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一节 大帝

  一、本帝的根基

  大帝-姓孙名权。公元182~252年享年71岁在位三十一年(公元222~252)。(其中称王七年称帝二十三年)国号:吴;国都先武昌后建业。年号改元者六次黄龙三年(吴王时黄武七年)嘉禾五年,赤鸟十三年,太元二年,神凤一年。

  太皇太后:无。

  太上皇:无。

  皇太后:无。

  皇后:潘氏。

  皇妃:谢氏,徐氏,步氏,王氏,王氏,袁氏,神氏,仲氏,共8人。

  皇太子:孙登,后卒再立和,再立亮。

  皇子:共七子除原太子外尚有六子,即孙虑早夭;封南阳王,大王夫人生,孙霸,封鲁王,大王夫人生;孙奋,封齐王,仲氏生;孙休,封琅琊;王小王夫人生;未封。

  皇女:二人鲁班,小名大虎公主,又叫全公主,步氏生;鲁盲,小名小虎公主,又叫朱公主,步氏生。

  谥号:大帝。

  庙号:太祖。

  墓寝:蒋陵。

  二、任前简历

  孙权字仲谋。坚三子。吴郡,今浙江富阳人。他从小喜欢读书。他不仅阅读了《诗经》《尚书》等儒家经典,而且浏览了许多历史和军事方面的书籍。十岁那年,其父孙坚因窝军旅,开始了他的军营生活。十五岁那年其兄孙策委任他为阳羡(今江苏宜兴一带)县长。不久又代行奉义校尉的职权。担任了仅次于将军的专职。公元200年汉建安五年,也就是18岁那年,孙策死。在临死前将官印授予孙权,对孙权说:“若论率江东之众冲锋陷阵,与天下英雄争高下,你不如我。若论举贤任能,使众人齐心协力,保有江东我不如你,你可喜自为之!”就这样孙权继承了孙策的职位。成了江东的最高统治者。同年曹操表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魏黄初三年(222)由魏文帝曹丕封权为吴王,同年改元黄武。

  尔后一直在三分鼎立基点上或联刘抗曹或联曹抗刘,最终还是以刘结盟拒曹为旨,牢固地把守着东吴国土,直至黄武八年称帝。

  三、嗣位背景

  主要有两个因素:第一,继承父兄基业。主要是兄策予得江东地盘。由曹操表为吴王,而策死权袭。他依靠大批贤臣能将,也凭着江东三江地区的地理优势,牢固地建立了根据地。无论曹魏,还是蜀汉,都不能打败,何况怎能拒走东吴之政权。为此经受了严峻的战争和乱世考验,得以保存下来的地盘,是当然的江山之基。

  第二,江东地盘在称帝之前,当然是分权把守。尽管是佯作向魏称臣。然而曹魏和蜀汉的势力日趋哀弱的时代,恰好是孙权大力加以筑固和张扬的时代。正当蜀汉与他联好,并且已经考核信得过了的时候,尤其是曹魏幼主嗣位,朝廷动荡的空隙时间,孙权吝然决然地,接受身边各大臣的推崇和拥戴,成为昂立江东的一代新主。号国号为吴。

  四、任期要闻与轶事

  1、朝廷上下

  与蜀建交

  曹魏太和三年(229)蜀汉建兴六年,东吴王黄武八年孙权称帝。即遣使至蜀,要求与蜀国建立友好关系,并表示蜀吴联合起来后消灭魏国,将中原地平分。当时这件事在蜀汉朝廷中引起了一番较激烈的争论。大臣们多主绝交,他们认为孙权称帝是无视蜀汉的正统地位。可是诸葛亮却不是这样想的。他主张从大局出发认为和好东吴与东吴联盟对蜀汉北伐曹魏有利,待消灭了曹魏东吴则好解决了。后主当然同意诸葛亮的看法,决定派卫尉陈震为使去东吴,正式承认孙权称帝并表示祝贺。

  陈震到了东吴,孙权以礼相待与蜀汉订立盟约。平魏以后中分天下将豫青、徐、幽四州划归东吴,把兖、冀、并、凉四州划归蜀汉,剩下的司州以函谷关为界。陈震如约西归。

  当时三国鼎峙魏地最大,有州十三,即豫、青、徐、幽、兖、冀、并、凉、司、荆,扬,秦,凉。但有荆、杨、秦、凉四州又得片土未据全境。吴只有荆、扬、广、交、郢,五州。荆扬两州且与魏分据。蜀土最小,仅得遂州唯分益为梁又得凉交二州边隅算作四州。

  吴孙权很久以前就想称帝,只是怕了曹魏东下,所以迟迟窥视机会,及今见魏兵东西致败。乃新主初政,便放胆称尊。加上吴臣趁势献谀,说有黄龙出现武昌。因此改黄武八年为黄龙元年,追遵父孙坚为武烈皇帝,兄策为长沙桓王,立子登为太子。早在黄武元年就进孙邵为丞相。四年卒。进太常顾雍为丞相一直至今仍然就职,且进陆逊为上大将军,诸葛格为太子左辅。张休为太子右弼。休为张昭少子,昭已年老,入朝贺权,褒赞功德。孙权笑着对昭说:“假使如张公计,早为魏仆,恐今天生活都要向人乞讨了。”其实是怨记赤壁之战。张昭主和归顺曹魏事吧。说得张昭伏地惭汗不止,谢罪而出。不久上书乞休,由权封为娄侯,食邑万户,归家不再启用,享寿81岁。

  自从蜀汉订立了和好结盟条约后。东吴不必再防备蜀汉来争夺荆州了。孙权把都城从武昌又迁到建业(即今南京)留上大将军陆逊辅太子登驻守武昌。这消息传入蜀都,诸葛亮因孙权撤武昌还江东,更可免忧,所以又想北向讨魏。

  骄矜日甚多嫌忌

  孙权称帝之前,身处内乱外患之中,锐意进取开土拓疆,深知人才难得之可贵。因此举贤任能,用人不疑。他除了重用其兄时的文武要员之外,自己还招延俊秀,聘求名士。对待大臣们都是宽宏大量,相之以尊以信。足以发挥其贤能,才取得鼎足江东的胜利。

  可是到了称帝以后,随着三分天下格局的稳定,他却逐渐失去了锐意进取之心。对在位大臣是否可靠?日益纠缠在他的脑海中,逐步形成了残忍多忌的性格,暴露出骄矜日甚!礼贤下士的风度已消磨殆尽,忌才害才的行为却多了起来,从明智走向昏庸,甚至暴虐!

  虞翻是东吴的大学者,会稽余桃人(今浙江)初为会稽太守王朗的功曹,孙策征会稽,王朗贬。虞翻归孙策,复命为功曹,工作很负责任,自此他追随孙策左右驰骋疆场。孙权继位以后,任为骑都尉,但虞翻不会察颜观色,数次犯颜谏争,弄得孙权不高兴,因此多年不得任用。至建安24年(219)吕蒙袭荆州,因虞翻兼通医故又启用他随行,才摆脱禁锢。孙权封吴王后,大宴群臣,虞翻自己喝醉了酒伏在地上。孙权大怒举剑想击去,坐者莫不惊惶,时有大司农刘基抱住孙权进谏道:“勿杀善士。”孙权竟振振有词说道:“昔曹孟德杀孔文举,我难道不可杀此虞翻吗?”刘基只好苦苦劝阻,他才宽恕了虞翻,但把他徙至交州,余年七十乃卒。

  张昭,东吴的开国元勋,文臣之首。早在孙策创业之初就任命为长史,抚军中朗将,文武之事以委昭。孙策死前把孙权托付给了张昭,并慨然叮嘱道:“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可自取之。”孙策死后,张昭忠心耿耿辅佐孙权数十年之久。在东吴朝廷内外,享有很高的威望。然而由于张昭的性格,刚直宁折不弯,敢于犯颜直谏,从不愉容取合,当孙权做错之时,常常使他下不了台。

  孙权喜欢射猎,并常冒险射虎,张昭谏曰:“作为君主应该驾驭英雄,驱使群贤,而不应驰逐于原野校武于猛兽口。孙权嗜饮酒,一次在武昌钓台大宴群臣,孙权使人去以水酒群臣并说,今日酣饮,每人都必须喝醉,要坠在台中不能走为止。张昭听后愤而离席,孙权使人召张昭。昭正言谏孙权:芳纣为糟丘酒池,长夜之饮,你和他没有两样!赤壁之战时张昭主和,因为在他认为对于孙权集团来说,举兵抗曹并无必胜的把握,奉江南归降则可受到优待。在此之前刘封不战而降,拜青州刺史封列候。张鲁战败而降拜镇南将军封阆中候都是证明。所以张昭之议,实在是在维护孙权集团的切身利益出发而发言,当然这也会使孙权失去当王称帝的可能,但当时来说,走主战的路更不稳呀。你不同意,你也得理解人家是出于好心而不是恶意,便应该作出解释,而不能把主和的人不分青红皂白一下子推到仇视方向去呀。孙权对张昭的主和视为恶意,于是一直耿耿于怀。孙权称帝后,大会群臣盛赞周瑜、鲁肃主抗曹有功。张昭同样不失时机地举杯致贺。但孙权还是当着众面说:如张公计,今已乞食矣!孙权早就对张昭不满,但张昭真诚不减,刚正如初。”

  孙权与张昭冲突最严重的一次是在嘉禾元年即公元232年的十月。辽东太守公孙渊叛魏臣吴,孙权大喜遣使大加封赏,张昭等认为其降有诈,从而谏阻孙权,孙权不能忍受,按刀大怒。张昭流泪满面,重念太后,孙策遗诏顾命之言,据理力争,孙权当时虽掷刀至地,但乃拒谏不纳。张昭称疾不朝,孙权恨之,用土塞住门。张昭更气愤,便从里面也以土封门表示决不再出。不久,公孙渊杀吴使,事实证明张昭判断是正确的。孙权后悔不笃,孙权便放火烧门逼其出,张昭仍不出,孙权急忙救火。久候门外,张昭终被儿子挟出,权载以还宫。对于这样一位不惜以死进谏的托孤之臣,孙权创业之时尚能从谏如流即帝位后,就对张昭冷眼相看了。虽不敢轻易杀之,但却采取了冷处理的办法,使其不得重用。开初孙权当置丞相,众议归昭,权以“今方多事,职统者责重”为由。即选了孙邵,后孙邵卒,百官举昭,权又说:“丞相事烦,此公性刚,非所益也”。乃用顾雍,总不让张昭任丞相,也就罢了。可连“太傅”“太保”之类等衔也没有授予,只给他一个辅吴将军的官号如此刻薄少情也。

  张温、孙吴的后起之秀,少修节操,才华好众,刘基、张昭、顾雍等大臣都十分推重。孙权开始拜议郎,选曹尚书,徙太子太傅,甚见信重,可是由于张温出使蜀汉后对诸葛亮的为政有所称美。孙权竟因此而暗生疑忌。后借故诬指张温:“专挟异心”将其罢出还乡,使这位英杰之士抑郁寡欢罹病而死,连张温的两个弟弟俱有才名,都因张温皆被废。此分明孙权不及孙策也!

  内政丛脞

  吴主孙权年已昏老,为了许多内宠遂至嫡庶争权,内政尚且丛脞。自从吴主孙权称帝以来差不多有廿余年了。权元妃谢氏无出,纳妾生子,长名登,次名虑。登已立为太子,虑尚未冠而亡。权有姑母的孙女即徐琨之女,原先嫁给陆尚。尚卒后孙权见她貌美无双,而复纳为己妃。谢氏总恨成病不久即殁。权且使徐氏抚养子登。登得为太子,群臣请徐氏为后,偏后宫又有步氏,袁氏及王氏姊妹花。步氏亦有姿色与徐氏可称伯仲,徐氏生妒,步氏量宏,故权还是右袒徐氏终至后位不定,步氏无子,只生二女。不久徐氏病殁。步氏因未曾生男,亦不得为后,袁氏即袁术女,品性最良也无子嗣。步氏又不幸疾终,权欲立袁氏为后,袁氏以无子固辞。两王夫人一生和、霸二子,一生子休。后来权复得一犯女潘氏,娇小玲珑,权把她充为妾膝,几度春风生子名亮。赤鸟四年(240)太子登卒。和依次立为太子。群臣说母以子贵,应立和母王氏为后。权想依议那知全公主即鲁班与和母有嫌,所以经常在父亲面前讲和母王夫人的坏话。孙权竟信女言,常责备,和母无从辩白,有冤难伸,忧郁致死。和也因此失去孙权的宠爱。和弟霸又为孙权所爱,与和同住在东宫,待礼如一。群臣对此有意见。认为太子与其兄弟在礼秩上要有区别,所以孙权乃命二子分开来居住。二个儿子自此,又产生疑嫌,霸阴谋要夺取太子位,交结朝臣杨竺、全奇、吴安、孙奇等人。把一些莫须有的罪名强加到乃兄孙和身上孙权又为所惑,恨和过分。这时上大将军陆逊已代顾雍为丞相仍守武昌,闻得太子兄弟不相和谐。因此上书迫切地加以谏言,他说:“太子正统,鲁王属藩臣,应该在各方面都有区别轻重地对待,上下才得安宁。”孙权置之不理。陆逊亦接连几次上书进朝,仍无影响。太子太傅吾粲请遣鲁王出镇夏口,并把杨竺等也遣至边界军队里去,不准留京。书的语言讲的激切铁直,反而触起了孙权的愤怒。看到这种情况,孙霸和杨竺便钻进这个空子来诬陷吾粲。粲愤恨他们,但无法可申诉,只好致书陆逊自鸣不平,偏又被霸、竺发觉诬他交通奸臣,蓄谋不轨,竟至下狱毙命。孙权还遣使去责备陆逊。逊年已垂老,禁不住连番愤闷也即病终。逊子陆抗为建武校尉代领哀,声泪俱下,孙权才稍稍有点感悟,才知霸竺所言不慎不实,于是对待孙霸的宠爱从此也就衰下来了。

  后宫里面的潘夫人尚在年华独承恩宠,眼见得孙和,孙霸二子,俱已失爱乐得乘机献媚,为子谋储,且与全公主往来日密,并纳公主侄孙女全氏为女妇,于是彼此益亲,日在吴主孙权面前,说些孙和、孙霸的坏话,劝立幼孙亮,权内惑宠妃外信爱女,便真有废和立亮的意图。密语侍中孙峻道:“子弟不睦,恐将来会象袁绍的几个儿子那样就糟糕了。”孙峻为孙权叔父,孙静曾孙,有姊为全尚妻,尚女儿嫁与孙亮亲上加亲,当然袒护孙亮母子。赞成孙权废和立亮,惟权虽有这等思想,尚因储废事大,难免怕众臣议论太大了不好,固延了好几年。赤鸟七年进上大将军陆逊为丞相,八年殁;以骠骑将军步骘为丞相,九年二月骘卒,十年以骠骑将朱据为丞相。

  赤鸟十二年(248)间,大司马全琮病殁,全公主又致守孀,年近四十还是好淫。因孙峻壮年伟岸,即多方勾引,与他私通,两下里暗地绸缪,密商长策,决意想将太子和摔去,改立孙亮方好久图富贵,安享欢娱。峻入侍吴主的时候,便肆意诬蔑太子,惹动吴主宿嫌,竟将太子和幽固别室。骠骑将军朱据,尚书仆射屈晃固谏不听,还有无难营军督陈正,五营军督陈象上书切谏,反至诛族。据与晃且被牵连,各杖百下,贬据为郡丞,斥晃归里。太子和被废为庶人,徙至故鄣。鲁王霸同时赐死。霸党杨竺全寄吴安、孙奇等一体受诛。遂立少子亮为太子,亮母潘氏,居然进位皇后。统掌吴官。吴王改年太元便是为了册立潘后特有此举。

  惟潘后得如所望,免不得恃宠生骄,比那前时的柔媚情形迥不相同,吴主看透三分。便开始清醒地认识到原太子和是无辜的,然而心里显得失去了对太子和的怜惜。是年八月间忽然大风暴雨,江海汹涌,平地都水深八尺,吴主先陵所种松柏尽被拨起,直飞到建业城南门外,倒插路旁。孙权见此情景吓得心惊肉跳,不久生病月余不能视事,到了仲冬才觉稍痊乃亲出南郊祭天地。回营之后复又有患肿,这时很想召孙和进殿侍侯,全公主及侍中孙峻,中书令孙弘力言不可,方才未行。好容易挨过了残年,孙权病不能起,命废太子亮为南阳王居长沙。过了月余,权稍有起色,有司奏称凤凰来仪,乃复改年神凤。

  不料皇后潘氏暴亡,孙权往视见潘项下有痕,舌不能藏,料有他故。因令左右秘密调查,得察出破绽:乃是潘后待下甚暴,弄得这些侍女们有意见。潘后见孙权年纪大了,有病在身,在世的日子不多了,便要宫人出问中书令孙弘,考察汉代吕后称制故事。宫人认为,孙权死后潘后得志临朝必好残杀,不如先下手为强,俟她熟睡竟将她项中扼死。孙权知她咎由自取,但看到惨死状不忍,乃将谋凶的官人杀死几人,自此孙权的心绪越是不安宁,病益沉重,又拖延了两月气绝身亡。

  2、讨伐内外

  周鲂佯绛曹休上当

  吴王黄武七年,魏太和贰年,蜀建兴五年(228)。东吴鄱阳太守周鲂假装得罪了吴王孙权,一定要弃吴投魏,跟魏大司马兼扬州牧曹休私通消息,约他发兵去接收鄱阳郡。曹休信以为真,便率领骑兵步兵共十万人往皖城(安徽潜山县)去接应周鲂,帮他反抗吴王。魏明帝接到曹休的奏章,就叫豫州刺史贾逵向东关就是需须口进兵,两路并进,不但要接收一个郡,还可以顺手再夺些地盘。

  曹休的部队从寿春出发,沿路一点阻挡都没有,一直经过夹石,到了石亭(在潜山县东北)就钻进了人家早已布置好的罗网里。鄱阳太守周鲂是按照吴王孙权的主意,使的是个假投降的计策。吴王孙权亲自到了皖城拜陆逊为大督,朱桓全琼为左右都督,各带三万人马,三面埋伏。曹休的人马,进来就给围住了。魏大司马曹休做梦也没有想到,东吴鄱阳太守周鲂是请他进来挨打的。他还是以为自己人马多,不怕挨打,哪儿知道一阵下来,就像一个人当头砸了一闷棍,两腿一软,晃了晃就倒下了似的。等到他醒过来时,吓得满头大汗,只好没头没脑地跑,哪儿还敢还手。

  曹休逃到了夹石,已经死了一万多人,牛马骡驴拉的辎重车连同粮草军用器械全扔了,可还没逃出东吴的包围圈,夹石西北的去路也都给挡住了,东南有追兵西北没退路,眼看得全军就要覆没。正在万分危急的时候,好在贾逵领着一支救兵来了。他杀散截击曹休的一股人马,并挡住追赶上来的东吴大军,把曹休这一路的残兵,败将救了出来。

  曹休这会儿压根儿来不及派人去求救。原来曹休从寿春出发以后,魏明帝就叫贾逵带着前将军满宠,东莞太守胡望等,领着几万人的军队往东去跟曹休的军队会合,由皖城去夰取东关,贾逵发兵以后就听到说曹休已经往皖城去了,他料到东吴的军队一定集中在皖城。大司马曹休孤军深入必败,就吩咐各队兵马水陆并进。走了二百多里地,逮住了一个东吴兵,盘问他,才知道曹休中了计。将士们得到这个消息后都慌了神,有的还说曹休已经中了计,我们就不能再送上门去了。贾逵针对这种情况,便向大家说,东吴知道的是大司马后面没有接应的军队,所以我们才可以大胆地追上来。我们只要火速行军,赶到夹石,突然打过去,东吴必然退兵!众人听了才同意加速行军,到了夹石附近,在山口要地竖起了不少旗子,着一部分士兵来回打鼓作为疑兵,其余大队人马迎头打击吴兵。吴兵碰上这样一支生力军,料定后面又有大军。左右山头,都是旗子,打鼓的声音又震动山谷,不知埋伏了多少兵,他们便不敢穷追了,只好回头,曹休和一部残兵才得救了。

  曹休上了这个大当,可是贾逵救了他的生命,这件事更叫他受不了呢。原来曹休曾仗着他是曹家的宗室,所以一向瞧不起贾逵。早在魏文帝时代就老说贾逵的坏话,不让魏文帝提拔他,这一次是冤家救了他的命,他心里这份害臊和懊恼象炭火烧一样难受。他回到扬州,上书请罪。魏明帝因为他是宗室,没有把他办罪。曹休从此又是羞,又是恨,一肚子的郁闷没处发泄,突然脊梁上长个毒疮,没几天工夫,他就给毒疮折磨死了,魏明帝让满宠接替了曹休统领扬州。

  东吴用此计获得了战斗的胜利,也占领了扬州除九江庐江两郡外的其他江津要害地区的大多数地盘。

  想扩地盘

  嘉禾三年(234)(魏青龙二年,蜀建兴十一年)吴主孙权一直以来打算往北扩张地盘。到了现在他认为自己已经跟蜀汉联和,魏主又无心防备便是个好机会了。于是他就下了决心分三路进兵去打曹魏。他派陆逊、诸葛瑾带领一万人马,为一路进入江夏沔口,准备进攻襄阳;又派将军孙韶,张承带领一万人马为一路进入淮地向广陵,淮阴进军;自己亲率一路大军到了巢湖口向合肥,新城进军。大军虽领十万声势十分浩大,三路兵马同时并进。

  魏明帝曹睿认为东吴这一边的三路进攻,要比蜀兵从笠谷过来要更严重。因此,对付西边,他仅仅派了将军秦朗带领两万人马去帮助司马懿,嘱咐他们严守阵地有蜀兵来犯不可出战。自己坐着龙船率领大军御驾亲征去讨付东吴。他还在路上,豫州刺史,都督扬州军事的满宠向他献计,准备故意放弃新城引吴兵进入寿春,在那里消灭他们。魏明帝不同意,他说:“先帝(指丕)挑选了重要的地区驻扎军队;东,屯兵守合肥;南,屯兵守襄阳;西,屯兵守祁山。敌人到了这三个地方,都给打败,就因为地势好。孙权进攻新城一定不会成功。只要将士们坚决守住,待我大军一到,也许孙权已经跑了。”

  满宠就用原来的一点兵马坚守新城。吴主一看没法打进去就下命令,叫士兵们用木头大量地制造攻城器具,如云梯车等等派自己的侄儿,将军孙泰率领将士攻城。那满宠招募了一批勇士拿松明(松脂火把)浸上麻油,由将军张颖等率领,从上风放火向吴兵反攻,那天又正好赶上刮大风,松明加上麻油,一点就着。这班勇士拿松明作为飞镖,遥远地向云梯扔过去。扔到哪儿烧到哪儿。大量的用来攻城的木头架子全被烧毁。还烧死了不少士兵,吴主的侄儿孙泰又被城上的乱箭射死。大将一死士兵纷纷逃回。

  吴主打了一个败仗正在进退两难不知下一步该怎么办的时候,倒霉的事又连着发生。秋老虎又来了,叫人热的喘不过气来,军营里发生了瘟疫,官吏士兵害了病已经死了不少人。还有就是魏帝率领大军来了。吴主原来估计魏帝不能出来。这会儿听得他亲自率领大军到合肥来了。怎么办呢,好汉不吃眼前亏,他就只好下令退兵。他这一路兵退了,右边的孙韶他们配合不上,也只好退回来了。左边的一路陆逊、诸葛瑾他们离孙权的队伍较远。陆逊一听得魏帝亲率大军到合肥来了,就打发心腹韩扁给吴主送去奏章,说他准备改变原来的作战计划,不去向襄阳进攻,而要赶到东边去截断魏兵的归路,约吴主前后夹攻活捉曹睿。没想到韩扁到了沔中,吴兵已经退去,自己反倒被魏兵的巡逻队拿住。幸亏他的一个手下人眼快腿快,逃回去就迎向诸葛瑾报告了经过。

  诸葛瑾吓了一跳,马上给陆逊回信,说:“皇上已经回去了。敌人逮住了韩扁知道了我们的计划,我们必然吃亏。再说天旱水干,还是快点退兵吧!”陆逊看了信,对来人说:“请回报大将军急事缓处,我自有办法。”说着他象平日一样,继续跟将军一起干他的事儿。诸葛瑾听了使者的回报放了心。他说:“伯言(陆逊字)足智多谋一定有办法。”所以他又决定亲自去问陆逊,与他商量。陆逊把自己的作战部署,方法告诉了诸葛瑾,两个人很秘密地再商量定了马上行动起来。诸葛瑾率领战船,陆逊率领步兵,骑兵,不但不往退,反到水陆并进。浩浩荡荡地向襄阳进军。魏人一向害怕陆逊。一探听得陆逊亲自业进,攻襄阳,马上把那些已经出来的军队调回去,准备坚守襄阳,吴兵就这样没在路上跟魏兵交战。陆逊的人马到了白围,假装去打猎,暗地里派将军周峻、张梁等袭击江夏郡的新市,安陆,石阳几个小城。石阳那天赶集很热闹,周峻突然打过去,老百姓惊惶失措,守城兵下令关门,可是城门口挤满了人,城门没法关。魏兵一看,前面吴兵已在城外杀了一千来人,还带了一些俘虏就这么得胜而归。合军都退。实在东吴这次北伐的大事,没有扩大多少地盘,就这样虎头蛇尾地吹了。也算失败不大胜利不多。

  五、国体构建及主要对民政策

  东吴的中央集权,分封州郡县建制,官吏设制等还有法律的制订与实施与汉代基本相同。在对民政策上:东汉未年中原战争频繁,但江南相对安定。当时有大量北方人民迁往南方。吴主孙权把北方迁来的人民妥善安置于各地,他们带来了许多先进的生产技术,为南方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江南的经济得到迅速的恢复和与北方的同步前进,在当时都有较突出的标志,大大缩小了南方与北方的差距。

  六、重要文化科技成果

  造船业是吴国最发达的手工业项目。其造船技术居当时世界领先水平,公元230年吴黄龙二年,孙权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甲士万人乘座自己制造的轮船,航海去夷州即台湾。这是大陆人民第一次大规模到达台湾的明确记录。

  七、略评本帝

  孙权的最大长处是知人善任。能充分发挥各人所长来为其自己服务。他碰上了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这样有才干的人。能重用他们发挥他们。使他们一直坚持到底地忠诚于他的事业。

  还有一个长处是,他一贯坚持持重持慎地处理好人和事。深谋运算,智略过人,赢得时局的召唤,形势的欢迎。如在蜀强力攻吴的形势下,他主动向魏称臣。他认为申屈都要合时,才对自己有利。在魏强力对付自己时,她又选择了联蜀对付曹魏的计策。故他迟迟没有称帝,一旦机会到来,条件具备,他立即向全世界宣布东吴另立中央称帝受爵。

  他的主要缺点是晚年昏庸。也许是年令关系,硬听不进刺耳的话,偏向于自己宠爱的话语,不加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至使一些好心人受遣,甚至受诛,如车骑将军朱据,尚书仆射屈晃。还有废太子和,实属一个受害者,连太子太傅吾粲,上大将军已代丞相的陆逊的谏言都没有听呢。

  总之当年曹操一代奸雄的若大人物都赞赏道:生子如当孙仲谋(权字仲谋)。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