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讨苦吃”,这是用来责贬自扰之庸人与把好事办成坏事的蠢货的。但是,如果这“吃苦”是为了心身的健康,为了一个崇高的目标而去“自讨”,我想,这便应该另当别论了。例如,吃多了精粮,找点粗杂粮来吃,吃多了油腻,买点白菜萝卜食用,坐多了车子,设法步行外出,过多了安逸日子,参加一些涉险活动。有益健康,有何不可?又如,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或且像范仲淹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修养自己的品行,历练自己的意志,这又有何不可?
语言是人的思想的反映。把“自讨苦吃”作为讽刺熟语,可见人们对“吃苦”还是有所戒忌的。现在生活好了,谁还喜欢吃苦?丢了棕垫睡上席梦思,还想再换个电子振动床,身强力壮却想像婴儿一样睡摇篮。白天吃尽山珍海味,晚上依旧逛街吃夜宵。上健身房本是去锻练,出门回家却都打车。追求舒坦完全合情合理,忘了健康事情就闹大了。
医学专家正告人们,如果刻意让自己生活过得极度舒适,身上的“三件宝贝”--流汗、放屁、打喷嚏就会在不自觉中消失,到那时,风湿性关节炎,各种肠胃道毛病,不适应季节变化而感冒等等,将会带来无穷无尽的困扰。不愿吃苦,到头来却招致非天天吃苦药不可,否则生命难以为继。生活的辩证法与历史的辩证法同样严酷。
生活上的“自讨苦吃”可以健体防病,精神上的“自讨苦吃”不仅带给别人方便与快乐,自己也因此而得以修身养性,甚至惠及后代。宋国大夫正考父勤俭持家,禁绝奢靡,常常喝稠粥过日子,鲁国大夫孟僖子因此推定他的后代必出能人,结果其后代果真出了一个孔丘,被世人尊为至圣先师,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我无意提倡苦行僧生活。苦行僧生活显然不合时宜。社会进步了,生活需相应提高。然而,生活提高了,思想也当“水涨船高”。勤俭节约、吃苦耐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世代传承的精神财富,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人生在世,精神境界十分重要。自己幸福了,不要忘记身边亲人和朋友,多为别人分忧解困,也把幸福带给他们。为他人、为后代创造舒坦的生活,创造更大的幸福。
不是自扰的庸人,也不是把好事办成坏事的蠢货,为了健康,为了锻造高尚灵魂美丽心灵而去“自讨苦吃”,这是一种气魄,一种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