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160节 人是天的副本,宇宙的缩影

  菜根原文

  心体便是天体。一念之喜,景星庆云;一念之怒,震雷暴雨;一念之慈,和风甘露;一念之严,烈日秋霜。何者少得,只要随起随灭,廓然无碍,便与太虚同体。

  日月译解

  人的精神本体就是宇宙天地精神的本体。人一念之喜悦,就如同天地出现瑞星祥云;人一念之愤怒,就如同天地发生震雷暴雨;人一念之慈悲,就如同和风甘霖滋润万物;人一念之冷酷,就如同烈日秋霜一片肃杀之气。人有喜怒哀乐的情绪,天有风霜雨露的变化,有哪些能少了?人的情绪只要随着大自然的变化随时起随时灭,对广大宇宙的运行就没有丝毫阻碍。人的修为能达到这种境界,就可以和天地同心同体了。

  日月评谭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最重要的思想之一,是古代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钱穆认为,“天人合一”是整个中国思想之归宿。天人合一,从古到今,各家有各家的说法,各有各的“天”,各有各的“合”法。

  老庄的“天人合一”合于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说:“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宇宙自然是一大天地,人是一小天地,人和自然本质上相通,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孟子的“天人合一”合于“仁”。孟子说,仁义礼智四者是人之天性,人皆有之,故人性本善。张载的“天人合一”是“万物一体”。张载从孟子“万物皆备于我”入手,提出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天人同构”观,他说:“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民胞物与,就是天人同构,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宋明理学“天人合一”是“一体为仁”。北宋程颢提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就是说,人之至善的本性“仁”,源于“天地万物”。凡保有“仁”之天性者,都能与天地万物密切相与而为一体,故能爱人爱物,如同爱己。朱熹以孔孟之道作为理的终极,以“去人欲,存天理”来实现天人合一。王阳明认为人与天地万物一气流通,原是一体,天地万物的“发窍之最精处”即是“人心一点灵明”,人心即是天地万物之心。怎样实现“天人合一”,那就要“求至善,存天理,致良知”。

  由此可见,“天人合一”是一个大箩筐。人人的东西都往里面装。本条菜根阐释的其实也是“天人合一”,来自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董仲舒认为,“天”也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也就是说,天和人是同类的,人有什么,天也就有什么。天有什么,人也有什么,人是天的副本,宇宙的缩影。基于天人相副,董仲舒认为,天与人交相感应,所以人的不道德会从天那里得到惩罚,出现“天怒人怨”。董仲舒还认为,天地宇宙乃气化而成,在天地宇宙阴阳之气的包融中,人之气与天地宇宙之气互为流通交相渗入,因而人之气会影响到整个天地宇宙之气。如果人之气调和顺适,此气与天地宇宙之气相混合,天地之序即顺,祥瑞乃现;如果人之气邪乱乖谬,则此气与天地宇宙之气相混合,天地之序即乱,灾异乃出。

  “一念之喜,景星庆云;一念之怒,震雷暴雨;一念之慈,和风甘露;一念之严,烈日秋霜”,是天人感应之说的具体阐述,讲人之心与天之心同体,人之气影响天地之气。特别是作为帝王,更不能倒行逆施,否则,天就会发脾气,降灾祸。这时,帝王们要赶快下罪己诏,深刻反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抛开帝王不说,无数的百姓构成全国的人,如果全国的百姓和谐相处,温良恭让,则招感天地的,是祥和之气,这样就会风调雨顺。如果全国的人道德败坏,自私邪恶,则召感天地的,是乖戾之气,这样就会产生天灾人祸。佛教“境由心造”的说法与此类似。心清则天地清,心浊则天地浊。佛家讲造业有身、口、意三业。意业就是思唯意念所造业,心里思唯什么,世界一定会出现什么,思一善,则世界成一善,思一恶,则世界成一恶,若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内心邪恶,就会形成恶的共业,就会招致天灾人祸。所以佛家要求弟子们:心行好意,口说好语,身做好事。从这个角度来看,“天人合一”和“境由心造”异曲同工,不谋而合。

  “何者少得,只要随起随灭,廓然无碍,便与太虚同体”,则具浓厚的佛道意味。从道家来说,人之喜怒哀乐与天地节候相应,顺其自然,合乎规律,不强加什么,不过分作为,这样就能与“天”合一,同乎大道。从佛家来讲,人之喜怒哀乐,不要执着,不要沉溺,随缘任运,心无增减,这样就更能净化内心,从而洞见内心那个与天地宇宙同体的本我自性,回归生命的终极故乡。从现代心理学上来讲,人之喜怒哀乐,不能放纵,也不能太过压抑,放纵则有损五脏六腑,压抑则容易郁结身心之病,喜怒哀乐随起随收,才能平衡身心,保持健康。

  此外,“天人合一”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中医、建筑、风水、艺术,等等。风水学核心是“天人合一”,即人类的生存,必须和天地自然、宇宙万物减少对抗和冲突,取得和谐平衡,这样才能生存得安宁快乐。如何在地球上找到一个适合于生存的环境,或如何加以合理的改造,将环境变得适于生存,这是风水学的目标。比如说,风水宝地最好要三面环山,环绕包围,好让河水流出,让人出入。山要丰腴饱满,跌宕有情,开合得体;水要充沛温润,曲折有致,流注和缓。两者配合得当,就可以做到冬暖夏凉,通风采光、抵抗侵略,功能齐全。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对于我们现在搞科学发展和谐社会,具有相当重要的参考意义。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