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原文
谢事当谢于正盛之时,居身宜居于独后之地。
日月译解
引退要在功业鼎盛的时候引退,这样才圆满。处世应将自己放在无争的境地,这样才安全。
日月评谭
这是典型的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第一句叫功成身退。出自《老子》: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第二句叫与世无争,出自老子的吉祥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或出自《老子》: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功成身退”是读书人的理想境界。但也仅仅限于理想而已。李白理想了很多年,热望干一番青云事业,然后“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但是李白终究没有碰到识货的明主,在晚年弄了一把政治却差点把命搭进去了。要是李白真的能出将入相,不知道他真的有没有“功成拂衣去”这番洒落。而历史上也不乏功成名就的读书人,却有很多恋栈富贵,明知退好,就是退不了。世人皆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最后落得个死于非命。读历史,秦国就有两个只知进不知退的先例。
一个是商鞅。商鞅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法家人物,他辅佐秦孝公断然采取严刑峻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出了大力,但粗糙的改革也在朝野树了数不清的政敌。商鞅声威日隆,后来连秦孝公都感到不安。《战国策》载:“孝公疾起,传位商君,商辞而不受。”孝公曾故意以传位试探,这证明老滑头的猜忌已经很深了,这个时候,如果商鞅知情识趣,就应“功成身退”了,这样或许能保留一条性命,但是他装聋作哑不肯走,结果孝公逐步疏远他。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了依靠,政敌伺机报复,罗织了一个“谋反罪”,将他置于死地,还将他五马分尸。
另一个是李斯。李斯微时,在厕所看到老鼠偷粪吃,人一进去,鼠们便仓皇四窜。不久,他在国库又看到老鼠,鼠们大摇大摆吃粮食,只只肥头大耳,而且目中无人。两相比较,李斯悟出了一个老鼠哲学:“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在他看来,人之高低贵贱和他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人要活得有尊严,就得往上攀爬,占据高位。在老鼠哲学的推动下,他先到荀子那里去学“帝王学”,后屈身于吕不韦门下,求得接近秦始皇的机会,以七国争雄的形势分析和灭六国的对策受知于秦始皇,帮助秦始皇实现统一大业。经过奋斗钻营,李斯位极人臣,尊贵显赫,发达后的他曾感叹:我听荀卿说过,凡事切忌太过,我李斯以前只是上蔡的一个平民,现在可说是富贵至极,物极必反,我不知道将来的结局会怎样呀。李斯这厮,并不是不明事理,只是他怎么也不愿去做厕所里偷粪吃的老鼠。秦始皇死后,他贪图权势,不惜与赵高沆瀣一气,做了很多为虎作伥的坏事,结果还是被赵高陷害,领极刑而死。临死之前,他叹着气对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也就是说,我真想再和你一起牵着黄狗到上蔡东门去打野兔子,可是这有可能吗?果真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哀。
有没有能做到功成身退的典型呢?有。一个是范蠡,他帮助勾践复国后,便施施然搂着西施的纤腰逍遥太湖之滨,左拥美人,右揽黄金,快活煞也;一个是张良,他帮助刘邦打下天下后,坚决不受三万户的食禄,自请告退,只领留侯的头衔,终日以修道养病、抚琴垂钓消遣人生。结果刘邦大杀功臣之际,张良逃脱了杀身之祸。但举世滔滔,能做到范蠡、张良这样洒脱的人少而又少,谢事当谢于正盛之时,多少牛人一生都在玩味这个道理,但就是做不到。
与世无争、不为人先、伏低、处柔是道家的人生哲学。一般百姓用一用,可以全身远害,但坏人不明目张胆地坏,而是用这个东东来实现更大的坏,则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发展到后来,“不争”、“不为人先”逐渐失去了老子的本来意义,成了一种谋略,一种忍术,所谓:老鹰伏得越低,是为了飞得更高,人蹲得越低,是为了跳得更高。
在弱肉强食的现实世界,其实看不到几个真正与世无争者。大有大的争,小有小的争,大场面上争的是江山社稷,小家子里玩的是争宠夺爱。现实中的无争者,要么个性极淡泊,要么懦弱,要么就是耍阴谋。中国历史,说穿了就是一部争争抢抢的历史,大盗小贼,横行于世,大盗收拾小贼,小贼欺负百姓,你不争别人,别人会争你,你不惹江湖,江湖会惹你,人人都牵连在争抢的江湖中。弱者安之于弱,与人不争不抢,愿意委曲求全,或许能苟全性命于乱世;有想法的汉子,往往也学着以“不争”为掩护,暗地里积蓄能量,火候一到便求分一杯羹;老奸巨狡的牛人,更是以不争的幌子窃世盗名。袁世凯想做皇帝,却是“欲语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