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要前进,为人类前进服务的教育也要与时俱进,因而教改是永恒的主题。然而,前进必须沿着正确的道路,不偏不倚,改革亦当稳步前进。可惜,回眸过去,我们有时还是走了极端,有些极端现象还曾多次沉渣泛起,有必要引以为戒。
一、反传授
传授式教学方法,流传已有数千年之久,但现在声名狼藉,被批得体无完肤,如同过街老鼠。我感到难过。
世界上获取知识的方法有两种,一种叫学得,一种叫习得。学得有二类,一是自学,一是他学,自学是自己看书、探究、发现,他学则是由他人传授而得。年龄越小,学习知识越离不开老师,再先进的学习机也无法取代老师。老师教学,方法繁多,总结归类,一类叫传授,一类叫导学。尽管专家们花样翻新,至今还没有搞出第三类方法。千奇百怪的教学方法,都属此二类,非此即彼,只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加进了一些心理学、生理学、哲学的研究成果而已。
传授式教学与导学式教学,说它们是两种方法也好,两种教学思想(有点拔高)也罢,都不是互相对立的,它们之间最多是鱼与熊掌的关系。可是,不知什么缘故,导学式教学越来越吃香,传授式教学被人丑化为“填鸭式”、“满堂灌”,把学生大脑当窗口“有一个口号叫反对”‘填鸭式’、‘满堂灌’。有人提出,教师在课堂上连续说三句话,这节课便是失败的。
教学方法(或称模式)本身并无优劣,其优劣在于运用是否得当。用对了内容对象则优,用得不当则劣。譬如教一个“毯”字,教师用诠释、教读的传授方式,三分钟就解决问题。如果使用导学式,引导学生自行探究,发现,生成,就麻烦了。教师启发:“你昨晚睡在什么地方”?学生回答:“外婆家里。”“睡在什么东西上面?”“床上”。“床上有什么东西?”“被子”。“被子下面有什么东西?”“我和妈妈”。“你和妈妈下面是什么?”“席子。”真有点像演相声,问了五分钟还没有问出个“毯”子,因为床上没用毯子。
人类积累了数千年的知识,正是有了传授这种教学方法,使我们能在有限的时间里一代一代往下传,如果什么都让后代去重新探究、发现、生成,这得要多少时间!我们培养后代,使他们具有创新精神,这很重要,但创新必须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行。传授与导学,鱼与熊掌,可以兼得为什么要取其一呢?双赢原则想必也适用于教学改革。
现在,大家都在研究开发导学的教学模式,传授模式被冷落弃置。好的传授也有启发性,也有研究、开发利用价值,“听君一席话,胜读三年书”是有可能的。教学活动是由教师、学生和教材组成的,教学改革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教师放开手脚教书,使教坛百花齐放春色满园。
二、反压力
负担太重,压力太大,最初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提出来的,要学校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减去三分之一,让学生去学军、学工、学农。本世纪之始,压力太大之说又现身,而且走得更远,有人在报刊上提出上学不背书包,把儿童的“玩就是学习”移用到青少年身上。一时间里,学生不背书、不做练习,教师不能管,课不上或上课时胡说八道,老师也不能管;谁要管,谁就是“碰高压线”。“碰高压线”的警告一出,乐坏了醉心于麻将桌、扑克牌的老师,勤勤恳恳的老师,感到压力沉重,工作起来畏首畏尾,家长与热爱学习的学生怨声载道。
负担太重,压力太大,不利学生健康成长,减负减压理所当然,然而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搞“零压力”这就错了。学习是一种任务,是学生对社会担负的责任,所以学生的学习,完全没有负担是不可能的。再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没有丝毫压力,学习便成了游戏、休闲;只有给以恰当的压力,学习才能认真,才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发展。一个人进入深水,压力太大,必死无疑;同样,一个人进入太空,没有重力,也会自我爆炸活不成。人必须活在一个大气压的环境中。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讲唯物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负担重不重,压力大不大,各地各校不尽相同。六十年代也许个别大学存在这个问题,到了本世纪,这种情况主要集中于城市重点中学。乡村一些学校,一天上课不到五个小时,没有早晚自习,如果再要减负减压,那只有取消学习了。
既然感到压力太大,就必须找原因,治本。学生的压力来自于老师,老师的压力又来自何处呢?升学率,末位淘汰制,父母望儿成龙望女成凤,社会上的压力汇聚于教师身上,教师只好把这种压力传递给学生身上。教师不减压,学生如何减压?
有个哲理故事值得我们体味。有人通过一个危崖,当地的向导让他扛上一根重木。向导告诉他,空手过崖已经摔死两个人了。“扛着重木过崖不就更险了?”向导告诉他,扛上重木过崖,没有人摔死过。这就叫“压力效应”。危崖已经很危险了,扛上重木当然更不敢掉以轻心了。无论是生活或工作学习,“零压力”一是不可能,二是同高压一样坑人。
三、反考试
反对应试教育,提倡素质教育,这是将我国教育溶入世界潮流的必经之路。把所有教育活动以应付考试为出发点,按考试需要安排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把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适应人的发展需要的教育简化为考试技能培训,确实违背了教育教学的根本。有人因此而提出废止考试,有人提出减少考试。目前的普遍情况是:取消单元测验,取消期中考试,每学期只有一次期末考试,考试处于半废止状态。
反对考试不是什么新见解、新策略,历来都有。文革期间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反考英雄把考试描写成比下地狱更恐怖、交白卷者被捧成英雄、精英,读大学由行政部门推荐,民怨沸腾。废止考试,实际就是废止民主、平等、公平的竞争原则,学校从有序走向无序,当年就是这样。
考试被应试教育所利用,但考试毕竟不等于应试教育,我们有必要因噎废食吗?考试源于中国,普及世界,古今中外,谁都在使用,是一门检测科学,当前尚无比这更便捷、更公正、更恰当的检测方法。实践证明,考试运用于人才选拔,人们口服心服;运用于各行各业水平测试中,可以促进职工精心钻研业务。考试运用于教学当中,可以适时检测教学效果,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根据考试所反馈的信息,教师可以改进教学,学校可以调整教学部署、教育决策,学生可以改进自己的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考试使用得当,价值无限。
因为反对应试教育而反对考试,实在是得不偿失。单元测验取消了,单元教育效果进入瞎子摸象状态;阶段考试没有了,教育教学少了一次总结、调整机会。一个学期考一次,一锤定音,连改进、补救的机会都丧失,因为接下去的是放假。
四、反分数
百分制记分法也是多灾多难。解放初照搬苏联的一套,把百分制改为五级记分,据说这样可以“消灭个人英雄主义”。现在学校又搞取消分数,把学的成绩记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为什么要这样改?据说原因很多,一句话,有利于培养接班人。
稍有科学常识的人都懂得,百分制记分法来自于统计学上的百分率,是非常科学的,得到的统计结果也最准确。五级记分也好,四级记分也好,给分的“人为成分”很多,老师给分随便多了,什么科学、准确用不着费心思,改卷轻松便捷。对于学习者也好处多多,大家很容易就能坐在一条板凳上,你好我好他也好,“满堂红”,只是究竟谁优秀,谁也不知道。
说百分制记分会孳生个人英雄主义,会不利接班人的培养,未免危言耸听。百分制记分与其他记分方式一样,旨在检测教与学的效果,其分别在于:百分制记分精确些,四级、五级记分模糊些;百分制记分科学些,四级、五级记分随意些。如果精确些、科学些有负面影响,而模糊些、随意些更有实用价值,这能说服人吗?
无论使用何种方法记分,个别人把分数当教与学的目的,追求优秀率,这种现象确实存在。但我们不能由此而把功夫下在反分数上,而应该把功夫下在引导、帮助正确看待分数、建立正确的分数观之上。分数只能说明某一科、某一单元、某一阶段的教与学的状况,面对分数应该不骄不躁、不气不馁。过去的就让他过去,立足现在,把握未来。我们不能因为有人不能正确对待分数就极力反对记分,把罪名都戴在分数头上。如果有人失眠,医生就让他把床铺烧掉,这岂不太好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