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傩非常丰富,它流存于我国的广大地区。但在傩存在的同时,在我国一些地区还存在着一种类傩现象。所谓类傩,就是与傩的功能相近,形式相似,但是从另外一个体系发展而来的文化现象。那么我国到底存在哪些类傩现象呢?我们认为,这主要有以下这些:
西藏“羌姆”。“羌姆”也叫“多吉嘎羌姆”,汉意为金刚神舞,是流传于西藏地区一些寺院的一种祭祀性舞蹈。它的产生和流传,与藏传佛教的发生、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据有学者考证,“羌姆”起源于西藏的原始宗教苯教,距今已有2000多年。传说在古代,罗刹王“马东日扎”有许多罗刹徒四处作恶,为拯救世间的老百姓,苯教的忿怒本尊仲确卡吉用八种脚法和各神手法终于将众罗刹降伏。后来他将这八种脚法和各神手法编成苯教的祭祀法舞,用来纪念降魔的胜利,并将其作为苯教禳灾祈福的特定宗教仪式传给桑瓦定巴,桑瓦定巴又传给吐蕃第一代赞普赤赞的苯教上师朗卡龙瓦多吉和僧巴朗卡。朗卡龙瓦多吉在赤赞修建历史上第一座王宫雍布拉宫时,为降伏地鬼也曾举行过盛大的“羌姆”仪式。此后“羌姆”世代相传,一直流传至今。
每逢释迦牟尼的诞辰、藏历新年以及藏传佛教的重要宗教节日,西藏各大藏传佛教寺院,如哲蚌寺、札什伦布寺、桑鸢寺等,都要举行盛大的“羌姆”活动。届时,数以万计的信徒为了能参加祭祀活动,有的不远数百里之遥,提前若干天便携家带口奔赴各大寺院,希望通过对神灵的崇拜以求得自己与家人平安及愿望的实现。西藏“羌姆”,作为一种宗教仪式,必须在寺庙内演出,而且演出人员都要是寺庙僧侣,俗人不能充当演员。
“羌姆”的舞蹈,包括民间“鸟冠虎带击鼓”的大型“巫舞”,舞蹈多由“拟兽舞”和“法器舞”混杂而成。表演时,在唢呐、长号、莽筒、鼓钹等洪亮而庄严的乐曲声中,专门担任“羌姆”表演的喇嘛们,头戴各种神、兽面具,手持法器或兵器,按照神位的高低顺序依次出场,以此表示各路神灵已经降临人间。在震撼人心的祭祀乐曲伴奏下,这些“鸟冠虎带”的诸神一边接受着信徒们的伏地磕拜,一边列队环绕寺院的表演场地,扬手、提足地旋转前进,从而拉开了整个“羌姆”活动的序幕。“羌姆”的表演过程全部通过舞蹈来体现,没有歌唱,气氛十分庄严、肃穆,具有很强的威慑力。
接下来,便是一组组具有专题宗教内容的神祇舞蹈,如突出显示神灵无上威力的“法神舞”、“凶神舞”、“金刚神舞”,表现地狱中小精灵们相互玩耍、嬉戏的“骷髅舞”,宣扬乐善好施、长命富贵的“仙鹤舞”、“寿星舞”,为人间带来福禄的“鹿神舞”,以及表演佛经中“舍身饲虎”、“因果报应”等佛经故事的舞段。内容丰富,令人目不暇接。“羌姆”活动的最后部分为“驱除恶鬼”。在全部驱魔仪式进行完毕之后,各路神灵把大、小鬼怪集中到用酥油和糌粑粉制作的鬼首“尕玛”身旁,鬼首“尕玛”便在神兵天将们的押解和众多藏民的拥簇下,被转移到距寺庙外有一定距离的空地上,架起柴火将“尕玛”焚烧为灰烬。至此,便完成了整个“羌姆”的祭祀活动。在“羌姆”表演的诸多神兽舞蹈中,要数“骷髅舞”和“鹿神舞”最为活泼可爱,舞蹈性最强,也最受观众们的喜爱。
“羌姆”大都戴面具表演,其动作表情,大多源于佛教经典中描绘的形象,以稳定控制、双膝屈伸、弹腿纵跳为特征。其舞蹈技巧,上身有鹿头、下转指、狮子头、双飞燕、双摆手、双绕推手等手势变化;动作有弹腿纵身前跳、跳十字、跳喜旋、正反跨腿旋转、拉弓射箭及高举腿(勾脚外开)等等。
“羌姆”的面具种类繁多(约有500具以上),尺寸硕大,造型怪诞,色彩艳丽,形制奇特,给人以恐惧和威力无比的感觉。“羌姆”面具主要有以下这么几类:一类是已进入正道而获得圣者地位的护法神祇,多为怪诞恐怖的形象,他们神通广大,为各类智慧本尊的化身。如塔尔寺的马头明王,为观世音的自性身,造型为马头人身,形貌愤怒威猛,透着降伏妖魔鬼障的力量;另一类是受业力制约的世间神灵。如阎罗、鹿神、尸陀林主等等,这类神灵具有行善除恶的密法,他们皈依佛门后,作为智慧护法本尊的助手或仆从,执行护法之职;此外,还有一些来自汉地或印度神话中的神祇。“羌姆”中使用最广泛的是被称为愤怒相的护法神面具,它们大都狰狞怪诞,让观者触目惊心。塔尔寺的多尔达面具就像一具骷髅头,它目陷无鼻,头顶上有五颗虎视眈眈的小骷髅头。女神面具班达拉姆为吉祥天母,但也是口面通红,眼角下吊,口衔活人。这些面具表现出一种原始、粗犷、质朴的自然天趣之美。
“羌姆”的伴奏乐器有小法号、长腰鼗鼓、铜铃、镲、大钹、大鼓和“圆凌”(早期用人胫骨做成的号,后改用铜银材料制作)等。其中大钹是“羌姆”的指挥乐器,使用大钹的喇嘛必须掌握“羌姆”表演的全部过程和动作,因为跳“羌姆”的表演者是根据大钹的节奏变化来进行表演的。
“羌姆”的表演场面肃穆威严,气势恢弘。虽然有时出现一会儿嬉戏场面,但更多的是恐怖氛围,令人毛骨悚然。
北京雍和宫的“跳布札”。北京雍和宫是目前全国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喇嘛寺院之一,它始建于康熙三十三年,原为四子雍正的王府。该寺的“跳布札”是在继承西藏羌姆、内蒙古查玛的基础上,最终形成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大型宗教舞剧。“跳布札”又俗称为“打鬼”,在每年的农历一月二十九日演出,三十日“绕寺”。据《燕京岁时记》称:“打鬼本西域佛法,并非怪异,是古者九门观傩之遗风,亦所以拔除不祥也。”这里,《燕京岁时记》的作者基于“跳布札”也具有“拔除不祥”功能,便认为它是古傩的遗风,其实那是一种错误认识。严格来说,“跳布札”还是属于一种类傩现象,与傩是有一定区别的。
“跳布札”的演出程式和内容主要为:先表演“跳白鬼”、“跳黑鬼”、“跳螺神”、“跳蝶神”、“跳精灵”、“跳星宿”、“跳天王”、“跳护法神”;接着是“围歼”,一名喇嘛扮演梅花鹿出场。他是魔王的化身,众神灵以舞蹈组成阵势,对它进行包围、攻击。然后,它突然会从阵隙中跑出来,穿入天王殿中;接着便是“跳白度母”,她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跳过一段舞蹈之后,从天王殿中跳出她的12个幻身,都身穿白缎饰金五彩绣花袍及绣花披肩。这表示观世音菩萨正在施展法力,用12个幻身与魔王战斗。但象征魔王的梅花鹿又还是溜掉了;继而是“跳绿度母”,这是文殊菩萨的化身,幻化的人数和服装与白度母一样,只是服装的底色由白色改为了绿色。梅花鹿又出现了,白、绿度母及其幻身又继续参加战斗,结果又被梅花鹿溜掉了;接下来是“跳弥勒”,一个大弥勒身穿黄缎花僧袍,披着黄缎披肩,头戴笑嘻嘻的大头和尚面具,其余6名小弥勒也随之登场。当梅花鹿出现时,众神一齐围攻它,在鼓乐齐鸣中,最终将象征魔王的梅花鹿捆住;抓住魔王梅花鹿之后,人们便开始表演“斩鬼”。在场的诸神灵和喇嘛齐声诵经,两个黄衣喇嘛从天王殿中抬出一个大木匣子,放在场地中间,匣子中躺着用面捏成的鬼俑,它便是魔王的原形。一名金刚神从大弥勒的手中接过一把月牙形斧刀,手起刀落,将鬼俑头砍下;砍下鬼俑头之后,便是“送祟”。在胜利的鼓乐声中,两名黄衣喇嘛从法轮殿中抬出用高粱秸和纸扎成的长三角锥架,架中捆着用面捏成的裸体鬼俑,众神灵和所有喇嘛、乐队,将鬼俑送出昭泰门,用火把三角架和鬼俑全部烧毁,表示彻底消除了一切妖魔鬼怪,从此天下太平,吉祥安康。
第二天早晨,便开始“绕寺”,又称为“转寺”。喇嘛们依然是昨天的装扮,排成一队,以仪仗队、乐队为前导,出雍和宫东牌楼门向北行,绕寺一周,从西门进入宫中,这表示将残留在宮外的一切鬼蜮也全部驱逐出去了。“绕寺”完后,“跳布札”活动也就宣告结束。
近年来,雍和宫恢复了“跳布札”的演出,但是有较大的压缩、删减,原有风韵已失,应尽快恢复原貌,这样才能很好的使其得到传承,同时又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
萨满跳神。在我国东北一些地区,人们普遍信仰一种古老的萨满教。萨满教是一种万物有灵说的原始宗教,将宇宙分为三界,上为天,诸神所居;中为地,人类所居;下为地狱,鬼魔所居。这里的“萨满”是通古斯语的音译,指一种神灵附体的人,能够为常人驱邪治病,是来往于人和神之间的使者,是神的代言人。在萨满教中,祭神活动的主持者称为萨满,萨满多为女性,如果是男性也须着女装,扮女性。萨满不是世袭制,萨满年老后要找接替人。新萨满经过严格训练,如学会祭神的祷词、熟悉萨满宗教活动的内容等,并举行隆重的仪式后,最后在考试时,如果新萨满跳得神智不清,才被认定这是萨满“神灵”已附体,并最终取得萨满资格。有时也会在上一代萨满死去数年之后,产生出下一代萨满。新萨满被认为是上一代萨满的“神灵”选择的,也叫抓“递马”。萨满从事祭祀跳神活动时,一般不戴面具,而要穿戴特有的服饰,还要有各种法具,这些服饰和法器均被冠以“神”字,如:神衣、神帽、神腰铃、神刀、神鼓(抓鼓)、神板(扎板)、神三弦、神琵琶、神裙、神鞋等等。“神帽”以铜条或铁条为帽架,帽顶前侧有一只铜制的鹰,后侧是两根铜制的鹿角,角叉的多少表明萨满的品级;“神衣”是紧身对襟长袍,一般用鹿皮制作,全身上下都缀有铜镜、小镜、腰铃等,下身后侧是飘带;“神鼓”以板条做鼓边,用山羊皮、小牛皮或狍皮做鼓面;此外还有“神刀”、“神杖”等用具。萨满跳起神来,有节奏地敲击“神鼓”,大小铜镜和腰铃相互撞击发出声响,飘带随风四飞,就如同沙场上的勇士,一切都显示出“神灵”的威严。
萨满祭祀神灵、请神驱邪的仪式俗称为“跳神”。萨满跳神多在室内进行,边舞边击鼓边跳,并有着特定的鼓点。动作大体有立、伛、蹲三种舞姿:立舞即上身稍曲,在腰和胯的带动下身体左右扭动,腰铃随之摆动,铿锵作响,步伐则常用弓步交替向前迈出;伛舞即身体弯曲,边击鼓边旋转;蹲舞即双腿半蹲而舞(有点类似于矮子步)与持刀作舞的步伐略有不同。
祭祀性的跳神称为“跳家神”。跳神之家,合族人几乎全部参加。事先通知族人及友邻,等到大家到齐之后,向主家神座前叩首。主家设供,祭献黑毛猪,萨满开始穿戴神服。然后,手击抓鼓,摇首摆腰,击鼓舞蹈,铃声、鼓声响成一片。萨满诵祝到高潮时,若狂若颠。诵得越快,跳得越快,鼓铃越急。待祝诵完毕,萨满似醉似昏,好像神灵已附其体。这时萨满作后仆状,主家预设椅,扶萨满坐下,作闭气状。这时,主人向神叩头,持酒灌猪耳,猪耳动,表示神灵已领牲,全家便非常欢喜。萨满脱去神服饰,过很久才会醒来,醒后急忙叩谢神灵,并祝贺主家,跳神也就结束。家神的萨满活动最隆重,牲猪祭后,煮熟而食,客人吃完宴席后,不必向主人致谢,客人走时,主人也不送。不过要注意的是,室内牲猪不许带出室外吃,室外牲猪亦不准带入室内吃。而在满族民间,萨满跳神便有跳家萨满和跳神萨满两种。跳家萨满满语称为“孛龙子萨满”,跳神萨满满语称为“屋洼特萨满”。家萨满主持着宗族或家族中的各种祭祀,有时也给人治病。跳神萨满主要是召神、驱邪治病,地位低于家萨满。
萨满向每一种神祈祷,都会有不同的祷词。祷词中包含有各种神的出身历史、丰功伟绩以及这位神仙的性情爱好等,从而使每一种神都有了各自不同的形象。祭祀不同的神也有不同的祭祀方式,有的神在白天供祭,有的神必须在夜间供祭,有的神需在室内供祭,有的神必须在野外供祭,有的神喜欢猪、羊、牛等家畜,有的神则喜欢飞禽或鱼类。供品一定要适合神的不同口味,供错了不但不灵,还会引起神的愤怒,带来灾难。萨满的宗教活动不仅使萨满教的内容更加复杂化,而且使各种神的形象也定型化了。
萨满的跳神主要有以下几种功能:一为声称“消除灾祸,保佑人的安全”,为祭家消除灾祸;二为声称“为病人祭神驱鬼”。如果认为是外来的鬼致病时,就在大门外或村边上生起篝火,萨满在篝火边“跳神”,并做象征性的射击动作,表示“驱鬼”。如果认为是触犯了某一位神灵致病时,便要杀猪、杀牛或杀羊举行祭礼,由萨满主持献祭,请求神灵的宽恕。遇到病危的患者,认为其灵魂已经离开肉体,到了阴间世界,便要在夜间祭祀,由神灵附体的萨满到阴间把病人的魂带回来附还于肉体。据说不管是患了何种病,病情多么严重,萨满都可以用不同的办法给你治好。当然这是一种迷信的说法,没有科学依据;三为声称能“祈求生产丰收”。不同地区的生产活动方式不同,祈求生产丰收的宗教活动的形式也不同。长期捕获不到野兽的狩猎人便要请萨满祭祀。祭祀时先用柳条做成鹿、猪等模型,萨满披挂上阵,做拉弓射箭的模样,于是鹿、猪模型纷纷射倒,这时猎人便可以上山,据说马上便能获得许多猎物。如果是遇到旱灾、虫灾或水灾,萨满便去祭祀“河神”、“虫神”,于是风调雨顺,害虫绝迹,牲畜兴旺,五谷丰登。可以说,以上萨满跳神的三种功能与傩的功能是极为相近的。
在满族聚集的伯都讷地区,还有一种由萨满教发展起来的请仙跳神的治疗鬼魂缠身、妖魔作乱的仪式,俗称“跳大神”。严格地说,“跳大神”是一种请神术,一般的程序是:作为请神上身的跳神者在他的助手的配合下,手持单面手鼓,腰系腰铃,边跳边唱,以此请得信仰的神灵上身,在神灵上身后便会依照求医者的所请为其消灾治病。比较有趣的是,每一位跳大神的人所信仰的神都不同,而且他们所能处理的病症也各有所长。跳大神这种请神仪式,也叫“野萨满”,曾经风靡于东三省,特别是在农村,有人生病,几乎大多数都是以跳大神的方式来治疗。
很多人都认为,跳大神是一种活着的人和死了的人的交流方式。一般来说,跳大神要有两个人来共同完成,一个是大神,一个是二神。大神是灵魂附体的对象,二神是大神的助手,二神的角色经常是由大神的徒弟充当。在跳大神过程中,大神大都是在旋转,二神在耍鼓。跳大神有着固定的曲调和请神词,神请来之后,由二神负责与神灵附体的大神进行沟通,回答人们的问题。请来的有时候是所谓的神仙,有时候是死去人的灵魂。大神所信奉的神不是佛教的菩萨,也不是道教的神仙,而是各种动物修炼得道而成的精怪,类似于原始图腾崇拜中的各路神仙。凡跳大神,都要在自家墙上挂一块红布,上面写着各个相关神仙的名字,有的还有画像。这些神仙有胡大仙、黄二仙、柳姑娘、长翠莲等等。胡姓的是狐仙,黄姓的是黄鼠狼,姓柳的是蟒,姓长的则是蛇,简称为“胡黄白柳灰”。这块布可以说就是诸位神灵的神位,神位前有一张供桌,上有香炉烛台果品酒菜等。供桌前有桌围,桌围中间有个大圆圈,中间绣个“仙”字,左右一副对联,上联为“在深山修真养性”,下联为“出古洞四海扬名”,横批“有求必应”。
跳大神时,大神看病主要有以下这么几种:一是看香,也叫看香火头,就是来看病者上三炷香,然后大神按照香烧的快慢来看事看病;二是看生辰八字,有的按照你的生日时辰给你掐算看病,有的只要年月日就可以,掐算的时候还很有可能用卦象来做诊病的补充;三是看脉,就是诊脉,从脉象中可以看出病情,并对症下药;四是感知,例如看阴阳宅,通灵者要亲临现场感知是阴气重还是阳气旺,是否有外鬼、外灵、外仙侵入占据自家的阴阳宅;五是看仙堂,立保家仙堂和出马仙堂。以上几种方法往往都不是单一存在的,有时候是将几种方法结合起来给人看病。虽然以跳大神的方式来治病现在看来有一定的迷信成分,但作为一种原始的宗教文化形态,其存在对于我们进行文化研究还是非常有价值的。
作为一种在萨满教文化圈中流行的类傩现象,萨满跳神对我们来说还有一些陌生,许多东西还有待于我们去整理挖掘,许多问题也有待于我们去解决。但我们相信,萨满跳神一定会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
上面我们简单介绍了我国存在的几种类傩文化现象。然而,由于傩与类傩之间极为相似,很难有鲜明的区别,因此对于哪些是傩,而哪些又属于类傩,目前学术界还未达成比较统一的认识。这样,在对待傩与类傩问题上就造成了一定的混乱局面,人们往往凭自我感觉来界定什么是傩,什么是类傩。若要彻底解决此种情形,就亟需学界加紧相关理论的研究,并达成共识,对我国存在傩与类傩进行统一的分类。如此就不仅解决了相关问题,而且将会有助于傩文化研究的深入开展。(执笔:黎清、龚文军)
§§第五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