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百丈峰的故事与传说

  第一节 墨庄夫人藏书教子

  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百丈峰的一草一木,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像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生生不息。山中每一块石头、每一片瓦砾,都可能渗入了一声欢笑、几滴眼泪;每一株枯藤,每一棵老树,都可能长满了佛道禅理、乡愁情缘。

  墨庄夫人教子

  百丈峰东面荻斜村刘式的妻子陈氏出身于士人之家,非常贤德。在刘式家境欠佳时,陈氏仍能“清白自奉”,博得乡里一致好评。以后刘式中了进士,官运亨通,她尚且崇俭去奢,全身心相夫教子,无怨无悔。及至刘式获罪免官离开人世,这个坚强的女人一手撑起了刘家的担子,一门心思抚育五个孩子。为儿女计,有人好意劝陈氏将刘式藏书和家中部分添置一概变卖掉,连带平日积累,可买田置产,以贻子孙。

  可她却说:“吾夫生平廉介,念念藏书为‘墨庄’,以昭示子孙,何以田为也?”她不变“墨庄”为田庄,遵照丈夫的遗愿,把藏书作为传家宝保存了下来,并以夫君藏书“以昭示子孙”的美好心愿,教育、激励儿孙们认真读书。

  此后,刘式的儿子们遵从母训,刻苦攻读,最后都学有所成,成了一方名人。北宋庆历年间,朝廷为刘式平反昭雪并加封户部尚书。由于陈氏教子有方,还被朝廷封为“墨庄夫人”,此事遂在当地和士大夫之间传为美谈,“墨庄堂”这个堂号,也因此而来。墨庄刘氏在刘式之后,这个家族一直将诗书作为传家之宝,长期以来都以读书科举为业,因而数百年来一直能维持其文化望墨庄夫人族的家声。据《天宝墨庄刘氏族谱》统计,自建村以来,天宝刘氏一门共出了墨庄夫人宅邸百丈峰的故事与传说11310名进士、76名举人和解元、11名武举人、139名诸贡、178名恩赐顶戴及417名国学生。

  元初著名的汉人谋臣刘秉忠,明代开国元勋刘伯温等中国历史文化名人祖籍皆在此,该族人文之鼎盛颇见端倪。

  事实上,“墨庄刘氏”不是普通的家

  族,他们还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楚王刘交的后裔。高祖六年(前201年)正月,楚王刘交设都彭城(今江苏徐州),从此这个家族就世居彭城,设彭城郡,立彭城堂。西晋末年的五胡之乱,让彭城陷于兵荒马乱之中。刘交的第十八代孙刘遐出任安城(今安福)太守,任职期满后,便在安福县山庄乡笪桥村刘家港定居下来,形成了以安成为堂号的“笪桥刘氏”。唐朝末年,“笪桥刘氏”的后裔刘逵又从安福迁居新喻百丈峰以东的荻斜,形成“新喻刘氏”。刘式便是刘逵的孙子。

  第二节 岳飞百丈峰题诗

  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岳飞出师江西,平虔吉群盗,屯兵百丈峰山下。曾在荷浦、界埠一带教演操练士卒。期间,岳飞游览了山脚下的伏魔寺,并诗兴大发,在墙壁上写了一首诗:

  雄气堂堂贯斗牛

  ……

  誓将直节报君仇

  ……

  斩除顽恶还车驾

  ……

  不问登坛万户侯

  ……

  关于伏魔寺,清朝人士黄邦宁所著《岳忠武王文集》注:“寺旧在江边,今移建山中,改名新修,石刻现在。”就是说,这座寺庙,原址在百丈峰山下滨临赣江,清时移建在百丈峰山中。可惜不知什么时候庙毁人散,连地方志中岳飞都找不到一点影子。好在诗的石刻尚存。

  当年百丈峰道佛旺盛,山里山外遍布道观庙宇。在百丈峰东麓濒临赣江的地方,有一座寺庙叫伏魔寺,在当地很有名,往来香客不绝于道。这个地方是往来于南昌和吉州、虔州的必经之地。那个时候,吉州、虔州一带盗贼猖獗,为害一方,朝廷派岳飞带兵平盗。岳飞奉命前往,当时就把兵布在百丈峰山下,指挥部设在附近的村子里。后来这些村子改名为武湖、穆湖、侯府,以此纪念这位民族大英雄。

  岳飞在山下建筑点将台,平日里演习操练,闲时也在附近逛逛风景名胜。

  一日,他刚从永兴一带打了胜仗回来,心情很好,便来到伏魔寺,与寺庙主持谈佛论经。但他是一个忠心耿耿的民族英雄,虽奉命奔波于江湖之地,从事内战,但一刻未曾忘记雪国耻、报君仇。因而与主持的话题总是绕不开当时的国仇家恨。岳飞是一个文武全才的大将,寺庙主持自然也不会放过这个难得的给寺庙带来荣耀的机会,力请岳元帅留下墨宝。岳飞慷慨应允,在寺庙的墙上一气呵成,题了一首诗,这就是《驻兵新淦题伏魔寺壁》。后人将此诗刻在一石碑上,名为“岳忠武碑”。据悉,1959年岳飞诗碑曾藏于新兴寺,即今荷浦中学。

  岳飞题诗百丈峰山下伏魔寺的故事,在宋朝赵与时所著《宾退录》有记载。宋时名士郭朴在《汤阴精忠庙志序》中称赞岳飞以“宗社为重,而不知有死生;恢复为急,而不知有利害;知有华夷之限,君父之仇,而不知有身家之祸”。这首诗直抒胸臆,表现了岳飞不问功名,精忠报国的高风亮节。

  诗中“贯斗牛”是形容胆气极盛,直冲云霄。“斗牛”二字指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和牛宿两个星座名,这里指天空。古人把天上的星辰划为若干区域,以与地面区域相照应。据《宋史天文志》载,斗牛二宿,大致在江西一带上空、所谓“君仇”是指建炎元年(1127年)宋徽宗、宋钦宗被金人掠到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的国仇,即岳飞《满江红》词中所说的“靖康耻”。

  第三节 石达开百丈峰火烧湘勇

  石达开(1830-1863年),广西贵县人,太平天国翼王,高级将领,著名军事家。

  清咸丰五年(1855年),石达开率太平军转战江西,连克临江、吉安等五府五十余县,占领新喻、罗坊,兵力达十万余人,联营三十里。咸丰七年(1857年),曾国藩率湘军七千余人驻营樟树镇。那天,石达开策马察看樟树镇的地势,只见这一带除一道赣江外,尽是起伏不平的黄土丘陵,南面接着百丈峰的尾部。此地两旁是山,中间一条大路。时为早春,雨水未至,山上的树木干枯,似乎堆放了满山遇火即着的干柴。石达开看在眼里,心里有了主意。他对部下说:“就在此地火烧湘妖,但得想一个办法引诱他们上钩。”

  隔天,尝足甜头的湘勇人人争光,一路急追太平军,太平军将领康禄按照石达开的授意,且战且退,慢慢将湘军将领周凤山、曾国华引到百丈峰脚下。太平军纷纷丢下身上的刀枪、衣物,逃进树林。湘军一路上见有东西可捡,无不高兴,先头部队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树林。

  正得意之时,猛听得一声炮响,树林中飞出无数条火蛇来。这些火蛇斜着向树梢飞去,擦着树枝便燃烧起来,落下后,又将地上的枯枝败叶烧着。刹那间,树林中燃起无数堆烈火,劈劈啪啪,越烧越旺,浓烟升腾,火星四溅,把挤进树林中的数千湘勇吓得惊慌失措,四处乱窜,被踩死的、烧死的不计其数。这时,林中到处树起绣着斗大“石”字的翼王旗,一万太平军将士从四面八方包围过来,杀得湘勇跪地求饶。

  第四节 李秀成百丈峰击退团练

  李秀成(1823-1864年),广西藤县人,太平天国忠王,高级将领,著名军事家。

  清咸丰六年(1856年)三月,杨秀清调石达开率大军回南京解天京三围后,临江城的军事防御力量也大为减弱。这年十二月初九,守城太平军将士,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主动放弃临江城,随后清军攻占了新淦、峡江。次年八月,吉安城也被迫放弃,太平军在新余的活动大为减少。直到咸丰十一年(1861年),李秀成率部进入石达开新喻,在百丈峰下打了一个大胜仗,太平军在新喻的战事才又添了一抹亮色。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三月,忠王李秀成从李秀成浙江出发,经赣东玉山、建昌、抚州等地,率大军进攻樟树、临江,后经瑞州、上高、分宜,进入新喻。七月中旬,太平军来到百丈峰北面的黄屯、花田(今黄花堎一带)。这时,驻守新喻的清军和团练乡勇也尾随而来,他们派出一部绕过太平军驻守地,想夹击太平军。太平军料到了清军这一着,避开清军锋芒,将部队隐蔽在山林中,等到前后两路清军团练向黄屯、花田合围时,隐蔽在山林中的太平军突然杀出,喊声冲天,刀箭扑面而来。清军和团练乡勇们方知中了埋伏,吓得魂飞胆丧,抱头鼠窜,一个个连滚带爬,逃回县城。这一仗清军损失惨重,仅新喻的团练乡勇就死伤千余人。击退清军团练后,李秀成又率大军经新喻姚圩、南港、泗溪一带,东渡赣江,向抚州方向进发,转回浙江。

  第五节 “长毛”与湘军的七里山之战

  洪秀全发动的农民暴动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在南京建立太平天国后,为巩固军事成果,一支军队北伐,一支军队沿长江西征。不久,西征军由湖口进入江西,在江西境内与清军展开了拉锯战。清咸丰五年(1855年)十月,翼王石达开与黄玉昆率领的西征军主力进驻临江府。一个月后,黄玉昆率部攻占新喻县城。同年十二月,湘军刘长佑、肖启江率部从袁州方向东进新喻,太平军败退临江。

  咸丰七年(1857年)二月,清军三千多人傲气十足进驻百丈峰东面的清江太平圩。二十日,太平军将领韦俊乘隙率军渡过“三曲滩”,西下,来个突然袭击,杀得清军溃败一百余里,窜回分宜。恰逢刘长佑部下刘坤一率部来援,便于几日后卷土重来。二十八日,两军在罗坊一带再战,清军再进太平圩,太平军退守临江。同年八月,太平军将领石镇吉率抚州、吉安太平军数万人来援临江。他们北渡赣江后,联营三十余里,兵分三路,向峡江、罗坊、新喻进发。瑞州的清军火速来援,在百丈峰下的七里山扎营三十多座。当清军刚刚扎好营地,太平军集中主力部队,夜晚急行军,绕过清军防线,分路渡过袁河,直捣七里山,进行火攻。随即,里三层、外三层,趁着通明火光,从四面八方杀向清营。清军猝不及防,被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武举曾凤扬吃此败仗,无颜见江东父老,引刀自尽。

  不久,石镇吉率领的太平军被刘长佑、肖启江率领的清军打败,东渡赣江而去。临江太平军成为孤军,物资供应困难,食用艰巨,连鼠雀也搜罗殆尽;

  同时杨秀清调石达开回南京解天京之危,临江城太平军兵力削弱,寡难敌众,于十二月初九深夜打开城门,突围冲出,固守了两年的临江城失守。随后,峡江也被清军攻占,吉安城也被迫放弃,太平军在新喻百丈峰一带战事减少。

  直到咸丰十一年(1861年)三月,忠王李秀成从浙江出发,经玉山、抚州、建昌等地,率大军进攻樟树、临江。七月中旬来到百丈峰东北罗坊镇的黄屯、花田一带。太平军略施小计,向尾随、堵截的清军打了个埋伏战,打得清军焦头烂额、惨败而去。此后,李秀成率大军经百丈峰脚下的姚圩、南安、新溪一带,东渡赣江,向抚州方向进发,转回浙江而去。

  太平军将士个个留长发,因此百丈峰当地的人习惯称他们为“长毛”。老辈人讲故事,还会经常讲到长毛兵乱。因为当年这一带战事惨烈,老百姓深受其害。太平军入境后,新喻组织团练自卫,按城内和东南西北四乡分设五个大团,每团设大团总一人,由举人、增生、贡生等有声望的人担任。同时,又在圩场和人口稠密的地方设二十一个小团,每团设小团总,由生员、贡生、监生等人担任。全县凡十六岁至六十岁的男丁,除残废者外,都要入册编团,朝夕操练以自保。很多百姓都在这场战争中失去了生命。

  第六节 百丈峰下的罗坊会议

  罗坊是百丈峰山脚下的一个古镇,距百丈峰主体山峦十几公里,所辖的几十个村庄就分布在百丈峰的山谷沟壑中。

  1930年9、10月间,毛泽东和朱德率红一方面一万余人马抵达百丈峰山区开展革命活动。时值蒋介石发动对苏区的第一次大“围剿”,调集十万军队,采取“分进合击、长驱直入”的战法,妄图一举消灭红军。面对险恶形势,作为总前委书记的毛泽东,在百丈峰下的罗坊镇院前村陈家闹,主持召开了中国革命史上著名的罗坊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毛泽东、朱德、彭德怀、滕代远、杨岳彬、朱云卿、古柏、周以粟、黄公略、蔡会文、罗炳辉、林彪、罗荣桓、何长工、袁国平、李文林、曾山、陈正人等十余人。会议的主要议题是讨论红军的行动方向问题。毛泽东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与会同志经过反复讨论,统一了思想,同意毛泽东提出的作战方针。会议期间,毛泽东找了兴国籍的八个红军战士召开了一个调查会,写成了著名的《兴国调查》。罗坊会议形成了《目前政治形势与一方面军及江西党的任务》决议后,毛泽东和朱德、彭德怀率领红一方面军出百丈峰山区东渡赣江,把敌人引到东部龙冈地区的伏击圈内,将张辉瓒部全歼,活捉了敌师长张辉瓒,胜利粉碎了敌人的第一次大“围剿”。这是红军由游击战向游击性运动战实行战略转变的第一个大战役,也是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作出正确决策的罗坊会议,由此永载史册。

  第七节 陶汉章百丈峰寻找红军

  我国开国少将陶汉章(1917-2010年),江西进贤人,曾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国内外享有盛名的军事理论家,被称为“一代儒将”。他参加红军,就是从南昌走水路至罗坊,然后一路向南由红军联络员带领,翻过百丈峰,进入红军游击区。

  1917年1月,陶汉章出生于江西省进贤县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他的祖父文学、理学造诣极高,清末曾任直隶州知府,为官清廉刚正,深得百姓爱戴。后辞官返乡大办学堂,启蒙民智,为乡邻所称道。陶老的父亲陶南山是清末新潮派文人,擅长诗词、文赋、考古、水墨画,还精通医术,曾东渡扶桑学医,与鲁迅先生同窗。

  陶汉章就是在这种良好的家教氛围中成长的。他十三岁来到南昌,先后就读匡庐中学和洪都中学。就在小汉章在洪都中学求学时,父亲不幸染病逝世,从此家道中落。陶汉章毅然作出了投笔从戎的选择,并考取了西北军官学校。

  1933年初,日本侵略者由东北南犯长城,冯玉祥在张家口组建起抗日同盟军,并急电西北军官学校入察哈尔准备抗战。陶汉章被分配到著名抗日将领吉鸿昌手下做机要通讯员。然而,在日军和国民党军的重兵打压下,抗日同盟军遭到重创,冯玉祥被迫下野,吉鸿昌也惨遭杀害。陶汉章辗转回到南昌,投奔红军。

  参加红军不久,因陶汉章读过军校,理论素质相对较高,任弼时便把他分配到红军第四分校从事政治宣传和教学工作,主要教授班、排、连战术和单兵技术。

  第八节 张春发出世

  张春发是罗坊堆上张家村人,是清朝有名的武将,他在抗俄和抗法战争中为保家卫国立了大功,所以皇帝封他为头品武宫。

  张春发家祖祖辈辈都是种田人。他父亲张益诗早亡,是他母亲欧阳氏一手把他抚养成人的。关于张春发的出世还有一段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

  据说,有一天,张春发的母亲到菜地去剥菜,路过一条水沟时,见水沟下面有个洞,洞中露出了一个忒大的蛇头,见到她时,把嘴巴张得大大的,将她吓了一跳。后来她发现,那蛇并无恶意,而是张口向她讨吃的,剥完菜,她回家捏了几个饭团,丢给那蛇吃,蛇吃完饭团,向她点了三下头,缩进洞里去了。

  从此,张春发的母亲每天给蛇送米饭团。那蛇也通人性,每天都准时在那里等她喂饭团。吃完之后,便向她点三下头,表示感谢,然后缩回洞里去休息。说也怪,除了她之外,许多人都从那蛇洞旁来来往往,却没有一个人看见过那条蛇。

  有一次,她故意把饭团扔远一点,引那蛇出洞,这次她才发现,这是条大蟒蛇,足有一丈多长。她喂那条蟒蛇喂了十个月,当她生下张春发之后,又去看那个蛇洞,再也不见那条大蟒蛇了。

  张春发长到两三岁时,族里人发现他手脚上的皮肤像蛇皮一样,有鳞斑,说要带他看郎中。张春发的母亲心里有数,知道他是蟒蛇投胎,就说:“不要花钱治了,像蛇皮也不碍事。”

  第九节 张春发撮箕缩骨藏身

  张春发虽然屡建战功,但最后却因遭到同僚的诬告和陷害,他被调任安徽寿春镇总兵。他遂辞职不干,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告老回乡,回到家乡罗坊堆上村。他为本村做了不少修桥铺路之类的好事,深得人们爱戴。

  一日,张春发到几个原先在一起割草的老伙计家里闲聊。一个比他年龄大的村民说:“你在外多年,人家都说你功夫了得,能不能也让我们开开眼?”

  这一说,其他几位老友也一起附和,都想看看他的功夫到底如何。

  张春发用眼睛四处扫了一下,点点头说:“既是诸位乡亲要看,我就在此卖弄一下。这样,你们暂且都出去一下,我叫一二三,你们就进屋来找我,找得到,是我没功夫。不知行不行?”大家听了,都说要得。

  当张春发叫了“一二三”之后,几位老伙计都进屋来找人。这房子不大,除了一床、一桌、一柜和几条凳子外,别无他物,上面又是天花板,无处可藏身。人们床上床下、柜内柜外找了好几遍,就是不见人影。他们只好说:“春发老弟,你出来吧,我们实在找不到。”

  忽然,墙上的一个撮箕动了,那撮箕慢慢从墙上移开,张春发将身子缩成一小团,用一只手“挂”在墙上的那颗竹钉子上,他把两只脚搭在自己的肩膀上,整个身子缩成撮箕大小,所以别人找不着他。村民见了,佩服得五体投地,都说他有“缩骨法”,盘成一团,身子和骨头像蛇一样软。

  第十节 抱石泼画

  在国画大师傅抱石的故乡,人们常会自豪地讲起这样一个关于画家的故事。

  有一年,傅抱石回故乡探亲。一天,他来到朋友傅光族家里,傅光族请这位已名扬国内外的画家作一幅画,留给他作个纪念。傅抱石欣然允诺,说:

  “你去街上买三尺白竹布,磨好墨,隔日我定为你效劳。”次日,傅光族买好布,磨好墨,并备好笔,傅抱石也准时赴约。两人寒暄几句,傅抱石叫朋友把桌子和布、墨移到屋外,但傅抱石却仰首在天空搜寻什么,迟迟不动笔作画。

  等天上飞来一只雄鹰时,他端起墨砚把墨汁往铺好的白竹布上一泼,顿时洁白的布上墨渍斑斑,霎时大失光彩。傅光族起初是大吃一惊,而后便责怪他说:

  “喔哟哟,你不画不要紧,怎么把好端端的白竹布弄成这个样子!”傅抱石笑一笑说:“不要慌,不要慌,一刨难挖一口塘。”他把砚台一放,提起笔在布上一笔来一笔去,一笔东一笔西。你见他下笔如行云流水,收笔又天衣无缝,眨眼间,白竹布上出现一幅栩栩如生的松鹰图。傅光族一看,这松不就是门前那棵松吗!这鹰?“喏,你看。”傅抱石往天空一指,那只雄鹰还未飞去!已跃然纸上。傅光族见了不禁拍手叫绝,他出世以来从未见过这般技艺高超的画匠,抱石真叫他大饱眼福。

  此后,画家故乡人人都会讲述抱石泼画的故事。

  第十一节 皇帝洞与砂币厂

  距百丈峰主峰十余里,有一个洞口水库,蓄水面积达数万平方米,水淹处就是昔日的大坪。大坪的中央传说是当年远近闻名的岳飞点将台。离大坪不远的北面峡谷中,有一个“皇帝洞”,洞口不大,一米见方,一股清泉从洞口流出,晶莹剔透,汩汩有声,一年四季,永不干枯,视之悦目,食之甘甜。相传一千多年前,有一逃难皇帝,带着一伙身边的人和一些散兵游勇,被敌军追赶,慌不择路,来到了百丈峰这百里大山。山越走越深,望不见头,到处荆棘横生,漫山参天古松,分明是虎狼出没之地。时值盛夏酷暑,一干人马,饥渴难当,皇帝见属下一个个皆满脸无奈,遂拔剑在手,仰天长叹:“天欲绝我,我之奈何”,举剑刺向山崖。说时迟,那时快,只见刀光一闪,“铿锵”一声,岩石迸裂,现出一个窟窿,一股清泉,从洞口涌出。众人一见大喜,齐道:“皇上洪福齐天,天无绝人之路,我等一定有救。”果然,一干人马食足清泉歇息一阵之后,劈开荆棘,沿山脚往前攀越,不一会,前面出现一片开阔地带,而且水草丰茂,于是便驻扎下来。在此开荒垦地,积草屯粮,休养生息。据说皇帝后来杀回了京城,夺回了皇位,这是后话。在离“皇帝洞”不远的一个平顶山上,有一个铸造厂遗址。传说当年这个逃难皇帝,带领手下人,在那里打造兵器、铸造钱币。多年之后,一些留下的人在此成家立业,繁衍后代。据说还鼎盛过一段时期,有的村还出过朝廷命官。只可惜后来这些村庄还是衰败了,现今只剩下村庄的遗址、瓦砾。只有一个傅氏小村尚存,叫作炉下村,在北面出口处。那个铸造之地还积存着许多炉渣、残币,而且多年草木不生。后人便把这个山谷取名叫“砂币坑”,山顶上的铸造地叫“砂币厂”,而路边的那个出水的洞叫“皇帝洞”。从古至今,凡到此地的过往商客、打柴樵夫,都欢喜在此饮水小憩,并津津乐道地谈论着这些传说故事。

  关于皇帝洞还有另一个传说:在唐朝的时候,唐宣宗还未当皇帝之前,当时,宫中宦官专权,宣宗李忱遭其侄武宗猜忌,环境险恶,遂决定出外避避灾祸。有一天,他遇见一名高僧,谈及此事,高僧留下“退至百丈”四个字便走了。于是李忱翻阅地图,发现宜春郡新喻县有座百丈峰。便不辞辛劳,历经万水千山,来到百丈峰。一来到此处,见空气香甜,峰峦叠翠,山花吐艳,景色迷人,晨钟暮鼓,香火缭绕。便写百丈峰皇帝洞下一首诗:

  仙花三月不间色,灵境无时六月寒。

  更有上方人来到,晨钟暮鼓碧云端。

  于是留下来参禅修行。他参禅修行时,每天随从都会到一个泉洞里取水,后来他回到朝廷当了皇帝后,当地百姓就将这个泉洞称为“皇帝洞”。这个传说在很多书上都能找到,传说中的时间和事件背景都与百丈峰当地百姓口口相传的传说比较一致。因此,尽管百丈峰山中的皇帝洞现在只是一普通的山中小泉,却可能真的有皇家渊源。

  第十二节 田螺精的故事

  传说在很久以前,百丈峰山下有一个小山村,住有三十多户人家,名叫下宛村。

  村东头有间土墙茅房,住着母子两人,相依为命。母亲双目失明,常年卧床不起,全靠儿子周勤照顾。周勤为人忠厚,勤劳朴实。

  时间也过得真快,周勤已长成二十出头的壮实后生,好心人常常劝他:

  “年纪这么大了,也该找个媳妇过日子。”周勤红着脸,愣了半天才说:“我连自己也难养活,还敢讨媳妇。”

  邻居甜婶可是个热心人,她常常替周勤做好饭菜,好让他不误农时。周勤十分感谢甜婶。冬种时节,甜婶因娘家有事回去了,临走时又惦念着周勤家烧饭的事,于是便烧好饭菜对周母说:“今天你吃的饭菜我都烧好了,明日你就要周勤自己做吧!”周勤娘听了甜婶的话,心里很感激,摆了摆手说:“快去吧!你娘家事急。”甜婶就走了。

  冬种农事又急又忙,周母也忘记了把甜婶回家一事对儿子说。

  过了几天,甜婶从娘家回来了,周勤很感激地对她说:“这些日子可把你忙的,你垫的饭菜钱,我可还不起呀!”甜婶听了很奇怪:我这些天回娘家去了,哪有此事?

  第二天,周勤照样扛着锄头上山,谁知中午归来,一进门就看到灶上热气腾腾的,揭开锅盖一看,饭菜做得好好的,又热又香,他想:是哪个好心人替我操的心?

  晚上,他梦见驼背老人,拄着拐杖,摸着胡须说:“周勤,恭喜!恭田螺姑娘喜!”周勤莫名其妙:“我这穷人家,有什么好恭喜的呢?”老人笑眯眯地说:“哈哈!我是来喝喜酒的,有了好事还瞒着我。”周勤一直感到很奇怪,没有答话。接着老人大喝一声:“快!起来做新郎!”话音刚落,便听见锣鼓吹打声,抬花轿的人拥进了家门,周勤看到自己满身是泥巴,一阵惊慌便醒了过来。

  天亮了,周勤急忙赶来淘米烧饭,谁知锅盖一掀,又愣住了,饭菜早已烧好了,他站在灶前越想越出奇。

  又一天中午,周勤回家,揭开锅盖一看,香喷喷的饭菜又弄好了,傍晚收工回家,饭菜还是弄好了。

  过了个把月,有一天,周勤带着干粮,装着去远处山地里干活。中午时分,他隐藏在村后竹林里偷看,看到家里已升起了炊烟。他悄悄地回到了家,藏在后门,观察灶前的动静。

  原来灶前有一个漂亮姑娘,衣着朴素,眉清目秀,正忙着切菜、烧饭。

  周勤见她满面笑容,双手勤快,心里好似喝了蜜,便上前问:“姑娘,你是何人?为何天天帮我烧饭、弄菜?”姑娘却羞羞答答地望着周勤说:“是你救了我!”说罢姑娘赶忙下跪道谢!

  周勤可真有点疑惑:“这是怎么回事?”忙伸手扶起姑娘,说:“我怎么救了你的命呢?也许是认错了人吧!”

  姑娘微微一笑,指着灶前的大水缸说:“是你把我养在这里,救命之恩理应报答!”

  这时,周勤回想起来了,原来一天傍晚,一群鸭子在稻田里追逐着什么,周勤朝鸭群一挥手,吓得鸭子丢下食物逃走了。周勤朝地面一看,原来是一只闪着金光的田螺,周勤心想:我见过那么多田螺,都没看过这么好看的,于是,便捡起来洗干净,并用井水好生养着。

  却说这个田螺,正是一个田螺精--田螺姑娘,因触犯了天规,得罪了王母娘娘,才被打下凡间变成一只田螺。为了报答周勤的救命之恩,她就每天偷偷地帮他烧饭、弄菜。

  听完田螺姑娘的叙说,周勤非常高兴,当下两人都吐露了爱慕之情。

  第二天,他们就按照当地的风俗,办了喜酒,结为夫妻。

  第十三节 智戏金道士

  清朝末年,百丈峰山下有个金道士,自称能驱魔逐鬼,在方圆数十里都很有名气。

  一日,刘家刘福寿的孩子生病,疑是恶鬼缠身,决定请金道士施法捉鬼。

  刘福寿的弟弟禄寿是个血气方刚的后生,他劝哥哥不要信迷信,哥哥不听。禄寿说:“那金道士根本不会捉鬼,连他自己都怕鬼呢!”哥哥先是不信,后来两人商定设一巧计,试一试金道士的“真功夫”。

  这天下午,金道士被禄寿请到刘家,为福寿的孩子作法驱鬼。金道士施完“法术”,便坐下来开始念经,他半眯着眼,似睡非睡地念了两个时辰。念完经,鬼也就算是赶跑了。酒足饭饱之后,金道士得了禄寿给他的两块大洋,起身回家去。

  这时,天黑了,路上没有几个行人。一阵风吹来,金道士突然发现:自己的长袍上发出一种哨子似的“吱吱”响声,他不由得心里一惊:自己驱了一世假鬼,今日倒遇上“真鬼”了?不然,身上哪来的吹哨声呢?想到这里,他不禁毛发竖了起来,不由得加快了脚步。谁知,脚步一快,哨声更响,哨声越响,他走得越快,到后来几乎是小跑了。这一跑,又多了一件怪事:金道士只觉得有一件轻飘飘的东西不断地打在自己的P股两边。他壮着胆子回头一看,不妙!只见不远处有个黑影紧紧地跟踪在自己身后,他更加吓得屁滚尿流,只恨爹妈少生了两条腿,提起脚来就跑,累得他上气不接下气。

  一到自家门口,他就把门敲得山响:快!

  快开门!妻子刚刚把门打开,他就一头栽进屋去,还没转身,就两手用力把门一关。

  不想,门关得太快,把身后的长袍夹住了一大截。他以为长袍子被后面的“鬼”拖住,金道士吓得大叫:“不得了!出了活鬼!”也是情急生智,他赶快把袍子一脱,飞快钻进里屋,半日喘不过气来。过了好一阵子,他才和妻子谈起刚才遇鬼的经过。

  跟在道士身后的那个黑影是谁呢?原来是禄寿。禄寿一追到道士门口,遇到在这里“埋伏”多时的哥哥福寿,福寿已经将道士狼狈进屋里的前前后后看得一清二楚。他羞愧地对弟弟说:“我没听你的话,让他骗走了我们家里两块大洋。”禄寿笑道:“哥莫急,我自有办法。”说完,他一边敲道士家的门,一边叫道:“金道士,开开门!你有件东西忘在我家了,我给你送来了。”金道士夫妇惊魂未定,不敢开门。后来,金道士仔细辨别,确认是刚才请过自己的主顾,这才轻手轻脚地把门开开。门一开,兄弟二人同时进了屋。禄寿手里拿着长袍,对金道士说:“刚才叫你受惊了。实话告诉你吧,你长袍上的竹哨子和腰间这块硬纸片,是我趁你闭眼念经时绑上去的,并不是什么‘活鬼’。”

  金道士接过长袍一看,才晓得刚才“遇鬼”的原因,羞得满脸通红。他赶快摸出四块大洋,双手递给禄寿,说:“两块大洋是还你们的,两块大洋给你们兄弟二人买碗水酒喝。今晚的事,还望二位多多包涵。”兄弟俩收下自己的两块大洋,另两块坚决不受。他们连夜从镇上请了位郎中回村给孩子治病。

  几天后,刘福寿的孩子的病全好了,金道士被迫改了行,连本镇其他几位道士也好长一段时间没有生意。

  第十四节 六秀才斗诗

  传说百丈峰山下有六位秀才,在一酒店饮酒,哪个都不愿掏腰包。最后商量以斗诗定输赢,输者交付酒钱。

  首先一个开了头:“此盅不算盅,刘备与关公,子龙保太子,此忠(盅的谐音)算尽忠。”

  接着依次而吟,次者以筷为题:“此筷不是筷,悟空与八戒,一翻十万八,此快(筷的谐音)真是快。”

  第三个提起酒壶说:“此壶不像壶,金蟾吊葫芦,盛干龙王水,此葫(壶的谐音)堪称葫。”

  第四个举杯吟道:“此酒不算酒,盘古定宇宙,盘古到如今,此久(酒的谐音)可说久。”

  六秀才

  轮到第五个,他端起

  饭碗:此饭不是饭,罗昆

  战罗灿,胡奎卖人头,此犯

  (饭的谐音)杀人犯。

  大家以为最后一个秀才

  对不出诗,这酒钱怕是他来

  付。只见该秀才伸出空手,

  道:此手不是手,孔明坐

  空楼,吓退百万兵,此守

  (手的谐音)才是守。

  怕出酒钱,六秀才都搜肠刮肚,一一凑诗。最后因胜负难分,还是平分酒钱。

  第十五节 赤膊矮子学功夫

  相传百丈峰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武艺十分了得,人们都称他为“了得和尚”。了得和尚很古怪,不轻易教人,教人也不教打法。所以,好多徒弟学不到一两个月就不告而别。

  有个少年个子长得不高,常年打赤膊,人们给他取了个外号叫“赤膊矮子”。赤膊矮子因为人不出众,人们不把他放在眼里,不论做什么总是受人欺负。

  俗话说,要想不受别人欺,先去练打然后归。赤膊矮子一气之下,跑到百丈峰这座古庙里,找到了了得和尚讲了自己的处境和来意,要拜他为师,学武练打。

  和尚说:“读书练打,并非一日之功。你受得了这种持久的磨炼之苦吗?”

  赤膊矮子说:“受得!”

  和尚又说:“光受得磨炼还不行,你还要听从我的吩咐,我说要你做什么,你一定要做什么,可以吗?”

  “可以,只要你肯教我真功夫,我一切遵从师父!”

  和尚听他这么说,沉吟了一下,“这么说,你就在我这里留下吧!”

  赤膊矮子留下了。但是,万万没有想到,关于练功学打的事,师父一个字也不提,而是让他在厨房里烧水、做饭。

  灶上只有一件舀水用具--一个带把的铁罐。这个铁罐高有一尺,五寸过心,而中间能装水的孔眼,只能竖着放进两个鸡蛋,又小又浅。赤膊矮子第一天走进厨房看到它,就出了哭相。这可气死啦,用这么笨重的家伙舀水,不会累死人吗?但是,他不敢明言,因为他刚才说过,一切听从师父的吩咐,师父才收了他。

  他操起铁罐去打水,很重啊!单是铁罐重还不要紧,麻烦的是水井离锅台有三四丈远,而舀一铁罐水只那么一点点,这样,一个早上要舀满那一锅水煮好饭,不跑步来得及吗?这真是不单费手力,还要费脚劲。他不得不比别人起得早,加快手脚拼命干。他边做边想,这哪里是教我学功夫,分明是在磨我的脾气。不过,他又想,师父为什么要磨我的脾气呢?磨脾气,见志气,真功夫总是留在后面教的。他怕师父说他没耐心,中途辞了他,所以什么也不说默默地做了一年饭。

  师父看着他知难不退,觉得他还有志气,喜在心里,但是没有说出来。

  第二年,师父不要赤膊矮子做饭了,吩咐他碎炭块。这炭块本来是用铁器打碎了做炭饼的,现在师父要他用手把炭块弄碎。说来这又是一件难事。为了等着学到真功夫,赤膊矮子二话没说,又照着去做。先是握紧拳头捶,捶痛了拳头,便用手掌揉,揉烦了又用几个指头捏。手掌手指磨起了密密的细泡,细泡破了,痛得钻心。可赤膊矮子硬是有股蛮劲,管它怎么痛,咬紧牙关还是不停地揉呀搓呀,慢慢地满手长了硬茧,一点也不痛了,到最后,不论大小炭块,一沾他的手就成了粉末。不知不觉,又过了一年,赤膊矮子开始觉得这样过日子有点无聊。为成名出来学功夫,到这里两年了,就做些这样的事情,要是家里人知道了,岂不会笑话!他想来想去,忍不住跑去问师父,什么时候才正式教学功夫。

  师父知道赤膊矮子心里发急,却故意慢条斯理地对他说:“只要你听我的吩咐做事,到时候我自然会教你学功夫,你何必着急呢?”

  赤膊矮子点点头,心里暗暗琢磨着师父这句话意思,好像是不听他的吩咐就不教他真功夫了。这可不划算!他思量着,三年出师,已过了两年,下一年总该教我真功夫吧!转眼夏天到了,师父果然不叫他再揉炭块了。赤膊矮子非常高兴,心想这一下可能是要教他学功夫了。不料他又高兴早了,师父吩咐他做的事情是他想都想不到的,原来是要他每天晚上捉蚊子。开始,他以为捉蚊子比揉炭块总要轻松得多,谁知实际上却更难了。师父规定,每天晚上先打开蚊帐,让蚊子进来,然后放下帐子一只一只用手捉,捉到了不许捏死,要送到外面去放掉。为此,赤膊矮子不知失去了多少睡眠,天天晚上闷在帐子里,目不转睛地盯着蚊子追呀追呀,双手举得发酸,满身都是汗水,也不歇息一下。

  就这样捉了一些日子,他开始眼尖手快起来,随便盯一只蚊子,不管它飞得多狡猾,他只要伸出两个指头,就能把蚊子捉住,动作是那样灵巧而准确。师父看了心中暗喜。有一天,师父对赤膊矮子说,“用手能捉到蚊子还不算,从今天起,我要你用筷子在房间里夹蚊子,既要夹得到,还要不夹死。”赤膊矮子点头听着,他知道师父出的题目越来越难了。不过,经过前面几种磨炼,他觉得这也难不倒他。从此,赤膊矮子趁早晚蚊子大肆活动的时候,忙了起来。举着一双筷子,夹了又放,放了又夹。夹到后来,他不单是能夹住,而且是百发百中,手无虚伸了。

  三年时间到了,师父见赤膊矮子练到了这种程度,便要他回去。赤膊矮子一听着了急,缠着师父说:“师父,我怎么能就这样回去呢?我在这里一年,做的都是打杂事,上堂的功夫一样也没学到,回到家里还不是和原先一样受人家的欺侮。”

  师父笑着说:“还要学什么上堂的功夫呢?你已经练得不错了啊!你在这里三年并不是白过,其实我教给你的都是真功夫。回去吧,有你现在这样的本事,还有谁敢欺侮你!”

  就这样,赤膊矮子似信非信地回到了家里。人家问他学了什么本事,他真不好意思把实话说出来,生怕人家取笑他。

  时过不久,村里传开了一个吓人的消息,说是竹节寨上来了一伙强盗,隐藏在高高山岭的密林中,窥守着那唯一的一条山道,抢劫来往行人的财物,谁敢反抗,他们就杀死谁。远近的人们闻之无不变色!

  且说竹节寨那边东源庄的刘员外,听到这件事更是坐立不安,因为他岳父做七十大寿的日子已经到了。他准备了几十担丰厚的寿礼要送过去,而从东源庄去他岳父家里正好要经过竹节寨。现在竹节寨来了强盗,要是请不到几个武艺高强的人护送,这几十担锦被衣绣和金银珠宝就将落入强盗手中。

  到哪里去找这么多武艺高强的人呢?刘员外想来想去,最后想到了去找老和尚。老和尚有许多弟子,或许他可以帮忙。

  刘员外找到老和尚,老和尚当即向他推荐了赤膊矮子。说是此行护送,只要赤膊矮子一个人就够了。刘员外回到家里,依言派人去请赤膊矮子。当来人见到赤膊矮子,说明来意后,赤膊矮子觉得事非一般,不禁犹豫了一下,但是,他没有推辞,回复来人说:“既然你们府上看得起我,那我就为你们走一趟吧!”说完,便打理行装,随来人到了东源庄刘员外家里。

  刘员外见请来的是一个单薄的少年,看上去手无缚鸡之力,别说当保镖保护众人,恐怕连自己都保护不了。刘员外心头掠过一丝不快,老和尚怎么向我推荐这样一个人呢?不过,他很快又想回来了,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老和尚德高望重不可能轻浮处事,对我存什么戏弄之心。想到这里,刘员外放心了,当下摆出酒宴,盛情地招待了赤膊矮子。然后吩咐家人摆好礼担,列队上路。刘员外坐轿随行。赤膊矮子赤手空拳,轻装走在浩浩的礼担行列里,密切注视着沿途的动静。

  将近中午时分,眼看竹节寨就在前面,刘员外不由得紧张起来,一再提醒赤膊矮子要加倍小心。赤膊矮子虽然初出茅庐,想不到前面将会出现怎样的场面,强盗有什么武艺,自己能不能招架得住?但他还是给刘员外壮胆说:“你放心吧,我一出门就做好了准备,怕什么!”刘员外提心吊胆地点点头说:

  “有大师父在,我放心!”

  说话间,已经来到了竹节寨。路越来越陡,接近山顶时,更是陡得吓人,前面人的脚跟撞后面人的鼻子。刘员外也得下轿自己步行。当全部礼担登上山顶时,大家早已累得气喘吁吁,多一步也不想走了,一个个丢下担子坐下来休息。刘员外本不愿让大家在此休息。可他没办法,自己也实在走不动了。他警觉地向四周望去,满山的花林修竹阴沉沉的,山风吹过林海,发出惊心动魄的呼啸声,他不由得打了个寒战,心中暗暗祈祷老天保佑,不要出事才好。

  就在这时候,前面树林里一下窜出五六个彪形大汉,他们手执弓箭,拦路喝道:“前面的众人听着,把所有的担子全留下来,统统给我滚回去!”听到这一喝,刘员外顿时吓青了脸。赤膊矮子从人群中一下站起来,向前走了几步,大声回答:“你们是哪路鸟货,竟敢如此瞎眼,口出狂言!”强盗见答话的是一个不起眼的少年,便淫威大作,其中一个凶神恶煞地指着他的鼻子骂道:“小杂种,竟敢骂我们是鸟货,今天我就要了你的狗命!”说着就朝赤膊矮子天门上挥出一拳。

  赤膊矮子不退不躲,瞧准那即落下的拳头一把抓住,不等强盗缩手挣扎,双手一搓,便把那个握成拳头的手臂,搓得皮裂骨碎,像一截破烂的草绳再也举不起来了,痛得那强盗在地下打滚,不久就断了气。

  后面的强盗看到了这个情景,仗着人多势众一拥而上,凶恶地向赤膊矮子扑来。赤膊矮子立地不动,机警地防范着最先靠近身边的强盗,伸手一捞,抓住强盗的一只手,顺势一推,强盗便栽倒在地,跌得鼻血淋漓。紧接着赤膊矮子又往上一提,不等强盗站稳,对着他的脑袋双手一夹,只听得“咔嚓”一声脆响,带血的脑浆四下迸射出来。这个强盗就这样给收拾了。

  众强盗见势不妙,掉头跑进树林里,躲在树后张弓射箭。赤膊矮子怕乱箭伤及挑担的人们,迅速跑到一边,把箭引开。只见他两目炯炯,双手在空中上下左右地飞舞,灵活地接住纷飞的乱箭,把箭一一踩在脚下。不一会,强盗所带的箭全部射光了,他才大喝一声,像流星一样向强盗追去。在密密的树林里,强盗慌不择路,顾前不顾后,有的自己撞死在树上,有的失足跌下悬崖,粉身碎骨。就这样,这伙杀人越货的强盗全部覆灭了。

  赤膊矮子胜利地走出树林,回到众人休息的地方,告诉大家,竹节寨的强盗全给他收拾了。众人一听,一个个由惊变喜,都用敬佩的目光看着他。刚才被吓得脸色铁青的刘员外更是喜不可言,流着感激的泪水拉着赤膊矮子说:

  “大师父真是武艺高强,我应该厚礼重谢,厚礼重谢。”此时,赤膊矮子的心情无比愉快,扬眉吐气地笑了,随即便招呼众人挑起礼担,继续赶路。

  当长长的礼担来到刘员外岳父的家门口时,刘员外快步走进屋里,向岳父要了挂万响鞭炮迎接赤膊矮子。在当晚的祝寿筵席上,赤膊矮子做了座上客,刘员外再次点燃鞭炮,当着满堂宾客,讲述了赤膊矮子在竹节寨为民除害的经过,并亲自呈上两千两银子表示谢忱。从此,赤膊矮子的名声远近皆知,到处受人敬仰,再也没有谁敢欺负他。

  第十六节 三义犬舍命救主人

  很久以前,百丈峰下的擢秀乡出过一件奇事,有一个人为所养的三条狗举行葬礼,并在狗坟上建塔立碑。这件事传了方圆几百里。连新喻县的古县志上都有记载。

  从前,新喻县百丈峰下的擢秀乡有一个远近闻名的玉虚道观,这里曾经有一段时期香火十分兴盛,前来朝拜的人接踵而至,川流不息。有人在附近支起三义犬了几间棚子,树起了酒幡,接待往来香客。一时生意兴隆。这天,小酒店迎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此人头戴破冠巾,身着旧长袍,一看就是一个穷秀才,奇怪的是他身边带着黄、黑、花三只狗,一前两后。等秀才落座后,三只狗就依次卧在主人脚下,很是温顺。此人姓刘,家住袁江西岸。虽说是个落魄秀才,但很有些文才,且极具仁心。周围人家逢年过节需写对联,或有红白喜事需写喜联、挽联什么的,一叫就到,很乐意帮忙。此外,他还有个嗜好,就是爱狗,尤其对被主人遗弃的流浪狗很是怜悯,碰上了就要捡回家,精心调理饲养。这不,跟着他的这黄、黑、花三只狗就是半年前先后捡来的。刚捡来时,黄狗被人打折了一条腿,刘秀才仔细给它接骨包扎,现在断腿完全恢复了。而小花狗捡来时,看不出是什么颜色,黑糊糊、脏兮兮,走路也不稳。抱回家后,刘秀才用温水给它刷洗一番,才发现是条小花狗,经过几天精心饲养,小花狗蹦蹦跳跳,十分可爱。黑狗捡得最早,它是三条狗中的领头者,只要主人一迈步,它就跑到主人前面引路。

  秀才落座后正要点菜,这时又一位客人来到,来人一见刘秀才在此,立即下地跪拜,口呼:“刘兄在此,受弟一拜!”刘秀才定眼一看,原来是同榜秀才张三。三年前,他们一同到县城考秀才,落宿在同一个客馆。不知是天气太热中暑,还是吃坏了东西,半夜里张三上吐下泻不止,气息奄奄。刘秀才见状急忙摸黑上街,敲开了东街药店的门,费了很大的劲请来了郎中,通过郎中把脉、扎针、服药救治,张三的病情得到了稳定,到了第二天,病好了一半,第三天身体痊愈了,赶上了大考。放榜时,二人双双榜上有名。后来张三在外谋了一个差事,二人一直曾未见面。这天张三回家路过玉虚道观,进去拜过了张天师,烧了一把香,来到了酒店歇息,恰好碰到当年的恩人,感激不尽,当即点了好酒好菜款待刘秀才。二人边喝边聊,足足喝了两个时辰,都喝得酩酊大醉。尔后相互告别,一个往东一个往西而去。刘秀才带着自己的三只狗往西头回家的路上跌跌撞撞走去,两只脚越来越重,越走越不听使唤。待走到江边一块高地时,一个趔趄倒在草丛中,犹如一摊稀泥,再也起不来。三只狗分别用嘴舔他,用头拱他,他还是一动不动。此时正是秋高气爽季节,附近山上的树丛中突然起了大火,火借风势,越烧越旺,一个火星吹到了刘秀才所卧的草丛旁边,茅草被点着了,吓得三只狗汪汪大叫,一齐扑到主人身上,咬住他的衣角,想拖他起来。无奈刘秀才睡得太死,仍是一动不动。草丛上的火越烧越近,眼看就要烧着主人,三只狗为了保全主人性命,一起跳进江水中,打湿自己的身子,然后奔回到主人所睡的四周茅草上翻滚,这样多次来回翻滚,四周的茅草湿漉漉一片,野火烧不着。一个时辰后,三只狗中最小的花狗跳入江中打湿身子后,吃力地爬到了主人身边,就再也不动了。接着黄狗也毙命了。最后从江中爬上来的黑狗,不等爬到主人身边就在江岸上死了。

  又过了两个时辰,太阳快下山了,周围一片寂静。这时,刘秀才才从睡梦中醒来,发现周围的茅草湿漉漉一片,远处的茅草则被大火烧成了灰,花狗、黄狗死在身边,黑狗则死在江岸上。他一下子明白了是怎么一回事,顿时号啕大哭,痛恨自己贪杯,酿成了大祸,使三条爱犬丧命。他找来工具,将三条救了他性命的义犬就地掩埋。埋过后,还烧了许多纸钱,念了悼文,犹如安葬亲人。过了几天又请了工匠在狗的墓旁建了一座石塔,塔上嵌了一块碑,上书三犬舍命救主人的义举。

  同治《新喻县志》十六卷《轶事》载有:

  擢秀乡玉虚观之西,昔有人携三狗行于江皋。其人偶醉,纵卧草间。

  忽野火至,狗乃各投水渍身湿四旁草,人得不死。即觉,三狗俱毙。其人哀之,立塔以志其义。

  第十七节 桥头“绝对”何古来

  看你这身打扮,你莫不是进京

  桥头“绝对”

  有个秀才名叫何古来,进京

  赶考,路过百丈峰脚下一座石桥

  时,见桥头有家小酒店,便进店

  歇脚,买碗酒喝。

  不料,那酒家竟说出一番出

  人意料的话来。他对何秀才说:

  赶考的秀才?你既是秀才,可知我这小店有个规矩?什么规矩?你听着,想喝我这酒,必须对副对子。对上了,便宜卖给你;对不上,且忍着饥渴,往前赶路。

  何秀才一听,感到蛮有意思,就说:“我苦读寒窗十载,也略知一点对联作法,请你说说上联。”

  那酒家指着自家的酒坛说:我就以我的酒为题:冰冷酒,一点二点三点。

  古时,“冰”亦可写作“氷”字。“氷”字的左边是一点,“冷”字左边是两点,“酒”字的左边是三点。此联看起来简单,但后面六个字要和前面三个字连成一体,的确不太容易。

  何秀才想了半天也想不出来,只好坐在凳子上发呆。

  那酒家见他苦思冥想,便笑道:“还进京赶考呢,连我这个卖酒的对联都对不上,还想当官!”他这一说,引得几个过往客人哈哈大笑。

  何秀才原是个薄脸皮书生,听酒家这么一说,大叫一声:“羞煞我也!”

  一头从桥上跳下河去,待众人把他救起,早已淹死了。那酒家感到对不起何秀才,出钱代他买了棺木,将他葬在桥头。

  说来也怪,自何秀才死后,每到夜深人静,这桥头总有人啼哭。仔细近听,才隐约听到:“冰冷酒,一点二点三点。”原来何秀才阴魂不散,一遍遍地说着,声音悲凉,听了令人心寒。

  转眼秋天到了。这天,有条官船泊在河边,原是当朝的状元荣归故里,路过此地。夜里,状元公正在船舱的灯下读书,突然,又传来啼哭声。一打听,艄公就将事情的原委一一道来。状元公听了,心里很难过,说:“可怜这位何秀才,为一对联而丧生,真不应该,看在都是读书人的份上,我来为他对一对这下联。”

  状元公想了好一阵,也想不出来。于是,他上了岸,一路走一路想,忽然,他在月光下看见路边有几株丁香花,马上来了灵感,脱口吟出下联:

  “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丁”字的“头”是一横,也可作“百”字的“头”,“香”字的“头”是一撇,也是“千”字的“头”,“花”字的“头”是草字头,也是繁写的“萬”字的“头”。这一对成了绝对。当状元公一吟出“丁香花……”,那鬼叫的声音马上停止,而且从此再也不叫了。

  突然,从黑暗中走出一人,跪倒在状元公面前,说:“多谢状元公相救,才了却何秀才的一桩心愿。”状元公问他是谁。他说,他就是出上联难死何秀才的酒家。其实,这酒家也是个对联迷,他偶然想出上联,数十年来却怎么也对不出下联来,所以用卖酒的方法求答下联,没一人对得出来。今日状元公对出下联,也了却了他的一件心事。

  第十八节 石梅峰的传说

  在东边乡西南,有一座叫石梅峰的山,这山上山下和附近的水田里尽是黑黑的石头,这些石头形似梅花,山名也因此而得。

  石梅峰原名乌猪岭,乌猪岭的西南有一山名唤武功岭。两座山岭上都有寺庙,而且两庙和尚交往频繁,天天山上山下跑来跑去。

  一天,一位叫法祖和尚的神仙云游到这里,看见两庙和尚来往于两岭之间要走很多山路,着实不便,就想修一座天桥,架在两岭之间,可以方便两庙和尚来往。

  于是,法祖和尚用神鞭从很远的地方把石头像赶猪一样赶往乌猪岭。这件事被山神和土地神知道了,他们问法祖和尚:“你把这些乌猪赶到哪里去?”

  法祖和尚说:“赶到乌猪岭去修天桥。”他们又问:“几时可以完工啊?”法祖回答:“鸡叫就完工。”

  山神与土地神认为,在他们这里破土动工是触犯了他们。他们决定提前两个时辰学鸡叫,弄得天桥修不成。

  眼看天桥快要修好,只听得鸡叫一声,所有的工匠都停工了。法祖和尚以为天桥修好,便离开这个地方。法祖和尚一走桥就倒掉了,石头滚得漫山遍野,连田里都是。石头在滚下山时,撞碎了棱角,一个个像朵梅花,所以就叫石梅峰。

  第十九节 黄陂寺的传说

  黄陂寺在五十多年前被国民党“清乡团”拆毁。遗址在渝水区东边乡龚塘村南面屏山垇里。该寺庙在清乾隆至咸丰年间是极盛时期。据《屏山黄陂寺合约》记载,当时有僧众百余,管辖水田数百亩,山林数百亩,设有“经馆学堂”,一些有名望的长老和各地游僧曾在此传经讲学。

  黄陂寺经两次烧毁重建,后来面目全非。第一次是“乾隆年间翼星焚化佛殿,慕化十方修造”,第二次是“咸丰七年太平天国军焚化佛殿”,由“三敬善”共十三个村庄牵头,十方化缘重修。到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国民党“清乡团”拆庙建碉堡,从此庙毁人散。

  庙宇虽废,但在民国还流传着几个美好的传说。

  街勺引迁

  黄陂寺原在黄陂村西面“新闹上”,有一段时间,寺里饭勺老是丢失,有时一天丢失几把,弄得伙夫很难堪。庙里长老得知此事,觉得非常蹊跷。一天,长老躲在门后偷看,见一条母狗掀开甑盖衔起饭勺往外跑,长老尾随,追到屏山垇里,见原来丢失的许多饭勺在树丛中间排成一个圆圈,母狗带着好多小狗卧于中央。长老抬头观看四周环境,见三面环山,中间有一片开阔平地,且有一口水塘,长老会意:此地是立寺建庙的圣地!合掌胸前口念:“阿弥陀佛,莫非菩萨令众僧在此用斋?”说后弓身施礼。瞬间,母狗、小狗和饭勺消失无影。后来,将黄陂寺由“新闹上”迁至屏山垇,改名“屏山黄陂寺”。

  熟蛋孵雏

  黄陂寺迁至屏山垇里后,规模扩大了。环境优美,林茂花香,引来仙鹤筑巢育雏。一天,经馆学生偷取鹤蛋,蒸熟待吃。仙鹤失蛋哀鸣,长老识音知缘,令学生将鹤蛋放归巢内。不日,巢内孵出雏鹤,学生惊讶不已,忙把鹤蛋蒸熟实情告知长老,并问其缘故。长老笑着说:“此乃仙鹤,能衔回生草使熟蛋回生。”

  学生带着疑惑的心情偷看巢穴,果有替草于内,忙取回奉献给长老珍藏。

  钦赐直匾金钟

  黄陂寺固回生草扬名于世。一天,皇帝女儿病危,诏天下名医治疗无效,命在旦夕。忽有臣子禀奏:“黄陂寺有回生草,可起死回生。”皇上差使臣至黄陂寺取回生草,公主得救,皇帝感其功,赐直匾一块,金钟一座于黄陂寺。

  从此,黄陂寺名声大振,香火更盛。

  寺前有一甘泉,供众生饮用。一天,甘泉突变恶泉,不能饮用,水流田里,毁坏庄稼。长老知是妖魔作怪,遂用钦赐金钟镇压。以钟罩泉,钟沉泉底,恶泉复为甘泉。长老立牌于泉旁,许言:“如有人诵通碑文,金钟自浮可取。”后有一道人至此,诵碑文过半,金钟浮起又沉,道人令二只蜘蛛精钻入泥潭拱取金钟。两只蜘蛛精拼命拱取,至金钟现顶,两只蛛蜘累死,金钟又沉入泉底,至今无人取得。

  第二十节 北岗庙的传说

  相传南北朝时,北岗山附近有伙放牛娃,在山脚下盖了一间小茅房,并捏了几个泥菩萨放在正堂。打这以后,就经常有人在这里跪拜。

  一日,一个买牛人路经北岗时,牛忽然昏倒。急得他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一会儿踢踢牛肚,一会掰掰牛角,牛还是一动不动。这时,他抬头一望,发现路边这间小茅屋,想进去歇歇,谁知门才刚刚推开,泥菩萨就张牙咧嘴地对着他笑。买牛人心里感到很奇怪,赶紧买来香和纸,在菩萨面前烧香磕头。说来也巧,这时牛醒了过来,一个翻身,撒腿就跑,买牛人一边追一边喊:“泥菩萨显灵了……”一直追到村子里把牛捉住。大伙问他是怎么回事?买牛人便从头到尾讲述了一遍。这件事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横横直直几十里无人不知晓。

  此事传到北岗山绅士们的耳朵里,他们请来了雕刻匠,雕了一座三米多高的康公菩萨,同时,又建了一座坐北向南的庙,取名叫百家庙,后来才改名叫北岗庙。

  传说修北岗庙时,请的是清江木工,当时木工被清江绅士买通,做梁时,木工故意在梁上刻了“清江”两字。

  北岗庙修好后,清江邀请九十七村的绅士,说此庙有清江的一半。新余不让,双方争论不休。一日,清江县府聚集全县秀才,商量出对联来难住新余人,他们出的上联只有两个字:“声由”,并把上联挂在北岗庙正堂,要求新余人对出下联。当时,罗坊坑上村一个叫刘二老爷的秀才,他未加思考就对出“北出”两个字。接着,清江还不甘心,又挂出:“山石岩前古木枯,此木是柴”的上联。刘二老爷,他苦思了几天,一时想不出好的下联。一天晚上,刘二老爷坐在昏黄的灯光下,看到熟睡的孙女,忽然想出下联,立即挥笔写下:

  “长巾帐里女子好,少女更妙”。当天晚上便将下联送到了北岗庙。第二天清江人看了还不认输。官司打到了临江府,府官认为:“口说无凭,证据为实。”为了探个虚实,官府派人实地查看,结果,发现梁上刻有“清江”两字。面对事实,新余人无言可辩。府官判定:“北岗庙,两县各为一半。”当时,新余北岗云岭村有个姓邓的,非常气愤,当场指责官府判定不公正,他提出:不许清江人在庙里鸣锣击鼓,只许单人拜佛。府官看到姓邓的如此狂妄,便喝令手下给姓邓的“戴铁帽”“穿铁鞋”。姓邓的穿了烧红的铁鞋,戴了烧红的铁帽,脸色不改。府官见他如此坚强,也只好答应新余人的要求。

  第二十一节 上百岭与下百岭的传说

  百丈峰是新余、新干、峡江的界山。以山峰为界,东、北、西三向属新余境内,南向靠东为新干管辖,靠西为峡江管辖。新干管辖地有座山叫下百岭,峡江管辖地有座山叫上百岭。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峡江、新干境内属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范围,称为红区;新余为国民党反统势力的统治区,称为白区。驻扎在新干、峡江的红军,为了扩大根据地,多次派人翻过百丈峰,到新余的南港(现称南安)、泗溪(现称新溪)一带进行革命活动,宣传、发动群众建立农会,打土豪,分田地。一时革命烽火燎原,越烧越旺。新余的国民党县政府,慌了手脚,立即找来驻守在新余县城的白匪军首领,商量围剿红军的办法。决定派一个营的兵力开往南港、泗溪,捉拿红军。红军得到消息,与当地群众商定,要农会骨干们暂时隐蔽起来,红军战士则翻过百丈峰进入峡江、新干苏区。红军刚走,白匪军就赶到了南港、泗溪逐村逐户搜捕红军战士,结果一无所获。他们断定红军已进入了百丈峰山区,于是集结人员扑向百丈峰,在百丈峰北面山上仔细搜查,还是不见红军人影。白匪军又准备过岭去搜查,这时从山上下来几个担柴的村民,匪军拦住他们,要他们供出红军去向。村民们上山时的确看到了几个红军战士翻过了山顶,但面对匪军,他们个个摇头,都说没有看到人从这里过去。匪军又把他们押到山顶,要他们告诉山顶南面的路怎么走。其中有个村民灵机一动,用手指着东面说:“往这边走下百岭就到新干。”指着西面说:“往这边走上百岭就是峡江。”匪军们看到前面山岭起上百岭伏,望不到头,又听到村民讲要上一百个岭,下一百个岭,腿都发软了,都不想再往前追了,于是打道回府交差去了。

  此后百丈峰的上百岭、下百岭这两个山头就出名了。

  第二十二节 劈虎斩樟树精引袁河

  据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在百丈峰山脚下一个叫袁家桥的村子里住着十多户人家,种了上千亩土地。尽管那里的农民勤耕苦力,土地肥沃,但因缺乏水源,人们老是吃不饱,穿不暖。袁家桥是这样,周边的七里八村也多是这样。

  有一年遇上了特大干旱,袁家桥不仅庄稼枯萎,连人喝的水也要到别村去挑。当时,村里有个叫袁水清的青年,他从小就喜欢舞刀弄棍,练得一身好武艺。他为人正直善良,勤劳勇敢,除了千方百计寻找水源驱走旱魔外,还起早摸黑挑水帮助缺劳户解决吃水问题。

  一天傍晚,他正急急忙忙挑着一担水往家跑。来到一座土地庙前,忽然感到心里有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