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原文
静中静非真静,动处静得来,才是性天之真境;乐处乐非真乐,苦中乐得来,才是心体之真机。
日月译解
在清幽环境中得到的心的清净,不是真正的清净,在喧嚣的环境中能够保持心的清净,才是人天性中的真正清净;在赏心乐事面前产生的快乐,不是真正的快乐,在艰难困苦面前产生的快乐,才是人天性中的真正快乐。
日月评谭
慧能大师云:“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无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人的真心是本来清净如如不动的。能否时时刻刻保持平常心、清净心、不动心,这就要看修炼功夫了。人在清幽清静的环境中,万籁俱静,万缘俱绝,更容易窥见内在本有的清净之心,所以很多修道者喜欢到寂静无人处去清修,“行到深山更深处,深山深处更深山”,“有时行到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花食有余,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舍入深居”,但修静功夫究竟如何,还是要去红尘中检验。在静中能保持内心清净,但在屠沽酒肆里面呢?在车水马龙面前呢?在声色货利面前呢?在功名富贵面前呢?在诬陷凌辱面前呢?如果在这些“动”的现象面前,能够不起狂心妄念,能够如如不动,能够不随境移不为物迁,能够事来则应事去则空,那么,功夫就比较纯熟了。
《菜根谭》中另有一则菜根:“喜寂厌喧者,往往避人以求静。不知意在无人,便成我相,心着于静,便是动根。如何到得人我一空,动静两忘的境界”,可与本条菜根互参。你一心求静,不愿意见到人,怕见到人影响你心中的清净。比如,人比你漂亮,你心中自卑;人比你出息,你心中妒忌;人冒犯了你,你心中恼火。这就证明你的“我执”比较重。“我执”重的人,则脑子里总是念念不忘我的地位、我的财富、我的家庭、我的爱情、我的尊严、我的快乐、我的一切的一切,由此产生对比心,得失心,计较心,悲喜心,千心万念,狂奔如流,这个时候,即便是你躲到广寒宫去,心中还是得不到真静。另外,如果你的心中一直念念不忘这个“静”字,那么就起了执着心,这个执着心就是“动”,就像失眠的人念头都系在“睡”上,反而这个“睡”就是不肯到,必须等到你念头中没有“睡”这个概念,空空濛濛,非想非非想,这个时候“睡”就来到了。所以,要得到真静,第一就是要破除“我执”,第二就是要破“静”执,人我一空,动静两忘。
静,是修道的重要途径。静,也是人生的重要境界。静,可使人增长智慧;静,可使人专心致志;静,可使人从容笃定。所以,古圣先贤看重“静”的功夫。一些高僧为了养静,有意到花街柳巷去逛荡流连。列宁为了养静,特地到闹市区去大声读书。历来大成就者,都是能动能静,动静一如。王阳明如果不是“静”功夫好,就不可能在叛军气势如虹、而自己几乎是单枪匹马的情况下默运心机出奇制胜,最后竟以空手套白狼之势平息动乱,建立不世之功业。人其实都怕死,不是说伟人就是不怕死,每临大事有静气,这就是伟人与常人不同的地方。
人逢喜事精神爽,赏心乐事谁家院。人在碰到好事情,产生快乐的心情,这是题中应有之义。人如果在快乐的时候痛哭流涕,在痛苦的时候嘻嘻而笑,这就成了现代心理学中的“精神分裂症”了。但是在有大智慧者的眼中来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胜固欣然,败亦可喜,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这才是人生最高的境界。人的真心真性,本自圆满具足,你得到金山银山,心性中也没有增加什么,你穷困潦倒苦痛坎坷,其实心性中也没减少什么。人如有这个智慧,在穷愁困顿中,当然不会哭天抢地、怨天尤人,而是心中保持着一份旷达乐观,随遇而安。
孟子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在磨难面前,能够保持自信的心态,保持乐观的精神,保持坚韧的意志,把人生磨难当成淬炼自己的药石,当成成就人生事业的必要经历和准备,这样,苦何尝是苦,痛何尝是痛呢。
没有苦,哪有乐的感觉。苦与乐相对待,相依存。公子王孙,金银如山、酒肉如海,妻妾如云,可能他愁眉不展;寻常人家,日晒雨淋,艰苦劳作,小有所获,也许快乐如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