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孔子所谨慎对待的三件事是斋戒、战争和疾病。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译文”
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过了三个月还尝不出肉的滋味,他说:“想不到《韶乐》的美达到了这种程度。”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译文”
冉有问子贡:“老师会帮助卫国的国君吗?”子贡说:“嗯,我去问问他。”于是就进去问孔子:“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呢?”孔子说:“古代的贤人。”子贡又问:“他们有怨悔吗?”孔子说:“他们求仁而且得到了仁,又有什么怨悔呢?”子贡出来对冉有说:“老师不会帮助卫君。”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译文”
孔子说:“多让我活几年,到五十岁学习《易》,我便可以做到没有大的过错了。”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译文”
孔子有时讲雅言,读《诗》、读《书》、赞礼时,用的都是雅言。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文”
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愁都忘了,不知道自己快要老了,如此而已。”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文”
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热爱古代文化,勤奋地追求知识的人。”
子不语怪、力、乱、神。
“译文”
孔子不谈论怪异、勇力、叛乱、鬼神等事。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地方学习,对于他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其如予何?”
“译文”
孔子说:“上天把德赋予了我,桓能把我怎么样?”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译文”
孔子说:“学生们,你们以为我对你们有所隐瞒吗?我对你们没有丝毫隐瞒。我没有什么事不是和你们一起做的。这就是我孔丘的为人。”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译文”
孔子以历代文献、德行、忠诚、守信四项内容教授学生。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译文”
孔子说:“圣人我是无法看到了。能看到君子,就不错了。”孔子又说:“善人我无法看到了,能见到有一定操守的人,就不错了。没有却装作有,空虚却装作充实,穷困却装作富足,这样的人是难于保持操守的。”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译文”
孔子只用一个鱼钩的钓竿钓鱼,而不用系了许多鱼钩的大绳钓鱼。他射鸟时,只射飞鸟,不射巢中歇宿的鸟。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译文”
孔子说:“有一种人,什么都不懂却凭空创造,我却没有这样做过。要多听,选择其中好的东西来学习;多看,然后记在心里,这是次一等的智慧。”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译文”
互乡那个地方的人很难与之交谈,但互乡的一个童子却受到了孔子的接见,学生们感到迷惑。孔子说:“我是赞许他的进步,不是赞许他的倒退。又有什么过分的呢?人家改正了缺点以求进步,我们肯定他改正错误,不要总抓住他的过去不放。”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译文”
孔子说:“仁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想做到仁,仁就到了。”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译文”
陈司败问:“鲁昭公懂得礼吗?”孔子说:“懂得礼。”孔子出来后,陈司败向巫马期作了个揖,对他说:“我听说,君子是没有偏私的,难道孔子这个君子还包庇别人吗?昭公在吴国娶了一个同姓的女人,是国君的同姓,便称她为吴孟子。如果昭公算是知礼,还有谁是不知礼的呢?”巫马期把这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真幸运。如果有错误,别人一定会指出来。”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译文”
孔子和别人一起唱歌,如果别人唱得好,一定要请他再唱一遍,然后和他一起唱。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译文”
孔子说:“就文化知识来说,我和别人差不多。但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译文”
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只不过向这个方向努力从不厌烦,教诲别人从不感觉疲倦,那倒可以说做到了。”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学不到的。”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
“译文”
孔子病重,子路向鬼神祈祷。孔子说:“有这回事吗?”子路说:“有。《诔》文上说:‘为你向天地神灵祈祷。’”孔子说:“我很早就祈祷过了。”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译文”
孔子说:“奢侈了就会不恭顺,节俭了就显得寒酸。与其不恭顺,宁可寒酸。”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
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平坦,小人经常忧愁恐惧。”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译文”
孔子温和而又严厉,威严而不凶猛,庄重而又安详。
“大意”
本篇共计二十一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等。本篇的基本内容,涉及孔子及其学生对尧、舜、禹等古代先王的评价;孔子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的进一步发挥;孔子道德思想的具体内容以及曾子在若干问题上的见解。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译文”
孔子说:“泰伯可以说是达到了最高的德行,几次谦让自己的王位,老百姓都找不到合适的词句来称赞他。”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译文”
孔子说:“只是恭敬但不真的懂礼,就会徒劳无功;只是谨慎但不真的懂礼,就会畏缩拘谨;只是勇猛但不真的懂礼,就会说话尖刻,在上位的人如果厚待自己的亲属,老百姓当中就会兴起仁的风气;如果不遗弃老朋友,老百姓就不会对人冷漠无情了。”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译文”
曾子生病了,把他的学生召集到身边来,说:“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诗经》上说:‘小心谨慎呀,就好像站在深渊旁边,就好像踩在薄冰上面。’从今以后,我知道我的身体免于损伤了,学生们!”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译文”
曾子生病了,孟敬子去看望他。曾子对他说:“鸟快死了,它的叫声也悲哀了;人快死了,他说的话也是善意的。君子所应当重视的道有三个方面:使自己的容貌庄重严肃,这样可以避免粗暴、轻慢;端正自己的脸色,就显得诚信了;注意说话的言辞和语气,就可以避免粗野和背理。至于祭祀和礼节仪式,则由主管这些事务的官吏来负责。”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译文”
曾子说:“自己有才能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自己学识丰富却向识字不多的人请教;有学问却像没学问一样,知识很充实却好像很空虚;别人触犯了自己也不计较,从前我的朋友就这样做到了。”
曾子说:“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译文”
曾子说:“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的政权委托给他,在紧急关头不动摇屈服。这样的人是君子吗?是君子啊!”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宏大刚毅,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践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生,死而后已,难道路途还不长远吗?”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译文”
孔子说:“个人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译文”
孔子说:“对于老百姓,使他们按照我们的意志去做就可以了,不要使他们明白这样做的原因。”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译文”
孔子说:“喜好勇敢而又憎恨自己的穷困的人,就会犯上作乱。对于不仁德的人或事逼迫得太过分,也会出乱子。”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能,如果骄傲狂妄而又小气吝啬,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译文”
孔子说:“学了三年,还做不了官,这样的人是很少的。”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译文”
孔子说:“坚定信念并努力学习,誓死守卫大道。不进入动荡不安的国家,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天下有道就出来做官,天下无道就隐居起来。国家有道但自己贫贱,是耻辱;国家无道而自己富贵,也是耻辱。”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译文”
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考虑那个职位上的事。”
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译文”
孔子说:“从师挚演奏序曲开始,到最后演奏《关雎》结尾,优美的音乐一直在我耳边回荡。”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译文”
孔子说:“急躁而不正直,无知又不谨慎,表面上诚恳但不守信用,我真不知道有的人会是这个样子。”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译文”
孔子说:“学习知识就像追赶不上别人那样,总担心会丢失掉什么。”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译文”
孔子说:“多么崇高啊!舜和禹不是通过篡夺而得到天下的。”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译文”
孔子说:“尧这样的君主真伟大呀!多么崇高啊!只有天最高大,但只有尧才能效法天。他的恩德多么广大啊,百姓们真不知该用什么语言来称赞他。他的功绩多么崇高,他制定的礼仪制度多么光辉啊!”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译文”
舜有五位贤臣,就治理好了天下。周武王说过:“我有十个帮我治国的臣子。”孔子说:“人才难得,难道不是这样吗?尧舜及周武王时期,人才是最兴盛了。但武王十个大臣当中有一个是妇女,实际上只有九个人而已。周文王得了天下的三分之二,仍然臣服殷朝。周朝的德,可以说是最高的了。”
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译文”
孔子说:“对于禹,我没有什么可以挑剔的。他的饮食很简陋但尽力去孝敬鬼神;他平时穿的衣服很简朴,但祭祀时尽量穿得华美;他自己住的房子很低矮,但致力于治水事业。对于禹,我确实没有什么可挑剔的。”
“大意”
本篇共包括三十一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也”;“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本篇涉及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子弟子对其师的议论。此外,还记述了孔子的某些活动。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译文”
孔子很少谈到利益,但肯定天命和仁德。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译文”
达巷党这个地方的人说:“孔子真伟大啊!他学识渊博,因而不能以某一方面的专长来称赞他。”孔子听说了,对他的学生说:“我要专长干什么呢?驾车呢?还是射箭呢?我还是驾车吧。”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译文”
孔子说:“用麻布制成礼帽,符合礼的规定。现在用黑丝绸制作,这样比过去俭省了,我赞成这种作法。臣见国君首先要在堂下跪拜,这是符合于礼的。现在大家都直接到堂上跪拜,这是骄纵的表现。虽然会与大家的作法不同,我还是主张先在堂下跪拜。”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译文”
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不主观猜测,不武断,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译文”
孔子提到曾被匡地的人们所围困时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不都体现在我的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它了;上天如果没有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译文”
太宰问子贡说:“孔夫子是圣人吧?他为什么会多才多艺呢?”子贡说:“这本来是上天让他成为圣人,而且使他多才多艺。”孔子听到后说:“太宰了解我吗?我少年时地位低贱,所以会许多卑贱的技艺。君子会有这么多的技艺吗?不会有这样多。”
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译文”
子牢曰:“孔子说过,‘我年轻时没有受到重用,所以会许多技艺’。”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译文”
孔子说:“我有知识吗?其实没有知识。有一个乡下人向我请教,我对他谈的问题一点也不知道。我只是从问题的两端去盘问,穷根究底,这样问题就全部明白了。”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译文”
孔子说:“凤鸟没有出现,黄河中也不出现八卦图了。我这一生也就这样了!”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译文”
孔子遇见穿丧服的人、当官的人和盲人时,即使他们很年轻,他也一定会站起来;从他们面前经过时,一定会快步走过。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译文”
颜渊感叹地说:“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高深。看着它好像在前面,过一会又觉得像在后面。老师善于有秩序地引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全力,好像在老师的道方面有所成就了。但我想要真正追随,却没有办法了。”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译文”
孔子患了重病,子路派了门徒去作孔子的家臣,(负责治丧)。孔子的病好了一些后,说到:“仲由很久以来就干这种弄虚作假的事情。我明明没有家臣,却要装作有家臣,我骗谁呢?我骗上天吗?与其在家臣的侍候下死去,我宁可在你们这些学生的侍候下死去!即使我不能享受大夫级的葬礼,难道就会被丢在路边吗?”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译文”
子贡说:“这里有块美玉,是把它收藏匣子里呢?还是等个好价钱卖掉呢?”孔子说:“卖掉吧,卖掉吧!我正在等着识货的人呢。”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译文”
孔子想要搬到九夷去居住。有人说:“那里非常落后闭塞,去了怎么办呢?”孔子说:“有君子过去住,怎么还会闭塞落后呢?”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译文”
孔子说:“我从卫国回到鲁国,这以后才把乐章整理好,雅乐和颂乐才各有适当的位置。”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译文”
孔子说:“在外侍奉公卿,在家侍奉父兄,有丧事不敢不尽力去办,不被喝酒过量所困扰,这些事对我来说有什么难呢?”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
孔子在河边说:“流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译文”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像喜好色那样喜好德的人。”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译文”
孔子说:“人的进步好比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又好比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刚倒下一筐土,要继续往上堆土,还得自己坚持下去。”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译文”
孔子说:“听我说话而始终不懈怠的,只有颜回一个人吧!”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译文”
孔子提到颜渊说:“他死了)可惜呀!我只见他不断地前进,从没有看见他停止过。”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译文”
孔子说:“庄稼长了苗而不能吐穗扬花的情况是有的;吐穗扬花而不结果实的情况也有。”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译文”
孔子说:“年轻人是可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这一代呢?如果到了四五十岁时还没有什么声望,那他就没有什么可以值得别人敬畏的了。”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译文”
孔子说:“符合礼法的规劝,谁能不听从呢?听了后能改正自己的错误才是可贵的。恭顺赞许的话,谁听了不高兴呢?但只有认真研究它才是可贵的。只是高兴而不去分析,只是表面听从而不改正错误,对这种人我实在是没有办法了。”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知己者,过则勿惮改。”
“译文”
孔子说:“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不了解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
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失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却不可失去他的志气。”
子曰:“衣敝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译文”
孔子说:“穿着破旧的棉袍,与穿着狐貉皮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觉得羞愧的,大概只有仲由吧。《诗经》上说:‘不嫉妒,不贪求,还有什么不好呢?’”子路听后,反复背诵这句诗。孔子又说:“只做到这样,怎么能说好了呢?”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也。”
“译文”
孔子曰:“天寒冷了,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
孔子说:“聪明人没有疑惑,有仁德的人没有忧虑,勇敢的人没有畏惧。”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译文”
孔子说:“可以一起学习的人,未必都能和他一起学道;能够一起学道的人,未必能一起坚守道;能够一起坚守道的人,未必能够和他一起随机应变。”
“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译文”
古代有这样的诗句:“唐棣树的花啊,翩翩地摇摆。我岂能不想念你?只是由于家离得太远了。”孔子说:“他还是没有真的想念,如果真的想念,有什么遥远呢?”
“大意”
本篇共二十七章,集中记载了孔子的容色言动、衣食住行,颂扬孔子是个一举一动都符合礼的正人君子。例如孔子在面见国君、面见大夫时的态度;他出入于公门和出使别国时的表现,都显示出正直、仁德的品格。本篇还记载了孔子日常生活的一些侧面,为人们全面了解孔子、研究孔子,提供了生动的素材。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译文”
孔子在本乡的地方显得很温和恭顺,像是不善言辞的样子。但他在宗庙里、朝廷上,却很善于言辞,只是说话比较谨慎而已。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如也。君在,如也,与与如也。
“译文”
孔子在上朝的时候,同下大夫说话,温和而愉快的样子;同上大夫说话,正直而适中;国君来到朝廷后,恭敬不安的样子,但又仪态得体。
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译文”
国君召孔子去接待宾客,孔子脸色立即庄重起来,脚步很快。他两旁的人作揖,手向左或向右作揖,衣服前后摆动,却整齐不乱。快步向前,恭敬端正。宾客走后,他必定向君主回报说:“客人已经不回头张望了。”
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如也。
“译文”
孔子走进朝廷的大门,谨慎而恭敬,好像没有他的容身之地。站,他不站在门的中间;走,也不踩门槛。经过国君的座位时,脸色庄重,脚步也加快,说话好像中气不足一样。提起衣服下摆向堂上走的时候,恭敬谨慎,憋住气好像不呼吸一样。退出来,走下台阶,脸色便轻松了,怡然舒畅。走完了台阶,疾步向前,姿态像鸟儿展翅一样。回到自己的位置,一幅恭敬而不安的样子。
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觌,愉愉如也。
“译文”
(孔子出使别的诸侯国时)拿着圭,恭敬谨慎,像是举不起来的样子。向上举时好像在作揖,向下拿时好像是给人递东西。脸色庄重得像在战栗,步子紧凑,好像沿着一条直线往前走。在赠送礼物时,和颜悦色。和国君举行私下会见的时候,就很轻松愉快了。
君子不以绀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裘;黄衣,狐裘。亵裘衣,短右袂。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
“译文”
君子不用深青透红或黑中透红的布给平常穿的衣服镶边,不用红色或紫色的布做平时在家穿的衣服。夏天穿粗细葛布单衣,但一定要套在内衣外面。黑色的羊皮袍,配黑色罩衣。白色的鹿皮袍,配白色罩衣。黄色的狐皮袍,配黄色罩衣。平常在家穿的皮袍要做得长一些,右边的袖子短一些。睡觉一定要有睡衣,要有身材的一倍半长。用狐貉的毛皮作成坐垫。丧服期满后,便可以佩戴上各种各样的装饰品。如果不是礼服,一定要加以剪裁。不要穿黑色的羔羊袍和戴黑色的帽子去吊丧。每月初一,一定要穿着礼服去朝拜君主。
齐,必有明衣,布。齐必变食,居必迁坐。
“译文”
斋戒沐浴的时候,一定要有用布做的浴衣。斋戒的日子里,一定要改变平常的饮食,居住也要搬移地方(不与妻妾同房)。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而,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译文”
粮食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粮食变味了,鱼和肉腐烂了,都不要吃了。不吃变了颜色的食物。不吃气味变了的食物。不吃烹调不当的食物。不吃不时新的东西。肉切得不方正也不吃。佐料放得不适当,也不吃。席上的肉虽多,但吃的量不要超过米面的量。只有酒不加限量,但不至喝醉。从市上买来的肉干和酒,不吃。每餐必须有姜,但不多吃。
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矣。
“译文”
孔子参加国祭,不把带回的祭肉留到次日。祭祀用的肉不超过三天。超过三天,就不吃了。
食不语,寝不言。
“译文”
吃饭的时候不说话,睡下后也不说话了。
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译文”
即使是粗饭蔬菜汤,吃饭前也要取出一些来祭祖,而且要恭敬严肃。
席不正,不坐。
“译文”
席子放得不端正,不坐。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译文”
举行乡饮酒礼结束后,孔子一定要等老年人先出去了,自己才出去。
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译文”
乡里人举行迎神驱鬼的仪式时,孔子总是穿着朝服站在东边的台阶上。
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
“译文”
孔子托人向在其他国家的朋友致礼问候,须向受托者拜两次送行。
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译文”
季康子送药给孔子,孔子拜谢后接受了,说:“我对药性不了解,不敢尝。”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译文”
马棚失火了。孔子退朝回来后问:“伤人了吗?”不问马的情况怎么样。
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
“译文”
国君赐给熟食,孔子一定摆正坐席先尝一尝。国君赐给生肉,一定煮熟后给祖宗供上。国君赐给活物,一定会饲养起来。同国君吃饭,在国君举行饭前祭礼的时候,一定要先尝一尝。
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
“译文”
孔子病了,国君来探视,他将头朝东,身上盖着朝服,拖着大带子。
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译文”
国君召见孔子,他不等驾好车就先步行去了。
入太庙,每事问。
“译文”
孔子到太庙,什么事都要问别人。
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译文”
有朋友死了,没有亲属负责敛埋,孔子说:“丧事由我来操办吧。”
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译文”
朋友馈赠的物品,即使是车马,只要不是祭肉,孔子在接受时,也不行拜礼。
寝不尸,居不客。
“译文”
孔子睡觉时不像死尸一样挺着,平日家居也不像做客或接待客人时那样庄重严肃。
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有励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
“译文”
孔子看见穿丧服的人,即使是关系很亲密的人,也会严肃起来。看见当官的和盲人,即使是常在一起的,也一定很礼貌。在乘车时遇见穿丧服的人,便俯伏在车前横木上,以示同情。遇见背负国家地图的人,也这样做以示敬意。做客时,如果筵席很丰盛,就端正脸色并站起来致谢。遇见迅雷疾风,也一定变动神色,以示敬天。
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译文”
孔子登车时,一定先直立站好,然后抓扶手上车。在车上,不回头看,不高声说话,不用手指指点点。
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译文”
孔子在山谷中行走,一群野鸡惊飞而起,野鸡飞翔了一阵落在树上。孔子说:“这些山梁上的母野鸡,懂得时宜呀!”子路向它们拱拱手,野鸡便叫了几声飞走了。
“大意”
本篇共有二十六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过犹不及”等。这一篇中包括孔子对弟子们的评价,并以此为例说明“过犹不及”的中庸思想;学习各种知识与日后做官的关系;孔子对待鬼神、生死问题的态度。最后一章里,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各述其志向,反映出孔子政治思想上的倾向。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译文”
孔子说:“先学习礼乐而后再做官的人,是乡野平民;先当了官然后再学习礼乐的人,是君子。如果要选用人才,我主张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
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译文”
孔子说:“曾跟随我从陈国到蔡地去的学生,现在都不在我跟前受教了。”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译文”
孔子的学生中德行好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善于辞令的有:宰我、子贡。擅长政事的有:冉有、季路。通晓古代文献的有:子游、子夏。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译文”
孔子说:“颜回不是有助于我的人,他对我说的话没有不心悦诚服的。”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译文”
孔子说:“闵子骞真是孝顺呀!人们对于他的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话,没有丝毫异议。”
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译文”
南容反复复诵读“白圭之玷,尚可靡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孔子便把侄女嫁给了他。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最好学?”孔子回答说:“颜回很好学,不幸短命死了。现在再也没有好学的人了。”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译文”
颜渊死了,他的父亲颜路请求孔子卖掉车子,给颜渊买个外椁。孔子说:“不管有才还是无才,但都是各自的儿子。我的儿子鲤死了,也是有棺无椁。我没有卖掉自己的车子步行而给他买椁。因为我还属于大夫之列,是不可以步行的。”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译文”
颜渊死了,孔子说:“唉!老天爷要我的命呀!老天爷要我的命呀!”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译文”
颜渊死了,孔子哭得极其悲痛。跟随的人说:“您太悲伤了!”孔子说:“太悲伤吗?我不为这个人悲伤,又为谁呢?”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译文”
颜渊死了,孔子的学生们要隆重地安葬他。孔子说:“不可以。”学生们最终隆重地安葬了他。孔子说:“颜回把我当父亲一样看待,我却无法把他当亲生儿子一样看待。这不是我的过错,是那些学生们干的呀。”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译文”
季路问怎样去侍奉鬼神。孔子说:“没有侍奉好人,怎么能侍奉好鬼呢?”季路说:“请问死是怎么回事?”孔子说:“还不清楚生,怎么能知道死呢?”
闵子侍侧,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译文”
闵子骞侍立在孔子身旁,非常温顺的样子;子路是一副刚强的样子;冉有、子贡是温和快乐的样子。孔子很高兴,但又说:“像仲由这样,只怕不得好死吧!”
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译文”
鲁国翻修长府。闵子骞说:“照老样不行吗?何必改建呢?”孔子道:“这个人平日不大开口,一开口就说到要害上。”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译文”
孔子说:“仲由为什么到我这里弹瑟呢?”孔子的学生们因此都看不起子路。孔子便说:“仲由嘛,他在学习上已经登堂了,只是还没有入室了。”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译文”
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谁更好?”孔子回答说:“子张过分,子夏不及。”子贡说:“那么是子张好一些吗?”孔子说:“过分和不及是一样的。”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译文”
季氏比周朝的公侯还要富有,而冉求还帮他搜刮钱财。孔子说:“他不算是我的学生了,你们可以大张旗鼓地去攻击他!”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
“译文”
高柴愚直,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鲁莽。
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译文”
孔子说:“颜回的学问道德接近于完善了吧,可是他常常处于贫困中。端本赐不安于命运,去做买卖,猜测行情,常常猜中了。”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