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减负后学生做什么
罗大经的《鹤林玉露》中记载:“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者止《论语》……太宗尝以此语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半部《论语》便可治天下,未免夸大其辞。然而,在这个著名的典故里,蕴含着古人对读书人的告诫是确定无疑的。我觉得其中至少有两点值得引以为训。其一,读书要读好书,读经典。赵普读的就是儒家经典。其二,对于好书,应专一攻读,读懂、读通、读会,就能得益。赵普“所读者止《论语》”,也能参与治国平天下,肯定得益于精心研究,学以致用。倘若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当然也就不可能有所作为。
如今中小学生书包十分沉重,以致许多有识之士为之呼吁,减轻其中的份量。他们书包中并非玩具、食品,确实是书,是读不完的书。然而,打开学生的书包看看,其中大多是多种练习册、参考书,其次便是那些时下流行的消闲读物。这些东西与经典相去甚远。我曾多次在中学生中调查,所有人对一些名著的作用之类的有关知识倒背如流,但几乎没有人完整地读过原著,如中国的四大古典小说就很少有人读过。
作为一个学生,在学好规定的文化课的同时,应该尽可能地多读一些名著(包括自然科学名著),不仅记背着有关知识,更应研读原著。鲁迅和郭沫若原本学医,但后来都成了文学家、思想家,这不能说不是得益于他们少年时代就读过许多经典著作。正是对经典著作的研读,奠定了他们日后做学问的深厚基础。如果不是靠了这深厚基础,我想要从医学专业跳到文学专业是不可能,即使跳过来了,也未必能成为文学家、思想家。
当今学生书包沉重,却得了个“高分低能”的社会评价,根源主要在应试教育,但与学生们的读书方向不是毫无关系。要改变这种状况,今后读书,一要治滥,二要治浅。学生时间有限,把自己困死在阅读内容重复的练习册、参考书或其他消闲读物上,这时间消费不起。对经典、著作,只记背一些有关知识,未曾深入原著,也不可能得益。还是学一学赵普好,读一读经典,读精、读深,从而提高素质。
现在学生减负了,有人提出“减负后学生干什么”,我想,教师也好,家长也好,引导学生多读一些名著,应是其中的重要答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