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都在思考着同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把文章写好?许多学生与家长也常常问教师:“作文如何写好?”通常的回答是:多读多写。回顾自己作文教学的过程,看看学生学习作文的得失,我觉得要写好作文,当下三种功人:慢功夫、苦功夫、巧功夫。简而言之,要练就一枝好笔,须有决心磨、熬、创。
写作首先要去除浮躁心理,别想一蹴而就,一步登天。作文不同于做数学题,背英语单词,学一得一,学二得二,立竿见影。练写作当遵循写作规律。作文是一种慢功夫,没有捷径可走,欲速则不达,唯有耐着性子慢慢“磨”。许多大作家,大诗人就是这么磨出来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百炼成字,千炼成句”。晋左思构思十年,写出《三都赋》,于是传抄者源源不断,以致“洛阳纸贵”。现在社会上有许多快速作文的教科书出售,那是对付考场作文的,对于从根本上去提高写作能力,没有多少效益。我说的这个“磨”字有两层意思。一是作文要天天写,天天练,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二是作文须反复地思考,反复地修改,通过自改摸索出规律,提高作文的能耐。写作如同炖东坡肉,慢火才能炖出沁人心脾的香味,炖出终生难忘的鲜味。
写作是苦差事,舍得下苦功夫才有望学好,才能有所建树。郭沫若流亡日本,尚且每日坚持写三千字文章,江西作家杨佩瑾每日写五千字文章。有个心仪作家桂冠的青年拜在巴尔扎克的门下,学习写作。一天午夜,巴尔扎克因为作品中的一个人名难以定夺,要连夜到巴黎街上去查看门牌,他让这位青年随同上街,青年懒觉睡得正酣,死活不肯起床,气得巴尔扎克拿出手枪他逼他。想当作家舍不得吃苦,第二天巴尔扎克便把他赶走了。在我的学生里,有人成了作家、总编,有人却句子也写不通顺,这种差距是怎么形成的?就是有的学生舍得“熬”,有的学生以应付的态度对待作文。
写作要“磨”要“熬”,还要讲究一个“巧”字,文章是智慧的花朵,思维的结晶,作家王蒙每当看到好作品都会惊叹道:“亏他想得出来!”文章是生活的反映,但不是生活在镜子中的影子,让生活变成文章,必须下一番巧功夫取舍、裁剪、组合,无巧不成文。“巧”字如何体现?体现于创新。一篇文章要感动人,必须达到“五新标准”:材料新、命意新、观点新、构思新、语言新。从灵魂到血肉到表现形式,通体崭新,人们才会喜闻乐见。老生常谈,满篇套话、俗话,内容与形式都似曾相识,令人生厌,这样的文章无论是出现在报刊还是出现在考卷上都不会有好的收效。初学写作可以模仿,但想以此为捷径,人云亦云,拾人牙慧,长此以往断不能学得好。写作虽然也是技能,但不是一般手艺,师傅教你车螺丝、倒模子,你照着干便算出师了,学习写作必须学会创出自己的“东西”,学会以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思维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东西”,而不是那些曾经学过的“东西”。这便是“巧”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