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师是中国人民的优良传统,“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至圣先师孔子死后,学生守丧三年。北宋学者杨时年四十,拜程颐为师,一日程颐坐着瞌睡了,杨时与另一学者侍立门外,待程颐醒来,门外积雪已尺余。这便是著名的“程门立雪”的故事。近代人继承了这一传统。鲁迅敬爱藤野先生,毛泽东尊徐特立过去是自己的老师、现在是自己的老师、将来仍然是自己的老师。邓小平走马上任西南局书记,立即派人去请老师,老师去世了,找来了老师的后人,聚谈浩荡师恩。
尊师传统,似乎更注重“心尊”;而今,人们似乎开始由虚转实,偏重于物质尊师。放眼社会,学生、家长给老师送物者有,送钱者有。教师节到了,开个不痛不痒的会,然后便是发钱发物;钱物不多,情意不少,这便是尊师了。细想这一变化的根由,大概一是因为老师清贫,二是市场经济大气候促使。知识分子大多是清高的,他们生活中非常需要钱物,但更看重受人尊敬,享受精神。尊师无价,不是钱物能交换的商品。
必须从义的高度去看待尊师。尊师应当是一种社会责任。没有教师,人类的知识、智慧、传统的传递,以及文化的积淀将因此而终止。列宁说:“不提高人民教师的地位,就谈不上任何文化。”只有从内心去尊师,而不是以一点钱物搪塞这样严肃的社会职责,教师才能真正成为最受人尊敬、最值得羡慕的职业。
现在什么都讲究规范化,尊师也到了该规范的时候了。社会应该形成尊师的风尚、氛围,人人尊师,人人都发自内心爱戴老师,使广大教师精神上有所慰藉,那么,工作就会更有动力,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就会更加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