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原文
子弟者,大人之胚胎;秀才者,士大夫之胚胎。此时若火力不到,陶铸不纯,他日涉世立朝,终难成个令器。
日月译解
子弟是长者的雏形,秀才是官员的前身。如果锻炼得不够火候,陶冶得不够精纯,以后走向社会或者在朝做官,最终难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日月评谭
古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人的早期教育和砥砺磨炼,对一生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有一部关于家庭教育的书《颜氏家训》,作者是文学家颜之推,他是提倡早教和环境育人的。
颜之推认为,子弟教育,一定要趁早,越早越好。为何要那么早呢?他认为,第一,幼童时期学习效果较好。幼年时期受外界干扰少,精神专注,记忆力旺盛,能保持长久的记忆。而成年人思想复杂,精神不易集中,记忆力逐渐衰退。第二,人在年幼时期,心性纯净,可塑性很大。这个时期,幼童受到的或好或坏的教育与环境影响,会在心灵上打上很深的烙印,长大以后也难以改变。为说明这个的道理,颜之推引用一句俗谚:教妇初来,教儿婴孩。意思是,教育媳妇趁其初来乍到,不然媳妇来久了再教育,那就只有吵架的份了;教育孩子要赶早,否则,小孩积习成性,就难以根除。
那么,早教早到何时为最佳呢?颜之推谈到皇家的“胎教”: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胎教难度大,普通人家难以实施,但也要在孩子“识人颜色,知人喜怒”的时候,“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简言之,就是在孩子懂得看人脸色、辨明喜怒的时候,便要加以教育,让孩子明白什么是能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坚持下去,到五六岁时,就“可省笞罚”,少受皮肉之苦。到九岁以后,自可如孔子所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颜之推还认为,环境对孩子影响巨大。包括两方面:一是周围环境。他说:“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艺能,较明易习者也?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孩子的心理处于发展阶段,尚未定型,而其好奇心和模仿性都很强,观看模仿别人的一举一动,无形之中,周围人们的为人处世便给孩子以“熏渍陶”、“潜移暗化”。因此,邻里友朋对孩子的影响,有时甚至可能比父母的作用还大。二是长辈的风范。他说:“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下者也,自先而行后者也。”也就是说,长辈的言行举止可以直接影响到晚辈。
古人重视德行的培养,以儒家思想塑造学子的道德人格,颜之推讲教育子弟的目的是开启心扉、完善德行、行道利世。所以中国古代教育基本上是以好的人品养成来作为第一目标的。
古人把人作为人来培养,希望孩子们第一要有健全的心性,独立的人格,良好的品格,所以,古代多有忠良、烈士。而我们现在的教育,把孩子当作工具来锻造,把人打造成不具灵魂,还无需要道德的螺丝钉,然后来一批批楔入国家和社会这台巨无霸的机械当中。有人说,中国当代教育最大的失败就是:育才不育德。北大钱理群教授最近说:“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