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1年盛夏迈入人防大门,《中国人民防空》就与我相伴相随,走过了十五年的工作路程。从最初的《人防工程》到后来的《人民防空》到现在的《中国人民防空》,从最初的双月刊内部发行到现在的月刊国内发行,《中国人民防空》伴随我走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成为我的良师益友。
初到人防的时候,由于资料较少,《中国人民防空》成为我从业的启蒙老师。沐浴着她的雨露,充实着自己的大脑,我对人防工作逐渐了解,业务逐步熟悉,对《中国人民防空》的感情也一步步加深。但深感这是国家级刊物,自己底子较薄,所以不敢轻易投稿。此时,我省的《江西人防报》创刊了,这给我提供了一个提高自己写作水平的好机会,我一边认真学习《中国人民防空》上的各类文章,汲取其中的营养,一边结合工作实践勤于练笔,在《江西人防报》发表文章近三十篇,这得益于《中国人民防空》对自己的启示,对自己的教诲,她成为我在写作上的引路人、航标灯。
2003年,南京战区召开人防指挥工程建设座谈会,需要战区各省撰写一篇关于人防指挥工程建设的发言稿,单位领导安排由我起草。由于我省人防指挥工程建设起步较晚,没有多少现成的资料可以参考,时间紧,任务重。这时,我想起了自己的老朋友《中国人民防空》,我把其中有关人防指挥工程建设的文章都翻出来仔细阅读了一遍,吸取了不少有益的内容,结合江西的实际拟草了发言稿,经领导修改后在会上获得了良好反响,这真得感谢《中国人民防空》这个好朋友!
2004年我省开展了一次防空地下室建设专项调查,通过调查研究,我对防空地下室建设管理进行了一次比较全面、系统、深刻的思考,撰写了一篇《当前防空地下室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投向《中国人民防空》,在2005年第2期发表了,我非常高兴,因为这是我在自己喜爱的《中国人民防空》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读着那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文章,我的心与《中国人民防空》贴得更近了,也更紧了。
历史的车轮前进至2006年,《中国人民防空》走过了20年的历程,栉风沐雨,春华秋实,《中国人民防空》从一个哇哇落地的婴儿成长为风华正茂的青年,无论是稿件质量、版式装帧还是出版发行、举办活动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作为她的忠实和热心读者,我感到由衷的高兴和喜悦,同时也真心地祝愿她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我将与我的老朋友《中国人民防空》继续相伴前行,相随前行……
\[注\]2006年7月,《中国人民防空》杂志为纪念创刊20周年,邀请一批热心读者和作者撰稿,我有幸成为其中之一。在回忆与《中国人民防空》共同走过的十五年难忘时光中,我攫取了几个片断,写下了这篇短文,刊登于《中国人民防空》200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