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诗文百丈峰 咏不尽的山涧美景

  第一节 唐代 许浑《咏百丈峰》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在赣袁两河漫长的人文历史长河中,经过或短暂停留于百丈峰的名人文士,犹如流星般,划过夏夜星空。

  他们或浅酌低唱,或行吟走笔,给百丈峰增彩添色,也带给百丈峰下黎民百姓无限荣耀。在百丈峰的美山美水中,永久铭记着黄庭坚的参禅百丈、朱熹的登高望远、范德机的山中夜坐、毛泽东主席在罗坊的运筹帷幄--

  许浑

  许浑,唐代诗人,字用晦,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太和进士,官至州刺史。

  咏百丈峰

  三面楼台百丈峰,两岩高枕树重重

  ……

  暗攀翠竹题诗滑,秋摘黄花酿酒浓

  ……

  山殿日斜喧鸟雀,石潭波动戏鱼龙

  ……

  今来故国遥相忆,月照千山半夜钟

  ……

  佚名《百丈峰》

  楚界连吴界,前山复后山。

  升平风日好,云影漾空关。

  第二节 北宋 黄庭坚《渔家傲百丈峰头开古镜》《新喻道中寄元明》

  黄庭坚(1045-1105年),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进士。历任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起居舍人。贬涪洲别驾,羁管宜州卒。《宋史》有传。黄庭坚黄庭坚是北宋的大文学家,江西诗派代表人物,其诗与苏轼并称“苏黄”。与张耒、秦观、晁补之并称“苏门四学士”。

  诗作多写个人日常生活,艺术上讲究修辞造句,追求新奇。工书法,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著有《豫章先生文集》三十卷、《山谷琴趣外编》三卷。黄庭坚曾醉心于求仙学道、参禅悟佛,他曾就佛经中的故事,写了不少参禅悟佛的诗词。其中写古灵神赞禅师故事的《渔家傲百丈峰头开古镜》最为有名:

  百丈峰头开古镜,马驹踏下重苏醒。接得古灵心眼净。光炯炯,历来藏在袈裟影。

  好个佛堂佛不圣,祖师沈醉犹看镜。却与斩新提祖令。方猛省,无声三昧天皇饼。

  黄庭坚与百丈峰很有缘分。他在宋哲宗登基年(1086年)被贬斥至黔南,路经百丈峰山脚,在新余盘桓了一些时日,写了一首极其有名的诗作《新喻道中寄元明》。当代国学大师钱钟书先生非常推崇这首诗,在钱先生编著的《宋诗选注》中他这样评价道:“这首是黄庭坚的比较朴质轻快的诗,后来曾几等就每每学黄庭坚这一体。”

  新喻道中寄元明

  中年畏病不举酒,孤负东来数百觞。

  唤客煎茶山店远,看人获稻午风凉。

  但知家里俱无恙,不用书来细作行。

  一百八盘携手上,至今犹梦绕羊肠。

  黄大临,字元明,是黄庭坚的哥哥。黄庭坚贬斥到黔州去的时候,大临一直送到地头,路上经过一百八盘和四十八渡等险境(《内集》注卷十二《竹枝词》)。

  此诗首联破题,平平叙来,情真意切。自己因病戒酒,辜负兄长款待的一片深情。中间两联尤为“朴质轻快”,且诗味淳厚之至。“山店远”,似有“白云深处有人家”的清新意境;“午风凉”,绝无“关塞萧条行路难”的重重心事。而颈联则是家常话,只要家中的人身体都健康,也就用不着“来书细作行”了。侃侃道来,充满亲情;不须雕琢,自见意切。尾联回忆当年兄长相送的深情厚谊,一路上携手前行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至今依然“梦寻来路绕羊肠”。

  送别诗词在唐宋诗词中内容丰富,可谓“说尽故人离别情”。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亲友们“相见时难别亦难”,而诗人们对亲情和友情又看得很重,抒写了大量的这类诗词,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作品大多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余味深长,令人击节叹赏。“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无尽的友情熔铸在诗情画意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深挚的情谊包含在殷切的祝福中;“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诗人的相思之情充塞在天地春色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人的质朴与豪爽寄托在朴素无华的语言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晶莹透明的冰壶装下了理解和信任……而黄庭坚“一百八盘携手上,至今犹梦绕羊肠”,非常准确而又生动地表现出兄弟之间的深厚亲情。作者侃侃道来,充满亲情,不须雕琢,自见意切。

  黄庭坚于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四月重来新喻拜访吴仁。他与吴仁“晚登秀江亭,澄波古木,使人得意于尘埃之外”,因而诗兴来了,便挥毫作诗“纪其幽闲之胜”。诗曰:

  因循不到此山头,匹马黄尘三十秋,

  旧社只今人共老,清波常与月分流。

  羡君潇洒成佳趣,感此凄凉念昔游。

  沽酒买鱼终不负,斯时相与访扁舟。

  第三节 南宋 朱熹《百丈山记》《咏葛仙峰》《万安野馆》

  朱熹(1130-1200年),江西婺源人,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南宋淳熙年间朱熹从萍乡、宜春一路览胜进入新喻西境,即兴吟出七律《新余西境》,赞美新喻“稚杉绕麓”,“野水涵空”云锦般的华美山水,来到县城虎瞰山,远眺东面的百丈峰,西面的钟山,北面的蒙山,南面的鼎山,叹曰:五星奠位,宜有贤者出。几天后他来到了百丈峰,访仙人遗踪,观紫台丹井,诗兴勃发留下了《百丈山记》《咏葛仙峰》《万安野馆》等诗文。

  百丈山记

  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山之胜盖自此始。循磴而东,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门内跨池,又为石梁。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

  庵才老屋数间,卑庳迫隘,无足观。独其西阁为胜。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乃壁其后,无所睹。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历历在眼。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

  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既皆赋诗以纪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而最其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年月日记。

  这篇游记的意思是:

  登上百丈山约三里多路,右边俯临深险的山谷,左边连接着陡峭悬崖;重叠的石块形成台阶,走了十多级台阶方才越过。百丈山的优美景色大概就从这里开始了。沿着石阶向东走,就能看到一个小涧,有一座石桥横跨在它上面。

  涧里长满苍翠的藤蔓和参天的古木,这里即使在盛夏中午最炎热的时候,也感觉不到逼人的暑气;涧中水流清澈,从高处急速流下,发出淙淙的声音。越过石桥,沿着两边山崖曲折小路而上,可以发现一座寺庙,寺庙大致有三间小屋,都不能容纳十来个人。但这里前面可以俯瞰清澈的涧水,后面临近一泓小池,习习清风从两边山峡间吹来,整日不停。门内横跨小池的又是一座石桥,越过石桥向北走,踏着数级石梯能够进入一座庵中。庵里只有几间老屋,低矮而又狭窄,没有什么值得观赏的。只有庵中的西阁楼风景优美。溪流从西边山谷中顺着石头缝隙奔射而出于西阁之下,南边和东边溪水一同注入小池中,从小池中泻出,形成前面所说的小涧。西阁位居小涧的上游,正对着湍急的水流和峻峭的山石相撞击之处,最值得观赏。然而在西阁后面,却是石壁,没有什么风景可看的。唯独在夜里睡在西阁楼上,枕席下面就整宿都响着潺潺的流水声,听久了,更感到悲凉,这种情境令人觉得怜惜罢了。

  出了山门向东,走十多步,可以看到一座石台,其下临近悬崖峭壁,深暗险峻。在草木丛杂的地方向东南眺望,可以看见一挂瀑布由前方岩石洞穴中喷涌而出,凌空而下长达几十尺。瀑布的飞沫就像飞散的珍珠喷洒着雾气,在日光照射之下,光彩鲜明,晃人眼目,让人不敢正视。石台正对着山西南的缺口,对着芦山,此山独立挺拔而出,周围其他几百里间的高低山峰,也都历历在目,十分分明。太阳迫近西山,余晖横斜照耀之下,群山或紫或翠,重叠相映,数也数不尽。早晨起床向山下探视,满山遍野白云飘荡,像大海波涛起伏;而远近各座山峰隐现于其中,就像时而在飞奔,时而在漂浮,来来往往,时而涌现,时而隐没,顷刻之间,变化万千。石台东面,小路断绝,乡里的人在山壁上凿出石级,用来行走,而在它的东面修造祭神的祠堂,天旱或水涝时在这里向神佛祈祷。那些畏惧险途的人不敢走,百丈山值得观赏的景物到此也就穷尽了。

  我和刘允父、平父、吕淑敬、表弟徐周宾一起游览了百丈山,大家都赋诗记述百丈山的胜景,我又详细叙述了一行人游览的经过。百丈山最值得观赏的地方,要数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几处景点了。因此,每一处另外写了首小诗来记述这里的景致,献给同游的朋友,并且借此告诉想前往(游览)却没能成行的人。

  咏葛仙峰

  磴道千寻风满林,洞门无锁下秋阴。

  紫台凤去天阙远,丹井龙归地轴深。

  野老寻真浑有意,道人谢客本无心。

  一尊只是酬佳节,俯仰山林慨古今。

  (注:葛仙峰即葛峰,在百丈峰右,山势峻拔,高出东境,上有葛仙坛,传说有仙人迹。)

  万安野馆

  身似孤云去复还,投装犹记此窗间。

  只应烟雨苍茫外,即是当年万叠山。

  (注:万安野馆在县东六十里,百丈峰下万安铺。)

  第四节 元代 范德机《百丈山中夜坐六首》《百丈春日记怀三首》等

  范德机即范(1272-1330年),江西樟树人,元代文坛名家,人称文白先生。家贫早孤,母教成人,刻苦为文章。曾辞家北游,卖卜燕市,后任左卫教授、翰林院编修、岭海廉访司照磨,历转江西湖东,选充翰林应奉,改闽海道知事,移疾归。晚年徙家百丈峰,时常夜坐,长吟组诗,表达心志。天历二年(1329年),授湖南岭北廉访经历,亲老范德机不赴,其明年以母丧毁卒。其为文雄健,追慕先汉古诗,尤好为歌行,“诗如秋空行云,晴雷卷雨,纵横变化,出入无联。又如空山道者,辟谷学仙,瘦骨崚璔,神气处若。又如豪鹰掠野,独鹤叫群,四顾无人,一碧万里”,其五律诗颇有杜诗沉郁凝练之风,蔼然见忠臣孝子之情。虽清贫而无苟贱意,固穷守节,有人以东汉诸君子拟之。著有《百丈稿》等十二卷。从诗稿中可以看出诗人对百丈峰感情深厚,“眷兹心耿耿”。

  百丈山中夜坐六首

  (一)

  近得雷州信,遥闻弟侄来。

  江山淹远望,天地保疏材。

  乡为鱼羹起,今宁马豆猜。

  残年有心事,未定著寒灰。

  (二)

  欲雪翻成雨,何天恰吝晴。

  似缘春在近,故与月争明。

  谷树行行暝,川云冉冉轻。

  往年当此夕,孤棹适南征。

  (三)

  岁月嗟匏系,乾坤信梗浮……

  蹉跎逐越鸟,迂阔问吴牛……

  正道曾无弊,旁观各有由……

  圣人如可起,吾欲诘东周……

  (四)

  斜谷惊风合,空阶坠溜鸣……

  灯昏时作晕,漏远不传更……

  但得林间趣,何须谷口名……

  是谁超物外,不用计浮生……

  (五)

  往备清华职,宁知濩落心……

  槐街春日盛,杏省午烟深……

  出试终何补?还归敢自任……

  祇惭山泽吏,空受二毛侵……

  (六)

  客行身万里,家在地中分……

  爵命忧臣子,江湖远圣君……

  夜瞻龙凤气,岁出虎狼群……

  旧故无消息,低回瘴海云……

  百丈春日记怀三首

  (一)

  江墅群芳手自栽,春前相次劚苍苔。

  邻僧昨许山兰送,社妪新分圃药来。

  本为圣情思共济,更饶生事得相催。

  粤王溪畔韶光好,谁想经年逝不回?

  (二)

  东风久不到新堂,生意虽微未卒荒。

  草上葫荽偏挺特,花间芦菔故高长。

  时来岂尽栽培力,物化须知长养方。

  葵藿有心终莫夺,每闻支笏照沧浪。

  (三)

  飞飞燕子守绳枢,爱尔由来似凤雏。

  肯谓撩人嗔坐对,向曾去我忆巢孤。

  涂泥须责经营苦,爪觜无供啄哺娱。

  春社风光时有再,天生品彙各悬殊。

  寒食后百丈山夜坐

  已新寒食火,更近暮天钟。

  花片随风减,紫扉带月重。

  以闲酬宦达,将病抵心慵。

  本不从耕稼,临江愧老农。

  怀临江寓居

  石霜峰北淦西头,寄住林塘数亩幽。

  比及到家犹是客,对人强自说乡愁。

  由海昏入武宁道中

  久盼归舟近,况怀垂钓永。

  岂不畏严程,无因揽流景。

  烟霞蕴至乐,岁月古深省。

  百丈有幽期,眷兹心耿耿。

  第五节 明代 陈献章《淦西百丈峰》

  陈献章即白沙先生(1428-1500年),广东新会人,明代著名理学家。曾从吴与弼讲学,后游太学,名震京师,既归,四方学者日众,以荐授翰林院检讨,旋辞官归里,遂屡荐不起。“有明之学,至白沙始入精微”,其学说以陆象山“心即理”为宗旨,主张静坐修养。善画梅竹,工书法。由于他崇尚理学,讲究佛道,故对佛道胜地百丈峰情有独钟,游兴大发,写下了《淦西百丈峰》名篇。

  淦西百丈峰

  淦西百丈耸危峰,白昼雷霆出洞中。

  一片黑云横日下,霎时飞雨过江东。

  村村苗长田畴水,处处凉生枕簟风。

  好向夕阳楼上望,晚晴红色映长虹。

  第六节 李梦阳《发新喻晚饭方等寺》

  李梦阳(1473-1530年),明代文学家,字天赐,号空同子,庆阳(今属甘肃)人,弘治进士,后迁江西提学副使,与何景明等,号称“前七子”。方等寺在百丈峰旁的大乘山。

  发新喻晚饭方等寺

  趁途螟雨已忽霁,入寺晚饭乌将棲。

  仲夏稻苗特袅袅,黄昏松桂何凄凄。

  流年远村换物色,旷野青天悲鼓鼙。

  峨峨百丈屹在眼,策马欲攀交虎蹄。

  李梦阳

  朱耷写意百丈峰

  朱耷(约1626-1705年),明末清初画家,谱名统签,南昌人。明宁王朱权后裔。明亡,一度为僧,又当道士,住南昌青云谱道院。有雪个、个山、人屋、八大山人等别号。擅画水墨花卉禽鸟,笔墨简括,形象夸张,亦写山水,意境冷寂。所画鱼鸟每作“白眼向人”的情状,署款八大山人,联缀以“哭之”或“笑之”字样,以及含意隐晦的题诗,都寄寓着家国之朱耷痛。他的水墨画对后来的写意画影响很大。相传作为道士和画家的朱耷,对百丈峰心仪已久,终于在晚年如愿以偿,来到百丈峰游学访道,写生涂抹。虽然人们至今没有看到他冠百丈峰名的水墨画作,但从他有点疯痴的横涂纵抹的画风中,多少还带有点百丈峰山石的影子。

  第七节 李先芳《咏百丈峰南仙姑寺》《咏蓝塘寺》

  李先芳(1510-1594年),山东甄城人,祖籍湖北监利,明代名士、文李先芳人,早慧,美风姿,以诗作著称于世,著有《江右诗稿》

  等几十卷,且通晓音律,对医学、道教、佛教研究均有一定造诣。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任新喻知县,期间,县内安宁,深受朝廷嘉赞,后升为朝廷重臣,仕终尚宝司卿,一生很有建树,为世人所景仰。学术界有李先芳为《金瓶梅》作者之说。在任新喻县知县期间,李先芳多次游览百丈峰,写下了温润清逸的《咏百丈峰南仙姑寺》

  《咏蓝塘寺》。

  咏南仙姑寺

  雨中投古刹,江岸少人行。

  立马候松径,呼僧问寺名。

  断碑经火尽,荒草入秋平。

  惟有枫林树,冷冷清梵声。

  (注:南仙姑寺,在离新余市东南七十里的百丈峰上,唐至德(756-757年)年间僧惠远建。)

  咏蓝塘寺

  兰若建蓝塘,秋山兰桂芳。

  沙从金穴涌,山倚玉峰长。

  色界盘龙藏,弥天下雁王。

  何公元好佛,不厌宿僧房。

  (注:蓝塘寺,在离新余城区八十里百丈峰上,唐广德(763-764年)间僧安然建。)

  第八节 马文卿《咏百丈峰黄帝洞》

  马文卿,明代巡关御史,诗人。

  咏百丈峰皇帝洞

  非云非雾亦非烟,夕吐红云焰触天。

  山际萃眉呈透色,潭中螺髻照灵巅。

  虹霓林麓光遥度,考蜃楼台影倒悬。

  百丈峰头近北斗,错疑胜地吐龙泉。

  第九节 易尚治《咏蓝塘寺》

  易尚治,字芝园,明代名士,新喻人。

  咏蓝塘寺

  忽见田家树,花繁暗自猜。

  人间和气少,因傍寺门开。

  第十节 方士曼《游百丈峰》

  方士曼,明代诗人。

  游百丈峰

  抠衣缘曲磴,直上万峰巅。

  云影飞千片,钟声响半天。

  坐来山觉小,望去景无边。

  丹井雷封后,清流咽石泉。

  第十一节 周述《龙洲月夜》

  周述,明朝文学家、诗人。诗中龙洲即百丈峰余脉插入袁河之龙尾洲。

  龙洲月夜

  沧洲如龙走千里,素练平铺净如洗。

  碧霄无云孤月明,影落寒波清见底。

  大江茫茫东北流,菱叶荷花万顷秋。

  风箫吹彻彩鸾去,欲泛仙楂银汉桥。

  第十二节 王烈《西隐寺》

  王烈,明朝诗人。西隐寺在百丈峰下万全圩。

  西隐寺

  金轮峰畔旧招提,曲径幽通古木齐。

  万壑烟云山远近,半空楼殿月高低。

  筱阶地开花坞,石涧分泉出稻畦。

  钟杵昼闲禅意定,竹风檐鸟尽情啼。

  王烈

  第十三节 曾棨《三山书阁》

  曾棨,明代永丰才子,状元及第。三山书阁在百丈峰下之振藻乡南。

  三山书阁

  结屋山深几十年,藏书阁小两三椽。

  先朝事业文章在,昭代科名礼乐传。

  云泾墨香生藻笔,月移帘影上芸编。

  潜心力学忘寒暑,何日能磨铁砚穿。

  第十四节 吴均《三山书阁》

  吴均,明代文士,中书舍人。

  三山书阁

  三山渺何许,乃在渝川曲。

  天柱列屏围,虎瞰蔚苍绿。

  中有力学士,于焉结书屋。

  庋阁贮图书,床几罗琴筑。

  砚滴泉溜分,夜听灯火读。

  辛勤十载余,远企圣贤躅。

  第十五节 清朝 张景苍《春日游百丈峰即事二首》

  张景苍,清朝康熙年间新喻知县。曾在县城虎瞰山山后复建寒碧亭。张景苍对佛学颇有心得,他曾斋宿崇庆寺(原址在虎瞰山西麓,现迁建于仰天岗)

  中,看了孝廉赵帝云题于壁上的诗文,于是依照赵诗用韵的次序,写下了四首唱和诗。诗中以景化情,有“露从清处远,花在静中香”等富含禅意的佳句。

  春日游百丈峰即事二首

  (一)

  攀跻百丈最高头,旧迹追寻今尚留。

  空有鼎炉烹水火,已无雷雨憾春秋。

  路蟋九折仙坛远,云拥千重古洞幽。

  欲访稚川冲举处,政余结伴一来游。

  包世臣

  (二)

  迂迴五里步行徐,为问仙翁旧所居。

  夹道绿阴随杖转,万山红映到窗虚。

  莺花春酒沽无尽,椿笋时珍荐有余。

  因爱主人能好客,徘徊归暮漫踟蹰。

  第十六节 包世臣《葛仙坛记》

  包世臣(1775-1855年),安徽泾县人,清代著名书法家、思想家、学者。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任新喻知县,有惠政。一生仕途不顺,终归布衣。晚年寓居南京,以卖文鬻字度日。主要历史功绩在于,通过书论《艺舟双楫》等鼓吹碑学,影响很大。工诗文、书画、篆刻,名重江南。行草隶书,为世所珍,一时称为“包体”。毕生留心于经世之学,勤于实地考察,对农、礼、刑、兵等俱广见博识。道光年间,他力主严禁鸦片,建议防患未然。鸦片战争期间,为林则徐献策,有旷代逸才之称。包世臣任新喻知县时,著有《葛仙坛记》,记述了百丈峰葛仙坛建造缘由,重点介绍葛洪仙翁的功德。

  葛仙坛记

  渝邑多山,最高者莫如百丈峰,上有仙坛四所,惟葛仙坛尤著。邑志载坛旁有炼丹井、飞来石,谓即葛仙之遗踪也。考仙为丹阳句容人,居罗浮,与南海太守鲍靓善,又常为广州参军,准诸地望,江南之入粤者多由临江,则其说近似也!庙宇创自前明,历年既久,墙栋颓坏。东乡之好义者,捐资葺治,因故为新,适予摄宰是邦,绅士请为之记,予惟地以人传久矣!仙翁当晋大安中,尝为将兵都尉,后加伏波将军,屡立战功,乃以时值流离,不获大用,隐居专书,自附文儒。读《抱朴子》内外篇,多言神仙方药之事,故世称为道家,然仙尝曰:“山林之中无道”,又曰:

  “七尺杖术,是不急之末学”,是不徒欲以列仙见称者也!然而,往迹之系人怀恩,有贤士君子里居第宅,数百年后化为荒烟蔓草,有心者凭而吊之,犹欷歔不数已,况以仙之精诚皎然不磨,徒使洞崖古迹悠悠千古而庙宇无存,其可乎!爰勒之石,谨记其成,庶谒斯庙者知所景仰,其首事及醵资姓氏例得附列碑后,使后世有可稽考,庶得以永此名胜云尔!(《同治新余县志》卷三“坛庙”)

  第十七节 民国 张恨水“客居记得在三湖,日照窗棂万棵珠”

  三湖位于百丈峰东麓,为新干北面的大集镇,地处赣江之滨,紧邻袁河,历来为航运要站,清代江西三大厘金卡之一,民国时此地十分繁华,号称“小南京”。人们鲜知张恨水曾与三湖结下了不解之缘。

  张恨水(1895-1967年),祖籍安徽潜山,生于江西上饶,现代通俗文学大师,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作家。他以章回体的旧形式酿造幽雅情调,反映了自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半个世纪的中国社会的历史画面。张恨水十二岁时随父至三湖,入私塾读书,时常到戏台和码头玩耍,在橘树边的堤上散步。他曾回忆“三湖镇一带,风景幽绝,是令人留念的一个所在。这里住家非常之好,有大河激浪,橘树常绿”。山水之灵气,引发了他学诗的浓厚兴趣,而赣中文化的濡染,也厚实了他的传统文学的根底,创作才情勃发。他还留下了“客居记得在三湖,日照窗棂万颗珠”的咏赞。

  1934年,张恨水亦以他在三湖的生活为素材创作了以橘乡三湖镇为背景的长篇爱国小说《北雁南飞》。除了对少年主人公李小秋和姚春华缠绵凄婉的爱情悲剧描写得催人泪下,还对晚清江南小镇的风土人情和旖旎景色进行了浓笔渲染。

  第十八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 毛泽东《兴国调查》

  毛泽东1930年10月率领红军来到百丈峰北麓的罗坊,在陈家闹的一所房子中找来八个兴国农民,对兴国县永丰区的农村进行经济调查。这一调查是为了了解农村经济和阶级状况,制定符合实际的政策,实行土地革命。

  《兴国调查》共有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农村家庭的状况,第二、三、四部分为农村的土地占有关系、阶级关系和土地革命,第五、六、七部分为土地“兴国调查”旧址革命后的税收、政权和农村军事组织的情况。

  关于农村家庭,毛泽东专门了解了八个家庭的经济情况。他认为“没有这种调查,就没有农村的基础概念”(《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第183页)。关于农村的经济状况,毛泽东主要调查了土地占有关系、地租剥削和高利贷。地主和富农以6%的人口占有土地80%,其中富农占有土地30%。若不平分富农的土地,多数人土地不足的问题便难以解决。中农人口占农村人口的20%,占有土地15%,平分土地并不损及中农利益。贫农以60%的人口则仅占有土地5%。在高利贷剥削问题上,借钱的只有贫农,而出借的80%是富农,富农往往又是从地主那里以低利借来,再以高利转借给农民。所以,土地革命中贫农与富农的斗争,无疑是激烈的。

  毛泽东指出,许多地主和富农坚决反对土地革命。中农在土地革命中得到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贫农分得了土地,分了山,废了债,取得了政权。贫农是农村政权的主干,是农村中的指导阶级。雇农是农村最苦的一个阶级,劳动时间长,没有家室,生活困难。毛泽东在1941年回忆说:“贫农与雇农的问题,是在兴国调查之后才弄清楚的,那时才使我知道贫农团结在分配土地过程中的重要性。”

  《兴国调查》为中国土地革命初期的政策提供了依据……

  以下为毛主席在《兴国调查》的序

  ……

  一九三〇年九月,红军第一方面军从打长沙回到江西,十月初打开吉安,进到袁水流域,兴国送来了许多农民来当红军,我趁此机会作了一个兴国第十区即永丰区的调查。找了傅济庭、李昌英、温奉章、陈侦山、钟得五、黄大春、陈北平、雷汉香八个人开调查会。调查的时间是一九三〇年十月底,开会的地点是新余县之罗坊,开了一个星期的调查会。永丰区位于兴国、赣县、万安三县的交界,分为四个乡,旧凌源区为第一乡,洞江区为第二乡,三坑区为第三乡,江团区为第四乡,以第二乡之永丰圩为本区政治经济中心。人口分布:第一乡三千,第二乡八百,第三乡三千,第四乡二千,总共八千八百。这一区介在兴、赣、万之交,明白了这一区,赣、万二县也就相差不远,整个赣南土地斗争的情况也都相差不远。实际政策的决定,一定要根据具体情况,坐在房子里想象的东西,和看到的粗枝大叶的书面报告上写着的东西,决不是具体情况。倘若根据“想当然”或不合实际的报告来决定政策,那是危险的。过去红色区域弄出了许多错误,都是党的指导与实际情况不符合的缘故。所以详细的科学的实际调查,乃非常之必需。这次调查,一般说来仍不是很深入的,但较之我历次调查要深入些。第一,做了八个家庭的调查,这是我从来没做过的,其实没有这种调查,就没有农村的基本概念。第二,调查了各阶级在土地斗争中的表现,这是我在寻乌调查中做了而没有做得完全的。这个调查的缺点,是没有调查儿童和妇女状况,没有调查交易状况和物价比较,没有调查土地分配后农业生产的状况,也没有调查文化状况。这些本来是要调查的,因为敌人对罗坊进攻了,红军决定诱敌深入的方针,我们的调查只得结束。下面的材料是这样得来的:由我提出调查的纲目,逐一发问并加讨论,一切结论,都是由我提出得到他们八个同志的同意,然后写下来的,有些并未做出结论,仅叙述了他们的答话。我们的调查会是活泼有趣的,每天开两次甚至三次,有时开至深夜,他们也并不觉得疲倦。应该深深感谢这些同志。他们有几个是共产党员,但多数不是党员。

  一九三一年一月二十六日,于宁都小布圩,整理后记。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