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三十六节改名字的方法

  辩证地来看,取名是常例,是每一个人一生都要经历的;改名是特例,不具普遍性。但是,改名实际上也是取名,只不过原来的基础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原本就有了一个名字的。改名的事例,古往今来实在不少。

  孩子刚生下来或小时候取名,自己不能参与意见,大多由父母家人以及亲戚朋友来商定。如此取出的名字,可能并不为孩子所喜欢,也不一定能体现出个人的性情、抱负,因而后来才会改名。这种改名的情形是比较复杂的。有的是纯粹不喜欢过去的名字,而改用新名。在前些年以至现在的乡村,人们还有给孩子取丑名的风气,孩子长大,尤其是读书以后,觉得名字难听、不雅,因而重新取名,有时候是自己取,有时候则是父母主动请人帮助改名。生活中常可见到这样的情形:一个孩子本来叫铁蛋、幺妹,到县里上中学回来的时候,却变成了志坚、文媛。再比如,如果老祖母给她的孙女取名招弟、引弟、望弟、爱弟、盼弟等等,孩子长大了,肯定不喜欢,也就必然要改名。鲁迅先生的伯父本来叫仲升,北京话发音“仲升”与“众生”相同,众生又被用来指称牲畜,含有骂人的意味,所以不愿意用此名,硬改了一个该是老大叫的名字-伯升。

  有人改名,不一定是因为原名封建、鄙俗,而想要取一个更有意义的好名字,比如有的女孩子觉得萍呀、花呀的不好,便换一个新名字,或者把名字中的这类字眼去掉,留下另一意义较好的。比如原慧萍,去掉萍字,改成单名一个慧字。这类改名,动机在于对美的追求,改名者力图使自己的名字与自己的审美追求以及社会普遍的美学理想协调。

  准确、鲜明地表现名主抱负、志趣的改名,所占比例恐怕是最大的。父母家人给孩子取名,往往离不开自己的感情以及对孩子的期望,而这些又并不一定能与孩子的情感愿望相合,所以就有改名的事情出现。如武则天、李自成的改名就是如此。又如宋代柳开,年轻时候倾慕韩愈,后来改名为开,自以为能另开门道。近代女革命家秋瑾,原名秋闺瑾,小名玉姑。后来为了表示女子不甘落后,去掉了名中的“闺”字,又自号“竞雄”“鉴湖女侠”。现代作家刘半农原来的笔名是“半侬”,后来他很认真地改作“半农”,以表示自己告别缠绵悱恻的旧文学,开始新的文学生涯的决心。一代画师徐悲鸿原名寿康,有福寿安康的意思。为了提醒自己在悲痛贫困的环境中振翼奋进,他毅然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悲鸿,并自号“江南贫侠”。

  时代风潮往往也是改名的原因之一。时代的思想文化风潮像强劲东风吹来的时候,必然对一些人产生影响,在他们的心头或吹起涟漪,或卷起狂涛。如清末的革命党人,投入革命队伍后纷纷改名,章太炎、蔡孑民、胡汉民、汪精卫都是这种思潮的产物。胡汉民原名衍鸿,改名汉民,表示堂堂大汉之民。蔡元培本来是前清进士、翰林院编修,字鹤卿,思想转变后,改字孑民,表示为炎黄的孑遗之民。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的各种思想都吹到了中国,于是有人应“风”改名。著名作家巴金原名李芾甘,在巴黎留学时一度崇尚巴枯宁和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主义,因此从二人名字中的首尾各取一字,成现名。教育家陶行知少年时很推崇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故名知行。留美后,受实验主义的思想影响,认为凡事并非知而后行,而是行而后知,于是改名为行知。

  在当代,因时代的影响而改名的也不少,其中影响最大的恐怕是文化大革命。当时,为了赶潮流,许多人取名或改名卫红、学青、学彪,女孩子取名武、斌等等。那个时代结束以后,这些名字变得很不合适,于是又有人改名。在那个年代,因为名字升迁的人有之,落地者亦有之。显然,追求时代风潮取名,改名是可以的,但千万不要把名字“绑在政治的战车上”,否则,结局大多是可笑、可悲的。

  改名大多自觉自愿,但也不是没有被动的改名。汉语同音字较多,偶然地写了别字,又不好纠正,这样将错就错的名字就有了。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的改名就是如此。李四光原名李仲揆。14岁时,他赴日留学,不小心在护照姓名栏里填上了年龄“十四”。护照不能随意涂改,于是他就将“十”字添笔改成“李”,“四”字无法改。但“李四”这名字不太雅,抬头见“光披四表”的横匾,就在四字后加一个“光”字。“四光”有“四方光明”的意思,算是一个不错的名字。这种名字,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圈里总能找到一两个的。不过,这种被动改名并不是名主始料所及。

  另外的情形则是非改不可。在封建时代,皇帝、上司的好恶关系到一个人的身家性命。皇帝老子不喜欢,名字就得改。旧时,有个叫杨林的参加科举考试,有人说他的名字与反叛首领的名字相同,应当改名,否则怕应试不中,于是此人改名杨上林。孙中山先生也曾因避祸而改名。孙中山原名文,字载之,因鼓吹革命,流亡日本,为便于革命行动而改名中山樵。

  此外,封建时代的避讳制度也迫使许多人改了名字。汉代蒯彻因避汉武帝刘彻改名通,晋代王衍因避成帝讳而改名夷甫,南齐萧道先避高帝萧道成讳改名景先,五代后唐的杨檀因名字的右半部犯明宗讳而改名光远……

  就改名的方法而言,常用的有如下几种。

  1.谐音改名法

  即使改了以后的名字与原来的名同音或音近。如成功地在电影《白毛女》中扮演喜儿的著名表演艺术家田华,原名叫刘天花。她出生时,村子里正闹天花,父亲为了不让孩子染上病,便依迷信习俗,为女儿起了这个名字。天花参加工作后,成了一名小演员。后来,剧团领导根据她的要求,利用“天花”的谐音,给她改名为“田华”。人们还记得在新疆罗布泊地区考察中遇难殉职的科学家彭加木吗?彭加木原名叫彭家睦,牺牲前是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科学新疆分院副院长。早在1956年,彭家睦在自愿申请到新疆工作时,就在决心书中正式改名为“彭加木”,他说:“加木合起来就是‘架’字,我要在上海和新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从上述两个例子中可看出,谐音改名方法十分简单,利用谐音,稍作变化,字义与原先截然不同,令人耳目一新。这种改名方法应用得很普遍。又如张稚民改为张志民、杨公忌改名为杨公骥、孙毓麒改名为孙越琦、赵树礼改名为赵树理等。

  2.增减字改名法

  这也是改名中常见的方法之一,即利用原先名字加上或减去一个字,产生新的名字。如当代版画大师古元,出生后,善良的父亲担心他有什么三灾六祸,便虔诚地把他过给关帝庙的关圣大帝,并取名叫古帝源。到延安以后,他认为原先的名字不理想,遂去掉名的前一个字,并利用后一个字的谐音,改名叫古元。编导《南征北战》影片的著名导演成荫,原名叫成荫五。1938年他到延安后,由于很喜欢“绿树成荫”这个成语,便将成荫五的“五”字去掉,改名成荫。增减字改名法还有一种形式,就是增加或减少名字的偏旁部首,产生新的名字。如著名漫画家王复羊本名王复祥,后将“祥”字的示字旁去掉,就成了“羊”字。在这类改名的方法中,一般读音改变不大。如深受青少年喜爱的科普作家高士其,原名高仕,半个多世纪以前,他对当时的社会黑暗、政治腐败非常不满,愤然改名为高士其。当人们问他为何改名时,他说:“去掉人旁不做官,扔掉金旁不为钱。”高老的这种优秀品质一直保持到去世,受到人民群众的尊敬。在这类改名方法里,还有一种方式,就是把名字改变一个字,形成新的组合。如现代诗人何其芳原名叫何永芳,是按字辈取的名,由于他上中学时,文章写得非常漂亮,深得国文老师的喜爱,老师想到《离骚》中有“何所独无芳草兮”之句,取“何其芬芳”之意,把永芳改为“其芳”,名字的肯定句式变为感叹句式,新颖含蓄。

  3.言志改名法

  这种改名的方法使用得非常多,由于起名的一般是父母、亲朋,改名的一般是本人,因此,改的名字往往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志趣和抱负。如延安时期的“五老”之一、教育家徐特立,原名徐懋恂,又名徐立华,他青年时期乘船去衡山,见十余名同舟之人一路对船工态度蛮横,他对此极感不平,乃自诫自己若能举及第,只当教员,不当欺压百姓之官,并取“特立独行,高洁自守。不随流俗,不入污泥”之意,改名为徐特立。又如新中国成立出生的青年作家莫伸,原名叫孙树淦,“文化大革命”中到陕西插队,业余学习写作,发表处女作《窗口》时署名“莫伸”,取自陈毅元帅的诗句“手莫伸,伸手必被捉”。既表示对陈毅同志的敬重和钦佩,又是对自己的警戒和激励。

  改名是一件严肃的事情,要经过一定的审批手续,各国在这一点上具有共同性。如《瑞士民法典》第30条规定,如确实存在重要原因时,住所所在地的州政府允许其更改姓名。在芬兰,根据1912年颁布的《姓名法》,公民若要改变姓名或增减自己的名字,必须向省政当局提出书面申请,经核准后并在地方报纸上声明(若更改姓名还须在官方报刊上声明),然后才能向户籍机关登记备案,方始生效。比利时新的法律规定,父母给子女改名必须交纳200比利时法郎的“改名税”。

  在我国,受理公民改名的是各地公安局的户籍部门。在改名前,一定要慎重考虑,一般不要轻易变更。如确有正当理由需要变更时,应按照《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的有关规定,履行审批手续后再作变更。

  《民法通则》第99条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

  《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第18条规定:“公民变更姓名,依照下列规定办理:1.未满18周岁的人需要变更姓名的时候,由本人或者父母、收养人向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变更登记;2.18周岁以上的人需要变更姓名的时候,由本人向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变更登记。”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公民改名必须向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变更登记。有的人往往忽视这一点。曾有一位青年人,搞了一项发明,他用新的名字向专利局申请了专利,之后,却遇到了麻烦,主要是新名字和工作证、户口簿上的名字不符。他振振有词地对户口登记机关说:“公民有使用和改变自己姓名的权利,我想用什么名字是我的自由,我不愿受别人的干涉。”这说明,这位青年对改名的规定不清楚。实际上,起名和改名都要经过户口登记机关登记,正是为了保护公民的姓名权,这是防止他人干涉、盗用和假冒的重要措施。

  §§第三章五格剖象命名法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