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词人辛弃疾,二十二岁时,在山东老家历城组织两千义军,参加耿京二十万起义大军,出任掌书记。大败完颜亮之后,归奔南宋,图谋统一国家大业。后来听说叛徒张安国杀了耿京,一怒之下,又回到江北,率五十直捣张安国的营帐,活捉张安国,押赴南宋。就是这位醉里也挑灯看剑的辛弃疾,历经种种磨难。之后,年迈力衰,登上京口北固亭时,怀想古代英雄,感慨系之,叹道:“风流总被风吹雨打去!”
风流,真的“总被风吹雨打去”吗?不尽如此。辛弃疾毕竟不懂历史辩证法,他不知道“历史是人民写的”。所以怎么也想不到,当他离开人世八百年后,在他生活过的江西广丰博山地方,至今还流传着一个关于他的美丽传说。
辛弃疾回归南宋,由于政治倾轧,报国无门,终于在淳熙八年遭谗罢官后,在上饶市北门处置了“带湖新居”,闲居在饶期间,经常来到近在十数里的广丰西南博山驻足。博山秀色可餐,他建下了“稼轩书舍”。《广信府志》和《广丰县志》都有记载:“稼轩书舍,在博山寺侧,宋辛弃疾读书于此”,“寺中碑记,其手撰也”。博山人民至今传说:幼安先生在寺旁搭草棚作书舍,同情农民稼穑艰难,把书舍叫作“稼轩”。博山地方,穷乡僻壤,从来没有一个知书识字的人。一日,他问一个窥他苦读苦吟的牧童:“想读书吗?”“想!”“好,我教你!”牧童高兴极了。谁知第二天来上学的,不是一个孩子,而是一群孩子。幼安先生一个也不嫌弃,一一收在门下,算一算,一共有二十个。为了让孩子们专心读书,将来报效国家,收复河山,他顾请了一个后生,专门为大家挑水做饭。后来博山地方竟出了二十一个状元。有人问:“二十个学生怎么有二十一个状元呢?”原来,那个做饭的后生,经幼安先生的培养,后来也考上了状元。
当然,传说再美丽也并非历史,但谁能否认这是口碑?“有口皆碑”说的就是做了好事,所有的人都会赞颂,所有的嘴都是活的纪念碑。秋风萧瑟,感叹“风流总被风吹雨打去”的辛弃疾根本想不到八百年之后,竟然还有一个赞颂他的美丽故事盛传不衰!这真是“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
千古风流人物,确有很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英名消失,但为国为民的真正风流,时间的砥砺不仅无损于他,反而会像能工巧匠雕琢美玉那样,使他更加璀灿夺目,放射出神奇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