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原文
标节义者,必以节义受谤;榜道学者,常因道学招尤。故君子不近恶事,亦不立善名,只浑然和气,才是居身之珍。
日月译解
标榜节操义行的人,必然会因节操义行而受到毁谤;推崇道德学问的人,常常因道德学问而遭受指责。所以君子既不亲近小人做坏事,也不自我标榜求善名,只是保持一团敦厚和善之气,才是立身处世的法宝。
日月评谭
中国有很多古话,比如: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出头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自古红颜多薄命;彩云易散琉璃脆,世上好物不坚牢等等。这表明在中国的传统氛围内,绝对的善,绝对的美,绝对的真,绝对的道德,都是没什么市场的,是难以生存的。老子吉祥三宝曰慈曰俭曰不为天下先,老早就告诫人们不要行事高调。孔子也讲中庸之道,要执两用中。所以,中国的传统生存诀窍是: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高人要像庸人一样,富人要像穷人一样,雅人要像俗人一样,好人要像坏人一样。人人貌不惊人,行不出众,语不出奇,和光同尘,一团和气,皆大欢喜。
儒士喜欢标榜节义,道学喜欢标榜道学,买什么吆喝什么,似乎是情理中事。但老庄非常反对这样做。本来未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村民们干活吃饭休息玩耍晚上办办传宗接代之事,顺着天性,自然而然,没人教导什么,也没人规定什么,喜怒哀乐随起随灭,无所谓好,无所谓不好,无所谓道德,也无所谓不道德,无所谓羞耻,也无所谓不羞耻,日子过得波澜不惊,岁月静好。可是一旦外村来了个儒学大师,在村子里吆喝仁义道德,于是将未庄这潭水搅乱,村子里有人成了仁义道德的典范,这就将其他人打入非仁义道德的阵营了,非仁义道德阵营的人们眼红仁义道德模范受追捧的风光劲儿,于是就纷纷装着仁义道德的样子来谋取仁义道德模范的指标,然而指标又有限,于是未庄里的人都变得聪明起来,开始弄点技巧、花招,有使苦肉计的,有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有三更半夜找大师表忠心献贞操的,总之,未庄表面上平湖秋水,水面下波涛翻滚,人与人之间再也没有以前那么自然了,笑不是笑,哭不是哭,所以,未庄整体道德水准与和谐程度严重下降,人心不古,世道唯危。
儒家所追求的道德本体,什么天理良知,其实是相当相当难以达到的东西,起码朱熹就不一定达到了。王阳明搞龙场悟道,好像是达到了,但也不知底细如何,好在他功业厉害,人们多半信了他,目之为王圣人。儒家包括后来的理学家就拿这套存天理、灭人欲的东西来规范读书人,进而规范全社会的人,实际上造不出几个圣贤,造出的多半是口头道德,伪君子。对社会上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饮食男女,饥来吃饭倦来眠,天理良知之类的东西,草民们觉得不像是人间烟火,不大能弄得懂,而且如果真让他们去做,多半还会妨碍他们的正常生活,所以,在他们的视野里,道学未免有些古古怪怪,难免会嘀嘀咕咕,说三道四。
在官场里,从来都是小人多,圣贤少。你如果高标你的节义道德,那势必碰到人家的痒处,抓到人家的痛处,群小而群起攻之,明枪暗箭,不时射来,不令你遍体鳞伤才怪。所以,高标节义道学,是代价很高的东西,甚至是要丢掉老命。另外,高标节义的人,你就真的节义?高标道德的人,你就真的是道德?你心中有节义道德,你做就是了,你自我标榜,难道就不是欺世盗名?你靠得住吗,经得起推敲吗,经得起考验吗?庄子特别反对政治宣传、礼乐教化、仁义劝导之类的东西,认为这些都是人性中的“伪”,要坚决摒弃。
标节义,榜道学,是儒家的做派。不近恶事,不立善名,浑然和气,虽以君子之名,实际上是道家的药方。社会发展到晚期,儒道逐渐合流互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兄难弟,合谋共取人世间富贵荣华功名利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