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开朗且富幽默感的人,大多喜欢开玩笑,有一位学生就是这样。学生的班主任张老师却主张:严肃。“严肃点!嘻嘻哈哈一点不严肃。”幽默的学生于是又跟教师开起玩笑来了。他用周记本写起了“大论”:《一论张老师说我一点不严肃》,《二论张老师说我一点不严肃》……一共写了“九论”,每一论写一个周记本,九论长达十万余字。张老师被这位“痴皮”的学生逗笑了,在周记本上写下一首打油诗:
老师一句“不严肃”,学生九论相连续;
这种玩笑真开得,作家可以从此出。
这师生间的玩笑虽然有点走味,但开得极有水平。生活不能一味严肃,也需要有点“嘻嘻哈哈”。名人、伟人也开玩笑,凡人小伙就为什么非要作股正经?
据明代张鼎思《代醉编皛饭毳饭》记载,苏轼少时生活艰苦,但不以为苦。他曾对朋友刘贡父说:“我与弟弟苏辙习制科的时候,每天享受皛(xiao)饭,吃得津津有味,不信人世间还有八珍。”贡父问:“皛饭是什么?”苏轼道:“皛饭就是三白饭嘛--一撮盐,一碟萝卜,一碗白米饭。”贡父听完大笑。过了许久,贡父写信请苏轼吃皛饭。苏轼早已不记得自己曾把三白饭称为皛饭了,对人说:“贡父读书多,皛饭想必有出处。”待到赴宴时,只见桌上只有白盐、白萝卜、白米饭,才知道贡父同自己开玩笑。苏轼快乐地拿起筷子,差点把曾经熟悉的三白饭吃了个精光。上马告辞时,回头对贡父说:“明天到我家去吃毳(cui)饭。”贡父知道苏轼要回敬自己了,但不知毳饭是什么东西,次日欣然前往。两人谈论过午,苏轼还不肯招呼贡父吃饭。贡父饥肠辘辘,只好向苏轼讨吃。苏轼说:“请稍等!”贡父连催了三遍,苏轼总是如是说。贡父说:“我饿得难受极了!”苏轼这才慢慢地说:盐嘛,没有了;萝卜嘛,没有了;饭嘛,也没有了。三样都没有了,岂不是毳饭吗?贡父捧腹大笑:我本来就知道你必报东门之役,但没有想到你有此高招!苏轼这才叫人摆出酒菜,款待朋友,直到天黑,两人才分手。
毛,即,没有的意思。三毛就是三样都没有,这就是苏轼设计的“毳饭”了。玩笑人人会开,文豪学者相戏,档次就是高。
玩笑是禁绝不了的。主张严肃的张老师最后也跟学生开了一个玩笑。但低级玩笑、伤人的玩笑是不能开的,如果玩笑会带来负效应,那不如严肃点好。能够怡情养性,促成情感交流,消除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的玩笑,为何不能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