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声名远播,与诗仙李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假如庐山没有李白的千古绝唱,那肯定是要逊色许多。庐山因为有了李白,就多了那么一缕仙气,多了一些神韵。苍翠俊秀中多了一分鲜活,万种风情中多了一份浪漫。一千多年来,李白一直昂首在庐山之巅,令无数文人墨客竞折腰。
李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中华灿烂文化中的巨匠,他是一盏不熄的灯塔,也是一个难以超越的高度,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李白与庐山有着不解之缘,他生命的符号,深深烙下了庐山的印迹。他一生五次游览庐山,有开心的喜悦,有愤俗的悲凉,有离别的愁情。但是,不管是一种什么心态,都不能阻止他讴歌庐山的激情,每一次都能发生震撼苍穹的千古绝唱。
唐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身在四川江油的李白,带着家人的眷恋,出川入长江,过三峡,来到江州(又称浔阳、九江)看望做生意的兄长。九江背靠庐山,北依长江,紧邻鄱阳湖;秦始皇在这里留下了统一山河的足迹;三国的战火硝烟写下了激荡英雄豪杰的文字;这里的膏田沃土,孕育了中华民族的伟大诗魂陶渊明;归宗寺、东林寺的古刹钟声和简寂观的道德文章,展示着佛道文化的灿烂辉煌。正是这一神奇的土地,为李白的千古绝唱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就像春天播下的种子,一遇阳光雨露就要生根发芽。“五岳寻山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看望了日夜思念的长兄长嫂,李白开始了登山的行程。春夏之交的长江之滨,雨水充沛,生意盎然。他在江州的湓浦码头,登上了去庐山的客船,从湖口入鄱阳湖,很快就来到了庐山脚下的鄱阳湖落星湾。这里有陶渊明笔下的曾城,还有陶渊明“临清流而赋诗”的斜川遗址,也是历代文人墨客登庐山、看鄱阳湖日出的必经之地。他站立船头,眺望庐山,只见庐山雄浑伟岸、山峦俊秀。烟雨朦胧中,香炉峰旁,一条白龙界破青山色,诗人激动不已,随口吟出两句诗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他离船登岸,在当地农人的指引下,穿过秀峰丛林,跨过龙潭险涧,去探访瀑布源头。春天的庐山,气象万千,变幻莫测,一会儿青山墨岱,一会儿云展云舒,转过几道山梁,轰隆隆的雷鸣声由远而近,那是飞流而下的瀑布撞击岩石发出的雷鸣。再转过一道山梁,一股寒气迎面扑来,水雾弥漫。站在香炉峰的山腰上,近观对面的山峦黄岩,山涧的云雾与天际形成一体,一条白龙从云雾中喷薄而出,飘飘洒洒,前赴后继,带着粉身碎骨的勇气,向涧中的岩石奋力撞击,而香炉峰这面的太阳光又直照黄岩,阳光的折射使得雾气腾腾的烟雾形成七彩斑斓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处人间仙境,壮观不失灵秀,轻舞不失雄浑。李白为这人间美景陶醉了,他高声吟颂出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样的千古绝唱。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是李白第一次给庐山的见面礼,也是永恒的礼赞。
这首气势磅礴、美轮美奂的《望庐山瀑布》,令无数人为之折服,在赏析中留下了数以万计的文字,例如:李白是遥看瀑布时写下的,还是近看写下的,一千多年来未有定论。又如:诗中有“日照香炉生紫烟”句,许多人又把庐山瀑布解释为香炉峰瀑布,事实是否是这样呢?
1986年8月,陶渊明故里星子县举办纪念陶渊明诞辰1620年研讨会,我那时在星子县文化广播电视局工作,有幸参加了这一盛会。会间,会议租船一艘,在“洋洋平津”上,沿着陶渊明出仕归隐的鄱阳湖水路做实地考察,从斜川出发,看渊明笔下的曾城、东皋。当船返回斜川,途经落星湾时,眺望庐山,只见一条白练,界破青山,怎么也看不出“日照香炉生紫烟”那样写实的景色,“遥看瀑布挂前川”,确实非常贴切,当时就有学者提出:“李白的庐山瀑布诗,不是一气呵成,而是有遥看和近观两个阶段。”后来,我又在陶渊明故里的星子县担任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多次有机会陪同过往的党政军领导和文人雅士观赏庐山瀑布,而且在遥看之后,都要拾级而上,攀登到瀑布面前,感受瀑布飞流直下的激情,烟雾蒙蒙的人间仙境,也就深切地感受到了李白笔下的“日照香炉生紫烟”的鲜活意境。因此,可以确切地说,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是遥看和近观的杰作,从这个层面,我们可以看出,“五岳寻山不辞远”的李白,注重实际的亲身感受,他丰富的想象力和他的浪漫主义诗情,来源于大自然的鲜活有形。对庐山瀑布的具体方位记载,史料也多有谬误,《太平寰宇记》在赏析庐山瀑布记载:香炉,指庐山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这就与实际相去甚远。真实的情况是,庐山山南和山北各有一处香炉峰,李白笔下的香炉峰在庐山南麓,这里群峰竞秀,香炉峰与庆云、鹤鸣、龟背、寨云、犀牛、双剑、姊妹、文殊、狮子九峰错落拥抱,秀峰是这十座山峰的总称。而香炉峰并没有瀑布,李白的庐山瀑布,实指黄岩瀑布,陡峭的黄岩之上,山涧中有一条清澈的山泉,奔流到黄岩,山涧瞬逝,万仞悬崖壁立,湍急的山泉,奋不顾身,向前奔腾,纵身一跃,猛撞对面的香炉峰岩石,在香炉峰的东侧,形成一幕云雾缭绕,成就了李白的千古绝唱。
秀峰,孕育了庐山瀑布的源头活水,在黄岩瀑布的东侧,还有一条激流奔涌的瀑布,名为马尾瀑布,落差不及黄岩瀑布,但它像马尾一样,同样蔚为壮观,使得李白流连忘返,不思离去,又写下了一首《望庐山瀑布水》。
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
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
歘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
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
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空中乱射,左右洗青壁。
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
而我乐名山,对之心益闲。
无论漱琼液,还得洗尘颜。
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
有着远大政治抱负,游过名山大川的李白,竟要丢掉政治理想和抱负,停住不知疲倦的步伐,要与秀峰融合在一起,可见秀峰山水的魅力。这的确是一处人间仙境,使得李白这样的诗仙,在她的秀色和壮观间折下腰来。
五老峰,是庐山绝胜之一。五峰相连,就像五位慈祥的老人,昂首鄱阳湖之滨。从鄱阳湖眺望五老峰,蓝天白云下,五峰剑立,峭壁千仞,倒插云天,从不同的角度,又能看到五老不同的姿态,有的白发飘逸,像一位慈祥的长者;有的豪情奔放,似暮年的壮士;有的若有所思,像渊博的学者;还有像随心所欲的佛道仙人,在阅尽人间沧桑;更有的像手执渔杆,在垂钓鄱阳湖的鹤发渔翁。当一轮红日从鄱阳湖之际冉冉升起时,五峰尽染霞光,丹崖鎏金,云蒸雾蔚,似一朵朵含苞怒放的花蕊。当李白来到五老峰下,仰望着五老的万千秀色之后,赞不绝口,一首礼赞庐山的佳作,展现在历史的长河中: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这首气势磅礴、扣人心弦的千古绝唱,使五老峰的雄伟、壮观和秀色,在诗人的神笔之下,充满着生机盎然的活力。
李白的这次庐山之行,时间不长,来去匆匆,但庐山给他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为李白以后的岁月中那不解的庐山情结,种下了充满活力的种子。
李白纵情山水,但磨灭不了他的“济苍生”、“安社稷”的抱负和意志,26岁的他,正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他要在危机四伏的政治风云翱翔搏击,大展宏图。他终于在朋友的推荐下,来到了唐玄宗的身边,此时的唐玄宗,早已过了天命之年,他再也不是励精图治的大唐天子,而是“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恋色情种。李白虽然供奉翰林一职,但皇上不需要他的政治才能,而是为唐玄宗与杨贵妃的花前月下写些应景之作。李白开始对这个一度令他崇拜的大唐天子感到失望,对满腹才华而不能在“济苍生”、“安社稷”中有所作为而感到愤慨,因此,也就避免不了对现实政治的牢骚和不满。一个丧失了政治意志的皇帝,身边就少不了势利小人,在小人的诋毁谗言下,唐玄宗失去了对李白的信任,最后终于让他卷铺盖走人,这是李白在政治仕途中遭受的一次严重打击,他永远离开了高处不胜寒的宫廷,虽然他还不甘心,但终究再也没有登上这样的政治高峰。从此,李白又浪迹天涯,在诗的海洋里,自由翱翔,在诗的意境中,不断地刷新高度。
公元750年,李白再次来到江州,这与他第一次来江州,整整相隔了24年,他已知天命。自从他第一次离开庐山,不管是在长安,还是在大漠边关,庐山一直在他的心中,他很想再回庐山,把没看够的去看个够,把没有写完的庐山美景,再续激荡的文字。由于仕途的挫折,他更加崇拜心中的大师陶渊明,他与陶渊明已经有了某种精神上的默契,一定要到陶渊明的故里拜谒陶渊明。
这一年,李白已经50岁了,他从金陵溯江而上,他要去鄱阳湖岸边的江州和庐山。李白这次来到江州的心情,与24年前那风华正茂的李白到江州,有着不同的心境,他已经有了走进陶渊明的世界的想法,他在江州作的《寻阳紫极宫感秋作》中,这一心迹得到了流露。
何处闻秋声,翛翛北窗竹。
回薄万古心,揽之不盈掬。
静坐观众妙,浩然媚幽独。
白云南山来,就我檐下宿。
懒从唐生决,羞访季主卜。
四十九年非,一往不可复。
野情转萧洒,世道有翻覆。
陶令归去来,田家酒应熟。
初读这首诗,似乎闲逸、恬淡,其实充满了隐退田园的消极思想,这种怨而不怒,闪闪烁烁的手法,正是诗人欲语还休,言不由衷的必然结果。由于心情的烦闷,他对陶渊明的思念越发浓烈,他在另一首《寄韦南陵冰,余江上乘兴访之遇寻颜尚书笑有》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南船正东风,北船来自缓。
江上相逢借问君,语笑未了风吹断。
闻君携伎访情人,应为尚书不顾身。
堂上三千珠履客,瓮中百斛金陵春。
恨我阻此乐,淹留楚江滨。
月色醉远客,山花开欲然。
春风狂杀人,一日剧三年。
乘兴嫌太迟,焚却子猷船。
梦见五柳枝,已堪挂马鞭。
何日到彭泽,长歌陶令前。
李白终于如愿以偿,来到了庐山脚下,陶渊明的老家栗里陶村,在陶氏祠堂,他焚香叩拜,在柴桑桥盘恒流连,在醉石旁边,睹物思人,两位文学大师在这里融合,真、善、美在这里得到升华。
天宝十四年,756年,范阳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反唐,在洛阳称“雄武皇帝”,国号“燕”,唐玄宗已经把自己酿下的苦酒喝了个干净。他在逃往蜀地途中,爱妃杨贵妃被军中将士绞杀。至第二年夏,皇太子李亨平叛中在灵武(今宁夏贺兰县西北)即皇帝位,名为肃宗,尊玄宗为太上皇,肃宗还都长安,由于担心皇权傍落,玄宗实际被软禁起来,在孤独中了却残生。安禄山反叛后,黄河以北已经没有一块安定的绿洲了,逢此乱世,李白越发想念妻子宗氏,那年的秋天,山峦依然尽染,但李白越来越担心夫人的安全,望着一排排南飞的大雁,他的思念之情越发强烈,终于来到了河南的商丘,接到了离别三年的妻子,经金陵,沿长江北上,来到江州,来到心中的绿洲庐山。
这次李白真的是隐居了,他在屏风叠下筑庐安家,被后人称之为李白草堂,过上了一阵仙风道骨的日子,当然诗歌的创作,仍然是他生命轨迹中的主旋律。屏风叠,又名九叠屏、九奇峰,与庐山太乙峰遥相呼应,这里地处庐山东南,紫气东来,冬暖夏凉,而且森林茂盛,翠竹成荫,是庐山最佳胜境之一。李白与夫人在这里修身养性,有太乙真人的遗风陶冶,他身上也就多了一份仙人气息。但是,他是一个浪漫的人,即景抒情,是他的天性,他要把在屏风叠的仙人生活,告诉他的朋友,《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居庐山屏风叠》,这样描绘了他在屏风叠的日子和思念友人的情怀:
昔别黄鹤楼,蹉跎淮海秋。
俱飘零落叶,各散洞庭流。
中年不相见,蹭蹬游吴越。
何处我思君,天台绿萝月。
会稽风月好,却绕剡溪回。
云山海上出,人物镜中来。
一度浙江北,十年醉楚台。
荆门倒屈宋,梁苑倾邹枚。
苦笑我夸诞,知音安在哉。
大盗割鸿沟,如风扫秋叶。
吾非济代人,且隐屏风叠。
中夜天中望,忆君思见君。
明朝拂衣去,永与海鸥群。
诗人对九叠屏,确实倾注了深厚的感情,把它当作“巢云松”的安居乐土,他想在这里长期隐居起来,但还是担心有那么一天,他会离开这个钟情之地,这种柔情别恋,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体会的。即使是要离开,也要像海鸥一样,不管海洋多么宽阔,都要飞回岸边的巢穴。当他真的有一天,要离开屏风叠时,他发出誓言:“期君再会,不敢寒盟。丹崖翠壑,尚其鉴之”。
李唐信奉道教,这对李白有很深的影响,仕途的坎坷,流离的颠波,政治信仰的破灭,李白开始信奉道教。九叠屏旁的太乙峰,传说是太乙真人修炼成仙的地方,身处仙人圣地,就更加感染了李白的道教情结。李白从这次避战乱开始,每到庐山,都要参加道教斋仪,从事炼丹活动,而且他还要求家人,都信奉道教,有首诗表明了当时信奉道教的心迹:“拙妻好乘鸾,娇女爱飞鹤。提携访神仙,从此炼金丹”。当时,从长安城来庐山修道的相门之女李腾空,是宰相李林甫的女儿,聪慧而有姿色,她不留恋父亲的权贵,也不慕长安城荣华富贵,而是热衷于道教,已经在庐山修道多年了。当年在长安时,李白和李腾空就有过交往,而算是故友了,而且李腾空就住在屏风叠的北面,仅有一道山梁之隔,所以,李白常去拜访李腾空,学习修道之术,而且,李白每次求仙学道,还都要带着妻子宗氏一同前往,以至日后,李白夫人成了一名虔诚的道教信徒。
本来李白在屏风叠过着神仙般的日子,他已完全溶入了道教的虚幻梦想之中。有一句俗话应验了李白的生命轨迹,那就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李白将要迎来人生道路上最黑暗的一段日子。
安史之乱的第一年,唐玄宗逃亡蜀地,命十六子李磷为节度使,统领岭南、黔中、江南西路和山东。李磷带兵来到浔阳,为广招人才,又慕李白如雷贯耳的名声,三次派人来到庐山屏风叠草堂,请李白下山效忠李唐,虽然李白一度推辞,但经不起说客的一片诚心,加上他的“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抱负没有泯灭,遂于当年寒冷的冬天,与上山邀请他的特使韦子春一起下山去了金陵。李白还是想有所作为的,他认为这是他政治上东山再起的机会,他的脑海里正在谋划着再现大唐盛世的憧憬,我们可以从他《赠韦秘书子春》诗中,看出他此时的心情:“气同万里合,访我来琼都。披云睹青天,扪风话良图。留候将绮季,出处未云殊。终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他那种要报效朝廷,建功立业的心情溢于言表。
政治风云的变化,给李白开了一个难以承受的玩笑,他没有成为国家的功臣,而且稀里糊涂地成了国家的叛逆,这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安史之乱还没有完全平息下去,太子李亨已登上了皇帝宝座,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家破国亡之际,哥哥肃宗皇帝与弟弟永磷王开始了一场骨肉相残的内战。公元757年,永磷王在丹阳战败,被肃宗捕杀,军中军师李白开始了政治逃亡。前途生命两茫茫,李白要逃向何方,他想起了庐山屏风叠的草堂,他想到了庐山有他的精神世界,便晓行夜宿,终于逃到了庐山脚下的彭泽县,陶渊明任县令的地方,陶渊明就是从这里隐居山林,成为人们顶礼膜拜的万代宗师,而他自己就是非常崇拜陶渊明的,他真的后悔自己的行为,要是一直留在庐山,就不至于像今天这样亡命天涯。彭泽不是“世外桃源”,他很快被捕,押往浔阳的监狱中。
李白心有不甘,他不明白,为大唐的一腔热血,怎么是这样一个让人不能接受的结局?他问苍天,苍天不语,他问大地,大地无言,在浔阳狱中,他带着满腹的悲愤,挥笔写下了《万愤词投魏郎中》诗:
海水渤僪,人罹鲸鲵。
蓊胡沙而四塞,始滔天于燕齐。
何六龙之浩荡,迁白日于秦西。
九土星分,嗷嗷栖栖。
南冠君子,呼天而啼。
恋高堂而掩泣,泪血地而成泥。
狱户春而不草,独幽怨而沉迷。
兄九江兮弟三峡,悲羽化之难齐。
穆陵关北愁爱子,豫章天南隔老妻。
一门骨肉散百草,遇难不复相提携。
树榛拔桂,囚鸾宠鸡。
舜昔授禹,伯成耕犁。
德自此衰,吾将安栖。
好我者恤我,不好我者何忍临危而相挤。
子胥鸱夷,彭越醢醯。
自古豪烈,胡为此繄。
苍苍之天,高乎视低。
如其听卑,脱我牢狴。
傥辨美玉,君收白珪。
李白的苍天之问,还是感动了许多人,但更多的是他的名声、气节和人缘,朋友们帮助他,妻子爱护他,为他破除牢狱之灾露出了曙光。
李白本来就无罪可言,负责审理的宣慰使和御史中丞心里再也明白不过了,也许这两位主审官,本身就是李白的铁杆粉丝,也许是早就敬重李白的人格诗品,或许是他俩有难得正义和道德情操,他们没有为难李白,而是千方百计为李白开脱,不仅如此,他们多次上表朝廷,一方面为李白开脱;一方面以李白有“经济之才”,“罪薄宜贷”,力主从轻发落,经审判后,被就地释放。但肃宗皇帝心胸就没有这么开阔,他还是为永磷王的内乱耿耿于怀,但他也知道李白的显赫名声,也不至于把事情过于做绝,为统治者收买人心的需要,驳回了原判,“犹以磷事长流夜郎”。
李白身陷牢狱之灾时,他的爱妻从南昌赶往浔阳。有人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但宗氏夫人,大家闺秀,明事识理,他认为丈夫是清白的,毫无叛逆之心,是无罪的,她拿着李白的申诉信,求人说情拜门子,李白的从轻发落,其中确有其夫人宗氏的一份功劳。
宗氏夫人是一位有思想的知识女性,通过这次事件,宗氏夫人看破红尘,决心循迹山林,步李腾空的足迹,寻仙访道,她要去掉人间的一切烦恼。李白此时已是快六十岁的人了,本来患难夫妻,在经过挫折后,更应紧密相拥,可是宗氏夫人去意已决,再也不愿为红尘所累,终于拜倒在李腾空的脚下,成为一名匡庐道士。面对爱妻,李白从浔阳一直送宗氏来到五老峰下的相辞涧,与爱妻挥泪告别,望着夫人熟悉的身影,消失在茫茫云雾中,李白百感交集,悲从心来,妻子跟着他,没有过上几天安逸的生活,却过着聚少离多和担惊受怕的日子,为此,他用真挚的感情,给宗氏夫人写下了两首情真意切的送别诗,《送内寻庐山道士李腾空两首》:
一
君寻腾空子,应到碧山家。
水舂去母碓,风扫石楠花。
若爱幽居好,相邀弄紫霞。
二
多君相门女,学道爱神仙。
素手掬青蔼,罗衣曳紫烟。
一往屏风叠,乘鸾着玉鞭。
肃宗的圣旨还在,浔阳已没有李白的安身地了,肃宗乾元三年(759)春,五十八岁的李白,挥泪洒别浔阳,在浔阳江头乘船,带着满腹的心酸和愁情,踏上了流放之路。这已是李白第四次离开浔阳了。面对将来,生死茫茫,何时能再回到浔阳,再去屏风叠吟颂道德经书,他是一筹莫展,只能听从命运的安排。
当李白的那一片孤舟,进入三峡,正赶肃宗为体现皇恩浩荡,大赦天下,幸运之神终于降落在李白头上。他不需要去那遥远的夜郎,而是可以再回浔阳,再回庐山,去安度他的晚年。当李白船到白帝城时,得到大赦的消息后,心情是格外开朗,他的诗情再度迸发,就像长江一样,一泻千里,他在《早发白帝城》这样描绘了当时的心情: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回到了江陵,他在这里没有多停留,而是急切地返回了浔阳,又来到了他的屏风叠草堂。李白这次回到庐山,是他第五次到庐山了,他也已到了天命之年,现在真正淡出了政治,在名山大川中乐山乐水,要把庐山没有看够的再看一看,没有见过的再去寻访。东林寺是一处非常著名的佛教圣地,他虽不是莲花社里人,但对慧远的莲社早就心驰神往,为此,他来到东林寺,与长老们谈论佛道的和而不同,他深知佛教的博大精深,但他更信奉的还是道教,为此,他特地在东林寺住了一个晚上,并留下了《庐山东林寺夜怀》诗一首:
我寻青莲宇,独往谢城阙。
霜清东林钟,水白虎溪月。
天香生虚空,天乐鸣不歇。
宴坐寂不动,大千入毫发。
湛然冥真心,旷劫断出没。
这时候的李白,虽然已是迟暮之年,但讴歌庐山的诗情,丝毫不减当年。他与庐山的情缘也快要划上句号,但是,他豪放不羁的性格,横空飘逸的才思,在庐山再一次迸发,他的一首《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成为他在庐山的绝唱,成为他献给庐山的最后一份大礼。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山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
影落明湖青黛光。
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
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其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这是李白和卢虚舟游庐山时,对庐山胜境的高度概括,看到庐山千姿百态的变化,万种风情的神韵,他的确飘飘欲仙,求仙学道成了他精神世界的寄托。
乾元二年,李白应友人之邀,再一次走出庐山,与被贬谪的贾至泛舟赏月于洞庭湖,发思古之幽情。随后,又至金陵、宣城,作旧地重游,差不多有两年时间。上元二年,李病暂宿金陵,由于在金陵他的病情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而且生活也困难起来,只得投奔在当滁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上元三年(762年),李白病情日益加重,临终前把自己多年来的手稿交给李阳冰,并作《临路歌》,与世长辞,终年六十二岁。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是的,诗仙李白,就像那只大鹏一样,已经苍老了,他在天空中折伤了翅膀,正摇摇欲坠,他终将回归大地,回归自然,虽然悲怆,而不乏悲壮,因为李白,就是属于这块神奇的土地。
李白虽然最终没能终老庐山,但庐山是他的精神世界,他的魂早已归兮庐山,他永远昂首庐山之巅,唱出人类最雄壮的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