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打点法是我常用的语文教学法之一。
这里所谓的“城”是指教材的主旨和学生的发展。这里的所谓“点”,就是教学构成的要件,包括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中至关重要之处。我认为上好语文课就得围绕这座“城”,象医生打点滴一样,不断地以恰到好处的方法将营养物输给学生,而学生也能以最好的方法获取知识,逐步成长起来。
我入教之初,老一辈语文教师就告诉我,上课一定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样教书确实有效。但随着讲台经历逐渐增多,慢慢发觉,只是强调重点与难点,有点简单化,只凭“两点”为抓手,略显呆板、僵硬。教学中有许多“点”,必须老师去牢牢紧扣。扣住了那些该扣的“点”,才能实现摆脱“教教材”的困境,达到“用教材教”的理想境界,教会教好学生。
重点、难点,是针对教学内容即教材而言的。即使是纯粹的教学内容,也不止重点、难点这两点,要让学生明白的、掌握的、有助理解的,还有很多很多。例如,作者作品的出发点,作品的归宿点。教材即文本的亮点,多元知识点、要点,内容的价值点、关键点,文章留给读者思考、联想的空白点,不易理解的矛盾点、疑点。还有情感的体验点,思维的聚焦点,能力的训练点,知识的拓展点,新知的生成点等等。教学当中,有的点,点到为止;有的点,条分缕析,鞭辟入里;有的点,体验感悟;有的点,应让学生铭记或习得。
教材的点,是教学文本的点,即教师教学生的文本要点。要教好书、育好人,教学方法很重要,教师心里应有许多如何教的知识要点。如:明白施教的立足点、基点,开讲的切入点,连接学生思想、生活、情感的联系点,与学生原认知的契合点,思维火花的引爆点、聚汇点、发散点、击发点,教学过程的着眼点,引发学生兴味的趣味点,把握知识的生长点、学生关注的热点,组织教学高潮的结构点,教学的归宿点等等。这些点,教学内容里没有,学生也不必理会,但教师心中必须要有。教师凭藉自己的才学、胆略、教学艺术,充分掌握和运用这些点,课堂就能闪射出生命的光彩。
有了教学内容的这些点,又有施教方法的诸点,这还不能算完,要上好课教好书,还得有一套让学生爱学、会学、学得好的点子。要学生爱学,首先要了解学生学习的需求点、趣味点、关注点,满足学生的需要、兴趣、关注,学生便会主动地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解决了学生的“爱学”问题,接着要解决“会学”问题。“会学”主要是解决方法问题。光讲学习的大道理,解决不了学习中的具体问题,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学习便能事半功倍,教学效果倍增。如:寻找质疑点,掌握关键点,注视容易忽略的盲点,化解容易引起混淆的误点等。“学得好”问题,其解决,一方面要教师善于点化,另一方面要学生配合教师破点,孜孜以学。
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围城打点的“打”字,即韩愈的“传、授、解”,但不说“传、授、解”而说“打”,不仅是出于比喻的需要,更有表示教师教学工作艰巨性的一面。现在教师教给学生的东西,早已不止韩愈时代的“道、业、惑”了,现在的“点”,细得多,繁杂得多。
围城打点,首先要找点、探点,没有点打什么?教学失去了目标。找到点以后,又要选点、破点,合理布点,疏密有致,难易适度,打点时便可有条不紊,各个击破。打的方法是:找准靶点,明确着力点,把握基本点,抓住关键点,选好着眼点,夯实支撑点,严守控制点。要准打、巧打,有时浓墨重彩,洋洋洒洒,有时“立片言,以居要”,点透即可。目的只有一个:能破点占“城”,就是成功。
科学告诉我们,所有图象都是由点组成的。电视屏幕上活灵活现的现象,其实是一些变化着的光点。再具体点说,我们人就是由一个一个细胞组织起来的。教好一节课,让它活灵活现,学生永志不忘,抓住点来结构、运作,我的经验告诉我,这是十分科学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