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日三省吾教吾学,反求诸己。担当育人天职,岂敢懈怠?孜孜以求教与学的知情意真善美。
《北史李谧传》载,南北朝时代北魏人李谧的老师,学问很好,远近闻名。由于李谧勤奋好学,不久便在学识方面超过了老师。他的老师满是愧疚与懊悔,因而写了一首诗。诗云:“青成蓝,蓝谢青;师何常,在明胜。”与其说这段史实颂扬了李谧好学图强的精神,倒不如说这里记录了一个前辈教师留给后代教师的忠告。
师之所以为师,在于“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一旦先闻道的优势丧失,为师的实际意义也便随之失去,因此,无论何时,教师总是面临着一个再学习、再提高的任务,用现代教育术语说:必须接受继续教育。为师的困难,在于教育对象不是一成不变的机器,而是具有知识生成能力的蒸蒸日上的学生,稍有懈怠,就会力不从心,难以满足学生旺盛的求知欲,甚至被能干的学生超越。
李谧那个时代,大约五百年知识量才能翻一番,当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人的视野扩大,研究与探索的手段越来越现代化,知识量翻一番仅仅只需四至五年。不仅是知识量迅速扩充,现在教育也越来越科学化了,因材施教的方法越来越丰富多彩。近见一本地方教研室集录的语文教学法,竞有上百种之多。面对今天的教育形势,不更新知识,不补充知识,不学习新的教学方法,恐怕就要愧对学生与家长了。“师何常,在明胜”,实在是为师的真谛。
李谧的老师不失为名师,当他失去教师赖以存在的知识优势时,他首先是坦诚承认,“青成蓝,蓝谢青”,继而总结教训,给自己(也给他人)一个忠告,“师何常,在明胜”。前车可鉴,警钟长鸣,既为人师,当接受继续教育,在当老师的同时也当好学生,只有如此,才能让“为人师表”的形象,永远丰满绰约。