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游在匡山蠡水间,无论是寺庙亭阁,还是门楼古迹,你都能看到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体飘逸潇洒的楹联。在欣赏匡山蠡水的万千秀色时,去享受楹联带来的意境和韵味,给你一片思想飞翔的天空,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是一件非常美的事情,因为每一副楹联都能让你养眼怡情,情思无限。
在星子县古南康府的城楼大门两旁,就有这样一副楹联:
曾是名贤过化,前茂叔、后考亭,我亦百姓长官,且试问摧科抚字;
纵使绝险称雄,背匡庐、面彭蠡,谁作一方保障,敢徒凭形势山川。
这是清代进士刘方薄,在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任南康知府时所作。楹联的意思是说,这里是古代名贤大师曾经居住和教化过的地方,前有理学先师周敦颐,后有圣人朱熹。现在,我也成为了这里百姓的长官,并且马上要管理地方上的财粮和民政,虽然这里的地形非常险要,背靠庐山,面对着鄱湖,但是,谁来保护这里的一方百姓呢?难道说仅仅依靠那险要的地势和湖山?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刘方薄对先贤哲人还是非常敬重和崇拜的,他很担心,他能不能像先贤哲人一样,治理好这神奇美丽的地方,他用这副楹联来鞭策自己,今天读来,仍感到十分亲切。
在鄱湖岸边的都昌县老爷庙,也有一副楹联,表达着善男信女对老爷庙水域,由于水难事故频发,寄托着神灵能保佑一方平安的心迹:
数百年庙貌重修偏颂吾王功德,
九万里威灵丕显顿平蠡水风波。
这副楹联,伴随着老爷庙的香火,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了,但是,非常遗憾的是,老爷庙水域,仍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还是鄱湖水域的一个充满着神秘、凶险和杀气的地方,被人们称为“魔鬼三角洲”,东方的“百慕大”。
湖口县的石钟山,是长江进入鄱阳湖的咽喉要地,她地处长江南岸,因为山石发音,是一处充满着神秘色彩的鄱阳湖名胜,特别是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使湖口石钟山名声远播,历代诗人墨客如李白、颜真卿、白居易、黄庭坚、陆游、文天祥等,都在此留下了诗词歌赋。
这样一处绝胜佳境,自然少不了楹联来为她增色,仍然悬挂在石钟山上的楹联,就有数十副之多,选择三副,以享读者:
对月抒怀,问钟山何因,万古悬疑为此记;
临风把酒,看大江东去,千秋绝唱属斯翁。
这副楹联,作者豪情满怀,仰天高歌,令人称赞。
曾国藩率湘军水师在鄱阳湖大战太平军,虽屡战屡败,但曾国藩钟情石钟山,还是忙里偷闲,来石钟山寻觅秀色,他也写下了一副楹联:
水寒山远烟霞迥,
天淡云闲古今同。
在石钟山,曾国藩似乎忘却了战争的硝烟,享受着片刻的宁静。
还有清末蔡锦清题写的楹联,意境开阔,在茫茫天宇中,石钟独秀,神韵天穹:
万里长江,流水滔滔归北海,
五峰绝壁,烟云渺渺接南天。
石钟山的楹联,有历史的古朴和沧桑,有长江的豪情奔放,还有鄱阳湖的秀色柔美,给人带来一种艺术上的享受。
鄱湖水域的鞋山,又称大姑山,形状如鞋,故而称之。鞋山四面环水,一峰耸立,陡峭峥嵘,秀丽奇特,是鄱阳湖中无傍接的最大岛屿,长年与鄱阳湖碧波相伴,有蓬莱仙岛之称。在这里,也有两副神思飞扬的楹联:
湖回海眼涛声壮,
柱砥江心浩气孤。
这副楹联,写出了鞋山不畏狂风恶浪,昂首鄱湖的伟岸英姿。
还有一副楹联,则表现了鞋山的秀色之美:
谁识青芙蓉,独插彭湖里;
平分五老云,远挹九江水。
星子城南落星湾水域的落星石,有“星之骄子,万载风流”之誉,也是鄱阳湖水域一颗耀眼的明珠,许多诗人墨客都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留下了许多赞美的诗歌。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黄庭坚,就为落星石上的落星寺留下过一副楹联:
落星开士深结屋,龙阁老翁来赋诗;
小雨藏山客坐久,长江接天帆到迟。
元代画家林元,还专门为这副楹联作《题落星寺岚漪轩》画一副,黄庭坚楹联中的意境跃然纸上。
这副楹联中“小雨藏山客坐久,长江接天帆到迟”,确实是神来之笔,为后人欣赏和称赞。一个“藏”字,写活了雨和山,谚语中就有“下雨天,留客天”。黄庭坚在落星寺中避雨闲坐,遥看鄱阳湖天际,浩瀚的湖面上有星星点点的白帆在移动,但与落星寺总保持了那么一段距离,这种恬淡的意境,真是雅趣无穷。
大凡名山大川,都少不了楹联的点缀,庐山就是一座挂满了一副副怡情养眼的楹联的山。
庐山的简寂观,因南朝道士陆修静而名声远播。简寂观,风景秀丽,瀑布飞泉,山峰上苍松翠绕,山谷里苦竹成荫,是庐山胜境之一。
清代戏曲家李渔在游简寂观之后,为简寂观留下了一副较长的楹联,就镌刻在简寂观的山门上,这一楹联,广为流传,为人青睐:
天下名山僧占多,也该留一二奇峰,栖吾道友;
世间好话佛说尽,谁识得五千妙谛,出我先师。
这副楹联,写出了李渔崇拜道教的心迹。佛教圣地,多重风水,而看风水,选择吉祥宝地,是道教中的精髓,这也就难怪李渔为道教打抱不平了,这一楹联,也是中华楹联中的珍品。
除此之外,李渔还为庐山大汉阳峰顶的庐山寺留下了一副楹联:
足下起祥云,到此者应带几分仙气;
眼前无俗障,坐定后宜生一点禅心。
李渔虽然是为佛家寺庙写下的楹联,但他还是念念不忘简寂观里的道德钟声。
在庐山大汉阳峰顶,清南康知府王以敏有一楹联,气势恢宏,令人叫绝:
峰从何处飞来,历历汉阳,正是断魂迷楚雨;
我欲乘风归去,茫茫禹迹,可能留命待桑田。
王以敏站在庐山之巅,在庐山的万紫千红中,仿佛自己也成了仙人,要飞向琼楼玉阁,在广袤的天宇间去寻找自己理想的乐园。
庐山的大林寺,由于白居易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佳句,名扬四海,大林寺也就成了名人雅士的精神乐园。很可惜,大林寺在历史的长河中,早就不见了踪影。民国十八年(1929年),湖北汉阳人李凤高带着游人去看大林寺遗址,只见一位石匠在遗址上凿石,叮叮当当的声音引起了李凤高的注意,他走过去一看,只见这块石板上刻有“花径”两个大字,每个字都有尺把长。李凤高喜出望外,“这真是白居易咏桃花的地方啊!”于是,李凤高向地基的主人严孟繁购买了这块地皮,计划在这里建一个亭子,栽上一片桃树。到1931年的夏季正式动工,当年秋天亭子就建成了,取名为“景白亭”,有纪念白居易的意思。李凤高还为新建的山门旁写下了一副楹联:
花开山寺,
咏留后人。
江西修水的陈三立知道这件事后,非常感动,虽是八十岁的老人了,他也来到大林寺遗址,为景白亭的落成祝贺,并写下了《花径景白亭记》,记载了这一雅事。如今,庐山大林寺遗址的花径,已成为游人必经之处,是庐山的一处胜境。
庐山白鹿洞书院,由于朱熹而名扬天下,成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首,也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书院培养了一大批封建社会的精英,历代前来拜谒书院的达官贵人、文人雅士不胜其数,其中不少为书院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楹联佳话。
在朱子祠前厢房,姚公骞有一副楹联,概括了书院的精粹:
十步之内有芳草,
广厦所育皆英才。
天下寺庙多楹联。不管是禅宗、莲宗或是南宗、北宗,只要有寺庙的地方,就有楹联,庐山是佛教名山,悬挂在寺庙中的楹联无以数计,现择几联奇文共欣赏:
在庐山东林寺,有一副这样的楹联:
恨我迟来,倚石难闻三笑矣;
怜君早至,饮泉能净六根乎。
东林寺中的“虎溪三笑”,讲的是陶渊明、陆修静、慧远的故事,说的是慧远送客人,不能越过虎溪桥,如有越过,东林寺中的老虎就会发出吼声。这副楹联,把历史的典故囊入联中,又不乏禅的韵味,令人回味无穷。
庐山南麓的归宗、秀峰、万杉、栖贤、海会有五大丛林,五大丛林滋润着五大寺庙,这里背匡庐、面鄱湖,风光秀丽,气象万千,晨钟暮鼓,是佛教的天堂,是人间的仙境,自然也留下了一副副脍炙人口的楹联诗话。
归宗寺的两副楹联是:
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六朝烟雾金轮寺,万古冰霜赤眼禅。
秀峰寺的楹联是:
山瀑两道泻,
叶木四时春。
日瞑不知去,
鱼鸟会留人。
南宋爱国诗人张孝祥为万杉寺写了一副楹联:
老干参天一万株,庐山佳处看浮图;
只因买断山中景,破费神龙百万株。
庐山的栖贤寺,也有一副楹联,非常贴切:
前赐紫衣,后留玉带,遗泽千秋传不朽;
面朝五老,背傍七贤,壮观万古并称雄。
庐山东南的海会寺,坐落在庐山五老峰下,昂首蓝天,俯视鄱湖,有庐山“真面目”的赞誉。
终日解其颐,笑世事纷纭,曾无了局。
终年坦乃腹,看胸怀洒落,都是上乘。
此联禅韵十足,一个大智若愚的弥勒佛展现眼前。
在云居山的真如禅寺,有一副楹联,颇有玄机,是佛教界中的一副名联,令人称道:
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只剩得大肚宽肠,不知众檀越信心时,用何物供养;
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请问这头陀得意处,有什么来由。
这首题弥勒佛的楹联,确实是神来之笔,一个活生生的弥勒佛扑面而来。
在九江能仁寺,也有一副长联,既描写了寺庙的气象万千,更显示出寺庙的博大精深:
石船天外飞来,恐期人深沉苦海,误入迷津,幸逢铁佛灯传,凭一念慈悲普济;
宝塔云间插去,看此地会没无遮,参乘最上,更对庐山烟袅,结千秋香火良缘。
在九江能仁寺,还有一楹联,也是值得玩味的:
古刹有真如,最庄严七层宝塔;
老僧无障碍,大供养一个庐山。
庐山脚下的九江琵琶亭、烟水亭和浔阳楼,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厚重的历史。
琵琶亭,是九江人民为纪念大诗人白居易,在“浔阳江头夜送客”的地方,兴建了琵琶亭。一千多年来,无数文人雅士,寻觅那不息的琵琶声,来到浔阳江头,看一江春水东流,留下了一副又一副的楹联佳话,其中一副是这样写道:
一弹流水一弹月,
半入江风半入云。
在琵琶声中,作者连用两个“弹”字,使人自然联想起那悲情多姿的琵琶女哀婉悲切的情景。在“流水”和“月夜”的浔阳江头,那琵琶声,声声入耳,把读者融入其中。作者通过流水、月夜的自然景色,用江风和长江天际的云彩,展示了琵琶女那哀婉凄凉的内心世界。此联妙就妙在意在琵琶亭,而又不写琵琶亭,而是通过流水、月亮、江风、云彩来展示琵琶亭的神韵,真属神来之笔,楹联天成了。
江州的浔阳楼,由于宋江的反诗,驰名中外,浔阳楼最早的楹联,见诸《水浒传》中:
世间无此酒;
天下有名楼。
在浔阳楼,有两副楹联是值得品味的,其中由张乃云撰的一副楹联,把水浒英雄大闹江州的英雄故事,作了肯定的答复,使人信其真而不信其无:
大闹江州,人言此事桩桩有,百代流芳,无非天下英雄,借题诗壮志;
细观水浒,我觉其文句句真,千秋炳焕,信是世间才子,因史撰奇文。
九江籍现代作家杜宣,在游浔阳楼后,也写了一副长联,发出了对水泊梁山英雄的感慨:
果有浔阳楼乎,将宋江醉酒,壁上题诗,写得有声有色;
如无水浒传者,则梁山聚义,替天行道,就会无影无踪。
看来,世上英雄若无文人墨客,就没有永恒的生命。
九江的烟水亭,据说是白居易任九江司马时,兴建的一处茶楼,寓意“别时茫茫江浸月”之意。这里,是历代文人雅士吟颂的地方,留下了众多的楹联佳话,光绪年间德化县令罗广煦的一副楹联,就值得一读:
才识庐山真面目,
且将湖水洗心头。
民国初年张希之的一副楹联,写出了烟水亭的万种风情和神韵:
一水抱城南,烟霭有无,归舟渔唱苍茫里;
双峰插天际,雨晴浓淡,倚栏人在图画中。
匡山蠡水多秀色,处处风景处处画,那一副副风情万种的楹联,就是画山秀水中一双双明亮的眼睛,让你怡情令你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