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资进修本科班开学,第一节课是我的《古代文学》。当我夹着备课本匆匆走上讲台环顾学员时;我吃惊了:头排正中的课桌前端坐着一位鹤发童颜、精神矍铄的老人。是哪位领导来检查工作吧?我朝他点点头,表示欢迎。
“学员俞蒿雪诚心诚意向您学习。请您从严施教。谢谢!”大概看出了我的误解,他小学生似地站起来,婉辞表白。
事后我得知,这位俞老师是当地一所完中的教导主任,原学历中专,但因对中学语文教学的贡献,早已是县里第一批中学高级教师中的一位。多年来想圆大学梦,但因工作不能脱身。这次专供教师进修的“三沟通”本科班招生,他第一个报了名。一家三代人都反对他。孙子说:“爷爷不读,陪小小玩。”儿子说:“爸够忙的,又当主任又教高中语文,还是保养身体要紧啊!”老伴说:“五十七啦,不是二十七,还赶什么时髦?等您本科毕业正好也退休了。”他嗔道:“真是头发长见识短!《说苑》记载,晋平公问师旷:‘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回答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不学习就什么亮光也没有了。不要以为高级教师就不用学习了,教学能力与系统知识不全等,何况知识须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而扩充更新。人称教师是红烛,我应该让我这根蜡烛燃得亮些,再亮些!退休标志年龄,为教育事业奉献是无止境的!”
这位俞老师来到班里,使课堂生气盎然。就在第一节课,教室里便出现了一个激动人心的场面。下课铃声响了,我步下讲台,他占据“地理优势”,两步跨上讲台,操起黑板刷干起值日生的工作。“老师,我擦。”俞老师的一个李姓学生抢过黑板刷。“李老师,这事该我来!”俞老师学生的学生--吴老师又抢去了黑板刷。“吴老师,快放下,还是让小字辈来!”黑板刷抢传了五次之多,原来这教室里有俞老师嫡传和再传的五代教师。这位祖师爷同五代弟子同堂,增添了多少乐趣,学习的气氛浓极了。
尽管有人喊祖师爷,他还是同其他学员一样,学生该做的事他总是抢着干。跟学友们讨论问题,争得面红耳赤,各不相让。当然,凭着丰富的积累、广阔的知识面,赢家常常是他。每当问题的层层雾障一一拨开,年轻的学友们会异口同声地夸他:“姜还是老的辣!”或者说:“辣椒越老越红啊!”这时候他才有点感慨:“别夸了,学习的最佳期还是青年时代,我明显感到记忆力远不如你们了。要赶上你们,非花十倍于你们的功夫不可。”
冬天的一个雪夜里,有人“笃笃笃”地敲我的房门,想不到开门迎进来的是白发与白雪相辉映的他。寒暄之后,他便开始向我提问:
“唐代诗人写诗为什么老是借汉代唐?”
“一些诗,特别是讽刺意味很浓的诗,直指本朝有所不便,也有危险,借古喻今不犯忌讳算得上是比较明智的手法。”
“这些我懂。问题‘借古喻今’的‘古’上至三皇五帝,下至魏晋南北朝和隋,诗人为什么要以汉代之呢?”
问题越问越深,早已超出教材范围。显然,他在我这里没有找到满意答案。第二年暑假,学校组织资深教师到开放地区旅游,他是当然成员。旅游团一行刚到广州,他便不再‘游’了,一头扎进一所著名大学的图书馆。大家游了深圳游珠海,游了珠海游海南,一个大圈转完了,回到家里,他还呆在图书馆里不肯起身。回来的时候,他高兴地告诉我,在那里找到了许多问题的答案,借汉代唐的根蒂也摸清了。这是唐朝诗人的一种共识,他们认为从国家的统一、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文化的发达等方面看,只有汉朝可以同唐朝相比。唐朝的政治制度也基本上是承继汉朝的。这就是唐朝诗人借汉代唐的底蕴。他滔滔不绝的谈论,使我羞愧万分,无地自容。
四年后,俞老师以优异成绩获得大学本科毕业文凭。当金色证书发下来的时候,我飞奔到他家里向他贺喜。来到客厅,见师母独自静坐着,房间里传出“嘤嘤”的声音。师母告诉我:“老头子年轻的时候喜欢写诗,诗人气质很浓,感情十分丰富,每当激动的时候就要热泪盈眶。刚才领回毕业证书,激动极了,竟然跟小孩子一样,躲到房间里去哭了!”
听着房间里嘤嘤的声音,我的心灵受到从未有过的震撼。这声音不是哭,是胜利的歌唱,是忠诚的凯歌。我的心田里也激荡起一支雄浑的旋律:
“让红烛燃得亮些,亮些,再亮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