步消逝。

  童养媳

  清末和民国时期,百丈峰民间童养媳的婚姻习俗盛行,约占婚配人数的5%~8%左右,一些贫困落后的偏僻山区,高达10%以上,是父母主宰儿女成家的一种封建婚姻形式。多因无力谋生,才把女嫁给人家做童养媳。童养媳的年龄不一,有刚出生几天的哺乳女婴、幼女、十二三岁的少女。她们在婆家当“牛马”使用,饱受虐待,甚至不长而夭。即使成婚后,也绝大多数是不亲的夫妇。新中国成立后,童养媳陋习废除。

  抢亲

  有豪绅视民女貌美,欲娶为妻妾,择日强(抢)娶。也有的男女双方愿意成婚,但因家贫无力婚娶,通过抢亲形式成婚。新中国成立后,抢亲属非法行为,被取缔绝迹。

  第三节 丧葬礼仪

  百丈峰一带的百姓,对死者非常敬重。所谓“死者为大”,纵使死者生前如何不肖,但死了都会有“先人”的同等待遇。

  入殓

  老人临终前,亲人都要在身边看望,即使远离家乡,也要回来送终,听听老人的遗言。老人逝世,一方面发讣告,向亲朋好友报丧;一方面,晚辈(儿孙)把他扶起到堂前,安坐于太师椅内,给他敬“亡途酒”。着装前,长子头披白布,手提水壶到井上或水塘请水。用取来的水给死者擦身。前胸揩三下,后背揩四下,俗称“揩前三后四”。着装叫穿百岁衣,要“四顶三头”,即四件上衣,三条裤子。所有衣着,都不能有纽扣,要用带结。裤腰带用棉纱搓成,死者有多少岁数,就用多少根棉纱。

  棺内三件东西必不可少,一只白布红冠公鸡,一个脑梳袋,内放7齿木梳,一个白布饭袋。棺木的好坏,殉葬品的多寡,贫富差异悬殊。富家,殉葬品金银首饰、各种器皿、死者生前最喜爱之物都有,棺材用大杉木或楠木做成,除用桐油、石灰、夏布、裱布外,还加黑漆或红漆,棺头图案,金色大“寿”(或“福”)字,两边的挽联,雕刻美观,联曰:“日落西山有见面,水流东海不回头”。一般人家,制棺也多用杉木,每棺“十三兜”,儿子负债也必备,但杉木不大,也有涂桐油或加黑漆的。贫穷人家,买不起棺材,就用楼板之类钉一钉,作为棺材,八仙也请不起,就自家几个人帮忙,抬至坟地,草草埋葬。

  葬礼

  死者“坐厅”,亲人日夜守护棺材两旁,举哀守灵,棺前置桌,供上祭品,“脑后灯”昼夜不熄,燃香烛,隔时烧纸敲锣、围棺痛哭,俗称闹丧。已婚女儿和亲朋好友前来送葬,向死者烧香放炮,跪拜叩首,俗称行礼。

  出丧前,按辈次分,先家属、后亲朋,最后是八仙,在棺前跪着,奉酒三杯,三叩首祭奠,祭品为一个猪头,一只完鸡和一斗白米。有的请道士做法事超度。出丧时,有由最小晚辈的孙子骑在棺上的,俗称压丧。

  富家非常重视风水,要请地仙看风水,择坟地。开山要请来八仙,将公鸡冠血滴在工具上及坟地四角,以示祭奠。嗣后,由长子跪在坟地用锄头挖三下,接着,八仙就开始挖土做穴,挖到龙土(黄土),整修端正。

  拖丧送葬,幡旗引路,一路上放爆竹,撒纸钱,叫做买路钱。晚辈白衣白帽,儿着草鞋,腰绑反手搓的稻绳,手执哭丧棒(俗称孝棍)。亲人站在两旁,手抓着龙杠绳或白布,哭哭啼啼送到坟地。其余亲友,跟随棺后,仅头遮白布巾,中途可回。未结婚的姑丈、媳妇,回转时把白布翻转,露出红色布。

  落棺复土,有的在中午前,有的在太阳下山前,先由八仙在坟穴内撒雄黄朱砂酒,或石灰拌米汤,用芝麻秆烧虫卵块;还撒些麦秆、豆秆灰。有的用木炭围棺,防尸早腐;还有的穴中用朱砂绘一太极图。覆土时,儿子跪地,抓三把土撒于穴内,继由八仙填土堆墓。安葬后,亲属要装点黄土在口袋里带回,撒于床下和猪牛栏内,意保人畜平安。葬毕,媳妇穿白戴孝,跪在众厅门口迎接龙杠,并将从坟地带回的烟包放入自家灶内,取“发财发烟”(户)之意。

  坟墓结构,贫富疏异,富者,棺上盖石,棺下垫石,四周砌砖,木炭围棺,外加石灰,坟前立大青石碑,上刻碑文,墓堆高高崛起。新中国成立后,百丈峰一带土葬沿袭至今,但坟堆已无富贫之别。坟地碑石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破“四旧”中已基本毁尽。近年来,又开始立墓碑。

  祭奠

  清末民初,富家老人丧必先“开祭”(又叫下祭),杀猪宰羊,设孝堂,安灵柩,悬挽联,奏哀乐,请士绅(礼生)朗读祭文,歌功颂德,仪式隆重。

  礼生不得少于10人,并用布轿或马接来。祭礼一般分六次进行:第一祭是堂祭,也是孝子祭,其祭文称为奠章(或哀词),多追述死者生平;第二祭是公祭,就是参加的礼生共同一祭,主要是歌颂死者业绩;灵柩出门的一祭,叫做饯别;中途停下暂歇的一祭,叫做路祭;到坟场以后的一祭叫做启垕土;安葬完毕,孝子孝媳回家后,晚上的一祭,叫做反哭。祭文有自己作的,也有现成的。祭毕,将灵牌送到祖先神龛。死者若是有地位、有德望的,或者儿子有高职厚爵的,还要请一位德高望重的士绅来点主(灵牌)。

  清末民初,有钱人家死了长者,第七天为头七。七七四十九天为满七,每逢七都要祭奠,名曰“祭七”,俗称打孝堂。

  第四节 人情往来习俗

  有礼有节

  尊老爱幼,长幼有序,热情好客,待人以礼,是百丈峰七里八村的传统美德。招待来客,惯用三个鸡蛋一碗面,贵客则是四个鸡蛋,出门途中问路,尊称老公公、老婆婆或老乡、老表、表嫂等。人们见面,多握手问好,或互相点头施礼。亲朋好友来家,在门口笑脸相迎,敬茶递烟,或供瓜果品尝,客去欢送,让客先行出门,惯说“慢走”“过几日再来”“欢迎常来玩”。宴席茶会,尊客让座,吃菜请客人先下筷,并不断指吃名贵菜。倒酒先倒上席。敬酒先敬来宾,先敬长辈。晚辈在长辈家用膳,晚辈不先进餐。

  民间手工艺有尊师爱徒的美俗。请水匠、篾匠、裁缝等除三餐正食外,上、下午还供以点心,有的煮鸡蛋面。师徒同席用膳,徒弟给师傅盛好酒饭,让师傅先下筷,荤菜都只动一两下筷子;徒弟吃饱饭不能先放碗,将碗拿在手里,待师傅吃饱后才一同放下起身,吃完饭后还给师傅点火吸烟。师傅真心传艺,一丝不苟。

  婚嫁酒筵十分讲究礼仪。外甥结婚必请母舅赴宴,且一定要坐上席上位,有几个母舅的,由年龄最大的坐上首,再就是其他母舅依次上坐,媒人上坐,尊长公上坐。如果母舅未到,席位要空着,别人不准坐。酒毕,母舅不起桌,其他人都不得起桌散席。

  外甥分家必请母舅,否则,兄弟间的分歧难以决断解决。外甥对父母不孝,打骂父母,母舅视情节轻重,要骂就骂,要打就打,要罚跪就得跪。

  春节皆大欢喜,即使平日有隔阂不说话的人家,见面时也笑脸相迎;夫妻不和睦、平常相骂打架的,也有讲有说,欢欢喜喜。隔壁邻居,虽平日朝夕相见,春节亦以客礼相待。

  女儿出嫁后第一个春节农历正月初四(今正月初二)。岳母家派人用布轿或土车,把女儿、女婿接回,俗称接新姑丈。女婿给大家拜年,并送给近亲每户一个糕点包,俗称“样包”。各家请酒一席,都轮流请完酒了,除了将“样包”给还外,每家还要送一二十个鸡蛋,蛋壳上均涂上红朱,或送200点茶(糕点)。有的村,女婿返家后的当日或次日,又把岳母家请过酒的近亲请去,每家去一两人,吃“复壁酒”。

  送礼的讲究

  婚嫁礼,外甥结婚,外公或母舅必送贺联。外孙女出嫁,外婆或母舅必送衣服或布料,或出钱由外孙女买称心的衣、布,俗称上轿衣。内弟结婚,姐夫要送衣或布料,或用钱折,俗称拜堂衣。晚辈结婚,长辈送红包,俗称“拜见钱”。晚辈出嫁,长辈包红包,俗称“上轿礼”或“压布袋钱”。

  女儿出嫁后第三天,生父或生母必去看望,俗称“闹三”,并送两只火笼(烤火用)、两罐油(擦头发用)等物。女儿出嫁后,满一月,娘家送六盘菜去,有鸡有蛋。其中“荷包蛋”12个(表示一年12个月,每月1个),俗称“满月”,送去的菜,都要留一半作为回赠。女儿婚后有孕,娘家备一定数量的蛋、鸡、墨鸡、面条等,送到女婿家去,俗称送嘎嘎(蛋)鸡,女婿家以三餐一宿款待,男家的亲朋好友也送鸡、肉、面、蛋等,但数量少些,只宴请一餐。男家要将送来的面煮好,送给全村各户,俗称“送喜面”。分娩前夕,娘家要送去墨鱼和鸡,叫做“催生”。胎儿刚刚出生,娘家和亲友买肉2斤,煎豆腐10挂,给产妇吃,产妇家要办酒回礼。

  婴儿出生第三天,亲友送礼道贺,主家设宴待客,俗称“三朝酒”,并抱着婴儿说几句吉祥话。婴儿生下满月后,剔去胎发,俗称“剃头脑”,要给理发师傅包红包,吃一碗蛋面。亲朋送礼,主家设宴。

  送黄吉(黄道吉日之意),以外婆、舅母为主客,也叫“接外婆”或“当外婆”。第一胎婴儿生下数月(一般半岁左右),外婆要送去鸡4至12只(要退回一半),猪肉若干斤,以及儿童睡觉的摇篮、小蚊帐、小被褥、玩具及鞋帽等礼物。富家还要送银项圈、手圈、脚圈、9个罗汉(帽子上用);最富人家有送金锁、金圈的。

  满周岁,外孙满周岁之日,外婆送10个以上蛋、2斤以上面以及寒暑衣服和一把银锁(上铸“长命富贵”或“长生不老”字样)。吃酒前,先放爆竹,外婆便郑重其事地将银锁挂在外孙的颈圈上,俗称“上锁”。意为从此不被妖魔所害,可以长命百岁。

  送十岁,外孙满10岁之日,外婆送鸡蛋10个以上、粉丝2斤以上,一身衣服,以及鞋、袜帽等。有的连裤腰带都要送,从头到脚一套,叫做“全新”。

  有的村,外孙满20岁时,外婆送长褂子一件,毡帽一顶,叫做“弱冠”。

  送节,每逢端阳、中秋、春节,民间送节之风盛行。当年定婚当年结婚的要“加节”,即订婚的当年,在结婚之前,男方要送女方端阳节和中秋节(水北一带是加送端阳节和年节)。第二年,娘先送女的节(叫“闹节”),女再送娘的节。第三年以后,就是每年女送娘的节了。端阳节,礼品中必有扇子。

  中秋节,礼品中必有月饼。娘给女送年节,叫“闹年”,年节一般送鸡、肉、糖片、慰劳片、麻糍、荔枝等礼品。女婿给岳父家送节,必备两斤名酒。

  祝寿,又叫“满生日”,“30不晓,40不知,50煮蛋又杀鸡”,60岁称“寿星”,60、70、80……都要祝寿。民间一般是“做九”,即59祝60寿,69祝70寿,79祝80寿……女婿给岳父母祝寿,要送猪肉2斤、鸡一只及红烛、爆竹、寿饼,有的还送贺联及衣、帽、鞋、袜等,岳父母俱健在,鞋袜则备双份。新中国成立后,祝寿礼品主要送寿饼及高质布料或衣服,有的用钱折购。

  过屋(乔迁)、做屋上梁及丧葬,亲友也要送礼物。上梁时,要把亲友送的糖果、饼干之类的礼物,从屋顶向下抛掷,看者争先抢拾,俗称“抛梁”。

  近些年来,建新房,上梁请酒的排场,较前奢华。丧葬送礼,已婚女儿必备“三牲”(鸡一只,鱼一尾,猪头一个)一副,寿被一件及香、纸、爆竹等祭品,还有送饼干做祭品的。

  第五节 其他风俗习惯

  旧时,百丈峰民间封建迷信活动很多。诸如:朝昌山、观音等求神,得个“坐袋”挂在小孩颈上,以保平安;抬菩萨、抽签、请问神婆吉凶;“打澎澎”、“摸惊”、“看搜鬼书”收魂;算命、卜卦、看相;设天花坛“送娘娘”、“打狗官”、扎草人求雨;请道士“做春祈”、给小孩“起长生水”、“打灵保”等。春节期间,正月初一凌晨出行,给庙神、井神拜年。正月十五日,众厅里燃一对蜡烛,各家都去点火做饭,俗称“发烟”(寓意人烟兴旺);各家用稻草扎烟把,每丘秧田一个,到众厅内将烟把点火,先在自家屋里燃一下,口念:“虫仔蚂蚁一齐到百丈峰脚下看花灯”,再到秧田里将烟把烧掉,俗称“燃天蚁”;久嫁不孕的妇女,去田野摘些青芽,放到自己怀里,以求怀孕,俗称“摸青”;元宵夜,各家锅内点燃“三花灯”,谓之“给灶神做生日”,同时,燃支蜡烛放在楼上,俗称“照寒毛老鼠”,口里念:“寒毛老鼠照出洞,尖嘴老鼠照上山,金银财宝滚进间。”

  百丈峰民间禁忌繁多:

  腊月二十四至正月初八,玉帝下地,忌吃狗肉。

  正月初一忌煮饭,早上吃油面,中餐晚餐吃隔日剩饭。

  正月初一、初三,忌说不吉利的话,忌使用针线、剪刀,忌向外泼水,忌洗衣服、挑尿桶、扫地、挑水。如若扫地,只能向内扫,忌向外扫,怕扫走了财气。

  正月初七,是谷的生日,忌碾谷、砻谷。初八是米的生日,忌煮饭,初九是荞麦的生日,忌吃荞面。

  人死在外面,忌进本村众厅。

  除夕和大年初一、初二死了人,忌安葬(说是送年猪,阴世会吃了),遗体放在自家,忌入众厅内,要过了初八(俗称八朝),才能进入众厅和安葬。

  闺女出嫁前,忌扎发髻。

  男人忌在晒有女人裤子、鞋袜、裹脚布的竹竿下面通行。

  忌燥鹊(俗称私嘴条仔)叫、老鸨叫、眼皮跳,认为必有祸事。

  船夫忌说“吃芹菜”,要说“吃泡菜”(因芹与沉字谐音,怕沉船)。

  商人忌说“吃骨头”,要说“吃利钱”,忌说“吃舌头”,要说“吃赚头”(怕经商亏本,赚不到钱)。

  屠夫忌说“吃猪血”,要说“吃旺子”(屠夫杀猪盼望猪血越多越好)。

  读书儿童忌“吃鸡爪”,说是吃了会抓烂书籍。

  父母丧,守孝期间忌着华丽衣衫,忌远出,忌办婚嫁喜事。儿子忌49天内理发,儿媳、女儿忌49天内捻面。

  后记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到百丈峰旅游。尤其是周末,到百丈峰去呼吸新鲜空气,看一看城市里看不到的大片森林。但百丈峰的人文故事,很多人不知道,很多人又想知道。毕竟,人们的根都在乡村,在山野,是山野里长出来的常春藤。人们的血液里,流淌着对那片故土的好奇和亲切。如果去乡村旅游,仅仅让人们走马观花,已经不能满足他们从心底里对祖先的亲近。

  这就需要有人将故乡的故事讲一讲,讲给“近乡情更怯”的人听。

  恰逢渝水区对百丈峰的旅游开发与建设紧锣密鼓、高歌猛进。我们便做了有心人,把我们所知道的和能找到的百丈峰人文资料,做了一次搜集整理,编撰成书,呈现给喜欢乡村旅游、喜欢百丈峰的人。在整理过程中,不做不知道,一做吓一跳,原来新余的“百丈文化”是如此底蕴深厚!我们在经历一次乡土文化洗礼的同时,庆幸为“百丈文化”做了一次迟到的挖掘整理和宣传。

  编撰至“百丈峰代代出名人”一章时,我们有争论。究竟哪些新余名人算是百丈峰的?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薪火传承文明。在农耕社会里,抑或说在没有煤电的漫漫岁月中,百丈峰周围的七里八乡百姓,都是靠百丈峰的木柴烧火做饭,甚至照明。百丈峰北麓的水西、罗坊、姚圩、黄土岗、昌傅、新溪,南麓的峡江县仁和、戈坪、砚溪,东麓的新干县界埠、荷浦、三湖等地,都是在百丈峰取薪生火。这一带现今五十岁以上的人,可能有不少曾去百丈峰砍柴的经历,那是一种艰辛而快乐的回忆。生活在这些地方的百姓,喝百丈峰山下的袁河水、烧百丈峰山上的柴薪,应该都是靠着百丈峰养育。因此,诸如“三刘”“三孔”等,自然纳入百丈峰下的新余名人了。

  不知读者诸君以为然否?

  此书编撰,得到了新余市博物馆、渝水区百丈峰管委会、渝水区南安乡、渝水区旅游局、渝水区文化馆等单位的帮助,尤其是老领导刘文兵先生为本书的资料搜集整理做了大量工作,在此一一表示感谢。

  我们只是有心人,心大不表示水平高,纰漏难免。敬祈专家、读者批评指正。

  2013年3月31日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