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五节 第一节傩的分布

  前面我们主要对赣傩进行了介绍和论述,然而在我们国家傩的分布是十分广泛的,其他省份也还存在着各式各样、风格迥异、携带原始文化密码的傩文化现象。下面让我们走进这些缤纷而又神秘的傩文化世界,去感悟一番其中的美妙景象!

  中国的傩文化分布非常广,可以说除了东北三省和新疆等地由于萨满教的传入,主要信奉萨满教之外,不论是在我国的南方还是北方,历史上都有傩的生存痕迹。只是由于地域、民族的不同,对其称谓有所不同罢了,如:南丰的“跳傩”,婺源的“鬼舞”,流坑的“玩喜”,安徽、云南的“端公戏”,广西的“师公戏”,四川、湖南的“道公戏”,江苏南通的“童子戏”,河北邯郸的“捉黄鬼”,贵州安顺的“地戏”,等等,可谓名目繁多。

  在我国,至今仍流传着傩文化的省市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福建、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安徽、江苏、江西、山西、浙江、台湾、河南、河北、陕西、青海、西藏、甘肃、内蒙古、辽宁等地,黑龙江有些农村也保存着古傩文化。如果使用文化版图进行归纳的话,中国傩文化则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南部和东部。其具体的分布特征主要体现在:1.傩祭、傩技以及原始傩戏区,包括湘黔交界的新晃铜仁原始傩区,湘鄂渝傩区,赣湘鄂傩区,皖南傩区和赣闽浙傩区;2.傩文化的中后期产物--傩戏和地戏文化区,包括贵州安顺军傩区,闽南木偶、肩膀戏区,滇东南澄江关索戏区,维西大词戏区,昭通端公戏区,湘鄂交界地区和川北地区的阳戏区,以及晋南铙鼓杂戏区、曲沃扇鼓傩戏区和雁北赛戏区等等。

  近几十年来,由于许多地区的傩文化迅速消亡,迄今为止,中国傩文化(包括傩祭、傩舞、傩俗、傩戏等)保存得比较好的省市主要是在江西的萍乡、南丰、抚州、上饶、宜春和九江,湖南西部的怀化、湘西自治州、张家界、邵阳市,湖北的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重庆的黔江一带,四川、贵州、青海、甘肃的藏族和彝族地区,山西的曲沃、雁北一带,江苏的南通、连云港,安徽的贵池、安庆市、黄山市,河北的武安市,广西的桂林、河池市等。

  如果按民族来划分的话,傩文化又主要存在于汉族、蒙古族、藏族、侗族、苗族、土家族、瑶族、布朗族、布依族、彝族、壮族、黎族、畲族、水族、仡佬族、毛南族、高山族、门巴族、珞巴族等民族中。

  对于中国傩中的赣傩部分,前面我们已经做了比较详细的论述。而对其他省份的傩文化现象,下面我们将选择几个比较重要的给大家进行介绍。

  湖南侗族的“咚咚推”和土家族的“毛古斯”

  在民国以前,“咚咚推”遍行于中国侗族北部方言区,主要在湖南、贵州和湖北部分地区。但是传承至今,仅在湖南省怀化市新晃侗族自治县贡溪乡的一个叫天井寨的村寨中还继续流传着,是侗族老少都非常喜闻乐见的一种既有祭祀性又有娱乐功能的、原始而又古老的傩事活动。

  在“咚咚推”的整个演出过程中,都是使用锣鼓来打节拍伴舞的,打法为两声鼓音(咚咚),随着一声锣音(推),周而复始地敲击出这一节奏,“咚咚推”也因此而得名。由于傩舞的角色自始至终都在跳跃中进行表演,而且都是同边手(即同手同脚)做动作,所以当地老百姓又都叫它“跳傩”或“跳戏”。据称这是在全国所见傩舞中最为原始、传统的,以舞蹈为主,不加任何人为导演的古傩遗风之一。

  据当地人讲,天井寨龙氏祖先早在明代永乐十七年(1419)以前还居住在靖州飞山脚下时,就会跳“咚咚推”这种傩舞。而在天井寨的姚氏家族却认为,早在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前,姚氏祖先还在县境的新寨居住时,就有了这种“跳戏”。所以在当地,便有了“咚咚推”“头在靖州尾在天井”和“头在新寨尾在天井”的争议。虽然“咚咚推”出现的确切时间已经无法考证,但通过动作和话白内容等推断,其属于原始的傩舞是毫无疑义的。

  作为一种原始的傩舞,“咚咚推”没有专门的演出班子和剧本,而且历来都是以父传子、长传幼,口传心授的方式继承下来,这使其成为不同于其他地方傩舞表演的一种独特的傩仪。自古以来,天井寨就有盘古庙、飞山庙各一座,春节期间每庙一年,由天井寨的龙姓和姚姓轮流坐庄进行祭祀,祭祀时那是必演“咚咚推”的。当然,每逢天灾或瘟疫时,也要表演“咚咚推”。

  在进行“咚咚推”表演时,一般不与当地神事活动同时进行。它的主要功能是为庆祝丰收、祛病消灾、祈雨抗旱、无嗣求子等。在每次演出之前,都会举行隆重的开堂请神仪式。

  “咚咚推”表演所需要的场地非常简单,一个小坪,一块空地便可以进行。跳戏前,先摆上一个八仙桌,正上方供奉着傩面鬼神,祭品有糯米粑、一块半熟的猪肉、水果和酒杯等。“咚咚推”除了36个面目表情各异的傩面具(又称为木脑壳,使用硬质木雕刻出来的面具,很原始也非常沉)外,最有古代遗风的就是那“稻草衣”。这也是侗族与其他民族傩祭、傩戏中不同的特征。

  “咚咚推”的起舞步伐也表现了“鸟”的图腾崇拜和“五行说”。当地人称之为跳梅花,即用跳三角跳成一个五方形。这个跳三角,很像模仿鸟寻找食物和鸟假睡时的步伐。鸟在假睡时,常常是独脚着地,闭着眼睛,左右脚轮换,寻食物时又常常是双脚同跳。而“咚咚推”也正是如此,先左脚跳一下,右脚跳一下,然后再双脚同跳,并随着鼓点便算完成了一个单元动作。而舞形的五角方位,则又很明显的是受到传统的“五行学说”的影响。

  “咚咚推”原始剧目有无声傩戏《搬开山》、《搬先锋》、《搬童儿》、《降梅山》、《降杨公》、《蛮八郎》、《搬铁匠》、《搬师娘》、《监牲》等;还有话白和动作同现的剧目《官山劈虎》、《菩萨反局》、《驱邪逐魔》、《祭盘古》、《请傩神》等;反映历史典故类的剧目主要有《古城会》、《关公教子》、《云长养伤》、《天府牛瘟》、《华佗救民》等;表现生活习俗的剧目主要有《庆丰收》、《跳土地》(又称打土地、出土地)、《哥妹情》、《癞子偷牛》、《撵草鬼》、《斩瓜精》等。

  1949年,“咚咚推”所有的面具都散失殆尽。此后,演唱时或临时做纸面具,或以涂面化妆代替。1992年,当地群众重做新面具,使“咚咚推”又恢复了本来的面目。近年来,“咚咚推”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日本、韩国等专家先后对其进行过多次考察,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除“咚咚推”外,在湖南土家族地区还存在着一种原始傩舞--“毛古斯”。在湖南永顺地区又称为“毛古斯食吉”。“毛古斯”,意为“浑身长毛的古裸人”;“食吉”,意为“狩猎”。由此可见,“毛古斯”当为远古先民狩猎活动的遗存。“毛古斯”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这些裸人披扎五块由茅草或稻草编织的“毛衣”,有的地区则用棕片或棕叶编扎成衣片,裹于全身,并遮住头脸。头顶扎有数个犄角,数目不同所代表的含义也不一样:偶数代表着牛和野兽,奇数代表着毛人。这些毛人在表演时,说话要改变嗓音,语音含混不清,这表示毛人刚学会说话。

  表演时,这些毛人要由两位老毛古斯率领,老毛古斯一为“拔普卡”(祖公),一为“拔帕”(祖母),这有可能是土家族人的一对“始祖神”。从这对老毛古斯同“嘎麦”(即土著头人)的对话中大概可知,他们是一个氏族群落,来自“金州金田,银州银田”,为了寻找最适宜生存和生产的地方,才长途跋涉迁徙到湘西的。而“麦嘎”则善意地告诉“拔普卡”,这个地方有瘴气,有瘟疫,还有吃人的老虎,有咬人的毒蛇,所以必须要先敬神,才能够安居乐业,人丁兴旺。在跪拜祭祀苍天神灵之后,“拔普卡”手持大扫帚,翩翩起舞,一边扫地一边念道:“牛瘟马瘟扫出去,缆索般的小米穗子扫进来,虎咬蛇啄的祸害扫出去,牛角一样的包谷坨坨扫进来……”这样“拔普卡”就将数十种瘟疫祸害扫除了出去,并扫进来数十种硕果累累的庄稼。

  “毛古斯”表演不仅再现了土家族的迁徙史和在新的居住地祭奠祖灵、驱秽避邪、禳灾纳吉以求安泰的情形,还描绘了生产和繁衍的历史。在劳动方面有“砍火燔”、“织布”、“缝衣”、“打糍粑”、“栽蒜”、“捕鱼”等舞蹈场面。在“围猎”一场,则有“辨脚迹”、“设卡子”、“放猎狗”、“围野猪”、“绕山追”、“分野肉”、“祭梅山”等成套的舞蹈动作。割下来的肉,每人都有一份,这又反映了氏族社会平均分配的生活方式。“毛古斯”在分配猎物前要表演“生殖器舞”来取悦女神,以求庇荫全族,子嗣昌盛:表演人员各配备一根长棍,顶端用土红的汁水浸染。人们把这象征男性的生殖器,称其为“粗鲁棍”。演到高潮时,毛古斯甚至会用“粗鲁棍”随意触及女性观众的身体。而女方也认为,这是神在赐给自己多生子女,因此不但不反感反而十分高兴。“毛古斯”的表演形态虽然非常原始野俗,但这却反映了土家族人对生活的一种美好愿望。

  贵州彝族的“撮泰吉”和德江傩堂戏

  彝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民族,由于分支多,不同地区的彝族会有着不同的祭祀风俗。在贵州黔西北地区威宁县就传承着一支古老的傩舞--“撮泰吉”。贵州彝族的“撮泰吉”与侗族的“咚咚推”一样,只有威宁县一个只有50来户人家的彝族村寨--裸戛村保存了下来。

  在彝语中,“撮”意为人或鬼,“泰”意为变化,“吉”意为玩耍或游戏,那么“撮泰吉”译成汉语意为“人类刚刚变成的时代”或“人类变化的游戏”,简称“变人戏”。“撮泰吉”是裸戛村一年一度最为隆重的傩祭活动。每年的正月初三到正月十五,是威宁县板底乡裸戛村“扫火星”民俗节的日子。到了正月十五那天,戴着面具的“撮泰吉”人走村串寨,每到一户人家,他们都要坐在火塘边念一段吉祥祝辞,并向主人索要鸡蛋和麻,走时再从柴房四角扯一把草。之后来到寨边路口,把三个鸡蛋埋入土中,点燃茅草,将其余鸡蛋煮熟后分吃,口中还念着“火星走了,火星走了”,以表示全村人已经把瘟疫火海都消除掉了。

  “扫火星”又被称作为“扫寨”,是中南和西南各省少数民族村寨都存在的一种习俗。只是地方不同、时间不同和所穿戴的面具服饰不同罢了,而意义却是一样。其意义为把瘟疫、病魔、害虫以及不干净的东西通过祭祀和法事活动,都扫除出村寨。同时,它还有求神祈福,希望人丁兴旺、五谷丰收、六畜兴旺等含义。

  有学者还认为,“撮泰吉”其实就是面具戏的意思。“撮泰吉”表演时戴着面具表演,那么普通村民戴上面具之后就不再是普通的村民,而是具有了神力的神祇人物,全村人都得听他的,他已经成为了神的化身和代言人。这与傩的性质和意义是一致的。还有就是,“撮泰吉”所表演的节目中除了男女交媾繁衍后代和劳动过程,拜四方神圣等之外,还有背银子买牛耕地和交银子过秤的情节,这早已不是人类刚形成的历史阶段。所以,将“变人戏”解释为面具戏更为恰当点。不过尽管如此,“撮泰吉”还是现存为数不多的古傩舞之一。

  裸戛村的“撮泰吉”一般主要由13人进行表演:6个人扮演角色,3个人扮演狮子,2人扮演牛,2人击锣打钹。其中6个扮演角色的人物分别代表山林老人惹戛阿布(贴白胡须,不戴面具者)、阿布摩(男性,有1700岁,戴白胡须面具者)、阿达姆(女性,1500岁,戴无须面具者)、麻洪摩(1200岁,戴黑须面具者)、嘿布(1000岁,戴兔唇面具者)、阿安(小孩,阿布摩和阿达姆之子,戴无须面具者)。

  “撮泰吉”面具制作的材料主要是使用杜鹃、漆树之类的硬杂木,先将木头锯成一尺左右的圆木,再一分为二,用斧子削成面具的粗胚,然后再刻出五官,旧时会涂上锅墨,后来改为涂墨汁。面具代表的年龄,主要由有无胡须来加以表现。“撮泰吉”面具的外部形态为前额突出,鼻子直长,眼睛及嘴部挖出空洞,额头和脸部用石灰及粉笔勾出各种线条,黑白相间,显得非常粗犷、神秘、森严和古朴。

  与其他傩舞一样,“撮泰吉”是为了祭祖、求愿而进行的原始民俗祭祀活动。表演“撮泰吉”时,有诵词与话白并配以动作,表演时的发音不使用正常的发音,而是发出猿猴般的叫声应和。其舞蹈动作完全是裸戛村彝族百姓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动作。如反映裸戛村先祖长途迁徙的艰辛时,每个人都拿着一根木棒做着跋山涉水的动作;反映裸戛人繁衍后代时,则使用非常原始的动作来加以表现,在劳动之余,就在山地上,“阿布摩”就从“阿达姆”身后抬腿进行交媾。这种仪式与侗族求子还愿、在众男女面前用猪表演交媾一样,非常原始;在反映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开荒种地和喜获丰收时,其舞蹈动作也多从现实生活中转变而来。在傩舞“撮泰吉”的节目中,还有“阿达姆”给孩子喂奶的情节;此外还有“撮泰吉”老人们将蛋埋在泥土中,次年挖出来以观其好坏,以此来预测吉凶的卜卦过程,等等。

  “撮泰吉”的这些表演非常原始而又别具一格,在人类学、民族民俗学,甚至是傩戏、地方文化史等方面都具有无可比拟的研究价值。2006年5月20日,贵州彝族的“撮泰吉”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德江傩堂戏

  德江县地处贵州东北部,自古为土家族等少数民族聚居之地,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德江傩堂戏不仅源远流长,而且保存得十分原始和完整。德江傩堂戏又称傩戏和傩坛戏,土家族人则称为“杠神”,据说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傩堂戏经过不断地发展,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的傩仪、傩戏、傩舞和傩技,至今还仍然活跃在黔东北的村村寨寨。在德江县,现在就还有130多“坛”傩堂戏在民间活动,每坛有一位“掌坛师”(当地称为“土老师”),演出少则三五人,多则10来人。傩堂戏常常是傩戏演出与傩坛祭祀交织在一起,可分为祭祀、开洞、闭坛三个部分。其面具多者有36面,少者也有5面,均为木质制成。

  在举行傩事活动前,“土老师”都要精心布置一个傩坛(傩堂),傩坛布置得非常精致漂亮。表演时“土老师”头戴面具,身穿“法衣”,在庄严肃穆、香烟缭绕的“神案”前,在鼓、锣、唢呐等的伴奏声中“开坛”,或跳神唱戏,或占卜问卦,或为祈愿人家通报神祇意旨及祸福吉凶。土家族的先民们相信,在他们的周围还存在着一个鬼神的世界,他们在主宰着人世间的一切,只有顶礼膜拜、祈祷,用巫术、符咒、舞蹈等仪式,才能避疫逐鬼,驱邪化凶,降福赐吉。在土家族人看来,任何神灵,即使是凶神,只要自己诚心实意地去“许愿”、“还愿”、“酬敬”,就能够使它们与人为善,使人们逢凶化吉。

  傩堂戏所表演的剧目大致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为始祖戏内容,剧目有《天仙送子》、《白旗先锋》、《搬开山》、《搬土地》、《搬算匠》、《搬童儿》、《白望送娘》、《开山砍五路财》等等,大多表示酬神还愿。

  第二类是正本戏,又可分为大戏、小戏和折子戏三种。大戏剧目有《孟姜女》、《龙王女》、《庞氏女》、《陈世美不认前妻》、《双上坟》、《四下河南》、《汾水河》、《赶斋记》、《八仙图》、《万花楼》、《二度梅》、《刘海砍樵》等等,都是一些传统戏;小戏剧目有《三宝舞龙》、《雷交锤》、《白猿戏晋》、《勾头催粮》、《捡田螺》、《正二边筐》等等,它们都属地方戏;折子戏剧目有《庸堂会》、《芦林会》、《池塘会》、《金桥会》、《楼台会》、《安安送米》、《打芦花》、《车江别》和《梁祝姻缘》等等。这些剧目既为酬神,也为娱人。

  在德江傩堂戏中,还有一些非常独特的“绝活”,如“踩刀祭”、“溜铧口”、“翻叉耍”等表演。观看这类表演时,观众都是屏住呼吸,提心吊胆,既精彩又刺激,真是令人叹为观止。比如“踩刀祭”,踩“地刀”时,是把一排锋利的大钢刀刀刃朝上置于地面;踩“天刀”时,则把若干大钢刀刀口朝上置于木柱之上排列为楼梯状。祭祀开始时,“土老师”身穿法衣,打着赤脚,一边画符念咒,一边从容不迫地走上刀刃,如履平地。“溜铧口”则是把若干铁铧口(有时用砖头)全部用火烧红,排列在地上,由“土老师”光着脚板逐一走过。“翻叉耍”则更为惊心动魄,“土老师”为了降伏恶鬼,要用钢叉向另一个扮演恶鬼的“土老师”的咽喉或胸膛用力投掷过去,而对方则要用单手准确地接住飞来的钢叉。这些无疑继承了古代巫术以符咒威力来进行驱鬼逐疫的传统。

  四川、甘肃藏人“跳曹盖”

  “跳曹盖”是聚居于四川省平武县、九寨沟县(原南坪县)和甘肃省文县一带的藏族傩舞。四川绵阳市平武县白马乡是“跳曹盖”最为普及的地区,据有关学者调查显示,白马藏区直到20世纪的中期,即三四十年前,还保留着氏族公社的残余。那里的白马藏人不与外族通婚,还保留着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宗教信仰处于原始宗教万物有灵的阶段,因此民族祭祀活动非常原始。傩舞“跳曹盖”就是其典型。

  “跳曹盖”的曹盖,译成汉语,就是面具的意思。“跳曹盖”就是跳面具舞,它是全国仅存不多的几个原始傩舞之一。与上述几个古老民族一样,“跳曹盖”也是春节的祭祀神舞。在四川平武县、九寨沟县与甘肃文县交界处的藏人区,大约有1万余人在传承着这种“跳曹盖”。

  在平武县白马乡等地,“跳曹盖”的仪式一般在每年正月初六举行。初五晚上,人们便在寨外空坝上搭上祭棚,在祭棚中间烧起一堆篝火,巫师们围在火堆旁念经。初六清晨,随着一阵火枪声、鞭炮声、锣鼓声和喧闹的人声,身穿五彩长袍、头上插有雪白鸡毛的人们,带着事先准备好的祭品来到火堆旁。首先,人们在巫师的主持下,杀牛祭神。然后,“跳曹盖”的青壮年戴上巨大的木制面具,手持大刀、锯子等道具,围着火堆跳起粗犷、古朴、刚健的曹盖舞。跳曹盖舞者至少要有三人,三人以上不限,并且都头戴面具,在“咚咚咚”的鼓声和“哐哐哐”的锣声伴奏下,不停地跳跃。

  “跳曹盖”的舞蹈以手上动作为主,其内容主要是模仿熊等猛兽的动作,力求表现得凶猛怪诞。跳至高潮时,还要从火堆上飞身纵过。每当这个时候,鼓锣齐鸣,群情振奋,非常壮观。接下来,跳曹盖的队伍围着寨子挨家挨户去跳,最后跳到田边地角为止。据说,这是为了驱鬼,将鬼怪赶出寨外,保一年人畜平安、五谷丰登。从这一点来看,“跳曹盖”与古傩是一脉相承的。

  面具在白马藏人的心目中具有驱邪的功能,与黔湘川桂交界地区的乡间一样,常有人将面具挂在大门的上方,以祛除邪恶。白马藏人“跳曹盖”的面具材料多为当地的桦木制作而成,一般长约40厘米,宽约30厘米,顶部木厚2-3厘米,面部木厚1-2厘米,既大且厚,一个面具大约有10多斤重。“跳曹盖”所戴面具的形象皆为动物,主要是熊头面具,白马藏人称为“达纳尸界”。“纳”是“黑”之意,“达”即指“熊”,“尸界”指“神灵”,“达纳尸界”就是指黑熊神。白马藏人崇奉黑熊神,认为它是鬼怪们最惧怕的神灵,故将面具做成熊头形象,相信这样便能驱逐一切鬼疫。这些面具,一般都雕刻得凶猛异常,呲牙咧嘴,让人看了都心生畏惧。据白马藏人说:面具的形象,做得越凶狠,越让人可怕就越好。在白马藏人看来,只有以恶镇恶才能赶走一切妖魔鬼怪,保一方平安。所以面具多为凶狠、恐怖和强悍的形象。

  云南傩舞

  云南傩舞常与当地各民族的原始宗教信仰联系在一起,但传承至今且戴着面具跳傩的,主要有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麻栗坡县彝族倮支、思茅地区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布朗族以及昭通彝族、苗族。在云南,没有专门从事傩事活动的仪式,所有的傩事活动都是结合当地的节日在祭祖仪式或原始宗教活动中进行的娱神娱人表演。

  麻栗坡县位于著名的老山脚下,与越南河江省相距只有23公里。在这个中越边境上,有两个不足3000人的白倮寨,自称为杀人倮(人老后宰杀分给全寨的人吃)的后代。那里的白倮人至今不与外族通婚,生活在原始森林中,每年的农历四月第一个龙日便是他们的祭祖节日,叫做“荞菜节”。白倮人的傩面有两种,一种与湘傩面具相似,是人物面具;一种比人的脸大一倍多,斑马纹木面具,全为动物鬼怪面具,然而这里的鬼怪都是善鬼。整个祭祖群体舞蹈中,所有白倮人都要参加,但戴面具的只有10多个人。祭祀由师公主持,念一些祈神驱疫求丰收保平安等颂词。傩舞自始至终随着铜鼓踩点起舞,不唱也不出声。这是白倮人一年中最为热闹的节日。

  思茅地区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乡万亩古茶林中有一个布朗族的寨子,叫芒景寨。这个寨子每年的农历三月三都会举行山康节,即泼水节。节日的意义与跳傩一样,都是为了驱邪逐疫、祈求丰收平安。布朗族的面具,他们称为“鬼脸”,也是善鬼、好鬼。傩面一般使用兽皮制作,外形非常恐怖。

  昭通傩舞主要有上市、下市、门市、正市这么四种舞蹈程序,以跳傩为主。《盖鬼扫邪》是直接展现驱鬼扫涤邪恶的傩事节目,鬼由人戴面具扮演,其动作张牙舞爪、蹿跳于傩堂,做出许多恐怖之状。《礼请》是傩舞的中心环节,凡是相关的神都要一一请来。昭通的傩面主要由杨木、枧等轻而实的木质材料,经过雕刻、涂色而成。傩面以文、武、凶、善、丑来分类,并且男女有别。傩面被称为“古脸子”,而戴着面具舞蹈则称为“出脸子”。昭通傩舞以似神、装神、表现神的活动为主,巫师么公在台上戴上面具就成了神,只舞蹈不唱歌,而台下的巫师则要唱“神歌”。此外,昭通傩舞还保存了一些原始傩祭中的傩技,如“吐獠牙”、“喷火”之类的节目。

  内蒙古的“好德歌沁”

  内蒙古蒙古族的“好德歌沁”,译成汉语为丑角之意;又称为“呼图克沁”,汉语意为“祝福求子”。“好德歌沁”是蒙古族一种戴着面具在人家家里进行求子还愿的傩祭傩舞表演。“好德歌沁”是一个剧目的名称,将傩戏中的角色直接用于傩的名称上,这比较少见,从另一面来说则可见其在民众中受喜欢的程度。“好德歌沁”流传于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萨利巴、乌兰召一带蒙汉杂居地区,每年农历正月十三至正月十六日演出。演员们分别装扮白老头、黑老头、白老头的妻子曹门代、女儿花日、孙悟空和猪八戒。“好德歌沁”的表演有着一定的程式:

  第一步:出发时要载歌载舞,演员们戴着面具唱《敖汉赞歌》、《鸡鸭庙歌》,游行到村庄的街道路口。由孙悟空和猪八戒开路,白老头走前,众人跟在后面。

  第二步:进院祝福驱邪。演员进入人家院子里,跟着就会环绕表示吉祥“盘肠”图案跳吉祥舞蹈、唱吉祥歌。白老头挥舞宝杖指点四方,为主人祈福驱邪逐疫。

  第三步:在院子里做完傩祭活动之后,进屋便做祝福、送子的活动。进入室内表演时,孙悟空、猪八戒不进屋,其余演员依序盘腿坐在主人家的炕上,吃席、唱颂歌。如果主人家提出想求子,白胡子老头就会拔下一根白胡子系在铜钱上,说着祝词,意为来年生子。

  第四步:临别时辞行。当演员唱起《青鸟歌》时,主人家知道“好德歌沁”们要走了,便故意请曹门代留下,这时白胡子老人要唱《求情歌》,请主人不要留下妻子。离开主人家时,他们还要唱《四个杭盖》等歌,去另外一家。

  “好德歌沁”在演出前要将面具放在寺庙供奉,表演的演员有五六个。这是一种处于傩舞和傩戏之间的傩文化。

  山西扇鼓“马马子”

  1987年,在山西曲沃县任庄村有一位叫许世旺的农民,献出一部清末的抄本《扇鼓神谱》。根据此抄本和该村老艺人的回忆,在1989年,这种湮没了半个多世纪的扇鼓傩礼终于原汁原味地恢复了演出。扇鼓傩具有民俗节日特点,演出时间为农历正月初七至元宵节期间。这是迄今为止唯一在黄河流域保存的,以扇鼓为特征的傩礼。它包括祀神、驱傩和献艺三个部分的内容。演出的主体由本村12名农民组成,称为“十二神家”。显然,这是东汉大傩中“十二神兽”、唐代大傩中“十二执事”的历史衍变。这“十二神家”翻穿杂色羊皮袄,头戴清代官员的圆锥顶“凉帽”,手持扇鼓进行表演。

  祀神开始,一面上书“遵行傩礼,禳瘟逐疫”的纛旗引领十二神家、花鼓队、秧歌队等穿街走巷后,步入祭坛。祭坛设“八卦坛”,每个祭坛供桌上供着2尺或1米高的“礼馍”。这些礼馍上有飞禽走兽和各种花卉,并染上鲜艳的色彩,十分精美悦目。“八卦坛”分设于八个方位,北坛最大,供奉主神后土娘娘。在古人观念中,视天为父、地为母,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后土逐渐母性化,变成了后土娘娘。许庄村南龙山建有后土庙,举行傩礼时便将庙中神位迎请至祭坛,放置于北坛,以显示其至高无上的地位。

  祀神后,十二神家沿门逐户驱邪除灾。其中一位名为“马马子”的神家,手持碗口粗、约3米长的麻鞭,杀鸡并将鸡血滴入酒内做法事后,去各家各户收灾。在唐代大傩中,十二执事也是手持麻鞭进行除灾驱傩的,从这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继承脉络。

  最后便是献艺,目的是娱神又娱人。表演的节目有《吹风》、《打仓》等民间歌谣。前者赞颂木匠、铁匠、石匠等手工艺人,后者称赞板豆、麦子、大麻等五种农产品对农民的重要性。实际上是以幽默的语言赞美自己的劳动,也反映了农民丰收后的喜悦心情。此外,在《攀道》中有两个角色比较有趣,一个叫“胡论”,一个叫“憋天”,意思是二人吹牛能憋破天。从二人吹牛比赛的滑稽表演来看,我们可以感受到唐代参军戏中“参军”、“苍鹘”对它的影响。因此,山西扇鼓“马马子”也可以说是一种历史悠久、十分古老的傩事活动。

  青海土家族的“跳法拉”和“跳於菟”

  在青海省土家族聚居的民和县三川地区,每年农历七月十二日至九月十五日,都要举行规模盛大的民众“纳顿”会。这种民俗活动,是三川土家族特有的传统节日,也是延续至今的一种军事部族时期的祭祀仪式。

  “纳顿”会上的最后一个程序是“跳法拉”,“法拉”是土语的音译,意为“神汉”。法拉作为人与神的中介,在神附体后,他能代表神说话,下达圣意。法拉跳神时,手持钢制古戟,两腮插上两把长20公分、宽1公分的钢钎,绕场蹦跳作舞,也有将钢钎插在双鼻孔、双耳、双肩、双奶头、舌头上,称为“十二钢钎”。当法拉进入亢奋状态后,会口吐白沫,目光呆滞,此时即表示神灵已经附体。法拉跳舞向神献祭,并手执神刀,跑到幢幡前向宝盖、钱粮及帐前供物各击一下,随后人们将上述供物取下焚烧。法拉随即向村民们宣示神谕:今天某村某家“纳顿”设下神坛请我来,我心里喜欢,钱粮已收下,今后你们要敬奉神灵,我去禀报玉皇,保佑你们村子,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此时人们呼号应和,以示接受神谕,感谢神灵的保佑。最后,人们将神轿抬起绕场一周,并把从村外请来的“二郎神”神轿移交给下一个举行“纳顿”村庄的人员抬走,本村神轿则仍迎回本村二郎神座安放。

  三川地区土族各村庄的“跳法拉”祭祀仪式基本相似,“跳法拉”是当地土族重要的傩仪活动,同时还具有约束人们行为的潜在功能。这种仪式可为研究土家族先民原始宗教遗风提供重要依据。

  “跳於菟”仪式。现仅存于青海同仁县年都户村土家族的“跳於菟”,是古羌部族虎图腾崇拜的一种遗俗,“於菟”就是虎的别称。在每年农历十一月二十日,为了驱除各家各户的疫病与晦气,祈盼在新的一年中家家人畜兴旺、五谷丰登,当地土家族都要举行一种“跳於菟”的驱傩仪式。

  在“跳於菟”那天清晨,由土族各部落推选出来的7名男青年,便会集合于山神庙前,在凛冽的寒风中脱去衣裤,并图画虎豹斑纹于裸露的身体和四肢,把头发撮撮扎起,装扮成“於菟”的形象。他们双手各持顶端贴有福旗的荆条棍,在巫师“拉瓦”的主持下,通过诵读经文、跪拜二郎神与山神,然后由“拉瓦”一一灌酒,使虎魂附体。此时,这些不能再说话的“於菟”,便具有了神的某种力量,获得了驱鬼逐疫的能力。

  随着一阵铁铳与鞭炮的炸响,5名小“於菟”直奔山下村寨,巫师“拉瓦”在寺院住持的陪同下,率领2个大“於菟”,边击鼓、锣边以缓步蹦跳着走街串巷,以驱除游离在各家宅院之外的疫鬼。而那5名小“於菟”则早已翻墙入院,蹦跳于各户屋顶之上,进行驱魔逐祟。他们每到一家,在各屋蹦跳一番以示驱鬼逐邪后,便会吃掉或口叼户主事先准备好的生熟肉块,再继续从屋顶进入别家院落。有意思的是,这些“於菟”为什么必须从屋顶而不能从大门进入各家呢?这是因为从大门进的话,村民们怕游离于街巷的疫鬼会趁机溜进宅院作祟,所以必须从屋顶上进入屋内。仪式过程中,无论大、小“於菟”,都将接受群众套往荆条棍上的圈饼,使之获得灵气。此外,一些患病者还会主动仰卧在“於菟”们必经的路上,等待“於菟”从身上跨过,以带走病魔而获得痊愈。

  驱魔逐疫完成之后,大、小“於菟”伴着逐邪胜利的鞭炮声,冲向村外河边进行“洗祟”,即凿开冰层以冰水洗去身上的虎豹斑纹,表示已将各户带来的邪祟、秽气除去了。而“拉瓦”则也在住持的锣声中诵经焚纸,表示已将妖魔彻底消灭。回村后,由“拉瓦”将附有灵气的圈饼分给各户村民,使全村民众吃了之后获得吉祥、康宁。

  从青海同仁土族的“跳於菟”驱傩仪式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其中所包含的道教、喇嘛教和原始多神崇拜的遗绪。

  安徽池州傩戏

  池州傩戏源于原始的图腾崇拜,主要流传于佛教圣地九华山麓方圆百公里的贵池、石台和青阳等地,尤其集中于池州市贵池区的刘街、梅街、茅坦等乡镇几十个大姓家族中,史称“无傩不成村”。池州傩戏无职业班社和专业艺人,至今仍以宗族为演出单位,以祭祖、驱邪纳福和娱神娱祖娱人为目的,且以戴面具为表演特征。

  池州傩戏演出大体上分为三段,即傩仪、傩舞--正戏--傩舞、吉祥词。也就是在正戏的前后,必须有“请神”和“送神”仪式,如“迎神下架”、“送神上架”、“请阳神”、“朝庙”等。而整台“正戏”,饰演既有戏剧情节、表演程式,又有脚色行当和舞台布景等戏曲特征。池州傩戏的表演都是靠“口传心授”的方式,宗族师承,世代沿袭。其演出时间分“春祭”和“秋祭”,“春祭”即每年农历正月初七(人日)至正月十五择日进行;“秋祭”即农历八月十五进行,平时不演出。

  池州傩戏演出的剧目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舞蹈为主,以“悦神”为目的的傩舞和吉祥词。傩舞有《舞伞》、《打赤鸟》、《魁星点斗》、《舞古老钱》、《舞回回》、《舞滚灯》、《舞判》(亦称《判官捉小鬼》)、《舞芭蕉扇》等10余种。吉祥词有《新年斋》、《问土地》、《问社公》和《散花》等。另一类是有唱、有说白、有故事情节的正戏(又称“本戏”),剧目有《刘文龙赶考》、《孟姜女》、《张文显》、《摇钱记》、《陈州放粮》、《花关索》和《薛仁贵征东》等。另有《包文拯犁田》、《黄太尉》、《斩泾》、《姜子牙钓鱼》等剧目已失传。池州傩戏沉淀了该地区上古到近代各个历史时期的诸多文化信息,内涵十分丰富,保持了古朴、粗犷的原始风貌,是一种古老的傩文化现象。

  湖北恩施傩愿戏

  在湖北恩施东乡处于四县(恩施、建始、宣恩、鹤峰)交界处的石窑(现属红土乡),直到如今每年还能演出百余场傩愿戏,较为突出的是漆树坪村和大河沟村两个傩班,其传人蒋品三已有80多岁高龄,目前剧目、行当、服装、道具都还基本齐全。

  恩施石窑傩愿戏,简言之就是还愿时演的傩戏,一般在酬神祭祖(如生日酒、祝米酒、喜酒)、节庆迎神(如拦社、女儿会)、消灾祈福(如久病不愈的解脱愿、久晴不雨的求雨愿,久年无儿的求子愿)时举行。当地艺人至今仍用“正八出”、“外八出”来概括其组成结构。“正八出”(不一定只是八出),即仪式前、后两部分各举行四堂法事,有《发功曹》、《扫台》、《迎神》、《修造》、《开山》、《打路》、《扎寨》、《请神》、《报卦》、《收兵》、《邀罡》、《勾愿》等。“外八出”,指前后法事之间演的傩愿戏(也有人叫“邪八出”也是“法事”),一般有《鲍家庄》、《青家庄》、《姜女下池》、《打金银》等大戏和一些小戏。同时又有“大傩愿”、“小傩愿”一说。旧时还“大傩愿”者,少则三日,多则五日;还“小傩愿”则时间较短,一夜就可以。恩施石窑傩愿戏供奉三位神仙,即:杨戬、刘温锡、杨宗保。

  石窑傩愿戏传承的剧目大戏称为“三本半戏”,由蒋品三、邓玉书等老人口耳相传,内容分别为《鲍家庄》、《反五关》、《清家庄》和《打金银》(半本),石窑傩愿戏中有很突出的说唱风格,其中的武打场面和舞蹈动作也很精彩,富有特色。现在,漆树坪村和大河沟村的两个傩戏班子分别在蒋品三、邓玉书、蒋西成等传承人(掌坛师)的带领下,除上演“三本半”大戏外,还可上演与大戏相关的小戏,如《王货郎卖货》、《大烧香》、《双怕婆》、《王木匠打嫁妆》、《武二爷讨亲》、《魏大同脱靴》、《王麻子打殃》、《聋子回门》、《挎皮包报喜》等10多个剧目。总共能演唱的大小剧目达15万字以上,唱词约8000行。

  石窑傩愿戏的形式十分简拙原始,但表演内容丰富多彩,有些还具有很强的历史文化价值,如其中的《鲍家庄》就是几乎绝迹的《关索戏》。在全国原有《关索戏》的地方,绝大部分都已经不能演出了,但石窑“漆树坪村傩戏团”和“大河沟村傩戏团”还能将《鲍家庄》中的《胡氏观灯》、《索员外拣子》、《华岳传道》、《鲍家庄招亲》四折戏完整地表演出来,这对《关索戏》的保存来说真是一大贡献。

  四川梓潼阳戏

  在四川梓潼县,长期流传着一种酬神还愿、驱邪纳吉的民间傩戏--梓潼阳戏。据说梓潼阳戏始于清乾嘉年间,至今约有300多年历史。梓潼阳戏奉“四圣”(川主、土主、药王、文昌)为戏神,并拥有自己的一套祭祀仪式和演出剧目。

  梓潼阳戏的剧目相传有三十二天戏、三十二地戏。根据手抄本《戏门断愿启白》所记,三十二天戏为:《出扫棚前》、《出小鬼》、《出土地》、《出走马》、《出春牛》、《出结事郎》、《出和事老者》、《出陈牢》、《出猿猴》、《出屏凤小姐》、《出僧道》、《出梅花》、《三圣起马》、《出化主》、《出凤冠柳青》、《出关韩二将》、《出二郎》、《出三伯公婆》、《出杨泗将军》、《出大伯二伯》等;三十二地戏有:《上太白察善》、《上功曹》、《上祖师》、《上白鹤童儿》、《上灵官镇坛》、《上点盘土地》、《上统兵元帅》、《出钟馗》、《鲁班造船》、《二郎扫荡》等。三十二地戏的表演程序为:太白金星查得某地还愿祈神,于是禀报天帝。天帝即派真武祖师纠愿,派灵官、土地查愿,钟馗去驱鬼,最后由二郎神率领判官、土地去除妖驱邪,将全部疫鬼装进神船,从而将灾疫扫荡殆尽。

  梓潼阳戏的表演很有特点,它以提线木偶为主导,伴以面具和涂面表演角色,而所有的表演又融于法事仪式之中。梓潼阳戏表演还有一个特殊的方式,即在傩戏的演出过程中,神灵会直接与愿主进行交流。如王灵官在台上问:“还愿弟子,当年你为何许愿?”愿主禀告:“为家宅不清。”王灵官问:“今日如何酬愿?”愿主答:“献上花戏一台,浑猪一头,龙鸡一只,香烛备齐。”王灵官随即赐言:“一了百了,一缴百缴,一断百断,水上脱刀,永无欠愿。愿你老者百年长寿,少者松柏长寿。”愿主叩头谢恩,退下舞台。在《钟馗斩鬼》中,钟馗捉到两个闹事小鬼,拉到愿主面前。问愿主:“你可认得此二鬼?”愿主上前答话:“不认得。”钟曰:“此二鬼在你屋前屋后,斗鸡弄犬,扰得你不得安宁。现在捉住,何以报答?”愿主回答:“钱财酒席报答。”钟馗说:“好,我把此二鬼斩于阴山背后。从此你家家门清泰,人吉平安。”愿主:“谢神恩!”答话完毕,自动退下。

  在演出最后还要表演一场《二郎扫荡》。二郎神登坛作法,愿家立即引导二郎神到各房内驱逐不祥。二郎神把所有“邪恶”扫进船中,并率领愿主众人,在乐队的伴送下,将船押至村外河边,当天焚烧,表示疫鬼已除,从此户户平安、人人康健。至此,整个演出便宣告全部结束。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