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原文
夜深人静独坐观心,始觉妄穷而真独露,每于此中得大机趣。既觉真现而妄难逃,又于此中得大惭忸。
日月译解
夜深人静之时,静坐返顾内心,开始觉得私心杂念都消失了,真如本性显现,每当此时才从中领悟到生命的真义;继而发现真性只是暂时的流露,杂念仍然无法完全消除,在这个时候又感到很是惭愧。
日月评谭
毛泽东曾经说过:“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他有着超常的意志力,百折不回,一辈子都在斗争,并在斗争中赢得胜利,所以其乐无穷。确实,在我们这个社会中,几乎人人都在斗,与大自然斗,获取自然资源和生活资源;在市场中与竞争对手斗,赢得可以换来一切的金钱财富;在职场中与人斗,争得同样可以换来一切的权势地位。于是,举世滔滔,皆在争斗,皆在向外索取,向自然索取,向他人索取,向社会索取,而忽视了这个世界还有无求之求,无取之取,无得之得。
这就是个体生命内在心灵世界的追求。理论上来说,这个心灵世界中所隐藏的真如本性,是比外物更重要的东西,外物都是虚幻不实的,有生有灭的,而且容易让人起惑造业,而这个内在的东西,却是真正让生命获得大安顿、大休歇、大安详、大自在的东西。有句古话叫作“为学日增,为道日损”,与外在追索多多益善不同,这个内在的追求,却是以做减法为手段的,看破,放下,清空,去除妄心杂念,让一颗心无执无缚,空明澄澈,在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都不可得的当下刹那,澈见真如实相,融入大生命圆觉海的一真法界之中,获得生命的永恒和圆满。
静坐观心,是古人向内求取真生命、获得大智慧、参悟终极真理的殊胜方式。老子主静,“致虚极,守静笃”,轻扣众妙之门,进入幽玄境界。“涤除玄览,能无疵乎”,排除杂念,摒除妄见,返观内心的生命本原。庄子主静,提出“心斋”、“坐忘”的静观之法。“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儒家主静,《大学》说:“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描绘的就是静观的感受。理学家主静,二程教人静坐时,“看喜怒哀乐未发以前气象”。朱熹认为“静”可以使人精神刚健和道心坚固,可以养成“浩然之气”。心学家主静,王阳明在贵州龙场静坐悟道,形成自己的心学体系。佛家更是主静,禅即是“静虑”之意,戒定慧三无漏学,就是以静虑--禅定为中心,然后达到“般若”智慧的成就。
南怀瑾先生认为,“静”是培养接近先天智慧的温床。人类的知识都是从后天利用聪明动脑筋而来。而先天的智慧,则必须从“静”的灵光中一闪而得。一般人都生活在刹那相续的万念纷飞之中。佛说人之一念有九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灭。一个人的意念,好比飞流的瀑布,澎湃的江河,而深潜于人的内心深处的真如本性,则是被这些连续不断的意念瀑流给遮蔽了。静坐,可以通过各种观心之法,将心念头系于一处,让心清净下来,逐渐去除妄心杂念,达到内外空明一片的境地,最终让真心真性显露出来,实现与本原生命的契合。佛说耳目见闻为外贼,情欲意识为内贼。王阳明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所以,自己与自己斗,自己与自己的妄心杂念斗,其实不是那么容易。所以人们说,学道,大丈夫事也,非帝王将相可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