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期结束,给学生成绩报告单写评语有学问。
写评语,一忌弄错对象、目的,把评语看作向家长汇报的材料,出发点错误,导致教育功能削弱;二忌面面俱到,德智体美劳,语数理化英,想包罗万象,结果写不深刻;三忌公式化、概念化,如“学习努力,工作积极,互相帮助,缺点是发言少”之类的话,隔靴搔痒,千遍一律;四忌目光短浅,只看现实表现,不看发展前景。要避开以上“四忌”,在评语写作上应该大胆探索、改革。
写了三十多年的评语,觉得有一种评语值得提倡,即“题赠式”评语。曾教过一位很调皮的学生,大错常有,小错不断。也许是老师的“教育”太多了,他对老师的“教育”也很反感。评语不中意,他会连成绩单也撕掉。我思来想去,决定在他的成绩单上写一首赠诗:《赠王少华》:“进步不大年年有,失误不少日日少。红榜题名终有日,目标正前迅步跑。”这首赠诗实质上也是评语,但形式改变,内容偏重肯定与期望。开头一个“赠”字,体现了老师对他的尊重,师生关系平等,加上内容充满感情,寄予希望,少年终于感动了。他一看赠诗,十分高兴,特意买了一个崭新的笔记本,让我把赠诗写在扉页上。师生之间自此建立了友谊,此后果然收敛了许多,渐渐地还真的有些“迅步跑”的迹象。
与王少华相反,有个叫徐春艳的同学,各方面都很好,在学校里很有名气,大家都瞧得起她,校长对她也另眼看待,她因此不时露出骄气,听不得半句逆耳之言。为了帮助她,我也用赠诗形式给她写评语。《赠徐春艳》:“向阳光木逢春早,出墙吐艳众里娇。勿负小园三春晖,婆娑且幔露娇娆。”诗写得很含蓄,一方面褒扬她的成绩,一方面指出这是她接受教育的成果,最后诚恳地寄予希望。她很喜欢这首小诗,把这首诗制成一幅书法作品,贴在自己的书房里。
张晓宇和李秋菊两位同学甚至把我的赠诗作为座右铭。
张晓宇是个留级生,情绪低落,我没有直接说他的优点、缺点,而用蒲松龄的事迹去鼓励他,让他重新挺直腰杆,立志成材:《赠张晓宇》:“名落孙山不自哀,攻关卷土又重来。三千越甲可吞吴,拼将热血铸良材。”李秋菊学习十分用功,但自卑感严重,原因是来自农村的对女孩子的普遍歧视。我写赠诗勉励她与男同学一争高低:《赠李秋菊》:“灯火阑珊寒窗后,半亩方塘上心头。兴邦巾帼自古有,而今更当主沉浮。”有的内容不适合写赠诗,那就改为题辞,“题辞”也同样能达到增强教育功效的目的。
写评语的目的在于育人,能达到最佳育人效果的评语才是最好的评语。曾使学生忐忑不安的评语,由于形式与内容的改进,面目可亲,人人喜欢。题赠式评语成功之处,一是主体明确,主题清楚,开篇明义,说明是写给谁的,内容集中,重点突出,针对性强。二是尊重学生,平等待人,没有“居高临下”之势,没有“说三道四”之嫌。三是以诚相见,情动于中,抹去了“教育”的痕迹,寄予浓浓的希望,沟通了师生情感。四是新颖独特,有保存价值,利用了诗歌、题辞的艺术长处,摆脱了公式化概念化的桎梏。
当然,题赠式评语仍然是评语,形式、内容的改进不能影响性质,或则改变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