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节 傩面--千奇百怪

  1.傩面具的渊源与流变

  傩面具艺术,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

  傩面具,是用木、竹、竹笋壳、纸为材料,制成模具,用来遮盖人脸本来面目的一种装扮手段。

  这种装扮手段是非常原始而古老的。早在远古时代,人们为了捕获猎物以维持自己的生存,就用涂面的方式,把自己装扮成猎物的同类,来诱骗捕杀猎物;捕到猎物后,为庆祝胜利,又将自己装扮成赖以生存的鸟兽和象征自己氏族的图腾,模仿着鸟兽的声音和姿态,来狂欢歌舞。这种装扮与先民的狩猎生活和图腾崇拜息息相关,也与面具的起源有着直接的关联。

  研究考证,傩面具是从原始先民的鸟兽装扮发展而来的,先民们的狩猎生活和图腾信仰是傩面具的源头。随着历史的进程和人类原始宗教思想的萌生,傩面具随着傩的出现而诞生了,面具装扮进入了宗教意识领域,于是,装扮对象发生变化,神灵鬼怪替代了飞禽走兽,傩面具成了宗教思想的物化形式。

  那么,傩面具到底是在什么时候产生的?虽然有很多学者进行了研究考证,但因年代久远并且无确切的文字记载和实物佐证,而众说纷纭。有专家认为,傩面具出现的时间是殷商时期。

  傩面具主要用于驱逐疫鬼的傩祭活动,是傩祭活动的伴生物,要了解傩面具的由来和发展,就必须对傩以及由傩衍变而来的傩戏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现在,请跟随我的讲述,回顾一下傩的发展历程。

  我们先从殷商时期开始,殷商时代傩祭活动开始出现。

  接着,进入到周代。傩祭活动盛行于周代,宫廷中设有专管傩祭的官员,名为方相氏。每年在季春、仲秋、冬季的时候,都要举行隆重的傩祭活动。在傩祭时,方相氏身披熊皮,头戴凶残狰狞的面具,一手拿戈,一手拿盾,率领大队人马到宫室各个角落去驱赶疫疠之鬼。方相氏的另一个职责是在丧葬仪式中为死者开路,在墓室中驱逐鬼魅,使亡人得以安宁。

  春秋时,傩祭仍十分盛行,就连孔夫子对傩祭也十分虔诚,唯恐因他的不恭而祸及祖宗。战国时,南方各国傩祭也很盛行,尤其是楚国,有的学者认为,屈原的《九歌》,所描写的就是当时楚国傩祭活动的情况。时至今日,湖北恩施、湖南湘西一带尚遗存着许多傩活动。

  到汉代,宫廷中傩祭活动的规模更大,除保留方相氏之外,又增加了十二神兽,手持鼗鼓伴奏歌曲,还动用了骑兵士卒,举着火炬把想象中的疫鬼押送出境,赶至洛水之中,如此规模的祭祀活动,无疑使傩祭仪式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定型。

  唐代的傩祭中增加了跃兵示武的内容,也就是宋代史料中提到的“军傩”。艺人们创造了《兰陵王入阵曲》,开创了傩面具进入文艺演出的先例,为后世傩活动全面向娱人方向过渡,打下了基础。

  傩到宋代,产生了重大变化。由于人类思维的拓展和中国戏曲的诞生,使傩这种宗教性的祭祀活动,全面向娱人的文艺形式衍变,是一种高层次的发展。这一时期,宫廷傩中方相氏、十二神兽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将军”、“门神”、“判官”、“钟馗”、“土地”之类的人物,并演绎出这些人物的故事。此时,面具已经不再是傩的专利品了,不仅用于驱鬼吓人,还作为镇邪的器物挂在门前,而且还是小孩的玩具和文艺演出的化妆手段。当时,桂林的傩活动最活跃,傩面具制作最精彩。大量文献表明,在戏曲的影响和推动下,傩活动中涌进大量世俗化、人性化的因素,使傩戏这个在母体中孕育已久,蠢蠢欲动的后产儿诞生,势在必然。至此,傩活动迈入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

  明清以来,随着人们对自然界的逐渐认识和思辨能力的提高,傩意识相应淡化,宫廷虽照例每年举行傩祭活动,规模却远不如以前了,傩在中原发达地区逐渐走向消亡。但在南方,特别是在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地区,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譬如贵州。

  通过这段历史的回顾,我们共同来梳理下傩祭活动衍变发展的脉络:原始先民的自然崇拜,万物有灵观念是傩的起因;殷商时代傩祭形成;周代傩祭盛行于世,初具规模;秦汉时在周代的基础上规模扩大,傩祭仪式完善、定型;魏、晋、隋、唐出现世俗化、艺术化转向的苗头;宋元全面由酬神向娱人方向衍变,使傩涉足于文艺领域;明清以来中原等发达地区逐渐走向没落,而西南等南方省区则沿着宋元的路子延续,至今尚有遗存。

  傩面具作为傩祭的伴生物,其演变发展,必然与傩祭紧紧连在一起,它的流变路线是:原始先民用涂料装扮诱捕猎物,以及他们的图腾观念,是面具的源头;鬼神意识是傩面具诞生的直接原因,现有史料说明,殷商时已有傩面具--“魌头”,周代傩面具基本呈现出的是狰狞、变形兽形的样子;秦、汉亦沿袭前朝的傩祭;魏晋、隋唐除承袭了兽形面具外,出现了人物面具,如《兰陵王入阵曲》中的代面等,这为宋代世俗人物、传奇英雄等人物面具进入傩祭开了先导;宋元以来,傩面具中兽形面具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世俗人物、传奇英雄和神话传说人物。

  傩祭的发展脉络,决定了傩面具造型衍变的趋势,即从简单到复杂,由变形、拼凑、夸张,到逐渐走向写实。到此,我们也知道了,傩面具最早应该是在殷商时期出现的。

  2.傩面具的分类

  我们知道,从古到今,傩事活动中的各种神灵角色,大都是戴着面具装扮的,因而,历代遗存的傩面具成千上万。在接下来的内容里,我们将以赣傩面具和贵州傩面具为例,向大家展示一个奇幻的傩面具世界。

  赣傩面具的类型

  (1)神将型面具:有“开山”,“唐、葛、周三元将军”,“欧阳金甲将军”,“八十大王”,“四大天将”,“王、马、殷、赵四大元帅”,“温元帅”,“钟馗”,“梅山将军”,“白马、欧阳二将军”,“功曹”,“杨戬”等。

  “开山”:“开山”神是从古“方相氏”衍化过来的一位神将。赣傩事中的“开山”面具,面目狰狞,舞者手持斧砍击四方驱疫,装扮的是傩坛中形象最威猛、法力最强大的神之一,其职司是为愿主家斩除妖邪。传说,开山家住南昌棋盘,父亲姓崔,母亲姓黄,有两个哥哥,大哥是当朝宰相,二哥是京都翰林。母亲怀开山十年不分娩,父亲只得到文王那里去求卦。文王说开山命犯飞天五岳神,父亲于是许下白猪、白羊、白锦鸡、白凤凰,以及长标、短标各36支,大傩、小傩各12堂,并允诺如生下的是男孩,便送到华山修行。刚许完愿,黄氏便生下一个男孩,父亲果然遵守诺言,把他送到华山出家。开山长大后成为傩坛中的一位神将,相貌十分凶猛,头上长着一对尖角,口中生出两颗獠牙,背上有三路红毛,腋下的毛长达3尺。他食量惊人,一顿要吃三斗谷米,80斤的肥羊囫囵吞下。他皮肤粗糙,身子痒时常到长满尖刺的檬子树上去擦痒,甚至爬到刺如尖戟的皂角树上去歇息。他身材敦实魁梧,从峨眉山前走过震得山岩崩塌,从洞庭湖中走过,踩得湖水浑浊,从黄河岸上走过,吓得鱼兵虾将战战兢兢。

  “唐、葛、周三元将军”:是萍乡傩的主神面具,依次称为“大将军”、“二将军”、“三将军”,普遍在各傩庙中受祭奉。作为傩神的“唐将军”相貌温和,脸朱红色,三缕络腮胡,穿紫红蟒袍,手持宝剑,一副武官模样。“葛将军”相貌文静,脸朱红色,短胡须,穿紫红蟒袍,手持宝剑,不太凶恶,一副武官模样。“周将军”器宇轩昂,脸白色,山羊胡须,戴花帽,穿白色武靠,手持三环大刀,一副文武兼备的模样。

  “欧阳金甲将军”:在萍乡、宜春、修水、万载等地供奉。在民间叫欧阳晃。其傩面具在宜春、修水等地称“金甲神”,萍乡称“欧阳镇洞大将军”,修水称“欧阳得胜将军”。

  傩班老艺人中是这样传说这位傩神的:宋朝皇帝为试龙虎山张天师的法术,叫24名鼓乐手藏匿于宫殿底下,奏乐不停,声称宫中闹鬼,常有鼓乐之声,请求张天师驱鬼。张天师遵旨作法,取一碗冷水,念动咒语,鼓乐手在地下冻得一阵哆嗦。鼓乐手稍停,后又奏响。张天师又取一空碗,念完咒语后用筷子在碗面上一抹,24名鼓乐手全部人头落地。此后这24名冤鬼在宫内吵闹不休,皇帝无奈,只好封他们为傩神,为首者被封为“欧阳金甲大将军”,千年万载,享受香火,身子落在湖南,头落在江西。因此,江西万载等地在庙里供的傩神只有头面没有身子,傩神也因此又称为“二十四炁”。

  “八十大王”:婺源民间供奉的“八十大王”傩神,传说是秦始皇的长子扶苏。秦始皇死后,扶苏太子受命在上郡(今陕西榆林县东南)监蒙恬军,其弟为夺皇位差丞相李斯以慰劳犒赏将士为名,用毒酒害死其兄。扶苏太子死后,成为傩神,专为人间斩妖除魔,扶正祛邪。婺源民间还传说,清初该县出了一个大官,叫詹养沉。清顺治己亥年间当上了翰林学士,后来又担任主考官。因出错了考题,被皇帝处死,从京城城楼上用竹竿弹出城外。可詹养沉福大命大,弹出城外摔个半死,弥留之中因梦见“八十大王”又起死回生,自以为是傩神保佑,逃回乡后,把陕西傩神也带回了家乡。从此,婺源民间把“八十大王”奉为傩神,平时如遇牲畜瘟疫,都要请“八十大王”来收瘟。每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乡民定时请手持开山斧的“八十大王”在各家各户堂前、床前、牛栏、鸡圈、灶屋用斧刮剁,以示逐鬼疫灭灾祸,保人畜兴旺、四季平安。孩童常常簇拥在“八十大王”左右,争相请“八十大王”用开山斧刮头,乞讨吉利。最有意思的是一年一度的“追王”仪式。“八十大王”在锣鼓、神铳队的引导下,沿着村边田间小径翻坡越涧急速奔跑。后面几百名乡民山呼海啸般紧紧追赶,追上“八十大王”者便让其用开山斧在头上刮几下,被刮者就可祛邪消灾交好运。整个仪式十分壮观。最后“八十大王”当众捉拿一个“小鬼”,口念咒语颂词:“伏望伏望,发财大旺,新春已到,‘八十大王’来收场。一年四季,添进人丁,广进钱粮,老者多增福寿,少者福命延长。读起诗书牢记心头,大考之年,一举登科。做起买卖,一分为本,万贯多利,多进财宝。开起店铺,千人成行,万人为市,日进千乡之宝,时招万里之财。种起五谷,五谷丰登,一籽落地,万籽全收,多收担数,胜过上年。养起六畜,六畜兴旺,日长千斤,夜长万两,土神进土,石神进石,凶神恶煞,百煞伏世,麻鹰狐狸,退四千里,熊狼虎豹,身皮筋甲矛,家家尽行检点,放回天界。”念毕,“八十大王”当众砍杀“小鬼”,表示全村风调雨顺,来年五谷丰登。

  “四大天将”:这是万载傩的面具,“四大天将”即《封神演义》中的“魔家四将”。头将名“魔礼青”,脸是黑色,头上有两红角,头中部有金色神的云盘座像,这是其原身,而面具则是化身(妖精型)。头将的红眉像半个月亮并有齿形边,表现出眉多且长状,绿扇形耳有红锯齿边,脸颊下颌有红点组成的花团,一张大红阔嘴占了整个脸的下部,上下两排白齿露出,嘴角处有两颗不太明显的獠牙;二将名“魔礼红”,面具与“头将”同,只是脸部为红色;三将名“魔礼海”,面具也与“头将”相同,只是脸为黄色;四将名为“魔礼寿”,脸为蓝色。

  “王、马、殷、赵四大元帅”:萍乡、南丰傩均有此神面具。傩神一名“王善”,是道教护法监坛之神,“玉皇大帝”封其为“豁洛元帅”,授为“雷公”,司天上人间纠察之职;一名“马胜”,有三只眼,为斗口灵官,道教称之为“雷声部动天尊”,常驱邪祛疫,济世度人;一名“殷郊”,乃殷纣王之子,有斩妖降魔之勇;一名为“赵公明”,道教奉为财神,能驱雷役电,除瘟消灾,买卖求财。

  “温元帅”:为萍乡供奉。据说,温元帅本为唐代浙江温州人氏,叫“温琼”。其父温望,曾中明经甲科,因年老无子,便与夫人张道辉祈祷天帝赐子。一日,张氏梦见一位手擎火珠的巨神从天而降,并对她说:“我是‘天火直精’,将要托胎给你。”不日,张氏果然有了身孕。温琼出生时,左胸右肋皆有符文,自幼精通五经,熟读百家典籍,可是时运不佳,两次科考都没有中第,温琼因此感叹:“我生不能效力君主施惠百姓,死当为泰山神,以除天下恶患。”说完,抑郁而死。另一说法是温琼吞服了苍龙的追珠而变成一位面青、发赤、手握宝剑的威武神将,为世人治病驱邪。人们纷纷立庙祭奠温琼。

  “钟馗”:传说中的捉鬼、吃鬼、斩鬼大神“钟馗”是上界“武曲星”投胎。钟馗母亲谭氏,一日梦见一神人手托红日,她一口将红日吞下,从此有了身孕。后来神人告诉她,腹中小孩是“武曲星”。钟馗生下时,果然毫光四射,紫气腾腾。钟馗自幼刻苦求学,博学多才。一年进京应试,中了状元,唐德宗李适以貌取人,相貌丑陋的钟馗被免除了状元功名。钟馗气得暴跳如雷,当场触殿阶身亡。唐德宗十分懊悔,敕封钟馗为“驱魔大神”。钟馗到了阴间,遍游阴曹地府,斩妖劈怪。后来,钟馗又率领众鬼卒来到人间剪除鬼魅,立了大功,“玉皇大帝”又封他为“驱魔帝君”。

  “梅山将军”:萍乡供奉。民间所称“梅山将军”就是梅福(字子真),西汉末年寿春人,曾任豫章郡南昌县尉。梅福因不满王莽专政而弃官回家。隐退到南昌西郊的飞鸿山修道炼丹,由于后人对梅福的尊崇,遂将梅福在飞鸿山修炼之处,改名“梅岭”,一直袭用至今。

  “白马、欧阳二将军”:“白马将军”是指南昌净明教始祖许真君(许逊)的部将,姓董名晋,江西修水人。兄弟三人本以冶铁为业,从许逊斩蛟而卒,两兄被害,董晋奋勇斩蛟而卒,豫章郡多处建“白马庙”祀其为神。

  “功曹”:傩神“功曹”为萍乡供奉。“功曹”本是古时官吏的称谓,是掌管功劳簿的记功小官,唐时叫“功曹参军”。后来道坛也仿效人间,为“玉皇大帝”配备了四位“功曹”,叫“值年功曹”、“值月功曹”、“值日功曹”、“值时功曹”。他们除了记录考察功劳外还增加了护法驱魔神力,道士斋醮作法时,常用符箓召请“四值功曹”与“六丁六甲”一道来驱恶除邪。傩坛为了扩大声势也把“功曹”请进傩神家族,在傩坛,“功曹”是个传令小官,专门负责上达天庭传文请神。

  “杨戬”:为南丰供奉的傩神面具,白脸,有三只眼,石邮傩班称其为“双伯郎”。吉神型面具:有“纸钱”、“清源”、“和合”、“傩公傩婆”、“鲍三娘和花关索”、“魁星”、“前司郎”、“鸡嘴与猪嘴”等。

  “纸钱”:是南丰石邮傩的一个面具,装扮的是“女娲”。以一纸钱绳挂在脖子上,绳两端有红布包,用手拈着红布包,作抟黄土造人的表演。女娲是中国繁衍人类的始祖,有了人类,就能为世界创造一切,这也是人们所要祈福的。“纸钱”傩面具为紫红色,无女性的秀丽,却有狰狞的美。

  “和合”:是一对笑容可掬的吉庆傩神面具。新年到各户表演时,“和合”两手持毛笔、墨块、算盘做各种姿态。寓意祝福读书者聪明,求功名者早登金榜,经商者一本万利,耕种者颗粒归仓,因而深受民众欢迎。

  南丰的“和合”面具为古铜色,胖娃形,头顶上有童髻。广昌县的“和合”是肉色,梳一“哪吒”式的发式,也有戏曲孩童发披。“和合”还称“送子和合”,在娶亲人家洞房表演时,吹奏民间的“怀胎调”,并喝彩:“十朵莲花九朵开,离了南海到此来,手中抱定长生子,积善人家去投胎。”

  “傩公傩婆”:面具为肉色,是一对80多岁的老翁、老妪,喜得一子后乐不可支,傩婆的嘴都笑歪了的形象。南丰甘坊跳喜事傩,常邀傩班跳《傩公傩婆》,祝福纳吉。“傩公傩婆”的作用还在于构筑人间与仙界的“桥梁”。一切傩事活动开始之前都有一个开箱的仪式,即把平时封在箱中的面具恭恭敬敬地请出来,供在圣桌上祭拜。无论是傩祭还是傩堂戏,一堂面具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甚至上百个,而最先享受或者说最能享受这种供奉待遇的就是“傩公”和“傩婆”。因为在举行傩事活动的人看来,天地间是两个既分开又有联系的世界,活着的子孙们要想与死去的祖宗交流,尘世间的凡人要想与天上的神仙沟通,只有通过“傩公傩婆”才能进行,“傩公傩婆”就是这两者的中介人。

  “魁星”:乐安、南丰、广昌、婺源、萍乡等都有这样的面具,其中广昌民间最风行“跳魁星”,面具也与众不同。“魁星”本是主文运的神,能助人金榜题名,独占鳌头,称“文曲星”,多为文官面具。广昌的“魁星”神却是一副貌丑的砍柴童打扮,上身赤膊,披云肩、彩带,腰系围裙,脚穿草鞋,头裹红布,戴面具,手拿朱笔、墨斗,这是为何呢?当地传说,“魁星”原本是一叫金斗的孤儿,以砍柴为生。一日在万仙山砍柴,遇上山崩地陷,金斗坠入深渊,忽感有人托住其躯体,原来是“白鹤仙童”将金斗引入仙堂见“师尊”。“师尊”见金斗虽貌丑但机灵,便教他练点斗,并封为“魁星”。金斗坠入洞时是砍柴童,所以“魁星”的表演仍保留金斗原服装。但因其貌丑,面具为绿底色,分布有红、黄、蓝、绿、黑、白、银七色组成的色块,面具是用纸和布脱坯而成。新年,“魁星”走村串户到各家祝福,表演时还唱着“魁星进屋,家家享福;魁星进屋,户户买田;魁星进屋,家家添丁”等贺词。

  贵州傩面具的类型

  流行于黔东、黔北、黔南、黔西北等全省大部分地区的傩堂戏面具,是贵州现存傩面具中数量最多,艺术性最高的一种。黔东地区能说出24枚面具的姓名,它们是:开山、开路、灵官、关爷、仙师、和尚、甘生、秦僮、唐氏太婆、仙锋小姐、引兵土地、桃园土地、梁山土地、掐时土地、卜卦先生、鞠躬老师、幺儿媳妇、乡约保长、秦僮娘子、李龙、柳三、杨四、判官、关夫子。这些面具和赣傩面具一样,每个面具都有一个传说故事,下面简单介绍几个面具。

  开路:即开路先锋,是傩面具中历史最久,渊源最长,最主要的一位正神,其原型是古代傩祭中的方相氏。相传轩辕皇帝游九垓,元妃死于途中,由于次妃好如的相貌极其丑陋,皇帝便召她监护,于是次妃好如就充当了方相氏的职责,从相关记载可以看出,开路先锋乃是古傩祭中专管驱鬼逐疫的方相氏。

  土地:土地是土与五谷之神,原是社稷之神,威望极高,主宰着无边无际的大地,后来逐渐衍变成了地位卑微的乡神。由于各地普遍祀奉土地神,所以土地公究竟何时被人格化的,在民间传说不一,有的说是汉高祖的丞相萧何死后成神,被封为土地之神,主管土地和五谷生长。有的则说是曹参,还有说是唐朝的韩愈,等等。土地神的传说各地都有很多,有的身着布衫脚穿草鞋,犹如农夫;有的家室齐全,老幼满堂,有的公婆二人,乐善好施等。总之,在人们心中,土地神是与民间百姓最为亲近,犹如自家长者,慈善可亲,而神通却有限的形象。贵州傩面具中的土地造型,不如其他地区的富态饱满,而是较为清瘦、硬朗,这大概是贵州山高路陡、生活贫困、人们善于行走,老人们大都清瘦、硬朗的缘故吧。

  秦僮:秦僮是傩中极为活跃的人物。傩面具造型十分生动,眼斜、嘴歪,故称“老歪”或“歪嘴秦僮”,是傩坛中受人欢迎、喜爱的人物之一。传说秦僮是柳毅的书童,同柳毅一起进京赴考,途中秦僮生重病,九死一生,经“冲傩”后病好复原,就许下一头猪的愿信酬神。另一说秦僮是玉皇大帝的独生儿子,因眼斜、嘴歪、秃头、背驼,长相难看丑陋,不得玉帝欢心,将他打下凡尘。

  关爷:即三国的关云长,他也是傩坛中的正神之一。历史人物进入傩坛为神者,只有他与包公,而他在傩坛中的地位又显然在包公之上。关爷面具的造型是丹凤眼、黑长胡须、红脸。

  3.傩面具的基本特征

  古老的巫傩面具既是文物,又是艺术品。

  巫傩面具是通过雕刻艺人运用木、皮、竹、泥、布、纸等各种不同的材料,经过雕刻、彩绘、装饰等创作手段而创造出的雕塑艺术品,然而,巫傩面具不同于一般的雕塑艺术品,它与原始神灵崇拜、宗教信仰紧密相关。在巫傩活动中,它是神灵的形象、神灵的化身,带有浓厚的宗教性、神秘性。它积淀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宗教心理和艺术创造,把人们对社会、宗教、民俗、艺术的认识,集于刀工、色彩之中。

  傩面具作为多元宗教观念和巫术意识的一种造型,是人类用以伪装和隐蔽自己的本来面目,变成另一个形象的最简便工具,是完成角色转换的必备器具,人戴上傩面具后,就变成了一个具有某种神威或能够沟通神灵的角色。在各种仪式中,傩面具是神灵的象征,图腾的载体,巫师的法器。巫师戴上面具,就意味着神灵的附体和保佑,获得了超自然的威力,成为沟通人与神灵的桥梁、使者和代言人。

  通过前文中对傩衍变发展途径的了解,我们清楚地看到傩这种文化形态,在3000多年的漫长历史中,逐渐融会了人类精神生活中宗教、艺术、习俗这几个方面的内容,从而造就了傩面具的主要特征。

  傩面具的宗教特征

  作为神物,巫傩面具的宗教功能是占主导地位的。从宗教礼仪的实用性出发,人们在雕刻和制作面具时,受制于宗教心理和特定的民俗心态,不能随心所欲地表现“自我”。巫傩面具与庙堂上所刻画的神灵是一致的,人们总是全力来表达虔诚之心,使之尽善尽美。

  巫傩面具与庙堂神塑异曲同工,但是有更大的自由度。巫傩作为民间信仰,内容更为丰富。一方土地一方神灵,不像佛道两教那样具有严格的教规。因此,在傩神中,三教九流、牛鬼蛇神无所不包,各地的神灵多种多样。加上傩事活动中具有娱戏的因素,可以在“鬼面”、“丑角”中表现更多的俗趣,于是,为艺人们施展才华提供了较为宽阔的天地。从某种意义上说,巫傩面具弥补了庙堂神塑在艺术个性上的不足。

  傩面具是鬼神意识的物化符号。

  从本质上说,傩是一种鬼神意识,它滋生于远古时代人类对大自然的依附和恐惧。意识是无形的,然而,先民们的鬼神观念,迫使他们必须创造出虚无缥缈的鬼神偶像来顶礼膜拜。于是,先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他们有限的知识,将无形的鬼神意识拼凑、物化,出现了一枚枚象征鬼神的符号--傩面具,重创了一个由鬼神人兽组成的、人们意识中的群体世界。傩面具使这个虚幻的意识具体化、形象化,从而强化了人们的鬼神意识。

  初期,傩面具的造型,主要是“黄金四目”等狰狞怪异的兽类形象。原始先民的图腾意识和狩猎生活,使他们的想象能力只限于他们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事物上,那就是他们赖以生存的飞禽走兽。所以,他们创造出来的形象,均是动物形象的变异、拼凑、夸张。我们只要将商周青铜器上的各种兽类形象一一分析,便不难发现,它们是由各种动物肢体拼凑、变形所臆造出来的怪物。

  随着道教的产生、佛教的传入和人类思维能力的逐渐提高,除鬼神形象外,傩面具中的形象慢慢丰富起来,道、佛两教神话故事中的人物、神祇、历史英雄人物、民间故事、传说人物,充实了傩面具的形象队伍。早期的兽类造型,逐渐被众多神祇形象和世俗人物形象所代替。

  唐宋以后,由于中国戏曲的推动和影响,傩逐渐向娱人方向发展,出现了傩戏,傩戏故事的需要,使更多的人物形象潮水般地涌入傩面具中,形成一副就有800枚之多的人物群像,将傩面具意识的发展推向顶峰,并使傩面具从宗教范畴,走进文艺林地,产生质的飞跃。

  同时傩面具也具有宗教的神圣性。

  一个傩面具就是一尊“神”,一个“鬼”,或一位现实生活中令人尊敬的“人”,众多的面具构成了一个神秘而又庞杂的神灵世界,傩坛成了众神之门。在人间,有君臣之礼、父子之别。傩坛也有“主神”与“次神”之分,“主神”面具比其他神面具要大,制作更为精致,平时供奉傩坛正中,搜傩时乘轿出巡。不论是傩坛祭祀还是傩戏演出,所有面具都被供奉在傩坛上,献以香火纸烛和食物贡品。

  我们说,傩面具是神灵的象征和载体,是神圣的,巫师、艺人,在戴面具之前,均要净手、焚香、燃烛,向面具叩头以示虔诚,有的甚至在数天前就净身、打卦、祷告,不与妻室同房。傩祭完毕后或演出结束后,还举行“送神”仪式。

  另外,这种神圣性还表现在,封在箱中时的面具不具备特有的神灵,只有面具被戴在跳傩者的脸上时才会具备神灵的作用。傩面具一旦戴到跳傩者的脸上,就割断了跳傩者与外界的联系,跳傩者自己极容易在混沌之中产生进入神灵世界的错觉,从而自以为能代表神仙颁布旨意;同时,一旁观傩的群众由于看不到跳傩者的本来面目,只看到面具在眼前不断地晃动,也就极容易产生面具所代表的神灵与跳傩者合为一体的感觉。幻觉已经产生,傩面具升华为神灵,跳傩者已经在迷幻状态中自以为是神灵的代表,观傩者也已经在狂热的氛围中将其作为神灵。于是,跳傩者和观傩者的一问一答,就仿佛人与神的对话,傩面具就成了沟通生与死、人与神两个世界的桥梁。如果将面具随意置放或出卖,就是对神的亵渎,就要受到神的惩罚。

  我们这个民族对于家庭有着特殊的感情,谁都不希望有任何外来力量来破坏这种宁静而祥和的家庭生活。对处于农耕社会的古代人们来说,除了野兽和强盗之外,恐怕最令人恐惧的就是冥冥之中的“魑魅魍魉”了。这种看不见摸不着却给人们的安全、健康、生存等带来祸害的“邪恶”,有什么办法来对付呢?人们便把希望寄托在超人所能力及的神灵上,“傩”这种与宗教、民俗结合的逐邪的仪式也就应运而生了。在日本,也有类似的现象,日本古典戏剧能乐,是由中国古代傩祭东渡日本后,发展而成的一种戏剧样式。据日本学者介绍,面具在能乐演出中,也如傩面具一样具有神圣性。能乐戏剧场的后台,专门设有供放面具的神案,演出前,演员需要亲自从神案上取下所扮演的神的面具,庄重地戴上,不得旁人代劳,因为演员已进入神的情绪,成了神的化身。傩面具的雕刻造型也充满了宗教色彩,都是严格按照祖传傩神谱雕刻而成。傩神谱一般秘不示人,要看的话得提前三天净身、净口、净心。傩面具雕刻完,还须以三牲酒礼举行开光仪式打醮,此后,这块雕刻过的木头便成了超越自然属性的“神”。在信仰者的眼里,在傩事活动中,傩面具不是一般的工艺品,也不是戏剧家所讲的道具,而是神灵的象征。傩面具的审美特征傩面具不仅演绎出人们对神灵的种种寄托,还以其千奇百怪、栩栩如生的艺术造型而释放出古朴粗犷、形神兼备的审美特征,流露出的世俗化、人性化气质,让傩面具显得很卡通,人们会觉得除了凶猛、狰狞、严厉之神的身份外,还有种身份是慈眉善目的老爷爷,抑或是顽皮的孩子……那剽悍刚烈之美、慈祥善良之美、温柔体贴之美、幽默诙谐之美、天真无邪之美……尽显其中。

  傩面具大都以民间众神和历史名人为原型,如江西的婺源有“后羿”、“魁星”、“李斯”等60多种彩绘木雕面具,采用浅浮雕与镂刻相结合的手法,并注重对角色身份、性格的精心刻画,得以既原始野味十足,又显得形象各异,神韵飞扬,或凶神恶煞而震人心魄,或善良憨厚而和蔼可亲,或笨拙怪诞而诙谐有趣,如“关公”红脸剑眉,“判官”怒目圆睁,“和合”笑容满面,“沙和尚”憨厚大度,“观世音”端庄娴静,等等。真可谓喜怒哀乐无一相似,均以其忠奸愚劣而分妍媸。

  傩面具的色彩十分炫丽。傩面具大多用香樟雕成,以红、黄、蓝、白、黑五色为主的油漆绘制,强烈跳跃的色彩感让众傩神神采别致,性格显现,各色情感表露无遗。有的温和端庄、风流儒雅,有的森严凌厉、正气凛然,有的威武肃穆、大气磅礴……如萍乡的傩面具色彩古朴典雅,强烈浑厚,有着浓郁宗教色彩的内涵,又有戏剧脸谱的寓意,既有传统唐人绘画之神韵,也不乏现代浪漫抽象的格调,真可谓色彩斑斓,和谐细腻,雅俗共赏。

  无论哪个民族、哪个地区的面具,都不外乎五官的排列和肌肉表情的处理。中国的傩面具在大同小异的脸上大做文章。它们并不局限于现实形象的简单模拟,而是注重将写实、写意、装饰技巧融于一体,尤其在写意方面独具一格。中国式的写意区别于西方的写实,也不同于抽象式的表现,艺人们展开想象和意念的翅膀,运用夸张、变形、纹饰象征、色彩寓意,表现出与神灵世界相一致的浪漫情趣。从艺术手段和文化内涵来讲,中国传统的巫傩面具要比西方假面具丰富复杂得多--多层次、多风貌、多品位的巫傩面具,凝注着华夏文化的神韵,是中国神塑艺术及面具文化的缩影。

  与西方雕塑造型相比,中国传统的面具重意理的表现,西方雕塑重外相的模拟。中国巫傩面具重装饰、重纹理、重线条,而西方雕塑重结构、重光影、重肌肉的块面,尤其像东方宗教绘画的神灵造型,线条的运用和装饰的手法与西方教堂壁画的素描结构、色彩光影大相异趣。例如“神目睽睽”,西方雕塑处理眼珠常以挖孔所形成的光影效果来表现瞳孔及光点,唯有东方式的浪漫的写意观念,才会出现眼睛暴突、“目光慑人”的奇特手法。

  当然,随着巫傩文化的演进与流变,巫傩面具艺术也在发展与变化。从巫傩活动中对原始神灵崇拜到娱神、娱人的功能变化,反映在巫傩面具上出现了神的人格化和人的神格化,神灵的面具与世俗的面具同时并存的现象,使巫傩面具的创作更为丰富多样。随着巫傩舞蹈、巫傩戏剧逐渐成熟和兴盛,产生了不同行当、不同角色的巫傩面具,这为巫傩面具的塑造展开了十分广阔的天地。

  傩面具功能的延伸

  傩面具是傩活动的重要表现手段,或者说离开了傩活动,傩面具的功能就不存在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傩面具的功能恰恰超越了傩,延伸到了傩活动以外的一些民俗事象之中,最典型的事实莫过于“吞口”和“门神”。

  “吞口”,类似面具或者说就是面具,民间将其挂于门楣,用以驱邪镇邪。这类木雕形象在民间俗称“吞口”,取吞没、消减之意。其形象多种多样,但主要是凶猛、狰狞的兽类形象和兽形中夹着神、人的特点,是兽、神、人的拼凑组合,与早期傩面具中的造型几乎一样,甚至可以说它就是古傩面具中十二神兽的形象,它们高高挂于门楣,双目圆睁,虎视眈眈,时刻准备吞没敢于来犯的鬼魅妖魔,这与方相氏驱赶疫鬼时的神态极其相似。

  “门神”是中国普遍的民俗,起源甚古,常用的有两种,一种是“神荼郁垒”,一种为“叔宝敬德”。

  “叔宝敬德”与傩面具关系不大,而“神荼郁垒”之“门神”与傩面具造型很相似,有的就直接取用傩面具的形象。贵州一些地区,在傩戏演出之时,用白棉纸蒙在扮演者的脸上,拓印下脸谱,贴在门上当门神。通常取用的是开山、开路、钟馗、判官等化妆脸谱,此俗至今尚存。

  这种神化、偶像化的“吞口”、“门神”习俗,之所以能与傩面具结合,是因为它们的象征性与傩面具一脉相通,仅仅是活动形式不同。“吞口”、“门神”是静态的,是只占有一定空间的信仰表达方式。傩面具则是动态的,不仅占有一定的空间,还占据一定的时间,是让人们参与的情感表达方式。

  上述事例,说明了傩面具对民俗的渗透、影响。同时,正因为有普遍的民俗作依托,才使傩面具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源源不断,流传至今。

  §§第四章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