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傩的品类如此丰富,且能饮誉海内外,其中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播使全国各地的傩文化现象汇聚于赣鄱大地,并在此生根发芽,得到很好的存留,这极大地丰富了赣傩的形态;传播又使赣傩走向全国,使全国其他省份的傩文化中携带有赣傩的些许痕迹;传播更使赣傩流向世界,在国外傩文化中想见其遗风残韵。对于赣傩的传播,目前进行深入研究的还不是很多,仅就笔者所见似乎唯有曾志巩的《赣傩传说与赣傩传播》。限于相关资料的匮乏,我们只能从一些家谱、地方志和有关传说等入手,对赣傩的传播情况进行整理和探索,希望能对大家了解赣傩的传播有所帮助。
在南丰,秦汉时期便有传傩的记载。《余氏族谱,傩神辨记》中记载:“汉代吴芮将军封军山王者,昔常从陈平讨贼,驻扎军山,对丰人语曰:此地不数十年必有刀兵,盖由军峰耸峙,煞气所钟,凡尔乡民一带,介在山辄,须祖周公之制,传傩以靖妖氛。”这里提到的吴芮起初为秦朝鄱阳县令,因为很得当地民心,民间尊称他为“番君”。项羽分封诸侯时,他为衡山王;汉朝建立时,他为长沙王。汉初南越王赵佗叛汉,自称为南越武帝,与汉朝分庭抗礼。吴芮奉朝廷之命征伐南越,为防止赵佗入侵,驻兵在南丰县的军峰山。因军峰山一带煞气很重,为了保护一方百姓的平安和战争的胜利,于是吴芮祭山“传傩以靖妖氛”,这也便开启了中原傩在南丰的传播。由于吴芮在南丰传傩,他便成为了南丰保境安民的福主,乡民们纷纷建立祠庙进行祀奉。北宋时期,南丰籍丞相曾布还奏请皇上诏封吴芮为“嘉惠侯”,并建庙宇为“灵感军山庙”。民国时期,南丰30多个傩班也大都集中于军峰山周围,可见吴芮传傩在南丰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此外,据《金砂余氏重修族谱》记载:在唐末,为了躲避黄巢之乱,余氏三兄弟背父母骸骨由江西余干逃至南城,后由兄长余赏择地南丰金砂(今黄砂)大墙定居。北宋初迁金砂大堡,随后将祖先在四川为官时崇奉的灌口二郎清源妙道真君神像带到金砂,立庙奉祀,岁时香火,遗其制曰“驱傩”。清源妙道真君也就成为了南丰西乡一带的傩神。由此可见,南丰黄砂村的傩是由四川传入的。
而在乐安县流坑村,人们流传说:北宋元祐年间,流坑村出了个任监察御史的大官董敦逸,出使契丹时,带回一班傩舞子弟,在家乡流坑教习跳傩。这样便将宫廷傩带到了流坑。
又据石邮村《吴氏重修族谱》记载,明永乐年间,石邮人吴潮宗任广东潮州府海阳县令时,曾迎傩驱疫。告老还乡时,便将24神像奉迎回乡,并修建傩神庙,组建族傩班,由带回来的8个艺人传授傩艺。这样便将潮州傩带回了石邮村。
宁都黄石乡中村傩舞,相传起源于400多年前。当时村人余顶万依照傩戏唱本学成傩戏,后来组成傩戏班。至于余顶万所依据的傩戏唱本是从哪里得来,具体内容又是什么,这些都不得而知。但是,传说中提到的傩戏唱本却为赣傩的传播提供了一种新的媒介,大家都知道,傩舞大都是通过口耳相传进行传播,而通过唱本传播那倒是不多见。
婺源舞鬼。据传说:明代嘉靖年间,长径村人程文著在陕西任苑马寺卿,回故里时带回了“舞鬼”。而同一时期的坑头村潘珍任兵部左侍郎,解职返乡时也带回了狮傩班。清顺治年间,庆源村人詹养沉任翰林罢官回家,也从京城带回了傩舞。如此一来,婺源舞鬼便主要来源于陕西傩以及宫廷傩。如今婺源长径村表演的《丞相操兵》(又名《舞花》)傩戏,表现的是秦始皇长子扶苏被毒死的故事,便出自于陕西。同时,该舞表演完后的“驱鬼逐疫”仪式:“八十大王”手持开山斧沿村外田野小路奔跑逐疫,回到表演场地之后又正反跑三圈,然后到台上抓一“小鬼”,表示已将疫鬼抓住。这个仪式也和陕西河套、西府一带的《斩旱魃》极为相似。
南丰石浒村傩,传说为明末清初去苏杭做生意的人带回的“跳八仙”。明代以来,江南商品经济发达,当时有许多南丰人到苏杭一带从事经商活动。据浙赣边界江西玉山县和浙江常山县调查,从明中叶至清末,两县中有546个自然村为南丰人所建。可见明清时期南丰人在浙江、江苏一带比较活跃,因此将当地的傩舞带入南丰也是很有可能的。
现存湘东傩面具的雕刻技法,据说是在清代时由湖南传入的,在湘东已传至三代,主要是宋代傩面雕刻技艺。目前的传承人能够雕刻440只完整的宋代人形傩面,据考证这在全国是唯一的。因此,湘东傩便具有了湖南傩的一些特点。
以上我们对外省傩文化传入江西的情况作了一番梳理,但是赣傩对外省的传播情况目前却还不是很清楚。明清以来,由于“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导致江西人口大量迁往外省,在人口迁徙的同时,赣傩文化必定也会随之迁往,这是确定无疑的。赣傩对外省的传播情况虽然模糊不清,但仍有学者在这方面做出过努力,如曾志巩在《保护文化遗产 传承赣傩瑰宝--写在我国首个“文化遗产日”来临之际》中便称,清江和丰城的傩戏在清代便曾流传到云、贵两省。赣傩对外省的其他传播,还有待于我们更深入细致地研究。
赣傩在国外亦有传播。据曲六乙介绍,远在7世纪的隋朝时期,朝鲜半岛的百济艺人味摩之,从长江中下游的江南一带学到荆楚假面傩仪傩舞,于612年回国传授给百济艺人,同年东渡又将它传授到日本,当时称之为“伎乐”。江西地处“吴头楚尾”,与荆楚也相互毗邻,因此可以说隋唐时期赣傩亦由味摩之而传入朝鲜半岛和日本。此后,明清时期赣傩亦曾传入日本。这可以从一些日本学者的研究论述中得到佐证。
例如,日本著名学者田仲一成先生就认为,爱知县的乡傩“花祭”,就很像江西的傩舞。“例如,午夜登场的‘看山鬼’、‘神木鬼’相似于江西的开山;而凌晨登场的翁妪,则与江西傩公傩母有些相似之处。日本兰陵王面具与江西‘三将军’面具同属大面,现所保存的兰陵王面具虽不如‘三将军’面具大似真面数倍,但从名称来说,他原来是大的。《旧唐书,音乐志》曰:‘代面(大面)出于北齐,兰陵王才武而面美,常著假面以对敌。’”
此外,铃木棠三先生在《日本年中行事典》“节分”条中便说:“室町时代明代的风俗大量输入。”明代海上贸易比较繁荣,且明末清初中国处于比较混乱时期,曾有10万中国人逃到日本,引起了新一轮大规模的中日民间文化交流活动。著名学者田仲一成先生访问江西时就说:“访赣期间,我得到一个特殊的印象,即江西傩舞与日本乡傩之间的类似关系……这种类似性,让我们推想过去中日傩舞之间传播交流的可能性。”关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日本的五条天神社追傩中得到些佐证。在进行五条天神社追傩的过程中,有一个部分是焚苍术神事,氏子(相当于方相氏)扮演的红、蓝二鬼,红鬼穿黄衣、戴红色有角开口面具;蓝鬼穿蓝衣、戴蓝色有角闭口面具。而在江西,也有“开口锣”和“闭口鼓”面具,只不过都是乐队所戴面具。可见赣傩和日本傩之间确实是有一定的“类似关系”。所以说,赣傩传入日本的这种“可能性”是很大的,有关问题还需要人们进行不断地研究,并获得更多的新的资料。2005年在南昌举办国际傩文化艺术周期间,就有来自日本、韩国的两支傩舞队,他们首次出现在江西,真可以说是经历了“历史与地缘的有趣重合”。
传播为赣傩的研究注入了新的视角和空间,对赣傩传播的研究也将更有助于确立赣傩在中国傩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