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四节谐音起名法

  谐音起名法就是利用谐声字来取名字的一种方法。所谓谐音字,就是利用某字词与某字词在语音上相同或相近这一特点,互相假借。

  汉语有21个声母、36个韵母,声韵配合起来只有1400多个音节,这里面还包括很多有其音而无其形的字词,这样实际存在的就没有那么多音节了。这就造成了很多字词同音或近音,而在客观上又为我们从谐音角度来起名提供了条件。另外,取名者苦心研究,寻求取名的变化,往往也有意或无意地使用了谐音假借。人名主要是用来喊的,因喊出来的名字与所谐音的词在语法上相同或相近,就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起谐音词的意义。同时,人名也要用来书写,写在纸上成了文字,也会给人一种变化感。当我们读一个名字时,首先想到的不仅是这几个字的意义,而且还有它们同音字的意义,有时后者还是主要的。例如:“庞博”这个名字,除了广识博学的意思,还和“磅礴”一词近音,取其气势宏大的意思。

  以谐音来起名,俯拾皆是。如《清名家诗抄》小传说:“李必恒,字北岳,商丘宋公为其疾,故更字曰百药,取唐贤命名意,且义同也。”

  再举古今人名为例:

  武岳,谐“五岳”。

  潘峰,谐“攀峰”,取攀登高峰之意。

  文彦博,“彦博”谐“渊博”。

  江不凡,“江”谐“将”,取将来不凡之意。

  宗臣,“宗”谐“忠”,取忠臣之意。

  诸如以上这些同音不同形的字,使人们一听到这些名字,就自然而然地与语言中有意义的同音词联系起来,使名字的内容更加丰富。如“刘洋”这个名字,人们一听到语音,总是与表示“到外国留学”意义的“留洋”联系起来。

  还有一种谐音取名比较特殊。一些字有多种读法,用做姓氏时读音和平常读音有区别,而取名者就利用这种一字多读法来故意造成谐音,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种名字在呼喊时,一般不认为是谐音,只有书写成文字,才自然地会想到是谐音。例如:朴素,“朴”作姓时读piao,不与什么字谐音,但一旦书写成文字,人们立刻会把它与表示“颜色、式样等不浓艳、不华丽或生活节约”意义的“朴素”一词联系起来。

  “谐音”有时是有意的,有时是无意的。按照人之常情,给自己的子女取名,都会取褒义,或至少是中性谐音的。但在特殊情况下,也有故意取带有贬义谐音的名字的。比如电视剧《新星》中有一位村干部叫“潘苟世”,他脱离群众,仗势欺人。作者对他的批判态度是很明显的,为他定名“潘苟世”有“苟活于世”的意思,同时也谐“狗势”的音,暗含着“狗仗人势”的意思。又如作家孙犁,在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滥的时候,以“姜化”的笔名发表文章,对文化界的种种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进行了揭露、批判。“姜化”即“僵化”的谐音,意在准备让坚持资产阶级立场的人给自己扣上“思想僵化”的帽子。谐音如果运用得巧妙,是一种很好的取名方法。像前面举的庞博,还有高健(高见)、程刚(成钢)等等,都是很成功的例子。谐音取名的优点在于:含而不露,意在言外,使人感觉含蓄,不落俗套。

  用谐音取名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雅化”。有人小时候没有大名,只有小名,长大后觉得小名不雅,又不愿改动太大,就用谐音的办法,找一个或两个比较文雅的同音字来代替原来的名字。比如小名阿狗、毛狗,长大后叫阿苟、毛苟;小名叫影子,长大后叫英姿;小名小兰,长大后叫晓兰。还有,在广东人名用字中,“亚”字的使用频率很高,原来在粤语中“阿”“亚”同音,小名叫阿某,长大后就叫亚某,这也可以算是一种雅化。

  谐音还有无意造成的,其中当然也会有褒义谐音,但贬义似乎更多些。由于取名者只注意了名字本身的意思,却忽略了和名字同音的词或词组可能是贬义的。例如“于刚”会使人想到“鱼缸”,“侯岩”会使人想到“喉炎”,“范婉”会使人想到“饭碗”。为了避免造成这种不愉快的联想,在取名的时候,就要考虑得全面些,想想会不会造成贬义的谐音。

  在正常的情况下,姓和名是合在一起,而不是分开的,所以我们对名字的谐音,一定要和姓氏连在一起考虑。比如“信”字,意、音皆好,用做名字很有男子气概。汉初大将韩信,耀武扬威,破楚霸王项羽于垓下,其名正如其人。然而明朝洪武年间新乐知县也名叫信,不过姓吴,称吴信。本来姓归姓,名归名,但读出来谐音实在不好,吴信谐音“无信”,是不讲信义、没有消息的意思。堂堂一名知县,没有信誉,可想见其尴尬。

  上面所讲的吴信,好歹也是父母之官,为人清廉,可谓“狗其名而圣贤其行”,一生也未为名所恶。然而同是明朝洪武年间一名人,却因姓名谐音而鳏居终身。据《明史》记载,锦衣卫指挥使宋忠曾议娶韩国公李善长之女,其时李善长正卧病在床,问其姓名,答:“宋忠。”李善长大怒,将其逐出府门。原来,宋忠谐音“送终”,李善长正患病,女婿却来“送终”,不由他不怒。没过三年,宋忠与燕兵大战,死于阵前。

  从以上谐音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谐音用得好,可以使名字生辉;谐音用得不好,轻则有损尊严,重则有碍前程,倘若加上行为不端,品行卑劣,更使人唾之。

  中国姓氏中有许多姓氏的谐音须倍加留意。历史上谐音案最为有名的要算是慈禧怒贬王国钧(谐音“亡国君”)了。国钧之名也难怪丧权辱国的慈禧杯弓蛇影。

  “王”姓,使用得当则生华彩,如元代作家《西厢记》的作者王实甫、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北宋宰相王安石等人的姓名。但使用不当,“王”字会使人联想到谐音“亡”字上。如有一个王姓小朋友,乃家中珍宝,世上正流行“佳”字,故以“佳”名之,但谐了“亡家”(家破人亡)之意,这就不好了。

  不单“王”姓,“吴”姓命名时更须注意。因为“吴”与“无”谐音,搞不好便有反其名而意之的可能。众所周知,大明王朝的帝王臣宦大多出身贫寒,以数字为名的确实不少,历史上没有比明代的姓名谐音更糟的了。“礼”本是一个好字,而明朝时叫“吴礼”(无礼)的官宦就有两位:金华县吴礼和蓼庄隐士吴礼,实在可叹。人们常说的一句歇后语是“水浒的军师-无用(吴用)”,没想到两代之后,又多了“无礼”。此外,《金史卷》一书中有被小叔杀害的提督“无德”(吴德)。也许大家还记得20世纪60年代末的风云人物吴法宪吧?此名谐音则大为逆耳,为“无法限制”之意,也就是“无法无天”。另如刘放、魏阳、韩渊、杜子达、王炎等名,谐音出来就成了流放、喂羊、含冤、肚子大、阎王(回文)等晦气又不堪入耳的词;又如“扬”字常入名,但与“张”相配,得名张扬,殊不知“张扬”一词在俗语中就是轻佻虚浮、爱诈唬的意思。

  像这样姓名合起来谐音不好的,在历史上很多,即使在今天也屡见不鲜。古时造成不好谐音的原因很多,一是出身贫寒,随意捡一佳字而名之;一是古时人迷信,命名必依五行四柱,哪管什么音韵;再有封建时代,文人死读书,做学问还断章取义,取名时更是认为姓是祖宗传下来的,一概不管,只顾名的好坏,根本不讲究搭配。即使名字不雅,由于封建思想根深蒂固,认为名字是父母给的,改则不孝;而今天时过境迁,再遇上父母取名不注意谐音的,恐怕儿子不但改之,有时还悻悻的呢。所以,在起名之时,一定要把姓名的音韵合起来考虑,尽量避免那些字音不雅、字义不佳的谐音。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