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学科的教师中,语文教师是最辛苦的。“挖山不止”的“愚公”比比皆是,苦了教师也苦了学生;到头来不少入喟然长叹:“吃了苦没功劳!”这种现象令人痛心,也发人深省。无效劳动,低效劳动消耗着语文教师的时间、精力和智慧,降低了语文教学的效率,也影响了语文教学的质量。本文试就语文教学中的低效劳动及其成因进行一些探索,目的是引起疗救的注意,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无效、低效劳动
教学是教师创造条件把人类已知的科学真理转化为学生的真知,同时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这样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语文教师-在规定的教学时间或教学阶段内,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知识与语文技能的量的多少,就是语文教学的效率。教学对象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知识与技能的量越大,教学效率越高,其量越小,教学效率越低。如果在单位时间或教学阶段里,教学活动进行了,但教学对象收效甚微,或者全无收获,那么,这种教学活动的效率趋向零,或者等于零,因而这种教学活动实际上是教师的低效劳动,或者无效劳动。
科学管理的先驱、美国工人出身的工程师泰罗(1856-1915)研究工人的操作,分析出哪些是不必要的动作,哪些是必要的动作,让工人在操作中去掉不必要的动作,只保留必要的动作,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二十世纪初,泰罗根据自己的研究,在一家公司里进行试验,结果使生产率增长了百分之八十,厂成本降低了百分之二十,工人工资提高了百分之二十。时至今日,国外有的企业家又进一步用影视的慢镜头来分析工人工作时的每一个动作,找出每一个工人工作中的多余动作,不准确动作,并加以消除,提高单位时间的利用率。如果我们将企业管理专家的科学管理方法用于教学管理,深入细致地分析一下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便不难发现: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着许多妨碍教学效率提高的“多余动作”(即无效劳动),和“不准确动作”(即低效劳动)。
备课。长期以来,写教案花费了教师的许多时间,以每节课教案800字计算,一个中学语文教师每学期,教案字数约96000字,相当于十多篇短篇小说或论文的字数。编写教案所花的时间,是上课时间的两倍以上。青年教师要练好这一基本功。但为了应付领导检查,大多数教案是从参考书上抄来的,上课时仍然浮光掠影,捉襟见肘,过于详细的教案实际上对教学作用不大。有一定教学经验的语文教师把写教案的时间用于课文上作评、点、圈、注,用于教材钻研,实际价值要大得多。教案宜写提纲式的。
上课。陈旧的封闭式的教法仍然盛行,新出现的某些形式主义的东西又迷惑着一些人,具体表现为:“一言堂”、“满堂问”、“满堂练”之类。讲究知识的累加,不讲究智力的开发。有的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一问一答,让学生钻教师设计好的圈套,启发式的外壳,注入式的本质,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相去甚远。有的教师在“形式”、“方法”上花样翻新,学生却仍然无所得。如让学生对《小桔灯》中未出场的人物王春林进行“发散思维”,探求其身份、去向,大家唇枪舌剑,以空对空。诸如此类,充其量是在课堂上完成了一次“思维游戏”,到头来除了留下“热闹”、“新鲜”之外,学生仍然饥肠辘辘,空空如也。更有甚者,有的教师“插说”特别多,天南海北,不着边际,滔滔不绝,离题万里。课堂里应该解决的问题常常解决不了,于是无穷无尽地补课,属于教师和学生的八小时之外的时间,往往大量地被夺走。
作文。作文训练的根本目的,长远规划、科学顺序,普遍不被重视,或以某篇课文为范文,让学生仿写;或随节日、时令之变,写应景文章;或配合思想教育,写感想体会。在随意性和盲目性的支配下,作文教学中的重复劳动更是令人震惊。
作文批改,要求“精”和“细”,使得作文教学的重心侧转。结果是:教师聚精会神,一个晚上得以处理三五篇作文,遇上有文才的学生,一篇就写上一个本子,老师只好通宵达旦地批阅。学生周记中常常这样写道:“深夜,老师的窗户里仍然亮着灯光,老师正在批改作文。从春到夏,从秋到冬,老师啊,您的心血就这样滴在我们的作文本上!”可惜,当作文本发下去时,多数学生只看了一下自己关心的分数。
复习。为应付统考,强调多轮次复习,复习时间被拉长,正式授课时间却被缩短,主次倒置,造成恶性循环。复习内容,有的简单重复,不厌其烦,有的“缩小范围”,猜题押题,“温故而知新”的古训,忘得一干二净。
考试。上级以考试压学校,学校以考试压教师,教师以考试压学生,考试成了权威无上的“法宝”。用进废退,于是应考科学发达,应考功夫精益求精,正常的教学活动围绕考试的棒棒旋转,双基教学被“题海战术”所取代。学生苦练死记硬背,“高分低能”、“有文凭没水平”现象伴随而来。为了考试,以邻为壑、尔虞我诈的不幸,时有发生。
还可以举出一些,诸如不顾学校实际、学生基础、教师素质而生吞活剥,照搬外地经验和作法,丢下看家法宝,等等。凡此种种,非无效劳动也为低效劳动,令人触目惊心。
成因
语文教学中的无效、低效劳动形成的原因,有来自观念的,有来自管理的,也有来自其他方面的。
一、注重考分和升学率而不重视教学规律,这是语文教学出现无效,低效劳动的主要原因。以考分和升学率作为衡量教学工作优劣的主要标准,必然使许多违背教学规律的措施被视为合理而存在,如:大办补习班,教师对同一“产品”反复付出劳动,“有文凭没水平”、“高分低能”等畸形“产品”应运而生;毕业生大量回炉,同在校生争夺师资和设备,造成了恶性循环。
二、重视教,不重视学,是无效、低效劳动形成的又一根源。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双方以特定形式构成的双边活动。教决定着学,学制约着教,任何一方面的活动都以另一方为条件。长期存在的“满堂灌”教法,其思想基础便是教师无视学生的积极性,企图以自己的努力来取代学生的劳动。当然,如果把调动学生积极性理解为教师的作用是无足轻重的,那也是片面的,也不利于无效、低效劳动的消除。
三、对语文教学的管理,落后于形势。目前的管理方法立足于对教师的限制和约束,这就不能使教师的主人翁态度、创造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挥。目前施行的管理方法很大一部分还是五十年代的东西,不能适应“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形势。如备课,教学管理人员只强调写教案,形式一刀切,不问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又如以考试作为检查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更是管理人员庸懒的表现。马克思、恩格斯写道:“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对于社会,其发展的全面性……取决于是否能节省时间,任何一种节省归根结底是为了节省时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第一部分第117页)语文教学应该在追求质量的同时追求效率。语文教学的优化,应该是质量与效率的统一,如消除了无效劳动与低效劳动,语文教学就能进入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