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六章 财政状况的日形恶化

  一、田赋折征银元的改革

  江西的财政收入,因关税直隶中央,盐税向归两淮盐运使署收取,故主要来源仅为田赋和统税两项。这两税征收的无序与混乱,又是封建时代以来历代行政中最为明显的特点之一。

  民国建立后,即对田赋进行统一征收银元的改革。按清代旧制,田赋名目不一,银、钱、物相混,地丁银以两、钱、分、厘为单位计算,漕粮、兵米以石、斗、升、合为单位计算,草以束为单位计算。名为征银,而折收钱文,或银钱并征,多少各不等;名为征粮征草,而折收银钱,或实收粮石草束,多少亦各不等,纷繁错杂,莫可究诘,为官吏恣意侵吞提供了便利,而国家与人民均“交受其病”。1912年2月,江西省议会议决,实行略低于清末的田赋折征铜钱数,即每地丁一两,征收铜钱2700文;每米一石,征收铜钱3600文。当年全省实收田赋折合银元251万余元,较财政部核定的448万余元相差较远。

  随后,财政部通令各省整顿税收,规定完纳丁课一概以银元计算,漕粮等项也相继改折银元。江西省1914年照此规定进一步进行改革,其具体情况为:地丁及兵折、湖课、河课、渔课、芦课、新升课,并屯粮、丁银,每两折征银元2元2角(其中1.8元为国家税,0.4元为省税),兵加每两折征2元,山钞税、鱼油税、商税、贾税、落地税、官山租、藕息,每两折征1元8角,官租、地租、救租每两折征1元7角,濠租除永修一县按2元折征外,其余各县均按1元7角折征。湖租则南昌县每两折征1元7角,德安县每两折征1元8角。全省漕米每石折征2元9角(其中2.4元为国家税,0.5元为省税)。凡属田赋范围内的租课,均以上项标准折纳。照此规定,江西在1914年至1918年实收田赋数目为:1914年,全省实收银元4047481元(占应征额的七成多);1915年,全省实收银元5152944元(应征6149691元);1916年,全省实收银元4371694元(应征额6226697元);1917年,全省实收银元4454906元;1918年,全省实收银元437432元。田赋折征的改革,简化了征收手续,统一了折算比例,也有助于堵塞各级征收过程中的漏洞,其作用较为明显。

  二、全省财政收支状况

  江西财政极度困乏始于清末。《辛丑条约》签订,江西被摊派的赔款达140万两。此后,江西全省岁入仅700余万两,但每年负担的中央指拨协饷、摊派洋赔款等各项,累计竟达近500万两(其中洋赔款295万余两,京调银99万余两,协饷银60万两,共计450多万两),“实较他省所罕有”。这种情况,在民国建立后并未改变,以致都督李烈钧因财政负债累累,多次向财政部吁请减轻江西负担。

  李烈钧督赣时期,财政权在地方。当时政治更新,财政上也追求清明,减轻征徭税捐,故收入亦有所减少,如1912年田赋、统税两项收入,折合银元约为420万元。但开支则因机关林立,军费骤增等,较清末为大。由于当局主要采取减交缓交中央款项、建立民国银行发行纸币、发行公债400万元等办法,这两年间的江西财政,基本达到了平衡。

  在1914至1917财政年度(每年度以当年7月1日至次年6月30日计),地方财权收归中央。在袁世凯的集权专制下,中央政府厉行收入主义,先后召开全国财政会议、在各省设立国税厅等专门机构,确定各省接济中央专款政策。江西这几年间“四境乂安,兵戎不兴。论赣省财政之佳况,莫不盛称此时”。为保证开支,江西还从两个方面来增大财政收入:相继实行赋税改征银元、屯田给照、增加田赋征收手续费、创办船捐等办法,每年增加收入64万余元;尽力裁减行政费、军政费,核减财政、教育、司法、农林等费,每年达212.7万元。但就这几年的决算看,仅1915年“收支尚能适合”,其余各年收支不敷共计310万元,每年平均负债仍有80万元。所以如此,其根本原因,在于江西“当局竭财赋以供中央,对于地方建设,反多漠视”。赣督李纯“惟偏重国家之收入,而忽视地方发展”,对中央专款不但按数解送,而且每年均有超额,最多的1917年超额达31万多元;军费过高,如1917年实际开支军费416万元,占实际收入910.8万元的将近一半,引致地方建设受到减少经费和缺乏投入的制约,税源不足,并从此种下江西财政“负累日增”、日形恶化的根子。

  陈光远督赣后,军队骤增,饷糈浩繁,入不敷出,经费无着,于是开始连续借债。“调查江西债款大别为三:(一)为各银行借款。(二)为十年公债。(三)为积欠军政各费。其中如中行币制借款、长期借款、台湾银行借款为数约四百万元,又十年公债六百余万元,均系陈督任内之事。”总计1918-1920年的全省财政开支,实际收入各年分别为864.9万元、899.3万元、821.7万元,实际支出各年分别为1038.2万元、996.1万、1008.3万元,各年超支在100万~150万元。各年度开支中,最大一项均为军费,分别为403万元、403万元、407万元,占各年实际收入也都将近一半。到1920年,全省历年亏欠达1300万元。有论者指出,江西财政增之者一,耗之者十,取之者尽锱铢,用之者如泥沙。竭闾阎汗血之资,以供军政不时之需,杼轴虽空,诛求不已。全省自1918年后,财政已失其独立之精神,重以债券准抵赋税,收入极少现金,商业不振,金融已竭。

  1921年后,军事迭兴,支出愈加增长,财政日显崩溃状况。“蔡督继任,连年对粤用兵,军事费用日益增多。罗掘既穷,苛征百出,于是复向各银行钱庄零星息借三百余万元。方督到任后,又加借一百余万元。大都以统税丁漕为抵押,而欠发各机关政费不下五百万元。综核负债数目,约共二千余万元,遂使赣省财政混乱,达于极点,致陷全省于破产之地位。”具体开支,以1924年为例,详细项目为:

  收入(据江西财政厅开报):

  1?郾田赋(地丁、米折、租课等项)共5375460元。

  2?郾统税共2302001元。

  3?郾正杂各税(茶税、糖税、屠宰税、一五加税、米石特别税等项)共905636元。

  4?郾正杂各捐(船捐、街捐、铺捐、乐捐、灯捐、公益花捐等)共107192元。

  5?郾杂收(统税、五厘附税、丁米串费、官契纸价等项)共446669元。

  6?郾矿税、契税、牙当税共351498元。

  以上6项,收银元9488456元。

  支出:

  甲、政费

  1?郾各行政机关薪工及行政费共3033528元。

  2?郾外交经费21276元。

  3?郾教育经费841737元。

  4?郾司法经费491612元。

  5?郾实业经费138657元。

  6?郾债款息金2396280元。

  以上政费及债息共6项,1924年度预算列支6933090元。

  乙、军费

  1?郾督办公署,各镇守使署,各军事机关及江西第一、二、三师,中央暨滇、赣、鲁各师旅饷项,共11760000元(此项据督办公署函,以1925年2月份薪饷等项98万元为标准,计算全年为此数。但服装给养临时军费仍不在内)。

  2?郾新编江西第四师赖部薪饷960000万元。

  以上军费两项,支出为12720000元(1925年支出数)。连同政费,合计支出为19606090元。

  从以上收支项目及实数看,即使将全省全年收入全数拨充军费,尚有差额300余万元。再将国税收入179万余元(为中央收入,主要项目有榷运局102万余元、印花处7万余元、烟酒公卖局67万余元、赣关3.4万余元,四项岁入银元179万余元)拨抵中央军队薪饷,仍有不敷。这些不足之数,多靠拖欠政费、借款和滥发纸币、发行公债(如1925年发行新公债800万元)、整顿税收、追索欠赋、增加杂捐杂税等来应付。统计表明,1921-1925年度,全省赋税超过半数被作为借款抵押,由银行团支配债权,累计财政亏欠共达2700万元。因此,有人评论此时的江西,四郊有竭泽之叹,司农兴仰屋之嗟。赣省财政之危窘,无有过于是时者。地方民众精枯髓竭,失生存之乐,社会经济岌岌如累卵,濒临崩溃。现在看来,若以财政赤字总额论,数目并不是太大,但若从当时条件看,北洋军阀主政下的江西财政,也确实陷入了入不敷出、难以为继的困境。这种财政困境,反过来又不能不对军阀政治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