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人,如果能抹去(或称淡化)教育的痕迹,没有教育者居高临下的态势,被教育者没有了压迫感,教育进入一种熏陶、渲染、润物细无声的境界,那么将会更为受教育者自觉自愿接受,教育将真正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不教而教,有助于这一教育境界的完美实现。
且看至圣先师的一个范例。活泼欢快的泗水从大山中滚滚而来,又不知疲倦地奔腾而去。孔子动情地望着泗河水,陷入了沉思。弟子们不知老师在看什么,都围拢过来。子路问:“老师在看什么呢?”孔子说:“我在看水呀!”“看水?”弟子们都用疑惑的眼光望着老师。颜回说:“老师遇水必欢,其中一定有道理,能不能讲给我们听听?”孔子凝望着泗水的绿波,意味深长地说:“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苏教版《孔子春游》)德行教育、情义教育、志向教育、善施教化、做真君子,这些都是巨大的教育课题,孔子对此没有空洞的居高临下的说教,而是以自己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震撼弟子的心灵。
教师是受人尊敬的职业。教师的责任心很强。也许正是这样,教师浑身上下教育的味道也很浓;也正因为如此,施教时,教育有时被简化为训言、训诫。性情暴躁的老师,有时还会张牙舞爪,动手动脚,使学生感到“想说爱你不容易”。裹了糖衣的药丸会更受欢迎。教育变成感化,看似不教,实际上是更有力的教,而且,事半功倍。
期中考试结束,班主任来到教室对大家说:“这几天大家太紧张,下午,我们玩一玩,乐一乐,做做游戏。”大家拍手称快。游戏很简单,老师拿来一个量筒,问大家:“满,还是不满?”量筒里塞满了碎纸片,一看就知道是满满的。大家说:“满!”老师从抽屉里拿出一杯沙,慢慢加入量筒。沙子顺着缝隙,挤满了量筒。老师才问:“满,还是没满?”大多数学生说满,少数学生警觉起来,说没满。老师问那几个说没满的学生:“明明看到量筒满了,为什么说没满?”“还可以加水进去。”几个学生回答。老师笑了,取出水来把量筒加满。这一回,大家的脑袋开窍了,大家望着满满的量筒都说:“没满!没满!”老师跟大家一起都乐了,但他还是提高噪音明知故问:“何以见得?”有人说可以加入一些盐,有人说可以加入一些糖,有人把化学药品都请出来了。教室里一片欢声笑语。临了,老师介绍了一点科学知识:“人脑也是一个容器,能装很多东西。据科学家测算,爱因斯坦这样的大科学家,其大脑仅仅装入容量的百分之八左右。”游戏之后,令人料想不到的,是考试之后的学习松劲现象不见了,第二天,学习情况与考前一样。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哑巴卖刀,拿刀在地上砍钢丝,虽然一言不发,生意却十分红火。人都是有感觉、有思想、有自己的价值取向的,学生也一样。对于教育,他们也会判断、选择;在判断、选择中,有很明显的情感倾向。
我曾在一所中学任过校长,推行情感教育。我见学生如孙儿孙女,学生见我如爷爷外公,相亲相爱。有一次从他们的交谈中,我了解到一位女同学因交不起伙食费很烦恼,我悄悄到食堂替她交了。后来她家经济有了好转,她母亲亲自来校还钱,我说:“用了的钱就别再还了,留着作个纪念也好嘛。”后来,她把这笔钱捐给了另一个有困难的同学。再后来,这钱又再转到另一个有困难的同学。这笔伙食费,无形中在同学里形成了一条“爱心链”,学校里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变成一种风气。
教育是人类精神、智慧、情感的传递,教育者个人的思想、品质、行为和教育机智,常常能收到意料之外的教育效果。至圣先师的伟大人格、深邃思想,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班主任让大家松驰一下脑袋的游戏,使学生受到启迪,戒除了松劲自满情绪;给学生交一次伙食费,变成一次爱心接力活动,造成了一种新的人与人相互关心的气氛。看似与教育无关,却是最实在最深刻的教育,效果最好的教育。教育者并非人们所想像的“吃嘴巴的饭的人”。不教而教是另一种境界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