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原文
地之秽者多生物,水至清者常无鱼。故君子当存含垢纳污之量,不可持好洁独行之操。
日月译解
地污秽肮脏,反而容易滋养生命;水清澈见底,反而不利鱼儿存活。所以有道的君子应该有含污纳垢的雅量,而不是孤芳自赏自命清高。
日月评谭
《菜根谭》融合儒、道、佛三家智慧。一方面,人有神性的追求,也就是精神向上提升、实现生命超越的向往,因而也就产生与之相适应的价值体系和行为方式,我们姑且称之为价值理性;另一方面,人有物性的需要,也就是说,人有满足饮食男女、追求事业功名的欲望,由此而产生的价值体系和行为方式,我们姑且称之为实用理性。前者是圣,后者是凡;前者是出世,后者是入世;前者多表现为宗教,后者多表现为俗世;前者多表现为佛家,后者多表现为儒家。
我们这个宇宙和生命,按照科学来说,源于137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这个大爆炸源于一个奇点,这个奇点是一个无形的、无限小、很奇妙的存在,颇接近老子所云“天下万物有生于无”的论断。按佛家来说,我们这个宇宙生命,是真心起无明、无明起妄念、妄念生万法而幻化的。这个宇宙生命本就是清浊共生,有精神有物质,有阴有阳,有正有负,有好有坏,有真理有谬误。这些看似相对立的东西彼此作用彼此依存,才形成了我们这个形形色色的宇宙生命,所以,对我们这人间世来说,价值理性和实用理性,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可以融通的。
在中国历史上,佛家和儒家就体现了融通共存的特点。佛家是出世,儒家是入世;佛家追求的东西是形而上的,儒家追求的东西是形而下的;佛家在意死后的归宿,儒家在意现世的安顿。这两个东西走到一起后,开始也是争争吵吵,但后来还是互相靠近,互相取暖,互相融通。儒家吸纳了佛家的东西,不管是天理还是良知,都有佛性的影子,这就是使原本侧重实用理性的儒家有了灵魂的辉光,从而使这个学说既有精神上的灵动,又有工具上的便巧;而佛家吸纳了儒家的东西,发展到后期的人间佛教,标榜“佛法在世间,不离时间觉”、“人成即佛成,是名真佛教”,强调佛弟子也要遵循人伦道德、忠孝节义等,这就使原本侧重价值理性的佛教有了人性的温暖,从而使这个宗教接上地气,获得更大的生命活力。
我不认为遗世独立、好洁独行有什么不好。真正的求道者,必须要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才容易证得涅盘大道。这方面的人很少,我很尊崇这方面的人。这个世界上更多的是两种人:一种人既向往精神上的超越,又留恋人间世的烟尘火气;一种人则完全投入世俗的追逐,偶尔才会产生对世外的向往。前一种人可说是最痛苦的人,既看不惯这个人世间,又离不开这个人世间,依违两可,左右支拙,动辄得咎。一方面清高,一方面又怕触犯了人间世的各种规则和潜规则。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作为一个有着血肉之躯的凡俗之徒,既然愿意留在这个世间,并且希望在这个人世间活得潇洒,那么,就要随顺这个人世间由大多数不好不坏、又好又坏、时好时坏的人集合而形成的人伦氛围和处世规则;要在这个氛围内成就事功,就必须取悦这些人,团结这些人,利用这些人,含这些人的污,纳这些人的垢,与这些人和光同尘打成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