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追求,也是每一个社会成员永恒的追求。人们追求自身的幸福,也在千方百计为下一代创造幸福,家长和教师都在为此而努力。父母为使孩子幸福,关注是常常落在吃好、穿好、选一所好学校上面,而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为使孩子们幸福,关注点则集中于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培训和品德操行的陶冶上面。这些关注固然重要,然而,孩子们精神生活的幸福,不能成为被遗忘的角落,任其疏忽。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幸福的内涵越来越丰富,物质生活富裕了,精神幸福便成为人们最大的需求。大人们是如此,孩子们何尝不是如此。由于认识的偏颇,孩子们精神幸福的被忽略、被遗忘就更在所难免了。影响孩子精神幸福的因素很多,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父母、学校教师关心孩子文化知识的获得,不断要求孩子拼搏,不断强化学习,加班补课,未达到期望,便责备甚至惩罚,特别是那些后进生,精神生活的环境更加严酷。学校、家庭、教师不承认人的个体差异,不给暂时落后的权利,用简单如一的标准进行横向比较,伤害他们稚嫩的心灵,蔑视他们的自尊,强加给种种压力,逼迫他们满足大人的各种期望。严重的,造成孩子出走,或用小刀割手自残等后果。这些现象,人们都有所见、所闻,媒体也有描述。而一些隐性因素,如陈旧的教育观、落后的管理方式、缺少爱心的环境,都在有意无意地剥夺着孩子的欢乐。
精神生活单调,精神压力沉重,失却童年应得的欢乐,对孩子身心健康十分不利,容易造成孩子厌学,使得孩子性格孤癖、感情冷漠、情绪无常。学习的时候,注意力分散,对学习、活动不感兴趣,自卑自贱,自暴自弃,变成生活中的“小老头”。而精神生活美满幸福,则会使孩子表现得信心十足,勇于进取,关心同伴,乐意奉献爱心。精神幸福了,孩子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达观的人生态度,形成完美的人格,对前途与未来充满信心。这是实践反复验证过的。
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一个宽松的、温馨的、民主的、充满爱心的生活环境,他们渴求温暖、理解、信任、关怀、体贴,他们渴望鼓励、赞扬、帮助,他们渴望真诚、平等、友爱、欢乐,父母与老师不可把孩子逼得太紧,不要苛求于孩子,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处于学习阶段的孩子,没有自我保护能力,没有抗争能力,他们的精神幸福全靠社会、学校和家庭为他们营造,父母、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对孩子们的精神幸福给予应有的充分的关注。
给孩子们一个完整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