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散落在百丈峰周围的古迹

  第一节 北麓古宅

  这是一片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一块让人浮想联翩的文化版图--百丈峰。山弯南北,到处是绿水青山,众多的文化古宅、历史遗迹和红色史迹掩映其中。或鼎盛、或衰败,或腐朽、或灿烂,繁荣与沧桑深深地镌刻在历史的长河里。走近这些古迹,我们仿佛穿越到从前。

  古民居

  百丈峰山下的古民居分布于乡野之中。据不完全统计,共有57处,主要分布在南安、罗坊、新溪、姚圩一带。

  分布如下:潢溪温联孙宅、西江胡夏尔宅、西江胡有根宅、新生村珍公祠、哲山胡氏祠堂、河埠张四牙宅、河埠张义生宅、河埠张秀仔宅、河埠张军言宅、河埠张治水宅、河埠张平华宅、河埠张德耀宅、河埠张义江宅、河埠张林生宅、河埠都尉第宅、河埠张家庵、湖州杨富春宅、湖州杨普庆宅、湖州杨立华宅、裴港裴甄皇宅、南河温柳根宅、西江傅金宝宅、西江习小林宅、西江傅明芽宅、西江习云华宅、城头刘细个宅、城头刘军林宅、城头刘正根宅、城头刘芽芽宅、棱上陈小平宅、西江李凤林宅、西江傅发根宅、稍棱程生根宅、稍棱程厚根宅、龙尾洲黄氏祠堂、龙尾洲黄四根宅、龙尾洲黄秋如宅、龙尾洲黄梦儿宅、弓家塘廖恒友宅、弓家塘简时豪宅、弓家塘廖财寿宅、下寸胡春如宅、下寸胡坪财宅、下寸胡阳邦宅、下寸胡贵贤宅、下寸胡杰邦宅、下寸天赐鸿禧宅、下寸胡四牯宅、下寸胡兴邦宅、下寸胡顺修宅、下寸胡金彩宅、下寸胡武清宅、下寸胡晓辉宅、下寸胡仁彩宅、下寸胡焕新宅、下寸胡长新宅、下寸胡太新宅等。

  比较著名的有5处:罗坊镇下寸村、姚圩镇河埠张家村、南安乡哲山村、新溪乡堎上村、新溪乡西江村,这些古宅大都破败不堪,但旧韵犹存。

  这些古色古香、带着浓厚乡土气息的古民居,多是以血缘宗亲为主体形河埠张家村古村落成的宗族聚落,他们世世代代过着“耕田而食,凿井而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养生活。“安居乐业”自古以来是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足可见“居”的重要性。古民居是百丈峰文明的载体,折射出的是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与神韵,展示了饱经沧桑的历史。古民居分布零星、分散,成片保存的不多,主要以祠堂为主,大多是明清建筑和民国建筑。现存古民居整体为砖木建筑,木结构起到骨架、承重和支撑的作用,墙体只起隔断作用。这些民居青砖黛瓦,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体现“天人合一”的道家和儒家思想。

  但统一中又存在不同的建筑风格,如南部的干栏式民居和北部的天井式民居,还有异地建筑与当地传统风格完美结合的民居等。古民居的装饰艺术集中体现在木雕、石雕上,分别装饰着梁枋、斗拱、门罩、天井、漏窗、雀替、挂落、花罩、帘架、柱础石、门枕石等多个构件。其建筑特点、风格、布局都是典型的江南并带有地方特色的乡土传统民居。有宗族祭祀的祖堂、家族显赫的牌楼、官邸,富有商家的庭院、马房,书香之家的读书堂,有小桥流水的园林、小巷石板路、旗杆、栓马石等。其建筑外观为清一色的青砖砌置的风火墙或封护墙,硬山屋顶,双坡与单坡相结合的青瓦屋面,内为木质抬梁与穿斗相结合的祠堂式砖木结构,显得井然有序、静谧幽雅。建筑布局有单进一天井、二进一天井、三进二天井、四进三天井、五进四天井,中心为厅堂、天井,左右两面对称式厢房。天井的设立,是南方建筑的特色。天井的作用主要是屋面排水、通光、透气。房屋装饰多是体现深厚文化内涵的和富有民俗特色的轩顶、门簪、雀替、斜撑、托峰、斗拱、月梁、藻井、槅扇、花格门窗、匾额、对联等,非常精美,雕刻内容以动物、戏剧人物故事、花卉、耕作、渔猎、乡村风貌、田园风光为主,寓意深刻,反映了祖先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地面铺下寸明清古宅群以石板或青砖。整村的建筑一栋紧挨一栋,联成整体,之间有四通八达的小巷、石板路串通,反映了中华民族“萃于一堂,联之一心”的宗族文化观。为研究地方村史、宗族文化、民居建筑文化、起居文化、聚落构造布局、民俗文化等都具有重要价值。

  下寸明清古宅群

  下寸(又称暇邮)位于罗坊镇罗坊村

  委下寸村,始建于北宋,位居渝水区罗坊镇街东面,袁水河西岸,为罗坊集镇所在地。据《暇邨胡氏族谱》载:北宋乾德年间(963-967年),内阁中书胡濬“迁渝川罗溪峰,其下半里许有赉湖龙塘,擅山水之奇特,钟地脉之灵长,心焉爱之,遂由庐陵芥城道院而居焉”,后逐渐繁衍,传至今有三十多代,一千多年历史。村里经济相对较发达,历代村民所建住房的质量较好现存古民居35栋,形成了一大片连甍接栋的民居群,占地面积上万平方米,大部分属明清建筑,具有典型的新余古建筑风格,即两间一厅共三开间,马头形叠落山墙,砖木结构带天井套房(俗称老土屋),小部分临街房屋为前店后卧式结构。大部分房屋都有古式箱柜桌椅等家具。

  哲山古宅群

  哲山村位居南安乡中心地带,南安江南岸,百丈峰北面。据《哲山胡氏族谱》载:胡姓于宋宁宗十三年(1207年),由湖南长沙迁居大理,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由大理分居。现存村落建筑:珍公祠、哲山胡氏祠堂、胡夏尔宅第、胡有根宅第等清代、民国传统建筑70余栋,建筑风格保存基本完整。

  河埠张家古宅群

  河埠张家位居渝水区姚圩镇北部,袁河水南岸、百丈峰东面。据《张氏族谱》载: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年),张姓从南昌瓦子角迁居于此,因村建袁河渡口码头旁而得名。张家古村落现存都尉第、大埠张家祠堂、张家庵、张义生宅第、张军言宅第、张德耀宅第等清代民居近60余栋。清咸丰年间河埠张家古宅群(1855-1861年),太平军赖汉英西征军一部与清朝湘军在袁河展开拉锯战,期间曾驻扎张家古村落达六年之久。

  都尉第位于姚圩镇河埠张家庵里村北面,清代府邸建筑,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建筑四面均为清水与空斗青砖砌置,下半部为三合土夯筑,上半部为青砖砌,内为穿斗式构架,两面夹风火墙,双坡屋面与单坡屋面相结合。建筑面阔五开间,通面阔21.5米,一进一天井,通深30.85米,建筑面积663平方米。建筑布局前为大门院落,中为大厅,左右对称厢房,两面耳房,后有花园、厢房、围墙。都尉第为府邸建筑,在新余保存只有张春发、张乔松(已倒塌)、敖鲲庭尉第等府邸,非常珍贵。为研究明清江南及地方民居风都尉第格、结构及建筑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堎上前房与中房水井西江古村落

  堎上古宅群

  堎上村位居新溪乡西北部,袁河水北岸,百丈峰东面。据《陈氏族谱》

  载:陈氏祖先本江州义门派衍。贞良生子颐,理宗庆元五年(1199年)进士,任新喻县令,因悦山水徙居堎上,生五子支分五房。堎上古村落现保存明清风格民居近百栋。

  西江古宅群

  西江村位居新溪乡中心地带。据《西洲江傅氏族谱》载:明洪武四年(1371年),浚修授太平府通判,洪武十八年(1385年)致仕锦归,见此地山水奇秀而卜居焉。因村西小江流水冲积成洲地,故名。西江古村落现存清代、民国传统民居近四十栋,至今大部分因有人居住保存完好,基本上保持原有建筑风貌。

  第二节 北麓古祠、庵、井、桥、牌楼

  百丈峰山下古建筑有28处,主要分布在南安、罗坊、新溪、姚圩一带。分别是:南门村顺德塘祠、荆蓝村潢溪桥、荆蓝村廻龙庵、楼下村罗家湖古井、西江村西周古井、力上村力上古井、凌溪村天龙庵、凌溪村上邓古井、凌溪村江北麓古祠上庵、湾里村上下房井、裴港村龙溪桥、刘家村刘家庵、湖头村李家桥、平塘村平塘书院、官塘村朱家桥、竹山村钱家桥、长龙村世袭第牌楼、川里村合江桥、长龙村美洲罗家牌楼、长龙村淡湖古井、水东村老楼下刘氏祠堂、平塘村接武堂祠、草池村晚游塘桥、帮甫村周家桥、官塘村官塘桥、梦塘村徐家桥、堪源村堪源桥、沙滩村沙滩桥等。

  第三节 北麓遗址

  百丈峰山下古遗址有35处,主要分布在南安、罗坊、新溪、姚圩一带。分别是:南门村大里山遗址、南门村七里山遗址、新生村凤形山遗址、新生村赵家山遗址、显华村答里山遗址、显华村饶家山遗址、力上村温家山遗址、西江村习家山遗址、明星村马岭山遗址、竹山村钱家山遗址、竹山村河底下遗址、章塘村棋盘山遗址、陈家村姥下山遗址、陈家村太公山遗址、陈家村石头山遗址、陈家村罗坊楼前桥、陈家村何家山遗址、陈家村刘家山遗址、陈家村田埠松山遗址、陈家村张板桥遗址、陈家村牛屎窟遗址、陈家村雷公山遗址、陈家村火楼上遗址、陈家村老虎井遗址、竹山村狮子山遗址、竹山村龙王口遗址、竹山村铁树下遗址、草池村遗址、川里村打鼓岭遗址、帮甫村狮子坳遗址、川里村打鼓岭南遗址、章塘村无际山遗址、王年村秧田坑山遗址、彭家村毛泽东说服教育干部遗址、彭家村工农群众万人大会遗址。

  北麓遗址(一)北麓遗址(二)

  第四节 红色史迹

  百丈峰山下红色史迹有9处,主要分布在罗坊一带。分别是:院前村红一方面军总部旧址暨朱德旧居、院前村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旧址暨曾山旧居、彭家村红军工兵桥旧址、院前村毛主席访贫问苦旧址、章塘村傅抱石故居、院前村罗坊会议旧址、院前村兴国调查旧址、彭家村红军练兵场旧址、彭家村罗坊会议纪念馆大楼、峡江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会址。

  比较著名的有3处:罗坊会议纪念馆、兴国调查旧址、峡江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会址。

  罗坊会议纪念馆

  罗坊会议纪念馆位于渝水区罗坊镇,距新余市区20公里。该馆建于1973年,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该馆集革命历史教育及旅游为一体,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馆舍在一片橘林绿树环抱之中,环境幽雅,四时青翠掩映,鸟语花香,风景十分优美。馆内分罗坊会议、兴国调查和新余革命斗争史三个展室,通过许多珍贵的革命文物、历史照片、实物文献资料以及绘画、雕塑、图表等多种艺术形式,采取“声、光、电”现代化手段,介绍了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于1930年6月至9月,率领红军转战闽、赣、湘、鄂边境的革命风云和10月下旬11月初,在罗坊的革命实践罗坊会议纪念馆和罗坊会议的伟大功绩,以及毛泽东兴国调查的实践活动。着重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光辉思想和罗坊会议所体现的“团结统一、顾全大局;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密切联系群众,深入调查研究;艰苦创业,英勇奋斗;坚忍不拔,开拓进取”的革命精神。歌颂了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系统反映了1926年至1949年,新余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建党的组织,开展武装斗争,进行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艰苦业绩,讴歌了革命先烈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和矢志不渝、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质。馆内展出的主要文物有:当年罗坊会议的决议,毛泽东、朱德同志在罗坊颁发的命令,有罗坊会议用过的桌子,红军战士和苏维埃工作人员及赤卫队员使用过的马灯、文件箱、印鉴、武器、袖章及红军家属证、互济会员证等革命文物100余件。纪念馆附近还有罗坊会议旧址和毛泽东旧居、兴国调查旧址、红一方面军总司令旧址和朱德旧居、毛泽东访贫问苦旧址--陈家闹樟树下、红军第一座工兵桥、红军练兵场、毛泽东与朱德召开工农群众大会旧址等。罗坊会议纪念馆及革命旧址,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课堂,也是人们吸取知识,陶冶情操、丰富精神生活的好地方。

  1930年10月25日至30日,毛泽东同志在新余陈家闹主持召开了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与江西行委的联席会议,史称“罗坊会议”。参加会议的有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书记毛泽东、总司令朱德、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江西行委书记李文林、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曾山、江西省行委宣传部长陈正人、中共中央长江局代表周以栗、红三军团政委滕代远、红一方面军总参谋长朱云卿、总政治部主任杨岳彬、总前委秘书长古柏、红三军军长黄公略、红三军政委蔡会文、红四军军长林彪、红四军政委罗荣桓、红八军军长何长工、红十二军军长罗炳辉、红三军团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等十余人。会议的前一段集中讨论了红军的行动方向,和一方面军及江西党的任务问题,于26日通过了《目前政治形势与一方面军及江西党的任务》的决议;后一阶段集中讨论了如何粉碎敌人进攻的战略方针问题,于30日确定了毛泽东提出的“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罗坊会议是在我们党走向农村包围城市道路,而遭到了“左”倾冒险主义严重干扰的情况下,为抵制“左”倾错误,坚持正确道路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它及时纠正了红军和江西党内的“左”倾错误,统一了红一方面军和江西党组织的思想,使红军从理论和实践上摆脱了“左”倾错误,停止了进攻南昌、九江等中心城市的军事冒险行动。“诱敌深入”战略方针的制定,并在实践中运用成功,不仅使红军取得了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而且还为第二、三、四次反“围剿”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中共苏区的建立创造了极好的条件,使红军的战略战术原则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从此,红军开始由游击战向运动战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罗坊会议对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以及红军战略战术原则的形成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兴国调查旧址

  1930年9月,红军第一方面军从打长沙回到江西,10月初打开吉安,进到袁水流域。在兴国,许多农民加入红军队伍。10月底,毛泽东在新余罗坊彭家洲找了傅济庭、李昌英、温奉章、陈侦山、钟得五、黄大春、陈北平、雷汉香八个人开了一星期的调查会,尔后写下了《兴国调查》这篇光辉著作。详细调查记录了大革命前后兴国永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各阶级阶层的历史和现状,以及土地革命斗争,八个家庭的情况等,全文四万余字。分为:八个家庭的观察、旧有土地关系、斗争中的各阶级、现有土地分配状况、土地税、苏维埃、农村军事化等七章三十六节。内容丰富,史料翔实,为全党理论联系实际,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作出了表率。树立了调查研究的光辉典范。毛泽东通过兴国调查,为红军诱兴国调查旧址敌深入,粉碎国民党反动军队的“围剿”战略行动作了准备;通过调查,进一步加深了解了农村的基础概念;解决了土地革命时期农村各阶级的政治思想工作路线;明确了革命的依靠、团结、孤立、打击对象,得出了正确的阶级估量,使党在土地革命中制定正确的路线有了科学的依据,印证了他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主张和科学论断。

  峡江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会址

  该会址位于百丈峰南麓峡江县砚溪乡砚溪村。民国十九年(1930年)六月,在此召开峡江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了峡江县苏维埃政府。会址系清末建筑,原名“焕公祠”,两进一井,广三间,现存后进,残破严重。

  1984年7月列为峡江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第五节 傅抱石故居

  抱石故居坐落在罗坊镇北岗章塘村,属民国时建筑。傅抱石并非出生于此,只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傅抱石曾携家人在此居住过一段时间。此故居在新余复市之后曾修复,并在2008年根据原貌恢复了室内陈设。

  抱石公园是为纪念祖籍百丈峰脚下罗坊镇的中国著名画家傅抱石而建造,是我国第一个以美术家名字命名的公园。1983年新余撤县复市时,建于新余建抱石纪念馆抱石泼画散落在百丈峰周围的古迹设路西端的龙虎山。2006年5月,市委、市政府决定由政府投资对抱石公园进行全面改造,围绕“文化、休闲、娱乐”三大主题,将其改造成“全省一流、全国有名”的公园。

  改造后的抱石公园保留了

  原有的傅抱石纪念馆等10个景点,新增了傅抱石先生雕像、月来舫、竹里馆、曲廊夕照、银杏大道等12个景点,新增了13970平方米的东广场和北广场,新增和疏通了水系25700平方米,新建了长达580余米的公园北路。改造后的公园,草木葱郁、景色秀丽。成为以文化、休闲为主,娱乐为辅的城市综合性公园,面积由原来的436亩扩大到711亩。

  傅抱石纪念馆是为了纪念傅抱石先生建立的名人纪念馆,位于抱石公园内,占地面积8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为一座江南特色的园林式仿古建筑。该馆始建于1985年,原名傅抱石展览馆。2004年,傅抱石诞辰100周年之际,新余市委、市政府投资400多万元对抱石纪念馆进行大规模的改造。改造后的傅抱石纪念馆展览面积大大增加,展览内容更丰富,展出形式更活泼,功能更全面。纪念馆共设一个序厅、三个基本陈列展厅、一个临时展厅、一个多功能厅和一个书画创作厅。馆内举办的傅抱石生平事迹基本陈列,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傅抱石生平和艺术之路。第二部分为傅抱石爱国家、爱家乡之情。第三部分为傅抱石作品陈列。傅抱石纪念馆不仅成为了展示、宣传、纪念傅抱石先生伟大艺术成就的重要场所,而且成为傅抱石艺术研究、艺术创作、艺术培训的中心之一。

  第六节 东麓古迹

  岳飞点将台

  岳飞点将台位于百丈峰东麓的新干县荷浦乡与界埠乡交界的田畔中,西倚百丈峰下的松林山冈,东面三四里处为赣江。点将台为土筑,共7座,其中七步台一座,五步台二座,三步台四座。七步台为主帅台,岳飞检阅将士所用,面积5500平方米,高2丈;五步台为部将王贵、汤怀所用;三步台与七步台毗邻,为岳飞之子岳云等护卫主帅用台。从荷浦到界埠还有一条宽阔的“马糟”,为岳家军用的跑马糟。

  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岳飞出师江西,屯兵新干,曾在荷浦、界埠一带教演操练士卒,因而建筑点将台。后岳飞精忠报国,受封为“武穆侯”。现在点将台附近的武湖、穆湖、侯府三个村名,即当时为纪念这位民族英雄而取的。

  据宋赵与时所著《宾退录》云:“宋绍兴癸丑,岳武穆提兵平虔吉群盗,道出新干,题诗青泥市萧寺壁间云:‘雄气堂堂贯斗牛,誓将直接报君仇。斩除顽恶还车驾,不问登坛万户侯。’”后人将此诗刻在一石碑上,名为“岳忠武碑”。据悉,1959年岳飞诗碑曾藏于新兴寺,即今荷浦中学。

  战国粮仓遗址

  战国粮仓遗址位于百丈峰东麓、赣江西岸的界埠乡坑里袁家村。建于公元前400年左右,迄今有2400多年的历史,是农业繁荣的明证。经过发掘,发现了四座战国粮仓遗址,每座面积达600平方米左右,平面呈长方形,长61.5米,宽11米,仓内地面有4条平行的纵沟,宽深约半米,各纵沟之间有为防止谷物腐烂而设置的排水小横沟。仓内有大量的炭化米粒,堆积厚度为0.3米~1.2米不等。经鉴定,这些米都是粳米,保藏年代大约是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在粮仓遗址附近,还发现了古城遗址,与粮仓同一时代,有古城墙、民居、墓葬等,是一个完整的居民村落。离袁家村不远发现一座战国时代的土城,土城的东北城墙保存较好,可看出夯筑痕迹。附近一带散布着许多几何印纹陶片,经鉴定为西周先民居住遗址。新干战国粮仓遗址的发掘,对于研究江西封建社会初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都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明大理寺正卿墓前石雕群

  位于百丈峰东麓界埠乡。据当地村民介绍,石雕原树立在胡叔廉墓前,因担心文物被盗,后村民将其搬到村庄予以保护。新发现的石雕群有文官翁仲通和石马各一对,均为南方常见的麻石材质,雕刻得栩栩如生,有真人真马般大小。文官翁仲通高约1.7米,腰部佩戴玉佩,曾在“破四旧”时期被砸毁头部。

  石马过去传说在农忙时晚上复活偷吃庄稼而被当地村民“打断”四腿,现被安放在水泥台座上予以保护。

    南麓古迹-五眼桥

  第七节 南麓古迹

  五眼桥

  位于戈坪乡汪家村西南200米处,明泰昌元年(1620年)李廷标(今县戈坪乡芳洲人,任广州府通判)所建。桥长72米,宽3.5米,高7米,6墩5孔,麻石纵联砌筑半圆拱。桥墩平面作船形,迎水一面砌成三角分水尖,长度伸出桥墩外2米余,保存完好。1984年7月列为峡江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芳洲窑址

  位于戈坪乡芳洲村西南2公里处,现存马蹄型窑一座,处于水田之下。窑高约2米,直径4米,窑壁有烟道4道,底部泥沙淤积。距窑床10米处残存作坊一处,青砖铺砌,周边高出坊面约6厘米,因修建水渠,现存面积仅2平方米。

  由于年久日深,窑址周围均辟为水田,故堆集不存。在窑床泥沙中,仅采集到碗、碟少量残片。瓷片胎薄,黄白细腻,釉色黑亮。从遗物分析,该窑址时代稍晚于水边刘家窑,为南宋时期瓷窑。

  明代曾清宇墓

  曾清宇(1536-1600年),今峡江县砚溪乡金家坊人,南明吏部尚书曾樱之父。墓位于砚溪乡金家坊村北2.5公里处。墓为曾清宇与其妻妾合葬,系二次葬。现存曾樱撰写的墓志3方。

  历家山清代墓群

  在砚溪乡料家村北1公里处,分布在3000平方米范围内,排列紧密,初探有300余座,封土不及1米,大部分墓有碑,少数墓顶有石雕宝盖,保存完好。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