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一首教育诗,或是一篇优美散文。
有人孜孜不倦探索语文的授课模式,精神可佳,但我不以为然。当一堂语文课进入一个固定模式,这样的语文课也就走到了尽头。固定模式对于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当然十分必要,标准化的生产线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可谁曾挖空心思去给诗,给散文寻找、制订过千篇一律的模式呢?语文课是艺术,艺术变成模式,还会有语文课吗?许多摄人心魄的名篇搬进语文课堂之后,被模式分割得支离破碎,教师在台上絮絮叨叨,学生在座上昏昏欲睡,太让人失落了。
精心裁剪
一首诗或一篇散文的创作,始于对素材的感悟与裁剪,一堂诗化、散文化的语文课,首先必须精心感悟、撷取与裁剪教材。教书,不可照本宣科。教育泰斗叶圣陶先生告诉我们,课文只不过是个例子。课本是教学材料,教师要像裁缝师傅面对布料那样,量体裁衣,使之成为顾客合身的时装。课本是“原生态”的东西,教师的任务不是让教材成为桎梏,是使教学内容的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统一起来,并加进教师的才智,使之艺术化,让学生乐学、易学、学以致用。
有人说,“课本课本,一课之本”,未免言之过甚。课本即教材,教学材料而已。统编教材是面对四面八方的学生的,具有普遍性,而教师面对的是具体的学生,教学需要普遍性,更需要有本土性。教师对于教材应该是:1、需要教就教(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求知的需要);2、值得教就教(明确价值取向,不无的放矢);3、教出语文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语文学习的兴趣,“不需要教”的目标的实现便指日可待了)。精心剪裁教材,其出发点全在于此。
创造学中的创造技法,值得创新型教师借鉴。处理教材使一堂课不是一首诗也是一篇散文,不妨考虑:1、加一加;2、减一减;3、扩一扩;4、缩一缩;5、变一变;6、改一改;7、联一联;8、学一学;9、代一代;10、搬一搬;11、反一反;12、定一定。
培养创新型学生需要教师首先具备创新思维。在“神聚”的前提下,不妨“形散”,呆板教条难以信任语文教学。语文课本内容极其广泛,古今中外、东南西北无不涉及,即使是现代的中国人的文章,亦有深浅与地域之分,真正要把学生教懂教会,就得根据学生的基础去变通,变深为浅,深入浅出,变繁为简,突出主干,变远为近,贴近生活与已知,变抽象为形象,使教学成艺术。人们至今称道鲁迅的讲课。鲁迅先生就很精于教材的处理。他讲《中国小说史略》中的《西南荒经》时,说有一种“讹兽”,人吃了它的肉就要说谎,接着,他联系社会,穿插一个上海十里洋场问路的故事。有个人在三岔路口问路,三个人回答了三个不同方向,鲁迅说:“大概他们都食过讹兽吧!”学生们哄堂大笑。鲁迅先生的这一“联”,使一个无明显意义的神话,展现出深刻的社会意义。梁启超先生说:“学问的本质能以趣味始以趣味终。”浓浓的知识味,可以使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讲《诗经》穿插一点罗马史诗,讲阿拉伯文学提一提希伯来文学,讲沙士比亚顺便推介关汉卿,讲《项链》点一点《羊脂球》、莫泊桑与福楼拜。介绍赵树理如果还是按照参考书,说他是现代作家,山药蛋派,学生在小学时就已经听过了,再教令人生厌,如果换个角度,介绍赵树理父子的“三字信”:“父:钱。儿。”“儿:O。父。”吸引力就能大大增加。结合课文将社会热点、焦点引入课堂,指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就会使语文课变得鲜活、感人、丰满。语文课如果不能把学生领人语文的广阔天地,只是让学生坐井观天,那是语文教学的悲哀。
精巧构思
教师对于教材的理解,应该如同庖丁解牛,无微而不至,但讲授教材,却不能“目无全牛”。如果像屠夫卖肉一样,化整为零,零拆零卖,那就毫无艺术可谈了。教师应该是导演,教书是对教材的再创作,在课堂上导演出一场深刻、动人的大戏来。这就要求教师每一节课都得有自己独特的表意系统。
一堂好的语文课,好的构思是关键。构思存在于每一件要办好的事物之中。阳台上一盆兰花丢失,主人贴出一张“失物招领”启事,说有人丢失了一颗金子般的心于自己的阳台,请失者领回,第二天夜里兰花回到了阳台上。这便是构思之妙、构思之效。语文教学是艺术,更应讲求构思。从文本里面讲出来,还是从外面讲进去,同一本教材,同一篇课文,教师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就是教师主体的创造性,关键是切入点。讲孔明挥泪斩马,首先从“挥泪”二字入手,然后逆推,找出失街亭的根本原因,进而引导同学分析人物性格,课堂气氛热烈,教学效率高,效果好。讲鲁迅的《药》,别出心裁,围绕一个句号、一个问号和一个叹号展开,立意高深,给学生的印象特别深刻,鲁迅写作《药》的深意彻底贯彻。一堂课语文以恒久不变的三段式、五段式进行,按解题初读、分析、归纳的模式一以贯之,能不惹人生厌吗?
语文既姓文,不妨借鉴一些优秀诗歌、散文的构思。散文的结构多种多样,色彩纷呈,常见的有蛛网式,曲径式、并流式,比较式、剥笋式、综合式等等。这些方法对于语文教师授课很有启发。对于一堂语文课的设计,有时可以采取蛛网式布局,如同蜘蛛织网,疏密有致,粗细相宜,愈积愈多,师生情思奔涌,想像沸腾,好似秦牧的散文《土地》、赵丽宏的散文《帆思》。有时可以采用曲径式,布局如玲珑剔透的园林,曲径回廊,溪水盘旋,于末尾处才尽显美丽景致,好似杨朔的散文《茶花赋》、严阵的散文《水仙》。诗歌散文,常常是借有限述无限,借实显虚,借近达远,“无画处皆成妙境”,一堂语文课的讲授达到这样的境界,不是一首诗,也是一篇优美散文。
语文课讲求精巧构思,并非追求花哨,搞花拳绣腿,而是要以构思的精巧,达到“清水出芙蓉”的效果。语文课如果目标繁多、内容复杂、方法大杂烩、过程拖拖沓沓,那就毫无构思可言了。讲求构思精巧,就是提倡语文课的讲授要有奇思妙想,异峰突起、神来之笔,让学生有语文的享受,既快快乐乐地学到了知识,增长了智慧,也从中学会了做人。
精彩表述
教材裁剪,教学构思都是教学设计,要使蓝图变成艺术殿堂,功夫当下在施工上,做到精彩表述。精彩表述至少包括三个元素,一是语言,二是情感,三是方法。
西方心理学家统计发现,教学效果与教师智力与水平无显著相关,影响教学效果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师言语表达能力的强弱。语言是教师言传身教、上好一堂课的工具,是教师过河的船和桥。教师上课言语不仅要规范、准确,更要艺术地去启迪、影响、感染学生,始终具备磁力的美感刺激,创造出愉悦的课堂气氛。描述,情趣盎然,分析,精辟入里,概括入木三分,点拨,恰到好处。能把学生带进瑰丽的知识殿堂,使他们开启心智,陶冶情操,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与学生达成心灵默契,使之潜移默化。教师必须要有幽默感,课堂语言形象生动,妙趣横生,妙语连珠。用废话空话充斥课堂是浪费学生时间,用晦涩难懂,含糊其词的语言传授知识,那是白教,还不如让学生自学。
最美的语言是富有感情色彩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书就是要“声发于情,意富于情,理融于情”。当你精神饱满地登上讲台,学生立即会受到你的情绪辐射,心身感染。你再让备课剪裁教材、精巧构思时的感受与激情,在课堂上实现第二次“喷发”,你的教学就会像磁铁一样有吸引力,这便是我们常说的“以情动人”。以言感人,以情动人,这是教学成功的基点,将一堂课上成一首诗或一篇优美散文的根本。教师应该像诗人,像散文作家一样,在教学流程中,让潜蕴的情感,如山泉暗河,如溪涧、湍流、汩汩滔滔,自然奔放,带着感情教,教出感情来,显示出教师应有的人格魅力。
与教材处理,每节课的构思相比,教学方法备受关注。对于上好一节课来说,方法确实也很关键。现在研究教法的人很多,知名教法不下百种。在学习别人的方法的时候,要做到综合运用,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看菜吃饭,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最好的教学方法是适合自己的方法和自己创造的方法,具有自己学生乐受性的方法。钱梦龙先生说,福建有位教师套用钱先生的导读法,学生反对,家长意见纷纷,校长要他下课,他很烦恼,写信给钱先生求救。导读法是很成功的教学法,只从形式上模仿,不知掌握精神,失败当然在所难免。学习他人,不要迷失自我,教学个性很重要,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教师在课堂里采用的手段、途径,应该能够创造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能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学习,无拘无束、放言高论,尽情地表现出喜怒哀乐。一节课不是讲得越透彻越好,教师要善于留白,开启学生心智,引导学生发掘未尽之言、弦外之音。
还有许多因素制约着课堂,譬如教师的知识、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等等,没有足够的知识和很强的课堂管理能力,便很难得心应手,开合自如,要把一堂语文课上成一首教育诗或一篇优美散文,真不容易。然而,一个负责任的语文教师,必须为此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